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感染界泰斗翁心華教授:為你解讀不一樣的“傳染病”

翁心華, 華山醫院終身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現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傳染病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曾任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分會主任委員, 曾任上海醫學會感染病分會主任委員, 曾任上海醫學會內科學會及熱帶病與寄生蟲病學會副主任委員, 曾任《中華傳染病雜誌》主編, 《中華內科雜誌》副主編。

翁心華教授每年都會出一本書, 叫做《翁心華疑難感染病和發熱病例精選與臨床思維》, 其內容涉及感染性疾病、結締組織—血管性疾病、腫瘤性疾病等多個領域, 但均有各自的典型性與複雜的認識過程。 每一章節以摘要、病例介紹、診治過程疑點與解釋, 以及用小貼士形式插入文獻資料, 讀後可大致領會我們翁教授提出本病例的初衷及疑難特殊之處。 本次直播, 我們現場抽取了五名觀眾, 免費贈送出最新的《翁心華疑難感染病和發熱病例精選與臨床思維》。

翁教授在直播中談到, 很多疾病儘管病種的名稱都是一樣的, 但是致病的原因不同, 所需要治療的手段也是不盡相同的。 例如我們熟知的病毒性肝炎, 雖然都是肝炎, 但是感染的病毒不同(甲肝、乙肝、丙肝等), 他們的表現形式和併發症都是不一樣的。

小故事

患者年齡15歲, 2年時間內一直不斷的發熱, 並伴隨有骨頭疼的現象, 經初步檢查後發現骨頭組織被破壞, 到華山醫院就診時已經下肢癱瘓, 醫生初步診斷為骨髓炎, 進行了一系列的治療, 但是治療後患者症狀並沒有明顯改善。

翁教授針對這一現象產生了疑問, 於是召集了很多著名血液科、感染科專家一同會診。 最終,

翁教授通過患者片子中細小之處, 找到了致病源, 於是將患者轉診至血液科, 按照血液科的治療方式進行長期治療。 現在這個男孩已經已經恢復了健康。

翁教授表示,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檢測手段湧出, 確實讓醫務工作者在確診病情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但是年輕醫生們也不能忽略一個優秀醫生的基本功, 中醫“望聞問切”;西醫“問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診斷治療”。 先進的檢測手段加扎實的臨床基礎結合, 自熱就能成為偵破疑難雜病的“福爾摩斯”。

患者答疑

1. 病毒攜帶者(乙肝、丙肝、艾滋)不小心受傷流血, 他人接觸到攜帶者的血液是不是更容易感染。

答:一般是不容易感染的。 病毒攜帶者傷口暴露後,

只要接觸到其血液的人沒有傷口, 沒有發生血液暴露, 病毒是不會通過皮膚傳染的, 但是一些動物類傳染疾病, 可能會因為動物咬傷後傳染。

2. 回憶起非典我們現在都心有餘悸, 假如我國再次出現這樣大的疫情, 我們需要怎麼預防?

答:對於非典來說, 主要是通過飛沫來進行呼吸道傳播, 所以口罩可以說是最好的預防手段。 當時上海地區比較幸運, 只出現了8個病例, 我們(翁教授及當時一起防疫的團隊)檢查疑似病例時, 會對在疫情嚴重的地區駐留過, 和我疫情的相關人員有接觸的人員進行詳細排查。 當時非典爆發的很突然, 走的也突然。

當然, 我們現在其實不需要太過擔心, 每一種傳染病都有它特有的傳播途徑,

我們只要針對這些途徑進行有效的預防, 就能大概率的避免傳染病的傳播和擴散。

3. 翁老已經79歲高齡, 但無論身體素質還是精神面貌都非常年輕, 您有什麼日常養生的秘方嗎?

答:其實很多人對養生都有一個誤區, 總覺得養生就是需要進行一些“保健”,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對於年輕人來說, 最好的養生手段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在網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年輕人猝死的報告, 很多都是因為熬夜加班和熬夜玩遊戲導致的。 即使是年紀輕輕, 仍然不能讓你的身體超負荷工作, 一天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是一定要保證的。

而超過40歲以後, 建議每年都有一次全面的體檢。 很多疾病在初期時臨床症狀都不是很明顯, 一旦爆發很多時候都已經發展到晚期, 每年的定期體檢能夠有效的檢測自己的身體狀況,出現疾病時能夠及早得到治療。

這裡有一點需要和大家強調,養生≠保健品。其實市面上很多的保健品都是非常不規範的,甚至很多都是三無產品,長期服用保健品不僅無法達到養生的目的,還可能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額外的負擔,所以在這裡非常不建議大家服用保健品。

每年的定期體檢能夠有效的檢測自己的身體狀況,出現疾病時能夠及早得到治療。

這裡有一點需要和大家強調,養生≠保健品。其實市面上很多的保健品都是非常不規範的,甚至很多都是三無產品,長期服用保健品不僅無法達到養生的目的,還可能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額外的負擔,所以在這裡非常不建議大家服用保健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