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有歷史的老街不稀奇,惠城這條古巷還會“唱歌”

古街巷往往就是一座城市的臍帶, 這頭連接著繁華的現世, 那一頭與滄桑歷史無縫對接, 而古街上的歷史存物就是臍帶血,

儲存著過往的記憶。 惠城區金帶街就是這樣的一條古街, 六百多年的歷史在這裡延續。

門外現世繁華 門內世外桃源

早就聽說金帶街的名字, 這次特意驅車來到惠城尋找金帶街。 正如當地居民所說, 金帶街藏在鬧市中。 它的門朝著西湖, 如果不留心觀看,

容易錯過。 門並不大, 傳統的中式拱門, 正上方有一塊牌匾, 上寫三個大字“金帶街”, 黑底金字, 蒼勁有力。

穿過這道門, 突然有兩個世界的感覺, 而這道門就成了一條分界線。 門外是車水馬龍、高樓大廈、濃烈的商業氛圍和美麗的西湖, 以及西湖邊上遊玩的時髦女郎,

現世的繁華躍然眼前。

門內則是青石板路、長著青苔的石牆和房頂上蒼然的雜草, 以及慢悠悠的老人, 不僅讓人想起那句古詩, “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正走著, 旁邊深巷中, 突然傳來自行車鈴聲, 清脆而悠遠, 世外桃源不過如此。

可欣賞古玩字畫店 可淘寶尋找歷史密碼

據記載, 金帶街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二年, 也就是西元1389年, 如此算來, 距今已經有628年。 明代以前是惠州城外的居民點。

現街道長250米, 寬4米, 東接水門路東城牆, 西聯西湖的西城牆, 猶如一條帶子, 故名金帶街。 也有傳說原街中埋有金帶, 故名金帶街, 第三個說法是蘇軾捐出御賜的金犀帶所建。

街道兩側的房屋也都是舊房子, 比較低矮, 卻給人一種很踏實的感覺, 似乎六百年來這裡的時空沒有變換過。 很應景的是, 這些房子裡擺滿了古玩、字畫, 成為惠州古玩界淘寶的場所。

一家古玩店裡, 老板正拿著放大鏡在仔細觀看一件青銅器, 店裡面擺放著各種鐘和表, 店門口有一尊青銅小人,

上面排布著綠油油的銅臭, 像莫言筆下那一灘帶記憶的藍色血液, 召喚著今人去尋找那些歷史密碼。

有條會“唱歌”的 叮咚巷

沿著街往前走, 中段有一條約1米寬的小巷, 兩邊是高牆, 向上望去, 陽光下形成一條狹小的玉帶, 偶有白雲在上面飄過, 有種天際線的恍惚感。

狹窄的空間只能允許一個人行走, 走過時, 發出回聲叮咚響, 特別是穿木屐或硬底鞋, 響聲更清脆怡人, 當地人就取名為“叮咚巷”。

惠城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城的衡量標準之一就是要有保存較好的民居古建築、古街道。

“好多人來看這條巷子哦”,張阿婆就在這條巷子周圍長大,她自稱老惠城人,在她小的時候,每到下雨,她就跑到這條巷子裡,抬頭仰望上空,一條條亮晶晶的雨線直直射下來,有些打在兩側的牆上,瞬間散開無數個小雨滴,在明暗對比下,像無數個小精靈在翻飛。

我們去的時候,正有一位女士打著一把花傘經過,似乎身體被狹長空間拉長,嶺南小城的韻味躍然眼前。

梅花館前已無梅 留與後人空歎息

據說,這條街出過不少名人,張友仁、余道元、陳紫等多位歷史名人就曾生活居住在此。梅花館算是其中之一,惠州著名的民主人士、愛國鄉紳張友仁的故居。

尋找這處故居費了一番功夫,最終在一位阿婆的指引下,才從五巷左側拐到一條更加窄小的巷子裡,眼前出現一塊黑石牌,上面寫著:“梅花館 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說,梅花館因昔日門前植有兩株臘梅而得名。如今,站在梅花館的庭院已經看不到梅花,外牆已出現裂縫。

通往二樓的是一條狹長的石梯,旁邊的磚牆縫隙長滿了綠色的青苔和植物,我大著膽子往上走去,迎接我的是幾扇關著的木門,已經褪色的殘破對聯,沾滿銅綠的門環,門上貼著兩張畫,已經看不出內容和顏色,可以看出之前生活在這兒的人還是挺講究的。

旁邊的有大半被鐵皮封了起來,但隱隱看到門楣上有半圓形的西式裝飾,可以想像當年的輝煌與氣派,根據史料記載,抗戰時期,“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團員就曾在這裡辦公與住宿,梅花館的歷史愈加飽滿。

梅花館只是惠州其中一段歷史的符號,要想瞭解惠州乃至廣東歷史,一定要到惠城區的這條街上來走走。

惠城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城的衡量標準之一就是要有保存較好的民居古建築、古街道。

“好多人來看這條巷子哦”,張阿婆就在這條巷子周圍長大,她自稱老惠城人,在她小的時候,每到下雨,她就跑到這條巷子裡,抬頭仰望上空,一條條亮晶晶的雨線直直射下來,有些打在兩側的牆上,瞬間散開無數個小雨滴,在明暗對比下,像無數個小精靈在翻飛。

我們去的時候,正有一位女士打著一把花傘經過,似乎身體被狹長空間拉長,嶺南小城的韻味躍然眼前。

梅花館前已無梅 留與後人空歎息

據說,這條街出過不少名人,張友仁、余道元、陳紫等多位歷史名人就曾生活居住在此。梅花館算是其中之一,惠州著名的民主人士、愛國鄉紳張友仁的故居。

尋找這處故居費了一番功夫,最終在一位阿婆的指引下,才從五巷左側拐到一條更加窄小的巷子裡,眼前出現一塊黑石牌,上面寫著:“梅花館 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說,梅花館因昔日門前植有兩株臘梅而得名。如今,站在梅花館的庭院已經看不到梅花,外牆已出現裂縫。

通往二樓的是一條狹長的石梯,旁邊的磚牆縫隙長滿了綠色的青苔和植物,我大著膽子往上走去,迎接我的是幾扇關著的木門,已經褪色的殘破對聯,沾滿銅綠的門環,門上貼著兩張畫,已經看不出內容和顏色,可以看出之前生活在這兒的人還是挺講究的。

旁邊的有大半被鐵皮封了起來,但隱隱看到門楣上有半圓形的西式裝飾,可以想像當年的輝煌與氣派,根據史料記載,抗戰時期,“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團員就曾在這裡辦公與住宿,梅花館的歷史愈加飽滿。

梅花館只是惠州其中一段歷史的符號,要想瞭解惠州乃至廣東歷史,一定要到惠城區的這條街上來走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