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分析間歇訓練資料?

間歇訓練記錄的分析方法

間歇訓練是一種快跑與慢跑(或休息)組合而成的訓練方式, 通過每一趟快跑之間的休息恢復, 延長整體的訓練時間, 從而達到累積快跑里程數的目的, 讓身體產生適應, 變得更強。

訓練後分析的目的, 是為了更深入地瞭解訓練成效。 一般來說, 在分析間歇訓練記錄時通常都會觀察三點:

• 每一趟間歇的配速是否穩定?

• 強度是否落在理想的區間?

• 技術資料有沒有變化?

每一趟間歇的配速是否穩定

對於間歇訓練來說, 配速穩定度需要檢查兩件事情:

首先, 我們可以在資料曲線圖上比較每一趟間歇的配速落差, 確保每一趟的速度都維持在相同的水準, 不應該愈跑愈慢。 下圖是兩次間歇訓練的配速資料, 可以看到左邊的每一趟配速都在同一水準上(紅線), 代表配速非常穩定。 右邊的訓練則呈現愈跑愈慢的趨勢, 代表前幾趟的速度太快, 或是當天身體狀態不佳, 導致沒辦法維持目標配速。

另一件要檢查的事情是個別間歇的配速是否穩定。 下圖展示了五種不同配速方式的曲線, 左邊打叉的三種是較不穩定的配速方式。 左一代表起跑後速度較快, 到後段愈跑愈慢;左二代表配速忽快忽慢,

有可能是不斷調整配速所致;左三代表起跑跟最後要結束時速度比較快, 但中段卻明顯掉速。 右邊打勾的是比較理想的曲線, 可以看到配速曲線相對穩定很多。

配速能力很差, 怎麼破?

強度是否落在理想的區間?

間歇訓練的目的之一, 是要延長在高強度下的運動時間。 我們可以通過“各強度時間圖表”來確認不同強度的運動時間。 理想情況下, 課表的主要強度應該要能夠跟圖表所顯示的強度區間對應起來, 例如:一次強度5區為主的間歇訓練紀錄, 在各強度時間圖表中強度5區應該會占比較高的比例。 另外, 強度1區通常也會占很高的比例, 因為在每趟間歇之間的恢復、緩和跑通常都會落在第1區。

每一區強度的意義如下表:

找到自己的配速區間

下圖是一次強度5區(I配速)跑3分鐘 x 7趟的訓練紀錄,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 強度5區應該會累計到21分鐘的訓練時間, 稱之為“理想訓練時間”。 而實際上紀錄下來的訓練時間稱為“實際訓練時間”。

一般來說, 實際訓練時間只要能夠在理想值的70-80%便足夠了, 因為實際上記錄到的訓練時間會因為配速穩定度、GPS信號等因素而減少。 因此, 在這個例子中, 實際的訓練時間只要達到15-17分鐘之間就足夠了。 從圖中也可以看到強度5區的訓練時間正好在16分鐘左右。

技術資料有沒有變化?

除了觀察體能資料之外,我們也可以在RQ官網主頁上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查看在這次訓練中各配速區間的技術資料表現,包括:步頻 、觸地時間 與移動參數等 。在一般情況下,跑步的速度愈快,步頻會愈高,觸地時間會愈短,而且移動參數愈低。

在三項技術資料中,觸地時間非常重要。通過比較不同的間歇記錄來確認跑步技術有沒有進步。 例如:跑者分別進行了兩次強度5區(I配速)800米 x 8趟的間歇訓練,系統會自動找出記錄中不同配速所對應的區間,並計算各區間的平均值,我們可以到“各強度觸地時間分析”中比較第一次與第二次在配速5區的平均觸地時間分別是多少。

-End-

除了觀察體能資料之外,我們也可以在RQ官網主頁上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查看在這次訓練中各配速區間的技術資料表現,包括:步頻 、觸地時間 與移動參數等 。在一般情況下,跑步的速度愈快,步頻會愈高,觸地時間會愈短,而且移動參數愈低。

在三項技術資料中,觸地時間非常重要。通過比較不同的間歇記錄來確認跑步技術有沒有進步。 例如:跑者分別進行了兩次強度5區(I配速)800米 x 8趟的間歇訓練,系統會自動找出記錄中不同配速所對應的區間,並計算各區間的平均值,我們可以到“各強度觸地時間分析”中比較第一次與第二次在配速5區的平均觸地時間分別是多少。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