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祝賀阿左、昊昕完成今年么妹峰首登

祝賀 | 阿左、昊昕完成今年么妹峰首登

2017-11-12

“雙十一”全民血拼, 只是大多數人在網路拼貨, 有些人則在海拔6000米以上拼搏。

11月9日, 兩位民間登山者阿左、昊昕成功登頂么妹峰, 完成了今年的該峰首登。

這座海拔僅6250米的山峰, 有著類似艾格峰北壁的誘人外貌, 對攀登技術要求極高。 故自1981年人類首登迄今, 登頂人數極少。 (封面為阿左與昊昕11月10日晚7時59分下撤時的頭燈光亮。 攝影:領航員)

2004年10月29日, 6位攀登者登頂該峰(其中4位中國人, 2位美國人), 完成國內首登。 團隊之一的陳駿池事後表示:

每年10月下旬-11月下旬都是世界攀登者們接近么妹峰的最佳時段。

今年共有兩組攀登隊嘗試挑戰, 其中一組為阿左、昊昕。

據阿左與昊昕透露, 兩人於11月10日中午12時左右成功登頂, 11日隊伍安全下撤至C1營地休整, 並於今日下午17時左右順利出山, 抵達日隆。

截至19時30分左右, 兩人已在回成都的路上, 除了有些累, 狀態不錯。

圖片拍攝於雙橋溝檢查站三公里處,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可發現么妹峰海拔6100米處二人營地微弱光亮與繁星融為一體。

攝影:領航員

除了阿左與昊昕, 還有一組由寶石洛桑帶領的攀登隊在相近時間作了嘗試。 11月9日, 隊伍放出了一段短視頻顯示, 此次嘗試最終無奈以遺憾告終。

攀登么妹並不容易, 其險峻程度不亞於三大北壁, 每年嘗試折戟的中外隊伍均有不少。

——————————

么妹峰嘗試攀登記錄(部分)

1981年10月, Jack Tackle、Jim Donini、Kim Schimdtz(美國)嘗試北壁支脊, 攀登時間六天, 阿爾卑斯風格, 到達約5000米。

1987年4月, 美國AAC登山隊嘗試西南壁及東壁, 到達約5800米。

2003年8月, Jon Otto(美國)、馬一樺嘗試東南山脊路線, 到達約5600米。

2004年5月, Dave Hollinger、Andy Sharpe(英國)嘗試北壁支脊, 攀登時間兩天, 到達約5200米。

2005年9-10月, Chad Kellogg、Joseph Puryear、Stoney Richards(美國)嘗試西北壁路線, 未登頂。

2006年6月, Cosmin Andron(羅馬尼亞)、Wai Wah Yip(英國)嘗試南壁西側路線, 登頂支脊上海拔4950米的一座衛峰, 阿爾卑斯風格,

路線命名為Suffering First Class。

2006年10月, Philippe Batoux帶領的法國青少年隊嘗試南壁中央溝槽左側(南側4號)路線, 太空艙風格, 修路500米, 到達約5950米。

2006年10月, 孫斌、陳紹立嘗試南壁轉東南山脊路線, 到達約5300米。

2008年11月, 孫斌、羅彪、古傑嘗試南壁轉西南山脊路線, 到達約5750米。

2008年11-12月, 彭曉龍、蔡瑜、鄭朝暉、吉星、古傑、趙劍山、張玉生嘗試東南山脊路線, 到達約5900米。

2008年12月, 李紅學、徐貴華、袁永強、周鵬、劉蘊峰、嚴冬冬、王霆嘗試南壁中央路線, 到達約5650米。

2009年2月, 周鵬、嚴冬冬嘗試南壁中央路線, 到達約5950米。

2009年10月, Alexey Gorbatenkov、Svetlana Gutsalo(俄羅斯)嘗試南壁中央路線, 阿爾卑斯風格, 到達約5850米。

2009年11月, 孫斌、羅彪、迪力夏提、李宗利嘗試南壁中央溝槽左側路線, 到達約6100米。

2009年11月, 彭曉龍單人嘗試南壁中央溝槽路線, 到達約5900米。

2011年2月, 鄭朝暉、李淵嘗試南壁中央路線, 到達約5700米。

2011年3月,彭曉龍、廖家序嘗試南壁中央路線,到達約5600米。

2011年11月,彭曉龍、廖家序嘗試南壁多條溝槽,到達約5700米。(以上資訊整理自嚴冬冬)

