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哈佛中國健康專案攜手杏樹林重塑醫學人文精神

近日, 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醫生的眼淚為誰流》, 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引發大量轉發評論的同時, 也帶給我們許多思考:曾經受人尊敬, 體面講究的醫生職業, 現如今卻一次次被輿論推向風口浪尖,醫療改革、醫患糾紛、藥品回扣等新聞屢見報端, 卻鮮有報導關注醫生群體的彷徨與心聲。 杏樹林調查顯示:八成的醫生在執業過程中感到不幸福。

強強聯手填補醫學人文空白

3月13日起, 由哈佛中國健康專案(Harvard China Health Partnership)聯合杏樹林等多方發起, 以“醫師專業素養(Professionalism), 讓執業更幸福、醫患更和諧”為主題展開的深入討論將登陸中國, 屆時將通過杏樹林執業幸福驛站以及各大醫療媒體進行話題討論, 最終研究成果有望成為醫學人文教育的教科書案例, 為提高醫師專業素養, 普及醫學人文做出重要貢獻。

哈佛專案團隊基於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長期與中國政府、高校合作,

一直致力於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隨著近幾年國內醫患矛盾日益凸顯, 項目團隊將以醫生專業素養為切入點, 為中國醫生執業中面臨的矛盾提供可依據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杏樹林是一家致力於解決臨床問題、提高醫生效率的互聯網移動醫療公司, 旗下產品“醫口袋”、“病歷夾”, 已經積累了全國80萬的醫生用戶。 “執業幸福驛站”是杏樹林攜手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委會青年分會, 聯合推出的國內最大的專職討論醫生執業狀態和臨床非技術問題的移動社區 , 於2016年6月16日上線, 該社區以“提升醫生幸福感, 宣傳醫學人文”為目標, 力求建設醫生的人文學院, 打造醫生的精神國度。

面對執業困惑, 你會如何選擇?

患者對治療方案存在質疑,

你該如何應對?

面對患者家屬硬塞紅包, 如何巧妙回拒?

當你的上級出現醫療差錯時, 你會直接當面指出嗎?

執業困擾, 又該怎樣進行有效的身心調節?

......

為了開展此次線上活動, 哈佛項目團隊們將引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所宣導的醫師專業素養案例分析方法, 設計八個醫學情景案例, 展示醫生執業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困擾, 包括醫生在處理與病人、同行、社會及自身關係等多種情景。 這八個案例將通過杏樹林“執業幸福驛站”及各大媒體平臺進行話題徵集, 展現醫生在這些情景下的真實選擇和考慮。 最終收集到的案例回饋, 將會分類匯總後交與國內、外有關專家予以分析並提出建設性意見。

最終成果將材料整理成符合國際標準的案例, 作為醫學教育和醫院管理參考。

經驗表明, 分享醫生執業生涯的個人故事, 可以改善醫生的自尊心和執業滿意度。 近年來, 輿論過多強調純醫生技術層面的能力提升, 卻忽視了最基本的精神傳遞。

這也造成很多醫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 幸福感逐漸缺失。 醫生變得迷茫, 變得不安。 本次醫生專業素養的案例研究, 未來將聯合更多的醫學高校、基層醫院, 將其整合到醫學教育課程中, 以此來提高醫療實踐的專業性和人文素養, 填補國內醫學人文的空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