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索馬里總統顧問與導演的碰撞——這位異域博士姑娘的多重身份有點酷!

提到總統顧問, 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隱藏在政策後面神秘的提出者, 是總統的智囊, 是……

提到導演, 你又會想到什麼呢?是激情澎湃的科幻大片,

是盪氣迴腸的宏偉史詩, 是……

如此兩個截然不同的身份, 彙集到一個人身上, 又會碰撞出怎樣激烈的火花?

生在沙特、長在沙特, 索馬里籍人和丹在高中畢業時, 卻選擇來到本一無所知的中國, 這一待就是十二年。

索馬里姑娘:“索馬里和杭州一樣,
山清水秀”

提起索馬里, 估計大家的第一反應總是“索馬里海盜”。 對於這一偏見, 現在的和丹只是微微一笑, 雲淡風輕地說:“索馬里不只有海盜。 它和杭州一樣, 山清水秀。 真要算起來, 索馬里和中國從明代起就建交了呢。 ”

和丹把索馬里叫做“家鄉”, 可實際上,

她只到過索馬里3、4次。 因為過去內戰的原因, 和丹父母早已移居到沙特, 而和丹更是生在沙特、長在沙特, “但索馬里永遠是我的祖國。 ”

“中文通”:半年練成的中文“大神”

2005年, 和丹第一次來到中國, 中國隨處可見的綠樹草地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因為我從小生長在沙特, 到處是沙漠, 能看到一棵樹就很稀奇了, 而這裡到處是山水和風景, 太美了!”

定居中國後, 和丹仍是傳統的阿拉伯裝扮, 穿著長袍, 裹著頭巾, 豐腴的身材讓她的鵝蛋臉顯得更加圓潤, 沒有一點棱角。 撲閃的大眼睛和總是上揚的嘴角讓人覺得沒有距離感, 很快便能熟絡起來似的。

來到中國一年時間, 和丹“狂”練漢語。 瘋狂到什麼程度?漢語教科書上的每一個字,

甚至是標點符號, 和丹都能背出來, 不僅是課文、例句, 就連習題, 和丹都不放過。

買菜時, 擠公車時, 逛街時, 本就愛嘮嗑的和丹更是抓緊機會跟身邊路過的陌生人閒談, “中國人有個好習慣, 你哪個詞說得不標準, 他們都會馬上糾正你。 ”很快, 和丹的中文口語已經能稱得上“字正腔圓”了, 再加上朋友對中國文化的介紹, 和丹才短短學習中文6個月, 便通過了漢語水準考試5級。

和丹參加“我最喜愛的習總書記的一句話”誦讀會

這個考試, 類似於想要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必考的雅思、託福, 最高級別是6級。 通過5級考試, 意味著看全中文的報紙、電視劇, 甚至發表中文演講, 對和丹來說都不算難事了。 浙江省朗誦比賽第一名、CCTV“漢語橋”大賽的銀獎……全中文的辯論賽、演講賽、主持人大賽裡總能見到和丹的身影。 和丹已經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中文通”。

和丹獲得了中央電視臺2010年舉辦的第三屆“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銀獎

“我現在是個‘老司機’。”和丹套用網路上的熱詞這麼形容自己,中氣十足,甚至還帶著點播音腔調。和丹的老師也打趣道:“你的普通話真是比我講得還標準。”

浙大博士:延畢兩年的辛酸淚

浙師大碩士畢業時,和丹偶然間翻到浙大邵培仁教授所著的《傳播學》,本就對傳播學充滿興趣的和丹當即給邵培仁寫了一封信,表示希望能成為他的學生,還沒等到他回信,和丹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他的辦公室拜訪他了,並如願來到了浙大,跟著邵培仁讀博。

和丹和同學們在浙大西溪校區圖書館前的合影

和丹的成績一直很好,在沙特念書時成績總保持在本地區的前幾名,在沙特的行政區劃中,“地區”相當於中國“省”的概念。來到中國後,學習也很順利:本科提前一年畢業,碩士提前半年。可到了博士階段,和丹卻犯了難。“我的中文口語很好,但是寫學術論文還是很困難,不僅是表達上,更是思維方式上。”

博士論文的選題到底要定什麼呢?和丹看到自己的導師邵培仁正在研究中國電影和“華萊塢”電影理論,便萌生出研究奈及利亞電影的想法,並借用“華萊塢”的概念,創造出了“尼萊塢”(研究奈及利亞電影)一詞。2016年,和丹終於順利從浙大博士畢業。

