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一枚核彈打廢三艘十萬噸級航母?這樣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2017年11月12日, 美國海軍的“雷根”號、“羅斯福”號和“尼米茲”號三個航母戰鬥群總算進入了攝影師的同一個鏡頭之下。 對於西太平洋地區而言, 三航母戰鬥群的出現具有非凡的意義, 對於美國海軍而言, 這又何嘗不是。 上一次美國海軍三個航母戰鬥群聚集在西太平洋地區, 已經是十年前的“勇敢之盾2007”演習, 當時“尼米茲”號、“斯坦尼斯”號和“小鷹”號等航母同其他護航艦艇組成強大的編隊, 上空有轟炸機和艦載機編隊掠過, 前方有核潛艇打頭陣, 威風凜凜, 霸氣十足。

在我們領略著美國三航母編隊之氣場時, 其實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考慮問題。 老母雞放養的時候, 極其難抓。 而當三隻老母雞都在一個窩裡的時候, 這不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麼?更何況, 進行三航母編隊這樣的擺拍, 其編隊如此密集, 艦上還擺賣了各種作戰飛機, 用最小的成本, 就能實現最大的攻擊效果。

只要判明方位, 僅攜帶一枚核彈頭的彈道導彈, 就足以使三個航母戰鬥群瞬間喪失作戰能力。

還有更令人躍躍欲試的原因!美國的核動力航母都是按在優化版艦隊反應計畫實施維修、訓練、輪換和部署的, 再加上它是一支戰役性的作戰力量, 還得考慮到搭載的艦載機部隊和其他護航艦艇的週期, 因此前沿部署的實施非常具有規律性。 而且在和平時期, 這種規律性更強。 只要把握這種規律, 就能抓住時機。

吸引力遠不止於此。 算上尚未全面形成戰鬥力的“福特”號核動力航母, 美國海軍總共擁有11艘“現役”航母。 別看總體數量挺多的, 但實際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作戰平臺, 核動力航母出勤率奇低。 前段時間, 有7艘航母同時出海, 美國媒體就已經大書特書了, 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沒法有這麼多。 比較靠譜的狀態是, 美國海軍通常擁有3艘核動力航母處於前沿部署狀態, 通常是西太平洋地區1艘、印度洋1艘和地中海(或大西洋)1艘, 基本上是每個地區有一個航母戰鬥群在遊弋。

很多人會眼前一亮, 最近在西太平洋地區遊弋的航母戰鬥群不也是3個麼?沒錯, 您說對了。 換位思考, 也就是說, 一發核彈就能夠打掉美國海軍所有航母的前沿部署力量, 這買賣很不錯吧。 且慢!請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還有另一方面的因素值得考慮。 美國海軍的作戰指揮官們自打娘胎裡就學會盤算利弊, 博伊德OODA迴圈理論那是背得滾瓜爛熟, OODA迴圈即觀察、調整、決策和行動迴圈。 其中觀察階段, 用美國海軍的正式術語來替換, 也就是作戰環境情報準備階段。

美國海軍的作戰環境情報準備可以說世界上最變態的準備, 航母編隊所到區域的社會環境、各個國家的兵力部署態勢和海戰環境都已經摸得非常熟悉, 而且更細緻的還包括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和人群偏好等等。 尤其是海戰場環境, 可以說對重要行動海域附近水下的每一個輪胎和珊瑚礁都能夠盤查得清清楚楚, 甚至高於專門從事地區內防務的海軍。 美國航母編隊在任何一個區域活動, 都得到了美國國家級層面的ISR資源的支撐。在這樣的ISR保障下,對方只要有顯露一點點的意圖,航母戰鬥群就會像狡猾的魚兒一樣溜到你的攻擊距離之外。因此,要想抓住它們並不容易。

第二方面是得考慮到美國三個航母戰鬥群的防禦能力。2014年5月左右,美國海軍已經有30艘驅逐艦和巡洋艦具備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其中包括5艘“提康”和25艘“伯克”。在這30艘艦艇之中,有16艘被部署到太平洋地區。而且隨著“宙斯盾”海基反導項目的推進,到2019財年時,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艦艇將增加至43艘左右,相當於美國驅逐艦和巡洋艦總數的大約一半。而在美國的三個航母戰鬥群之中,這種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艦艇也不會少。因此,得考慮突防概率的問題。

