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常小事育家風

作者:劉一霖

談起我家的家風, 我首先想起了幾個故事, 其中有些是我記得真切的, 有些是從父母嘴裡聽說的。 這些事看似稀鬆平常, 卻影響我至深, 浸潤著我的一言一行。

百善孝為先是從小到大父母經常給我上的課, 也是我家的傳承。 父親經常拿奶奶給我做教材。 我的祖奶奶不到70歲就中風癱瘓了, 那時候姑姑們在讀書, 爺爺不在家, 照顧祖奶奶的重擔就落到了奶奶身上。 白天她照顧祖奶奶吃飯, 給她擦洗身子、更換衣物, 幫她按摩, 夜裡還要去祖奶奶房裡看幾遍才放心。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但你奶奶盡心伺候你祖奶奶好幾年,

直到她去世, 我從沒聽過她一句抱怨。 ”奶奶讀書不多, 身上體現出來的卻是大德。

耳濡目染, 父親也傳承了奶奶的美德。 我的印象裡, 父親很少對爺爺奶奶大聲說話, 老人生病的時候, 父親總會親自帶老人看病。 近幾年爺爺身體不太好, 有暈眩症, 父親帶他看遍了附近的醫院, 一聽說有新藥就會第一時間請教醫生, 確有其效便會托人在外面尋。 保健枕、按摩儀, 只要聽說有用就會往家裡買。 爺爺記憶不太好, 有時不記得是否吃過藥, 父親便每晚叮囑, 若是沒親眼看見爺爺服藥, 還會把藥瓶裡的藥數一遍, 確保爺爺已經吃過才放心。

“饒人不癡漢, 癡漢不饒人。 ”這是曾祖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後來又成了父親的口頭禪。 小時候我不太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父親說記住得饒人處且饒人就對了。 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 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最初的理解。

1998年夏天, 母親帶著不滿兩歲的弟弟去集市, 弟弟被背在身後, 手裡拿著母親的錢包把玩。 趁母親挑菜的間隙, 一個小偷一把搶過弟弟手裡的錢包轉身就跑, 弟弟哇哇大哭, 母親趕緊回身, 發現原因後兩步搶上去攥住了小偷的胳膊。 小鎮上的人大多互相認識, 於是周圍的人都圍過來堵住了意欲逃走的小偷。 母親當街質問小偷, 讓他把錢包還回來, 一開始他不認帳, 周圍便有人出來作證說自己看見了。 僵持之際, 有認識父親的人趕緊給他打了電話。

一會兒, 父親到了, 他先謝過熱心的鄉親,

讓大家都散了。 之後父親出人意料地請小偷到家裡吃頓飯, 小偷一開始不敢去, 以為父親要關門打賊, 後來在周圍人的勸解下去了我家。 中午, 母親燒了一桌子菜, 父親讓他別客氣, 還不時給他夾菜。 “兄弟, 誰都有困難的時候, 但路子千萬不能走錯了。 ”父親斟了一杯酒遞給他。 小偷接過父親的酒, 望著滿碗的菜, 兩行淚滾了下來。

原來小偷是鎮子周圍的人, 當時有人認出了他, 把他的情況告訴了父親, 這人原也不是什麼壞人, 就是最近幾年家裡有老人一直生病, 光景很不好, 估計也是沒有法子才走上了歪路。 這件事之後, 再沒聽過他偷雞摸狗的消息。

從小父親就教育我們, 對於利益不要錙銖必較, 不義之財不可得,

做人清白方是好。

上世紀90年代, 不到30歲的父親當上了鎮農村信用合作社主任, 不算什麼官, 但在旁人眼裡卻有不少實惠。 那時候金融市場不像現在這麼活躍, 貸款發放管得緊, 想貸款的人卻不少, 於是大家就想起了“辦法”, 記憶中經常有人拎著土雞蛋、老母雞、煙酒之類的東西來我家拜訪, 父親總是一一謝絕。

有一次, 一位農民老伯提著幾個袋子來到我家, 莊稼人實誠, 一來就說明了意圖。 父親聽後笑著對老伯說:“老人家, 您看這樣要得不, 您先把東西帶回去, 咱們再談業務。 ”最後老伯拗不過父親, 只得拎了東西回去。 事後, 父親帶上同事去老伯家瞭解情況, 他家條件符合業務規定, 父親便及時為他辦理了貸款。

還有一次,

鎮上一位開飯館的付叔叔來到我家找父親下棋, 將近傍晚, 父親便留了他吃晚飯。 席間付叔叔聊起了他的生意, 表示想擴大餐廳規模, 但資金不到位, 晚飯之後他便告辭了。 晚上, 母親打掃衛生的時候在付叔叔坐過的沙發靠墊後發現了一個信封, 打開一看裡面裝的竟然是錢。 父母相視, 明白了叔叔的來意。 第二天, 父親去付叔叔的飯館, 準備把錢還給他, 到的時候飯館裡有人正在吃飯, 他便把信封塞進付叔叔手裡, 說道:“老付啊, 上次我在你這裡借的錢現在周轉開了, 今天來還你, 謝謝啦!”當時付叔叔先是一臉錯愕的樣子, 隨後便紅了臉。 付叔叔的貸款申請在政策支持範圍內, 父親按規定給他辦理了。 付叔叔踏實勤勞, 經營有方,飯館生意越來越好,很快便還清了貸款。

沒有太多大道理,我的父母是怎麼說的就是怎麼做的,雖都是些日常小事,體現的卻是我家風尚,我深信之。

經營有方,飯館生意越來越好,很快便還清了貸款。

沒有太多大道理,我的父母是怎麼說的就是怎麼做的,雖都是些日常小事,體現的卻是我家風尚,我深信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