“和丹啊,聰明能幹!”邵培仁評價道。

總統顧問:“中國很神奇,治理有一套”

2017年9月25日,索馬里政府正式給和丹頒佈了任命書,任命她為總統顧問。索馬里的總統顧問不少,但和丹卻是其中唯一一個研究“中國經驗”,針對中索合作交流的。擔任總統顧問期間,和丹會向索馬里總統及其辦公室就索馬里國家發展、中國與索馬里兩國的合作提供政策諮詢。

因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內戰,索馬里百廢待興。“五年前,內戰後的第一個聯邦政府才得以建立,現在索馬里正處在很特別的發展時期。”

現在,和丹成為了浙師大非洲研究院的外籍研究員,和丹的專業便是研究中非關係和非洲發展,再加上在中國12年的生活經歷,和丹作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從2016年起便開始給索馬里政府提供諮詢,將自己對中國的觀察和“中國經驗”傳達到遙遠的東非。

和丹受聘為索馬里總統顧問委任狀

導演:非洲人眼裡的在華非洲人

談及拍攝影片,和丹表示:“深夜睡淩晨醒不算啥,真讓人扛不住的是,都這樣了還要跟跑馬拉松。”

從早上8點到夜裡12點,第一天的紀錄片拍攝終於結束。第二天的淩晨4點,鬧鐘“叮鈴鈴”地鬧個不停,迷迷糊糊地,和丹掙扎著爬了起來,錘了幾下腦袋,才算清醒了點。纏好頭巾,套上衣服,趕緊駕車前往馬拉松地點。

跟拍的物件要去參加義烏馬拉松比賽,比賽六點開始,要全程記錄跟拍物件的和丹一行人更要早到安排,在馬拉松賽道的各個點都分佈了機器和人員。昨晚只睡了4小時不到的和丹硬是扛著攝像機“吭哧吭哧”地跟著跟拍對象跑了近一公里。

紀錄片劇組在拍攝參加義烏馬拉松的非洲選手

紀錄片《我從非洲來——非洲人在義烏》由和丹和她的同事張勇聯合導演,其中呈現了20多名在義烏生活的非洲人的日常。

他們有的時候會遇見偏見,“有的人看到我會用指頭在我手上蹭蹭,想看看我的黑皮膚會不會掉顏色。”一位來自衣索比亞,在義烏創業的人邊笑邊比劃著說道。

但更多的是和諧。

在義烏開著小商品鋪的非洲人和來購物的小女孩擊掌,一米八的大高個把腰弓成了快90度,才和小女孩差不多高,一雙烏黑的大手幾乎是女孩手的三倍大。邊擊掌,邊喊道:“耶,說拜拜!”小女孩怯怯地模仿著他的口音,說了句帶著非洲味道的 “拜拜”,偷笑著躲到身邊媽媽的懷裡。

“灰化肥發黑,黑化肥發揮。”幾個梳著非洲特色的小麻花辮子的非洲女孩圍坐著,扳著指頭一個字一個字地念著中國的繞口令。

“中國民眾對非洲的印象總是貧窮混亂,但實際上非洲很美,在中國的非洲人也都在努力拼搏。”和丹正是發現了這個問題,才和浙師大的師生一同拍攝了這一紀錄片,展現非洲人的努力、真誠和成功。

兩年多的時間,六集紀錄片《我從非洲來》終於完成。這部片子已經入選了桑吉巴國際電影節和路沙卡國際電影節。

和丹與張勇聯合執導《我從非洲來——非洲人在義烏》

這便是和丹。

總統顧問的理性,導演的感性,學習中文的刻苦,撰寫論文時的精益求精……這一切的一切,便是獨一無二的和丹!

本文作者:王方

編輯:呂心怡

和丹獲得了中央電視臺2010年舉辦的第三屆“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銀獎

“我現在是個‘老司機’。”和丹套用網路上的熱詞這麼形容自己,中氣十足,甚至還帶著點播音腔調。和丹的老師也打趣道:“你的普通話真是比我講得還標準。”

浙大博士:延畢兩年的辛酸淚

浙師大碩士畢業時,和丹偶然間翻到浙大邵培仁教授所著的《傳播學》,本就對傳播學充滿興趣的和丹當即給邵培仁寫了一封信,表示希望能成為他的學生,還沒等到他回信,和丹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他的辦公室拜訪他了,並如願來到了浙大,跟著邵培仁讀博。