如果上面這兩點因素都不考慮,但有個更重要的問題需要鄭重面對。三個核動力航母戰鬥群是美國海軍的心頭肉,它們若是遭到核打擊,無疑會造成打核大戰的危險。戰艦是一個國家的流動國土,一艘核動力航母就相當於一個5000多人的鋼鐵小鎮。假若三艘“尼米茲”級航母遭到攻擊,傷亡一定小不了,任何美國高層人員,都沒法在此種條件下冒險提出求和。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是怎麼對日本的,這段歷史尚未被人們淡忘。而要針對航母搞核打擊,這就更嚴重了。美國隨時都有5~7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在海上巡航值班,那可是一支擁有500~700枚核彈頭的水下力量。針對美國航母的攻擊,遇到的反擊將是極具災難性的。

最後再來說說美國海軍的三航母編隊照片本身,其實這只是一種擺拍,並不具備任何戰術意義。美國海軍將這種擺拍稱之為“Photo exercise”,您若是要將其翻譯得直白一些呢,可以將其稱作“圖片演習”。而在實戰條件下,美國航母戰鬥群任何時候都不是同心圓狀態,即航母在中間,護航艦艇在它們的周圍。當航母處於臨戰狀態時,用於防空/反潛的哨戒艦早都放到海天線的另一側去了,而預警機已經升空,前方提供的ISR資訊不斷地傳來。

即便是能夠掐中這個“圖片演習”的機會,層層上報獲得批准需要時間,彈道導彈的發射也需要一定的準備,且要花時間來進行在空飛行和突防。這這段時間內,核動力航母很有可能脫離編隊,而彈道導彈攻擊的航母戰鬥群,有可能不過是一堆由裝著角反射器扮老虎的驅逐艦替死鬼而已。考慮到三航母戰鬥群聚集在一起的時間當口,以及美軍的各種防範手段,要用核彈將其一鍋燴,同當街被晴天霹靂擊中的概率沒有太多差別。

全文完,謝謝閱讀。

都得到了美國國家級層面的ISR資源的支撐。在這樣的ISR保障下,對方只要有顯露一點點的意圖,航母戰鬥群就會像狡猾的魚兒一樣溜到你的攻擊距離之外。因此,要想抓住它們並不容易。

第二方面是得考慮到美國三個航母戰鬥群的防禦能力。2014年5月左右,美國海軍已經有30艘驅逐艦和巡洋艦具備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其中包括5艘“提康”和25艘“伯克”。在這30艘艦艇之中,有16艘被部署到太平洋地區。而且隨著“宙斯盾”海基反導項目的推進,到2019財年時,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艦艇將增加至43艘左右,相當於美國驅逐艦和巡洋艦總數的大約一半。而在美國的三個航母戰鬥群之中,這種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艦艇也不會少。因此,得考慮突防概率的問題。

如果上面這兩點因素都不考慮,但有個更重要的問題需要鄭重面對。三個核動力航母戰鬥群是美國海軍的心頭肉,它們若是遭到核打擊,無疑會造成打核大戰的危險。戰艦是一個國家的流動國土,一艘核動力航母就相當於一個5000多人的鋼鐵小鎮。假若三艘“尼米茲”級航母遭到攻擊,傷亡一定小不了,任何美國高層人員,都沒法在此種條件下冒險提出求和。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是怎麼對日本的,這段歷史尚未被人們淡忘。而要針對航母搞核打擊,這就更嚴重了。美國隨時都有5~7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在海上巡航值班,那可是一支擁有500~700枚核彈頭的水下力量。針對美國航母的攻擊,遇到的反擊將是極具災難性的。

最後再來說說美國海軍的三航母編隊照片本身,其實這只是一種擺拍,並不具備任何戰術意義。美國海軍將這種擺拍稱之為“Photo exercise”,您若是要將其翻譯得直白一些呢,可以將其稱作“圖片演習”。而在實戰條件下,美國航母戰鬥群任何時候都不是同心圓狀態,即航母在中間,護航艦艇在它們的周圍。當航母處於臨戰狀態時,用於防空/反潛的哨戒艦早都放到海天線的另一側去了,而預警機已經升空,前方提供的ISR資訊不斷地傳來。

即便是能夠掐中這個“圖片演習”的機會,層層上報獲得批准需要時間,彈道導彈的發射也需要一定的準備,且要花時間來進行在空飛行和突防。這這段時間內,核動力航母很有可能脫離編隊,而彈道導彈攻擊的航母戰鬥群,有可能不過是一堆由裝著角反射器扮老虎的驅逐艦替死鬼而已。考慮到三航母戰鬥群聚集在一起的時間當口,以及美軍的各種防範手段,要用核彈將其一鍋燴,同當街被晴天霹靂擊中的概率沒有太多差別。

全文完,謝謝閱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