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犯罪、奧運與上帝之城——小說與電影中的千面裡約

2009年10月2日, 里約熱內盧通過三輪投票擊敗競爭對手, 最終獲得2016年第31屆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 但如果有人告訴你, 早在1999年就有人寫了部小說預言了裡約將會舉辦奧運會, 你會作何感想?

不過呢, 如果你去看一下這部小說, 真正震撼到你的, 絕不會是作者預言裡約舉辦奧運會這件事情, 而是——在這屆奧運會上, 中國國足不僅獲得了奧運會的參賽資格, 而且一舉拿下了奧運會的足球冠軍(是的, 你沒看錯, 就是冠軍), 圓了國人的足球夢。

聽起來不切實際到令人髮指好麼!簡直比現在的網路小說還敢開腦洞啊。

但這確實不是什麼網路小說, 而是一本正宗的科幻小說——《在未來世界的日子裡》。 作者是韓松和張丹。

這本書出版於1999年, 描寫了一場2060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在“未來的世界”裡, 河流都被改造成了管道, 只有亞馬遜河因為太寬而被放棄;未來的里約熱內盧是用一根根粗大鋼鐵管子連接成的“蛛網”, 網上結著一個個金屬圓球, 眾多飛行器在圓球周圍盤旋……

在科幻小說家的世界裡, 舉辦奧運會的裡約充滿了秩序與規則。 同時還是中國男足的福地~

不過這跟現實中的本屆奧運會似乎不太相符啊。

在網友眼裡, 奧運會開幕前夕的裡約是犯罪和搶劫的代名詞;奧運會開幕後, 不公平、“有毒”, 以及那塊無比引人注目的“碧池”又成了它的標籤。

裡約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作為沒有辦法親身去體驗去感受(以及不敢去親身感受)的普通觀眾, 借助電影小說這些藝術作品, 似乎是我們唯一的路徑了。

下面, 就讓我們通過各種藝術作品, 來一探裡約的千面之姿。

熱情之城1《裡約大冒險》

電影《裡約大冒險》講述了一隻不高不富不帥的鸚鵡千里尋愛的故事。 這部當年橫掃全球的動畫電影的精彩之處除了搞笑好看的劇情之外, 優美可愛的鸚鵡, 還有熱情洋溢的裡約風情, 也為電影大大加分。

多少人因為狂歡節記住了這個位於大西洋西岸的熱帶城市。

色彩斑斕的盛美服裝, 活力洋溢的森巴舞蹈, 絢麗璀璨的煙火……無一不在展示著這個城市的熱情。

然而裡約不是因為狂歡節才熱情, 而是熱情在滋補著狂歡。 這個城市的熱情浸漬在裡約的每一個角落裡, 無論何時何地。 它在街頭藝人彈琴時靈巧的手指上, 在綠茵場呼喊助威的觀眾席裡, 也在金剛鸚鵡揮動翅膀時扇起的那一陣風裡。

巴西人民熱愛森巴舞, 舞蹈服裝上華麗繁複的羽毛裝飾是狂歡節的標誌之一。 演員們載歌載舞, 羽毛隨著性感活潑的舞姿擺動, 說實話, 真的是像極了在叢林裡隨風飛翔的那一抹抹鮮豔的身影。

《裡約大冒險》中裡約的熱情帶著幾許的自信,毫無保留地呈現給了螢幕前的每一個觀眾。借由角色唱出的富有巴西風情的音樂,通過布魯珠兒家看到的夜景麵包山,宏大華麗的裡約狂歡節,都向觀眾展示著一場屬於只屬於裡約的風土秀。

暴力之城

2《新年快樂》

暴力是裡約這座城市另一個為世人所熟知的標籤。本屆奧運會開幕後不久,便爆出員警在貧民區與黑幫發生激烈槍戰的新聞。

關於裡約的暴力,有一本名為《新年快樂》進行過深刻的描繪。這本巴西作家魯本·豐塞卡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13篇短篇小說,這些小說的主人公基本來自生活絕望的社會底層。作者利用在巴西警界工作多年的經驗,透過一個個簡短而有爆發力的故事,描述了人們在絕望中求生存的暴力犯罪。豐塞卡用他筆下的里約熱內盧,表徵了一個深刻分裂的巴西、一個倫常顛倒的社會、一個水火難容的世界。

在裡約,有兩樣東西可以成為它的標籤。這兩樣東西歷史悠久,規模大,知名度高,卻像南北極一樣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它們永遠不會為彼此駐足,在時之洪流裡甚至漸行漸遠。

