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中國北斗是怎樣煉成的:能否和GPS一決高下

任何一個大國重器的誕生, 似乎都避免不了和發達國家同類產品拼力比試、同台競爭甚至“掰手腕”的命運, 作為要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導航利器, 北斗更是如此。 11月5日晚, 我國最新一代導航衛星北斗三號首次發射後, 人們便迫不及待想知道走向全球的中國北斗, 究竟能否和GPS一決高下。

這可能也是航太活動不近人情的地方, 在最抓眼球的火箭點火、呼嘯蒼穹之後, 人們的好奇心大多留給了“火箭發射有多厲害”“飛天衛星有什麼用”等問題, 至於其背後技術含量、研製人員辛勞程度則鮮有問津。 不過,

這一點並不完全適用於北斗, 因為要真正說清楚它和GPS的區別, 一些技術細節甚至是技術路線問題是繞不開的。

畢竟, 中國北斗比GPS起步晚了20多年, 不僅沒能和後者站在同一條起跑線, 就是在之後的追趕過程中, 也不能說完全躋身到了同一個賽道上。 以導航系統的地面站建設為例, 美國打造GPS, 可以在全世界“布點設站”, 而中國囿於種種原因只能在“天上”想辦法, 攻堅衛星之間、星座之間的鏈路技術。

這正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既是挑戰, 也是機遇”。 太空是個大舞臺, 在這個舞臺上亮相的各種衛星, 扮演著生旦淨末醜不同的“角色”, 但是無論什麼樣的角色, 都有其基本功以及獨門手藝, 北斗也不例外。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就此採訪有關專家,

揭秘走向全球的中國北斗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大腦”:數十顆北斗衛星“天上漂”如何不擅離職守?

作為北斗三號衛星的打造者,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的專家給出過這樣一個比方——

如果把衛星類比成人的話, 那麼衛星的控制系統就相當於人的“大腦與神經組織”, 指揮肢體完成各種工作;衛星推進系統相當於人的“肌肉組織”, 推動肢體完成各種工作;而能源系統相當於人的“血液迴圈組織”, 為大腦和肢體提供能量。

而為整個衛星提供時間基準、維持時間準確性的守時設備——原子鐘, 則相當於人的“心臟”, 可謂“沒有原子鐘就沒有全球導航”。 衛星之間的鏈路技術, 相當於人的“靈魂”, 讓人與人遠距離之間也能夠相互感應,

彼此惦記, 做到“心有靈犀”。

先說“大腦與神經組織”。 這關乎不少人的一個疑問, 即“數十顆北斗衛星同時在天上漂, 他們如何做到不擅離職守?”

答案是, 他們非常“自律”, 知道自己該待在什麼地方。 而這種“自律”就得益于被稱作衛星“大腦與神經組織”的控制系統。

按照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副總設計師高益軍的說法, 控制系統就是衛星在天上保持正確軌道、正確姿態的“總指揮”, 它即時搜集衛星的軌道和姿態資訊, 一旦發現有所偏離, 就指揮自己回到正常狀態。

高益軍說, 有了這個北斗三號的控制分系統, 就相當於增加衛星“至少60天”的完全自主運行能力。 這意味著, 一旦地面測控站出現故障期間, 北斗衛星仍能夠正常在軌工作。

“這樣大大減少了對地面站的依賴, 成就‘可視’範圍外對衛星的控制。 並大大降低系統的運行管理成本, 當然這也給衛星控制系統的設計和實現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高益軍說。

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北斗三號研製任務中, 控制系統國產化單機達100%, 分系統國產化元器件占90%以上——這是高益軍透露的一組資料。 他說:“控制系統裡沒有一台進口產品。 ”

至於衛星的“血液迴圈組織”, 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名為“二次電源”, 它將衛星上一次太陽能或電池的電能進行轉換, 並通過星上線纜網——相當於衛星的“血管系統”, 輸送到各種電子設備。

按照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510所專家的說法, 電子設備有什麼樣的口味, 他們就有什麼樣的“電能菜譜”,

讓衛星電子設備“大快朵頤”, 來完成在太空中的表演。

“心臟”:精確定位的前提是一隻“300萬年1秒誤差”的鐘

不少人談及北斗、GPS等衛星導航系統, 第一個疑問就是“天上的‘星星’是如何‘看到’我們的位置, 又怎麼能如此精准地‘指引’我們的方向?”

