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白洋澱畔春意鬧

新華社石家莊4月5日新媒體專電4月的白洋澱, 湖面波光粼粼, 和煦春風拂面。 白洋澱周邊, 就是河北雄安新區。

“一夜間, 自己成了國家新區的人民, 真是喜從天降。 ”居住在白洋澱內50歲的村民張素體說。

日前,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 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 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白洋澱所在的安新縣是雄安新區的組成部分。

“4月1日, 我先在手機上看到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 為了確認,

晚上又看了新聞聯播重播, 心情特別激動。 ”張素體說, “當天晚上, 我們村熱鬧極了, 大家在村頭巷尾熱議這件大事。 ”

設立雄安新區, 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對於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等, 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作為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湖, 有“華北明珠”美譽的白洋澱無疑將為這一新區提供重要生態支撐。

白洋澱總面積366平方公里, 由大小不等的143個澱泊組成, 澱內水生生物種類繁多, 盛產魚、蝦、蟹、貝、蘆葦、蓮藕、芡實、菱角等, 形成了良好的食物鏈結構, 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水產品基地。

不僅生態環境好,

白洋澱處於革命老區, 人傑地靈, 文化底蘊深厚。 這也為雄安新區的與眾不同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們耳熟能詳的小兵張嘎、水上遊擊隊雁翎隊等抗戰故事都源自這片水鄉。

“要問白洋澱有多少葦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 只曉得, 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 全澱的蘆葦收割, 垛起垛來, 在白洋澱周圍的廣場上, 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 女人們, 在場裡院裡編著席。 編成了多少席?六月裡, 澱水漲滿, 有無數的船隻, 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 不久, 各地的城市村莊, 就全有了花紋又密、又精緻的席子用了。 大家爭著買:‘好席子, 白洋澱席!’”作家孫犁在抗日戰爭期間完成了代表作《荷花澱》。

荷花滿澱、蘆花搖曳、煙波浩渺、碧波蕩漾,

在孫犁的筆下, 白洋澱呈現的是一幅令人嚮往癡迷的景象, 更著重描繪了蘆葦在澱區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十多年過去了, 白洋澱已成為國家5A級景區。 但是, 蘆葦似乎已完結了它的歷史使命。

記者在澱區採訪得知, 現在蘆葦賣不上價錢, 村民們不再自發割蘆葦了, 政府每年還得花錢雇人去割。 《荷花澱》裡的場景不復存在。

與蘆葦的命運相似, 漁民也幾乎消失不見了。

水鄉的印記逐漸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 現代的生活方式。

與其他內陸農村一樣, 村民們幾乎都在外打工賺錢謀生。 留在村裡的, 就在當地發展旅遊的帶動下, 搞起了農家樂。

張素體開了一家農家樂。 這幾年遊客越來越多, 生意越來越好, 一年收入八九萬元。

去年, 她把農家樂擴充到10間房, 還在每個房間內增設了獨立衛生間。 她還通過社交媒體對農家樂進行宣傳推廣招攬生意, 與外界聯繫日益密切。 這裡的人們享受著現代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

昔日的交通劣勢已化為優勢, 白洋澱高鐵站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

時值清明小長假期間, 白洋澱內遊人如織。 張素體也忙活得不亦樂乎。

優美生態文化, 悠久歷史文化、革命傳統文化、淳樸民俗文化, 白洋澱讓“新生”的雄安新區充滿文化味。

白洋澱文化苑旅遊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五啟說, 雄安新區是要承接北京人口的, 我們要用文化魅力吸引人, 希望白洋澱承載的小兵張嘎、雁翎隊、荷花、蘆葦等特色符號所蘊藏的精神文化能夠得到傳承,

在新時期發揚光大。

雄安新區建設的藍圖正徐徐展開, 從革命老區, 到全國新區, 白洋澱正經歷著華麗轉身, 白洋澱這顆明珠必將愈發璀璨奪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