這兩樣東西就是貧民窟和狂歡節。

薄曆難出厚字,反過來看也是一樣的道理。貧民窟複雜的風土人情以及生活樣貌對於巴西本土創作者來講,無疑是一個豐富的素材庫。這也許就是巴西本土創作者更青睞貧民窟的原因。

狂歡節是這個城市短暫的饗宴,而貧民窟卻是這個城市的常態。

3《上帝之城》

從奧運會前夕到現在,裡約發生槍戰的新聞就沒有斷過。記者、運動員剛來裡約,汽車上的座位還沒捂熱乎就收到了這份來自裡約的“見面禮”。

這些槍戰的發生地點,基本上是同一個地方——長約20公里的紅色高速公路,里約熱內盧國際機場去往奧運村的唯一道路。這條路的大部分路段位於貧民窟旁。

裡約的貧民窟,是一個由黑幫分子掌控的灰色地帶——政府不敢端,員警不敢管,遊客不敢進。

在這裡槍戰不會預警,牆壁上密集的槍眼,街頭上的橫屍冷酷地告訴你——這不是演習。就像《上帝之城》所描述的那樣。

貧民窟牆壁上密集的槍眼《上帝之城》是一部電影,也是一個地名。上帝之城是裡約的一個貧民窟。影片中講述了很多人的故事,但所有的一切都是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告訴我們的:布斯卡,一個出生於貧困家庭的黑人小孩,弱小的他害怕成為一個罪犯,滿足于一份低薪的工作。他生存的環境中充滿了暴力,他沒有任何可以逃離的機會,他是這些暴力的旁觀者——貧民窟的黑幫裡每天上演著反叛,槍聲是叛亂的開始,也是結束。黑幫的老大不斷更迭,不變的,卻是午後陽光下突然響起的一陣槍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暴力制勝,是貧民窟的信條。

未來之城4《巴西·未來之國》

1940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躲避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一位奧地利作家離開故土,踏上流亡之路。在多年的流亡路上,偶然地經過巴西,自此不可自拔地愛上了這個國家。

他就是茨威格。

巴西對於經歷政治迫害與流亡生涯的茨威格來說,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他說裡約擁有“世界上最雄偉的景色,不僅僅是海山之間獨一無二的組合或是熱帶的城市與自然風光,還有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在這裡,無論城市規劃還是各色建築都在不失整潔的同時具有獨特的風格,嶄新的事物中不乏大膽與雄偉,而古老的文明也由於路途遙遠得到了捍衛與保留。”

這本書完美地再現了巴西的過去,更寄託了茨威格對人類文明的全部希望。這裡的“未來”指的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是一種自由、平等、博愛的現實版本。對茨威格來說,歐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

他期冀著巴西紮根于現實的未來。

知名評論家張曉舟也許是能與茨威格產生共鳴的人,在裡約奧運會開幕不久,網上一片罵聲的時候,張曉舟發表了名為《狹隘的人理解不了裡約的包容》的文章,他認為“裡約缺乏管理,缺乏效率,缺錢,但不缺的,是笑臉。”他毫不掩飾自己對裡約的愛,對巴西的愛。茨威格熱愛巴西的文明並為此寄予厚望,張曉舟則愛著裡約的不羈與熱情。

兩名男子舉著奧運火炬模型在裡約街頭表演請號手啊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裡約,這些不同的裡約展示給公眾,就是一個城市的千種面貌。

在作家的筆下,在導演的手裡,暴戾陰暗也好,熱情奔放也好,都不過兩個字:瘋狂。

其實裡約只有一面——你親歷的裡約是怎樣的,那他就是怎樣的。

作者:蟬時雨

原文發表於:百文一周談

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A2MjMyNA==&mid=2247483985&idx=1&sn=4d9af36a39d6d845ee7f05d095451d6b#rd

《裡約大冒險》中裡約的熱情帶著幾許的自信,毫無保留地呈現給了螢幕前的每一個觀眾。借由角色唱出的富有巴西風情的音樂,通過布魯珠兒家看到的夜景麵包山,宏大華麗的裡約狂歡節,都向觀眾展示著一場屬於只屬於裡約的風土秀。

