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願意讓孩子“子承父業”嗎?

隨著高考報名啟動, 孩子入學選專業又成為一些家長的關注重心。 時代迅猛發展的今天, 不時傳來一些行業巨變的消息。 還有多少家長願意讓孩子從事和自己一樣的職業呢?子承父業或另起爐灶, 父母的職業“代際傳遞”在當今還流行嗎?

據一項針對2003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僅23.5%的受訪者願意子女從事自己現在的職業, 41.3%的受訪者表示不願意。 其中, 高級技術工人、大學教授、律師、醫生不願子女從事自己職業的比例均超過一半。

孩子們是否願意從事和父母相同的工作呢?父母的職業會對孩子的擇業以及未來發展究竟有何影響?我們與多種行業的家長進行了交流。

李女士(新媒體編輯, 11歲女孩媽媽)

我家孩子說想做插畫師或者動畫製作者。 她不願從事我的職業, 覺得太瑣碎、麻煩。 女兒喜歡有創意的工作, 覺得自己滿腦子故事。 但據我觀察, 她辦小報的時候會很注意報頭設計、排版, 肯定是受我的職業影響。

馬先生(高校教師, 12歲男孩爸爸)

兒子的志向一直跟車有關, 最新的理想是當汽車測評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很新奇的職業。 他覺得父母的工作沒啥意義和意思。 反思一下, 我們很少跟他聊工作, 可能他看到的都是一些結果導向的工作過程吧, 所以覺得比較無聊。

劉先生(攝影師, 13歲女孩爸爸)

閨女說, 希望以後做一名職業旅行家,

或者跟我一樣做個攝影師。 我們經常一起聊攝影、繪畫, 談美學。 與藝術相關的職業可能更容易影響孩子吧, 孩子耳濡目染, 漸漸就喜歡上了。 我認識幾個畫畫超牛的孩子, 父母都是搞藝術的。

王女士(急診醫生, 倆孩媽媽)

雖然我和先生都是醫生, 但我絕不想讓那孩子以後從事醫生一職。 我希望把兒子的志嚮往別處引導。 這一行受太多委屈, 以前認為醫生受尊敬, 現在其實並不太被看好。 孩子倒是想以後當醫生的, 我挺擔心的。

路女士(初中教師, 11歲女孩媽媽)

我們夫婦倆都是初中教師, 對孩子以後從事的職業不強求。 女兒倒是挺想做老師的, 我覺得也挺好, 就是別教主課, 太累了, 女孩子能教教音樂藝術方面的課就挺好的。

專家解析

職業“代際傳遞” 提升孩子優勢智慧是前提

特邀觀察員:王海芳(北京教科院教育督導與教育品質評價研究中心)

在影響孩子職業選擇的社會因素當中, 家庭環境是重要因素。 調查中23.5%的父母希望“子承父業”, 這個百分比看似不高, 但可能仍然高出家長希望孩子從事其他某項職業的比率。

在兒童早期的職業幻想中, 現實考慮極少, 帶有隨機性, 易隨客觀環境刺激而變化。 父母濃厚專一的職業興趣, 對子女理想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 特別是那些在某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獲得較高榮譽的家長, 往往對子女產生深刻的影響。

首先, 家長職業決定著家庭的社會地位, 也決定著家庭的物質資源、社會資源和資訊資源,

這些對於不同社會階層子女的擇業和就業都具有重要影響。 尤其是專業人員的家庭有整合教育和社會優質資源和多種平臺的可能性。

其次, 父母的職業會左右他們的教育方式。 每種職業都有它的職業特性和職業技能, 教育中, 父母會不自覺地運用這些職業資源, 利用自己的技能優勢, 提升孩子的某項智慧, 這就會形成職業的“代際傳遞”。 父母的首要責任是發現孩子的優勢智慧, 然後在教育中給予各種刺激去發展孩子的優勢智慧, 促進孩子成長, 才能在孩子職業規劃中發揮積極作用。

助力孩子形成未來職業成功的能力

特邀觀察員:陳菲(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就業指導中心)

我們知道, 孩子對各種職業的認識和興趣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的生活體驗, 而職業興趣最終轉化成為職業理想與其成長經歷和社會化體驗密切相關。 這個過程中, 父母的影響至關重要, 超越了老師、親友和同伴, 是對孩子職業發展影響最大的人。

大量的研究表明, 提供足夠的學習機會、避免孩子發生越軌行為或生活創傷, 為孩子創造積極社交的機會,除了有利於孩子的認知發展,還能開發孩子處理人際關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有助於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這些都是孩子未來職業成功的必備要素。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父母不僅是資源的提供者(提供物資和精神支援),還對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發揮“形塑作用”,即將自己的價值觀、職業偏好等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給子女。加拿大學者R.Young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職業探索活動並不是獨立的,而是家庭整體發展目標的一部分。子女的就業目標不僅要達成自我發展,還肩負著“家庭使命”,如實現階層躍升、生活地遷移、成員團聚等。