和丹和同學們在浙大西溪校區圖書館前的合影

和丹的成績一直很好,在沙特念書時成績總保持在本地區的前幾名,在沙特的行政區劃中,“地區”相當於中國“省”的概念。來到中國後,學習也很順利:本科提前一年畢業,碩士提前半年。可到了博士階段,和丹卻犯了難。“我的中文口語很好,但是寫學術論文還是很困難,不僅是表達上,更是思維方式上。”

博士論文的選題到底要定什麼呢?和丹看到自己的導師邵培仁正在研究中國電影和“華萊塢”電影理論,便萌生出研究奈及利亞電影的想法,並借用“華萊塢”的概念,創造出了“尼萊塢”(研究奈及利亞電影)一詞。2016年,和丹終於順利從浙大博士畢業。

“和丹啊,聰明能幹!”邵培仁評價道。

總統顧問:“中國很神奇,治理有一套”

2017年9月25日,索馬里政府正式給和丹頒佈了任命書,任命她為總統顧問。索馬里的總統顧問不少,但和丹卻是其中唯一一個研究“中國經驗”,針對中索合作交流的。擔任總統顧問期間,和丹會向索馬里總統及其辦公室就索馬里國家發展、中國與索馬里兩國的合作提供政策諮詢。

因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內戰,索馬里百廢待興。“五年前,內戰後的第一個聯邦政府才得以建立,現在索馬里正處在很特別的發展時期。”

現在,和丹成為了浙師大非洲研究院的外籍研究員,和丹的專業便是研究中非關係和非洲發展,再加上在中國12年的生活經歷,和丹作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從2016年起便開始給索馬里政府提供諮詢,將自己對中國的觀察和“中國經驗”傳達到遙遠的東非。

和丹受聘為索馬里總統顧問委任狀

導演:非洲人眼裡的在華非洲人

談及拍攝影片,和丹表示:“深夜睡淩晨醒不算啥,真讓人扛不住的是,都這樣了還要跟跑馬拉松。”

從早上8點到夜裡12點,第一天的紀錄片拍攝終於結束。第二天的淩晨4點,鬧鐘“叮鈴鈴”地鬧個不停,迷迷糊糊地,和丹掙扎著爬了起來,錘了幾下腦袋,才算清醒了點。纏好頭巾,套上衣服,趕緊駕車前往馬拉松地點。

跟拍的物件要去參加義烏馬拉松比賽,比賽六點開始,要全程記錄跟拍物件的和丹一行人更要早到安排,在馬拉松賽道的各個點都分佈了機器和人員。昨晚只睡了4小時不到的和丹硬是扛著攝像機“吭哧吭哧”地跟著跟拍對象跑了近一公里。

紀錄片劇組在拍攝參加義烏馬拉松的非洲選手

紀錄片《我從非洲來——非洲人在義烏》由和丹和她的同事張勇聯合導演,其中呈現了20多名在義烏生活的非洲人的日常。

他們有的時候會遇見偏見,“有的人看到我會用指頭在我手上蹭蹭,想看看我的黑皮膚會不會掉顏色。”一位來自衣索比亞,在義烏創業的人邊笑邊比劃著說道。

但更多的是和諧。

在義烏開著小商品鋪的非洲人和來購物的小女孩擊掌,一米八的大高個把腰弓成了快90度,才和小女孩差不多高,一雙烏黑的大手幾乎是女孩手的三倍大。邊擊掌,邊喊道:“耶,說拜拜!”小女孩怯怯地模仿著他的口音,說了句帶著非洲味道的 “拜拜”,偷笑著躲到身邊媽媽的懷裡。

“灰化肥發黑,黑化肥發揮。”幾個梳著非洲特色的小麻花辮子的非洲女孩圍坐著,扳著指頭一個字一個字地念著中國的繞口令。

“中國民眾對非洲的印象總是貧窮混亂,但實際上非洲很美,在中國的非洲人也都在努力拼搏。”和丹正是發現了這個問題,才和浙師大的師生一同拍攝了這一紀錄片,展現非洲人的努力、真誠和成功。

兩年多的時間,六集紀錄片《我從非洲來》終於完成。這部片子已經入選了桑吉巴國際電影節和路沙卡國際電影節。

和丹與張勇聯合執導《我從非洲來——非洲人在義烏》

這便是和丹。

總統顧問的理性,導演的感性,學習中文的刻苦,撰寫論文時的精益求精……這一切的一切,便是獨一無二的和丹!

本文作者:王方

編輯:呂心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