截至2017年11月,國人登頂么妹峰6次,共計14人,開闢了3條新線路。毫不誇張地說,國內民間阿式攀登的半壁江山都與這座山有著關聯,其中包括逝去的嚴冬冬、胡志平、柳志雄,也包括依舊活躍的孫斌、周鵬、李宗利、羅彪、古古等。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座山,以及那些人。

夢幻之路與國人首登

么妹峰,位於四姑娘山區,被譽為“蜀山之後”,在1981年由日本登山隊首登後蜚聲國際,隨後來自英國、美國、義大利等國家的攀登隊伍接踵而至。

其中,2002年由米克·福勒(Mick Fowler)與搭檔保羅·拉姆斯登(Paul Ramsden)首次以阿爾卑斯式攀登方式(小規模、輕量化、快速、偏重攀登難度)開闢的“夢幻之路”,更是翻轉了長達了此前20餘年的喜馬拉雅式攀登方式(也稱“圍攻戰術”,大部隊、多補給、時間長、偏重攀登高度)。

2002年4月,米克與保羅同時被深藏於四川山區的么妹峰北壁所吸引,於是相約來攀登。

整條路線最難的部分為一條約1500米的冰岩混合層,倆人全程採取阿式攀登,前後共計耗費5天。期間,在幾近垂直的岩壁上,沒有地方能夠落腳紮營,米克與保羅只得將帳篷罩在頭上,吊坐著或者站著過夜、睡覺。

等到全程攀登結束,米克與保羅兩位壯大漢,一共瘦了19公斤。不過,這次極為出色的阿式攀登,也為他們拿到了第一個金冰鎬獎(Piolet D'Or)。

這次攀登,在國際上收穫了極高讚譽:

Mike Fowler和Paul Ramsden攀登四姑娘山是純粹的阿爾卑斯攀登精神”。——Jack Tackle

自夢幻之路起的2002年,阿式攀登正式走上了國際舞臺。然而,這種新攀登形式被國人所關注,則是一年後。

2003年8月,刃脊創始人馬一樺與美國攀登者曾山(Jon Otto)首次使用阿式攀登,嘗試么妹東南山脊路線。儘管最終僅抵達了約5600米處,卻為國人開啟了新視野。

2004年11月,馬一樺與曾山再次回到么妹峰,並同康華、陳駿池、陳澤剛等共計六名攀登者(另還有一位美國人Tim Boelter)沿南壁轉東南山脊登頂,完成國人首登。

陳駿池(左)與隊員陳澤剛在么妹峰頂。 拍攝:康華

至此,對於國內的愛山之人來說,登頂么妹峰成為一種可能。同時,該峰也逐步成為攀登者們挑戰與實踐阿式攀登的試煉場。

“自由之魂”與“解放之路”

2004年後的7年內,么妹峰迎來了大批的中外攀登者,其中兩條由國人開闢的著名線路——“自由之魂”與“解放之路”,直到今天也依舊是經典。

第一次完全由中國人組成的攀登——在“自由之魂”開闢前,嚴冬冬與周鵬對么妹峰有過兩次嘗試:

2008年12月,兩人參加李紅學組建的“終極探險”登山隊,選擇了2007年春季韓國人嘗試的中央南壁線路,終抵海拔5600米;

2009年11月23-27日,兩人第三次來到么妹峰,還是以阿式攀登,完攀“自由之魂”:

我先連著繩子走到南尖頂下面一點的一處缺口看了看,確定了雪簷不會構成威脅之後,兩個人才走上南尖頂的最上部。

因登頂時間偏晚,兩人僅在峰頂呆了幾分鐘旋即下撤,只是剛沿原路下攀不久,嚴冬冬就意識到了不對勁:

我已經看不清雪上淡淡的冰爪印,結果搞錯了下冰壁的位置,在近乎仰角的直壁上下降了幾米才意識到不對,趕忙在面前鬆軟的雪冰裡打了一根13釐米冰錐掛上,覺得不保險就又加了一根20釐米的,然後用盡力氣朝上面大喊:

萬幸的是,周鵬很快調整了情緒,並順利化解危機。不過,額外消耗的時間讓兩人當晚只能在海拔約6130米處的雪洞裡熬過了一晚。

待安全返回海拔5130米的營地時,兩人痛痛快快睡了個飽覺:

“自由之魂”誕生的兩年後,另一隊阿式攀登搭檔孫斌與李宗利,開闢了另一條由國人完成的新線路:解放之路,並總結了攀登么妹峰的寶貴經驗。

攀登么妹的寶貴經驗——2011年11月4日,第四次來到么妹峰的孫斌與李宗利,已經對這座山摸得較為透徹。

10日,兩人從南壁冰川末端4500米大本營出發,全程紮營3次,最終於13日中午11點30分登頂,並用時5個小時撤回5900米營地。

這條南壁轉西南山脊的新路線,全長1100米,難度為M4/AI3+/AR5.9/55度雪坡,一路需經冰雪坡、岩壁、刃脊交錯等地形,對技術要求極高。

兩人的登頂,帶來了“解放之路”,也公佈了沿此路線攀登么妹峰的寶貴經驗:

此路線的最佳攀登季節應在10月底至12月初。此時路線較穩定,落石、落冰及雪崩風險不大,部分路段需在淩晨完成,以避開落石流雪槽地形;

一旦有大風,西南山脊上的強風會給攀登者帶來一定威脅,需做好準備;

路線比較複雜且長,如果希望輕裝快速完成,推薦小隊伍攀登;

除部分山脊路段外,路線上岩縫較多,保護點比較好做,基本不用帶雪地保護點設備;

山難,是每一座山繞不開的話題,然而之于么妹峰,則是一場僅關於國人的遺憾。

唯一的山難

據有效記錄,迄今該峰僅發生過一起山難,帶走了兩位民間登山者:柳志雄與胡家平。

2014年11月28日16時10分,柳志雄 (ID:路人柳)與胡家平(ID:坑子)向么妹峰山下接應的隊員告知成功登頂的消息,並約定兩天后在海拔5900米處的C2營地與背夫匯合。

然而,兩天後背夫並未在約定點等到柳志雄與胡家平,同時兩人通訊設備失聯。

12月2日,包括李宗利、迪力夏、周鵬等均陸續趕往四姑娘山鎮參與救援。稍早前,救援隊也在海拔5300米處,發現了疑似遇難者的身影。

四川省登協秘書長高敏在看到疑似遇難者照片後推斷“有可能發生了滑墜。”幾日後,救援隊在么妹峰半山腰處尋到了兩位攀登者的遺體:

從現場情況來看,估計發生了滑墜,所有的石頭都集中在中央落下。

在么妹這座世界級的攀登競技舞臺上,無論成敗,都是一抹亮色。我們會銘記這些敢於突破自我的人,也期待下一條新線路的來臨。

——————————

么妹峰登頂記錄

1981年7月,日本同志社大學登山隊沿東南山脊(南側1號)路線首登么妹峰,攀登時間16天,圍攻風格,修路2000米,七人登頂;

1992年7月,日本廣島山嶽會登山隊沿南壁支脊轉西南山脊(南側2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23天,圍攻風格,修路600米,七人登頂;

1994年10月,Charlie Fowler(美國)沿南壁轉東南山脊(南側3號)路線單人登頂,攀登時間三天;

2002年4月,Mick Fowler、Paul Ramsden(英國)沿西北壁冰槽(北側1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六天,阿爾卑斯風格,路線命名為“Inside Line”;

2004年11月,Jon Otto(美國)、馬一樺、康華、陳俊池、陳澤剛、Tim Boelter(美國)沿東南山脊(南側1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16天,圍攻風格。

2008年9月,Chad Kellogg、Dylan Johnson(美國)沿西南山脊(南側5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10天,大岩壁風格,路線命名為“The Rake”。

2009年10月,Valery Shamalo、Vladimir Volodozhen、Denis Sushko、Andrey Muryshev(俄羅斯),沿西北壁中央壁面轉冰槽(北側2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17天,大岩壁/太空艙風格,路線命名為“BloodySunset”。

2009年11月,周鵬、嚴冬冬沿南壁中央(南側6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三天,阿爾卑斯風格,路線命名為自由之魂(The Free Spirits)。

2011年10月,Dimitri Messina、Mael Baguet(法國)沿西北壁右側(北側3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五天,阿爾卑斯風格,路線命名為“Tu es tres Belle/Ni Han Pio Liang”(你好漂亮)。

2011年11月,孫斌、李宗利沿南壁中央溝槽左側轉西南山脊(南側7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三天,阿爾卑斯風格,路線命名為“解放之路”(Liberation)。

2014年11月28日,柳志雄、胡家平沿南壁中央直上路線登頂么妹峰,不幸在下撤途中遇難。

2016年11月22日,羅彪、古古(古奇志)登頂么妹,開闢“CMDI嚮導之路”。

2017年11月9日,阿左、昊昕成功登頂么妹。(部分資訊由嚴冬冬整理)

到達約5700米。

2011年3月,彭曉龍、廖家序嘗試南壁中央路線,到達約5600米。

2011年11月,彭曉龍、廖家序嘗試南壁多條溝槽,到達約5700米。(以上資訊整理自嚴冬冬)