當然,生活中常常看到父母利用資源和影響力説明子女就業的情況,所謂“子承父業”,但這不一定總是好的。

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好、學業表現差的畢業生更傾向于通過親友途徑就業;使用親友途徑的強度越大,獲得工作機會的概率更高。然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通過親友途徑就業的畢業生起薪更低。而且,很多時候在外人看來,他們工作中的成績是因為父母庇護,導致孩子承受著過多的關注和壓力。

宇航員、插畫師、職業旅行家、汽車測評節目主持人……這些00後孩子想從事的職業,也是對父輩而言相對陌生的職業。

在可預見的未來,新的職業將不斷被創造出來,父母的經驗會變得不合時宜。面對當下日益生態化、鬆散化的職業格局,作為家長更不應該以“總設計師”的心態操攬子女的未來發展方向,而應當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鼓勵子女的自我探索和職業嘗試。

名師建議

新時代孩子更遵循自我的選擇

特邀觀察員:張靜(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高三年級組長)

目前我已帶過六屆高三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現在的孩子和父輩已很不一樣。以往的子承父業的“傳承”意識,在他們這兒並非第一選擇,大多數孩子都是遵循興趣愛好選擇未來從業方向的。

孩子們接觸的領域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寬。互聯網和同學之間的交流是重要平臺。他們的學習管道非常多元、經歷也很豐富,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判斷。父母可能都跟不上孩子的發展,但可以將對自身職業和其他職業的理解有意識地傳遞給孩子,幫助孩子更好地判斷。

很多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對行業的瞭解,對自己的職業進行個人的規劃。我教過的幾個孩子就是如此,大學學的是基礎學科,在擇業時接觸到新型行業後,選擇了與大學專業不甚相同的行業,如網路傳媒、互聯網運營等工作。

我覺得大部分學生不適合提前確定職業方向。特別是這樣迅速發展的時代,人生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也應該有很多不斷改變選擇的機會。所以家長切莫強求“子承父業”。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只需將自己的敬業態度、職業精神展示出來,鼓勵孩子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選擇。

為孩子創造積極社交的機會,除了有利於孩子的認知發展,還能開發孩子處理人際關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有助於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這些都是孩子未來職業成功的必備要素。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父母不僅是資源的提供者(提供物資和精神支援),還對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發揮“形塑作用”,即將自己的價值觀、職業偏好等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給子女。加拿大學者R.Young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職業探索活動並不是獨立的,而是家庭整體發展目標的一部分。子女的就業目標不僅要達成自我發展,還肩負著“家庭使命”,如實現階層躍升、生活地遷移、成員團聚等。

當然,生活中常常看到父母利用資源和影響力説明子女就業的情況,所謂“子承父業”,但這不一定總是好的。

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好、學業表現差的畢業生更傾向于通過親友途徑就業;使用親友途徑的強度越大,獲得工作機會的概率更高。然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通過親友途徑就業的畢業生起薪更低。而且,很多時候在外人看來,他們工作中的成績是因為父母庇護,導致孩子承受著過多的關注和壓力。

宇航員、插畫師、職業旅行家、汽車測評節目主持人……這些00後孩子想從事的職業,也是對父輩而言相對陌生的職業。

在可預見的未來,新的職業將不斷被創造出來,父母的經驗會變得不合時宜。面對當下日益生態化、鬆散化的職業格局,作為家長更不應該以“總設計師”的心態操攬子女的未來發展方向,而應當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鼓勵子女的自我探索和職業嘗試。

名師建議

新時代孩子更遵循自我的選擇

特邀觀察員:張靜(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高三年級組長)

目前我已帶過六屆高三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現在的孩子和父輩已很不一樣。以往的子承父業的“傳承”意識,在他們這兒並非第一選擇,大多數孩子都是遵循興趣愛好選擇未來從業方向的。

孩子們接觸的領域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寬。互聯網和同學之間的交流是重要平臺。他們的學習管道非常多元、經歷也很豐富,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判斷。父母可能都跟不上孩子的發展,但可以將對自身職業和其他職業的理解有意識地傳遞給孩子,幫助孩子更好地判斷。

很多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對行業的瞭解,對自己的職業進行個人的規劃。我教過的幾個孩子就是如此,大學學的是基礎學科,在擇業時接觸到新型行業後,選擇了與大學專業不甚相同的行業,如網路傳媒、互聯網運營等工作。

我覺得大部分學生不適合提前確定職業方向。特別是這樣迅速發展的時代,人生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也應該有很多不斷改變選擇的機會。所以家長切莫強求“子承父業”。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只需將自己的敬業態度、職業精神展示出來,鼓勵孩子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選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