這就不得不提到被稱作衛星“心臟”的原子鐘, 導航系統幾乎都是依靠它來“掌握”時間的精度。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說, 時間精度就是衛星導航的“命門”, 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 定位精度越高。

然而, 在北斗導航衛星發展初期, 我國並不具備研製生產星載原子鐘的能力。 楊長風說, 過去, 只有少數國家能夠製造衛星導航系統使用的高精度原子鐘, 但對我國實行嚴格限制, 甚至直接禁運,“這才倒逼我們研製能夠上星的原子鐘”。

直到北斗二號建設時,他國壟斷才被徹底打破。如今,北斗三號建設大幕拉開,我們也迎來了最新一代原子鐘——“銣原子鐘”。

所謂“銣原子鐘”,是以銣原子躍遷為物理基礎建立的一套極度精密的電子設備,簡稱“銣鐘”。其穩定度,直接關乎導航衛星的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甚至可以說,直接決定著導航衛星的成敗。

楊長風說,北斗三號所配備的銣鐘,其穩定度達到E-14量級,“這相當於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說,這一技術進步,直接推動了我國全球導航系統定位精度,由之前“區域系統”的10米,跨越到後續“全球系統”米級解析度,測速和授時精度同步提高一個量級。

五院原子頻標領域首席專家賀玉玲博士透露,當前,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正在研製甚高精度銣原子鐘,爭取未來將導航衛星的定位精度、授時精度再提高一個量級,屆時,這種追求精度極致的探索,或將帶動新興產業和新興社會應用的出現。

“靈魂”:離“天地之間萬物互聯”不遠了

當然,只有一顆衛星不足以稱之為系統。我們常說的北斗,是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簡稱,不是指一顆衛星,以北斗三號這一代為例,按照計畫,要到2020年,完成30多顆組網衛星發射,才能構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實現所謂的全球服務能力。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是,除了空間段這30多顆衛星,整個北斗系統還包括地面段和用戶段,前者有地面基準站,後者有使用者終端。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即我國很難像GPS那樣,在全球大範圍建立地面站,為解決境外衛星的資料傳輸通道,似乎只能從“星間鏈路”下手——在衛星之間搭建的通信測量鏈路,實現了衛星與衛星、衛星與地面站的鏈路互通。

這就是說,雖然我們“看不見”處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衛星,但通過北斗衛星的星間鏈路,同樣能和它們取得聯繫。

五院西安分院北斗導航副總設計師張立新說,星間鏈路技術就好比讓北斗三號“太空兄弟手把手”,不僅相互間通信和資料傳輸,還能相互測距,自動“保持隊形”,可以減輕地面管理維護壓力。

當然,星間鏈路並非只是“地面站難以大範圍建設”的權宜之計,也是掌握著“主動出擊”“自主導航”的關鍵。

所謂自主導航,就是指“即使地面站全部失效,30多顆北斗導航衛星也能通過星間鏈路提供精准定位和授時,地面使用者通過手機等終端仍舊能進行定位及導航”。

張立新說,由於北斗導航衛星的地面站較少,地面系統的全球連續完好性監測,和即時告警的時間一般需要“數十秒到幾小時”,而衛星上的直接監測預警,僅僅需要幾秒鐘的時間。

在他看來,衛星自主完好性監測,是北斗三號的一項新技術,相較於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以及歐洲的伽利略等導航衛星系統,中國北斗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衛星的在軌完好性自主監測功能。