截至2017年11月,國人登頂么妹峰6次,共計14人,開闢了3條新線路。毫不誇張地說,國內民間阿式攀登的半壁江山都與這座山有著關聯,其中包括逝去的嚴冬冬、胡志平、柳志雄,也包括依舊活躍的孫斌、周鵬、李宗利、羅彪、古古等。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座山,以及那些人。

夢幻之路與國人首登

么妹峰,位於四姑娘山區,被譽為“蜀山之後”,在1981年由日本登山隊首登後蜚聲國際,隨後來自英國、美國、義大利等國家的攀登隊伍接踵而至。

其中,2002年由米克·福勒(Mick Fowler)與搭檔保羅·拉姆斯登(Paul Ramsden)首次以阿爾卑斯式攀登方式(小規模、輕量化、快速、偏重攀登難度)開闢的“夢幻之路”,更是翻轉了長達了此前20餘年的喜馬拉雅式攀登方式(也稱“圍攻戰術”,大部隊、多補給、時間長、偏重攀登高度)。

2002年4月,米克與保羅同時被深藏於四川山區的么妹峰北壁所吸引,於是相約來攀登。

整條路線最難的部分為一條約1500米的冰岩混合層,倆人全程採取阿式攀登,前後共計耗費5天。期間,在幾近垂直的岩壁上,沒有地方能夠落腳紮營,米克與保羅只得將帳篷罩在頭上,吊坐著或者站著過夜、睡覺。

等到全程攀登結束,米克與保羅兩位壯大漢,一共瘦了19公斤。不過,這次極為出色的阿式攀登,也為他們拿到了第一個金冰鎬獎(Piolet D'Or)。

這次攀登,在國際上收穫了極高讚譽:

Mike Fowler和Paul Ramsden攀登四姑娘山是純粹的阿爾卑斯攀登精神”。——Jack Tackle

自夢幻之路起的2002年,阿式攀登正式走上了國際舞臺。然而,這種新攀登形式被國人所關注,則是一年後。

2003年8月,刃脊創始人馬一樺與美國攀登者曾山(Jon Otto)首次使用阿式攀登,嘗試么妹東南山脊路線。儘管最終僅抵達了約5600米處,卻為國人開啟了新視野。

2004年11月,馬一樺與曾山再次回到么妹峰,並同康華、陳駿池、陳澤剛等共計六名攀登者(另還有一位美國人Tim Boelter)沿南壁轉東南山脊登頂,完成國人首登。

陳駿池(左)與隊員陳澤剛在么妹峰頂。 拍攝:康華

至此,對於國內的愛山之人來說,登頂么妹峰成為一種可能。同時,該峰也逐步成為攀登者們挑戰與實踐阿式攀登的試煉場。

“自由之魂”與“解放之路”

2004年後的7年內,么妹峰迎來了大批的中外攀登者,其中兩條由國人開闢的著名線路——“自由之魂”與“解放之路”,直到今天也依舊是經典。

第一次完全由中國人組成的攀登——在“自由之魂”開闢前,嚴冬冬與周鵬對么妹峰有過兩次嘗試:

2008年12月,兩人參加李紅學組建的“終極探險”登山隊,選擇了2007年春季韓國人嘗試的中央南壁線路,終抵海拔5600米;

2009年11月23-27日,兩人第三次來到么妹峰,還是以阿式攀登,完攀“自由之魂”:

我先連著繩子走到南尖頂下面一點的一處缺口看了看,確定了雪簷不會構成威脅之後,兩個人才走上南尖頂的最上部。

因登頂時間偏晚,兩人僅在峰頂呆了幾分鐘旋即下撤,只是剛沿原路下攀不久,嚴冬冬就意識到了不對勁:

我已經看不清雪上淡淡的冰爪印,結果搞錯了下冰壁的位置,在近乎仰角的直壁上下降了幾米才意識到不對,趕忙在面前鬆軟的雪冰裡打了一根13釐米冰錐掛上,覺得不保險就又加了一根20釐米的,然後用盡力氣朝上面大喊:

萬幸的是,周鵬很快調整了情緒,並順利化解危機。不過,額外消耗的時間讓兩人當晚只能在海拔約6130米處的雪洞裡熬過了一晚。

待安全返回海拔5130米的營地時,兩人痛痛快快睡了個飽覺:

“自由之魂”誕生的兩年後,另一隊阿式攀登搭檔孫斌與李宗利,開闢了另一條由國人完成的新線路:解放之路,並總結了攀登么妹峰的寶貴經驗。

攀登么妹的寶貴經驗——2011年11月4日,第四次來到么妹峰的孫斌與李宗利,已經對這座山摸得較為透徹。

10日,兩人從南壁冰川末端4500米大本營出發,全程紮營3次,最終於13日中午11點30分登頂,並用時5個小時撤回5900米營地。

這條南壁轉西南山脊的新路線,全長1100米,難度為M4/AI3+/AR5.9/55度雪坡,一路需經冰雪坡、岩壁、刃脊交錯等地形,對技術要求極高。

兩人的登頂,帶來了“解放之路”,也公佈了沿此路線攀登么妹峰的寶貴經驗:

此路線的最佳攀登季節應在10月底至12月初。此時路線較穩定,落石、落冰及雪崩風險不大,部分路段需在淩晨完成,以避開落石流雪槽地形;

一旦有大風,西南山脊上的強風會給攀登者帶來一定威脅,需做好準備;

路線比較複雜且長,如果希望輕裝快速完成,推薦小隊伍攀登;

除部分山脊路段外,路線上岩縫較多,保護點比較好做,基本不用帶雪地保護點設備;

山難,是每一座山繞不開的話題,然而之于么妹峰,則是一場僅關於國人的遺憾。

唯一的山難

據有效記錄,迄今該峰僅發生過一起山難,帶走了兩位民間登山者:柳志雄與胡家平。

2014年11月28日16時10分,柳志雄 (ID:路人柳)與胡家平(ID:坑子)向么妹峰山下接應的隊員告知成功登頂的消息,並約定兩天后在海拔5900米處的C2營地與背夫匯合。

然而,兩天後背夫並未在約定點等到柳志雄與胡家平,同時兩人通訊設備失聯。

12月2日,包括李宗利、迪力夏、周鵬等均陸續趕往四姑娘山鎮參與救援。稍早前,救援隊也在海拔5300米處,發現了疑似遇難者的身影。

四川省登協秘書長高敏在看到疑似遇難者照片後推斷“有可能發生了滑墜。”幾日後,救援隊在么妹峰半山腰處尋到了兩位攀登者的遺體:

從現場情況來看,估計發生了滑墜,所有的石頭都集中在中央落下。

在么妹這座世界級的攀登競技舞臺上,無論成敗,都是一抹亮色。我們會銘記這些敢於突破自我的人,也期待下一條新線路的來臨。

——————————

么妹峰登頂記錄

1981年7月,日本同志社大學登山隊沿東南山脊(南側1號)路線首登么妹峰,攀登時間16天,圍攻風格,修路2000米,七人登頂;

1992年7月,日本廣島山嶽會登山隊沿南壁支脊轉西南山脊(南側2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23天,圍攻風格,修路600米,七人登頂;

1994年10月,Charlie Fowler(美國)沿南壁轉東南山脊(南側3號)路線單人登頂,攀登時間三天;

2002年4月,Mick Fowler、Paul Ramsden(英國)沿西北壁冰槽(北側1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六天,阿爾卑斯風格,路線命名為“Inside Line”;

2004年11月,Jon Otto(美國)、馬一樺、康華、陳俊池、陳澤剛、Tim Boelter(美國)沿東南山脊(南側1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16天,圍攻風格。

2008年9月,Chad Kellogg、Dylan Johnson(美國)沿西南山脊(南側5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10天,大岩壁風格,路線命名為“The Rake”。

2009年10月,Valery Shamalo、Vladimir Volodozhen、Denis Sushko、Andrey Muryshev(俄羅斯),沿西北壁中央壁面轉冰槽(北側2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17天,大岩壁/太空艙風格,路線命名為“BloodySunset”。

2009年11月,周鵬、嚴冬冬沿南壁中央(南側6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三天,阿爾卑斯風格,路線命名為自由之魂(The Free Spirits)。

2011年10月,Dimitri Messina、Mael Baguet(法國)沿西北壁右側(北側3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五天,阿爾卑斯風格,路線命名為“Tu es tres Belle/Ni Han Pio Liang”(你好漂亮)。

2011年11月,孫斌、李宗利沿南壁中央溝槽左側轉西南山脊(南側7號)路線登頂,攀登時間三天,阿爾卑斯風格,路線命名為“解放之路”(Liberation)。

2014年11月28日,柳志雄、胡家平沿南壁中央直上路線登頂么妹峰,不幸在下撤途中遇難。

2016年11月22日,羅彪、古古(古奇志)登頂么妹,開闢“CMDI嚮導之路”。

2017年11月9日,阿左、昊昕成功登頂么妹。(部分資訊由嚴冬冬整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