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雷軍脫鞋爬桌成新聞,網紅CEO給品牌省了多少廣告費?

今天, 小米科技創始人兼CEO雷軍因小米熱銷而激動得脫鞋上桌講話成了新聞熱點, 而“小米今年雙11全天成交額24.6億元再奪冠”的消息隨著雷軍的上桌也上了新聞熱搜榜。

如小米科技這樣擁有網紅CEO的企業, 真的是省了好多品牌行銷的費用。 因為其企業品牌特別容易隨著CEO的一舉一動上新聞熱搜, 甚至成為熱點話題, 品牌的知名度和傳播度的提升也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而類似的例子還有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 曾用自己的照片做開機畫面, 讓格力知名度隨著此事成為新聞爆點而一路攀升;聚美優品創始人兼CEO陳歐為聚美優品拍攝廣告《我為自己代言》, 給自己收穫上千萬粉絲的同時, 也為聚美優品帶來龐大流量;阿裡巴巴創始人馬雲四處演講, 將自己打造為中國企業家名片時, 也將阿裡巴巴進一步推向神壇;京東創始人兼CEO劉強東與其夫人的戀情被曝光後,

京東也一次次跟著佔領新聞頭條。

毫無疑問, 一個企業擁有網紅CEO, 好處是大於風險的。 一方面是網紅CEO能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也就是達到大眾公關的效果。 以做C端消費品業務的公司為例。 其專案產品越是面向公眾, 個人知名度越會提升公司和品牌的知名度。

典型的例子是羅輯思維, 羅振宇自己是網紅, 對業務的拓展和發揮項目甚至行業的影響力都有很大幫助。 而雷軍也是這樣, 儘管他自己常說CEO應該踏踏實實地做一些事情, 不希望花太多時間在參加公共活動上。 但是他依然會時不時出現跟媒體互動, 正是因為他知道, 從小米作為消費品的角度上來說, 他需要更多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 垂直領域的網紅CEO往往能掌握行業話語權。 他們能夠在有效引導行業潮流的同時, 還代表行業發出更多有力度的聲音, 從而進行資源協同, 這點非常重要。 例如大部分的科技公司普遍不是靠實際業務去融資的, 因為科技公司做的事情通常都很前沿, 所以他們需要告訴市場, 未來是什麼, 並且說服投資人和團隊去相信這個未來。 這種情況下, CEO作為網紅就可以聚集更多資源幫他解釋和建構, 這在早期創業中的作用尤其顯著, 如羅永浩早期憑藉自己的網紅效應就拉來不少投資。

成為網紅後的企業家,

確實更牢靠地與自己的企業捆綁在了一起。 但是, 個人品牌與企業品牌的羈絆也帶來了副作用——如果你不喜歡這個人, 很可能就不會喜歡這個品牌了。 這種相關基本是決定性的,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 就如同如今的聚美優品與其CEO陳歐, 隨著聚美優品的市值蒸發、股價下跌, 陳歐無論是投資共用充電寶還是投資影視, 都被人詬病是在“不務正業”, 讓聚美優品的美譽度也進一步隨之下降。

從另一方面來講,陳歐、董明珠等人曾經為自家品牌代言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身為總裁、CEO,更多是由於他們個人的影響力比較大。陳歐在發佈那條廣告之前已經因《非你莫屬》小有名氣,董小姐的魅力氣魄更是不必言說。

但企業若是錯誤地理解了兩者的先後關係,非要將一個並不具有大眾偶像氣質的CEO包裝成網紅,那往往卻是得不償失,那還不如好好地打磨產品,再投廣告做行銷。

從另一方面來講,陳歐、董明珠等人曾經為自家品牌代言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身為總裁、CEO,更多是由於他們個人的影響力比較大。陳歐在發佈那條廣告之前已經因《非你莫屬》小有名氣,董小姐的魅力氣魄更是不必言說。

但企業若是錯誤地理解了兩者的先後關係,非要將一個並不具有大眾偶像氣質的CEO包裝成網紅,那往往卻是得不償失,那還不如好好地打磨產品,再投廣告做行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