暴力之城

2《新年快樂》

暴力是裡約這座城市另一個為世人所熟知的標籤。本屆奧運會開幕後不久,便爆出員警在貧民區與黑幫發生激烈槍戰的新聞。

關於裡約的暴力,有一本名為《新年快樂》進行過深刻的描繪。這本巴西作家魯本·豐塞卡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13篇短篇小說,這些小說的主人公基本來自生活絕望的社會底層。作者利用在巴西警界工作多年的經驗,透過一個個簡短而有爆發力的故事,描述了人們在絕望中求生存的暴力犯罪。豐塞卡用他筆下的里約熱內盧,表徵了一個深刻分裂的巴西、一個倫常顛倒的社會、一個水火難容的世界。

在裡約,有兩樣東西可以成為它的標籤。這兩樣東西歷史悠久,規模大,知名度高,卻像南北極一樣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它們永遠不會為彼此駐足,在時之洪流裡甚至漸行漸遠。

這兩樣東西就是貧民窟和狂歡節。

薄曆難出厚字,反過來看也是一樣的道理。貧民窟複雜的風土人情以及生活樣貌對於巴西本土創作者來講,無疑是一個豐富的素材庫。這也許就是巴西本土創作者更青睞貧民窟的原因。

狂歡節是這個城市短暫的饗宴,而貧民窟卻是這個城市的常態。

3《上帝之城》

從奧運會前夕到現在,裡約發生槍戰的新聞就沒有斷過。記者、運動員剛來裡約,汽車上的座位還沒捂熱乎就收到了這份來自裡約的“見面禮”。

這些槍戰的發生地點,基本上是同一個地方——長約20公里的紅色高速公路,里約熱內盧國際機場去往奧運村的唯一道路。這條路的大部分路段位於貧民窟旁。

裡約的貧民窟,是一個由黑幫分子掌控的灰色地帶——政府不敢端,員警不敢管,遊客不敢進。

在這裡槍戰不會預警,牆壁上密集的槍眼,街頭上的橫屍冷酷地告訴你——這不是演習。就像《上帝之城》所描述的那樣。

貧民窟牆壁上密集的槍眼《上帝之城》是一部電影,也是一個地名。上帝之城是裡約的一個貧民窟。影片中講述了很多人的故事,但所有的一切都是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告訴我們的:布斯卡,一個出生於貧困家庭的黑人小孩,弱小的他害怕成為一個罪犯,滿足于一份低薪的工作。他生存的環境中充滿了暴力,他沒有任何可以逃離的機會,他是這些暴力的旁觀者——貧民窟的黑幫裡每天上演著反叛,槍聲是叛亂的開始,也是結束。黑幫的老大不斷更迭,不變的,卻是午後陽光下突然響起的一陣槍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暴力制勝,是貧民窟的信條。

未來之城4《巴西·未來之國》

1940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躲避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一位奧地利作家離開故土,踏上流亡之路。在多年的流亡路上,偶然地經過巴西,自此不可自拔地愛上了這個國家。

他就是茨威格。

巴西對於經歷政治迫害與流亡生涯的茨威格來說,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他說裡約擁有“世界上最雄偉的景色,不僅僅是海山之間獨一無二的組合或是熱帶的城市與自然風光,還有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在這裡,無論城市規劃還是各色建築都在不失整潔的同時具有獨特的風格,嶄新的事物中不乏大膽與雄偉,而古老的文明也由於路途遙遠得到了捍衛與保留。”

這本書完美地再現了巴西的過去,更寄託了茨威格對人類文明的全部希望。這裡的“未來”指的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是一種自由、平等、博愛的現實版本。對茨威格來說,歐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

他期冀著巴西紮根于現實的未來。

知名評論家張曉舟也許是能與茨威格產生共鳴的人,在裡約奧運會開幕不久,網上一片罵聲的時候,張曉舟發表了名為《狹隘的人理解不了裡約的包容》的文章,他認為“裡約缺乏管理,缺乏效率,缺錢,但不缺的,是笑臉。”他毫不掩飾自己對裡約的愛,對巴西的愛。茨威格熱愛巴西的文明並為此寄予厚望,張曉舟則愛著裡約的不羈與熱情。

兩名男子舉著奧運火炬模型在裡約街頭表演請號手啊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裡約,這些不同的裡約展示給公眾,就是一個城市的千種面貌。

在作家的筆下,在導演的手裡,暴戾陰暗也好,熱情奔放也好,都不過兩個字:瘋狂。

其實裡約只有一面——你親歷的裡約是怎樣的,那他就是怎樣的。

作者:蟬時雨

原文發表於:百文一周談

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A2MjMyNA==&mid=2247483985&idx=1&sn=4d9af36a39d6d845ee7f05d095451d6b#r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