此外,北斗三號的星間鏈路系統,還能與其他類型衛星相關聯,聯網的數量可達上百顆。張立新說:“這對於構建我國的天基綜合資訊網,實現我國衛星之間聯網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他以遙感衛星為例,遙感衛星對全球的地面進行測繪,但只有衛星經過國土境內時,才能將其收集到的圖片資訊傳回地面,而在天基綜合資訊網中,遙感衛星就能夠以北斗導航衛星的星間鏈路為“通道”,實現資訊的即時傳輸,互通天地資訊。

如此,也就離我們所說的“天地之間萬物互聯”不遠了

甚至直接禁運,“這才倒逼我們研製能夠上星的原子鐘”。

直到北斗二號建設時,他國壟斷才被徹底打破。如今,北斗三號建設大幕拉開,我們也迎來了最新一代原子鐘——“銣原子鐘”。

所謂“銣原子鐘”,是以銣原子躍遷為物理基礎建立的一套極度精密的電子設備,簡稱“銣鐘”。其穩定度,直接關乎導航衛星的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甚至可以說,直接決定著導航衛星的成敗。

楊長風說,北斗三號所配備的銣鐘,其穩定度達到E-14量級,“這相當於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說,這一技術進步,直接推動了我國全球導航系統定位精度,由之前“區域系統”的10米,跨越到後續“全球系統”米級解析度,測速和授時精度同步提高一個量級。

五院原子頻標領域首席專家賀玉玲博士透露,當前,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正在研製甚高精度銣原子鐘,爭取未來將導航衛星的定位精度、授時精度再提高一個量級,屆時,這種追求精度極致的探索,或將帶動新興產業和新興社會應用的出現。

“靈魂”:離“天地之間萬物互聯”不遠了

當然,只有一顆衛星不足以稱之為系統。我們常說的北斗,是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簡稱,不是指一顆衛星,以北斗三號這一代為例,按照計畫,要到2020年,完成30多顆組網衛星發射,才能構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實現所謂的全球服務能力。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是,除了空間段這30多顆衛星,整個北斗系統還包括地面段和用戶段,前者有地面基準站,後者有使用者終端。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即我國很難像GPS那樣,在全球大範圍建立地面站,為解決境外衛星的資料傳輸通道,似乎只能從“星間鏈路”下手——在衛星之間搭建的通信測量鏈路,實現了衛星與衛星、衛星與地面站的鏈路互通。

這就是說,雖然我們“看不見”處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衛星,但通過北斗衛星的星間鏈路,同樣能和它們取得聯繫。

五院西安分院北斗導航副總設計師張立新說,星間鏈路技術就好比讓北斗三號“太空兄弟手把手”,不僅相互間通信和資料傳輸,還能相互測距,自動“保持隊形”,可以減輕地面管理維護壓力。

當然,星間鏈路並非只是“地面站難以大範圍建設”的權宜之計,也是掌握著“主動出擊”“自主導航”的關鍵。

所謂自主導航,就是指“即使地面站全部失效,30多顆北斗導航衛星也能通過星間鏈路提供精准定位和授時,地面使用者通過手機等終端仍舊能進行定位及導航”。

張立新說,由於北斗導航衛星的地面站較少,地面系統的全球連續完好性監測,和即時告警的時間一般需要“數十秒到幾小時”,而衛星上的直接監測預警,僅僅需要幾秒鐘的時間。

在他看來,衛星自主完好性監測,是北斗三號的一項新技術,相較於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以及歐洲的伽利略等導航衛星系統,中國北斗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衛星的在軌完好性自主監測功能。

此外,北斗三號的星間鏈路系統,還能與其他類型衛星相關聯,聯網的數量可達上百顆。張立新說:“這對於構建我國的天基綜合資訊網,實現我國衛星之間聯網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他以遙感衛星為例,遙感衛星對全球的地面進行測繪,但只有衛星經過國土境內時,才能將其收集到的圖片資訊傳回地面,而在天基綜合資訊網中,遙感衛星就能夠以北斗導航衛星的星間鏈路為“通道”,實現資訊的即時傳輸,互通天地資訊。

如此,也就離我們所說的“天地之間萬物互聯”不遠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