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神戶制鋼醜聞餘波未了 日本製造仍受困終身雇傭制

時代週報特約記者 梁耀丹

一夜之間, “日本製造”從神壇跌落。

引發全球汽車及飛機製造商供應鏈大地震的神戶制鋼篡改檢測資料醜聞仍在發酵,

神戶制鋼方面11月10日表示, 品質把關不周, 同時將焦點放在獲利, 是造假成因。 外部調查團隊報告將在年底前提交, 該公司管理層屆時將決定是否辭職以承擔責任。

日產汽車、神戶制鋼、斯巴魯, 幾家知名日企先後被曝出醜聞, 禍不單行, 連神戶牛肉也被曝出以次充好的醜聞。

對此, 悉尼商學院公司治理中心主任Thomas Clarke教授表示:“這是對日本品質的文化方面令人悲哀的反思。 ”Clarke認為, 這些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日本員工的“忠誠度”。

有輿論指出, 像日產、神戶制鋼這樣的大企業內部, 形成了一個閉塞的環境, 缺乏有活力的現代管理和人事流動, 活力減弱, 形成了所謂的“村落社會”。

這種“村落社會”是如何產生和演化的?又如何影響“日本製造”?

每天早上查看丈夫公司的股價

幾年前, Philip Brasor曾為日本一家知名的電子產品製造商提供內部語言教學課程。 在他的課堂上, 許多學生是分配到銷售部門的訓練有素的工程師。 這種人力資源策略總是讓他感到不適應, 因為那些員工擁有的技術知識似乎與“銷售”格格不入。

隨著在日本呆的時間越長, Philip Brasor越瞭解到, 這正是日本終身雇傭制度的一部分—讓員工定期在公司的部門間轉移, 以讓其瞭解公司的組織運作, 培養其忠誠度。

日本的終身雇傭制度最初出現於日本昭和時代, 真正普及則是在“二戰”後。 早期, 在手工藝人為主的年代, 學徒在年輕時跟隨掌握高超技藝的師傅, 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

最終獨立開業。 而隨著產業革命升級, 大規模企業出現, 大批量的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力, 為了避免員工輕易離職造成的損失, 日本的經營者不斷完善公司的福利制度, 讓員工長期安心地工作……這就是終身雇傭制的源頭。

在這種體制下, 員工被企業錄用後從最基層做起, 若沒有違反企業制度、沒有造成重大的損失和麻煩、也沒有主動遞交辭呈, 員工可以在該企業工作至退休—一輩子隻服務一家企業, 一般不會被解雇。

這種獨特的模式推動了日本經濟在戰後的迅速崛起, 並為日本工業技術的積累與升級起到不小作用。

在終身雇傭體系中, 員工定期晉升和轉職, 獲得公司特定的技能, 也培養出對組織高度的忠誠度。 在封閉性的體系下,

來自外界的檢查, 會受到“村落社會”的一致對外團結抵制。

前述日產汽車、神戶制鋼和斯巴魯, 都是這樣典型的日本傳統企業。

出現在公眾面前謝罪的神戶制鋼社長川崎博本人, 就是一名終身雇傭制下的員工。 現年58歲的他, 1980年從京都大學畢業後就加入神戶制鋼, 輾轉多個部門, 層層晉升, 最終於2013年升任社長。

研究機構資本經濟公司的日本專家Marcel Thielien表示:“日本職員長期為一家公司工作將能獲得更高的薪酬和稅收優惠, 這使得很多職員不願舉報公司的錯誤, 他們害怕失去工作或被降職。 ”

據《東洋經濟》週刊報導, 日本內閣近年進行的“世界青年意識調查”結果耐人尋味。 該調查顯示, 認為“如果不滿意職場, 還是換工作比較好”的占比,

日本比其他國家要低得多(美國是日本的2.5倍, 法國是日本的2倍, 韓國是日本的1.8倍), 更多日本年輕人就算在職場中有不滿, 也還是想在同一家公司繼續工作。

一位美國人介紹了他的姐姐在日本教英語時發生的故事—房東的母親每天早上都要查看一下丈夫的公司股票價格。 在終身雇傭制度的影響下, 如若這家公司損失慘重, 全家人的經濟重心都會受到打擊。

非正式員工占比高達37.5%

20世紀90年代初, 日本“泡沫經濟”崩潰, 社會陷入長期蕭條, 由於企業經營難以擴張, 許多企業開始改革終身雇傭制, 大幅裁員。

從那時開始, 許多日本公司停止招聘畢業生, 取而代之的是臨時合同工。

據《紐約時報》報導, 到了2009年, 經歷過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日本的工人失業率要比美國和歐盟小得多。

但,這是有代價的。

“消費者減少支出,公司不得不削減工資。企業越來越不願接受新人,把年輕人關在勞動力市場門外。生產率直線下降,直接損害日本在日益激進的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紐約時報》的文章指出。

由於終身雇傭制的歷史遺留,企業無法輕易裁掉“正式”員工,只能日益依賴“非正式”員工,即臨時工、兼職及短期合同工。

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早期日本企業用工領域使用非正式員工的比例為20%,而這一數字到去年已經升至創紀錄的37.5%。

正式工和合同工薪資差距非常明顯。日本正式工去年平均月薪321700日元(約合人民幣18648元),而合同工只有2118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277元)。

關西大學名譽教授及職場問題專家森岡孝二(Koji Morioka)稱,雇傭非正式員工,企業得以削減成本並調整用工。不過這導致工廠技術水準降低,標準下降,誤操作和事故的概率也上升了。

“短期工正在大幅增加,” 森岡孝二表示,“熟練工人在流失,帶來越來越大的風險。”

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指出,在一個實行終身雇傭制的老齡化社會中,日企高管們已經共事了很長時間,董事會往往弱勢。“就算增加外部董事,他們也不可能發現工廠的生產車間造假。”一名要求匿名的日本鋁業高管稱。

安倍力推公司治理改革

分析人士認為,由於日本2006年通過保護舉報人的法案,預計未來還會發現更多日本企業欺詐和不當行為的醜聞。

日本製造業正在發生的問題是複雜的。除了制度和經營模式帶來的問題,日本企業還面臨“失去的20年”後經濟環境愈加困難、老齡化加劇嚴重導致技術後繼無人、國際競爭激烈、過於鑽研技術而缺乏創新和開拓等問題。

有專家表示,日企如今為了增加市場份額和利潤,過於樂意犧牲標準。這是日本面臨的特殊挑戰—經濟幾十年來徘徊不前,通貨緊縮,商品價格下滑。

德勤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發佈的《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指出,2016年中國再次被列為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國家,美國有望在2020年之前拔得頭籌。而日本作為傳統製造業強國,雖然重回前十,但無法躋身前三,得分也存在明顯差距。

儘管如此,日本製造業品質還是令人矚目的,唱衰日企言之尚早。而且事情已經開始改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大力推行公司治理改革,在諸如增加外部董事等改革舉措中,加強企業透明度是一大重點。

此外,儘管進展緩慢,日企也在進一步改革越來越為經濟學家詬病的終身雇傭制。

傳統的資歷工資制度仍然有效—該制度下的工資並不取決於職員的成就甚至晉升,而是待在組織的時間長短,這意味著相當一部分傳統日企工資單上仍保留很多hatarakanai ojisan(不工作的中年男性)。據日本內務部估算,目前日本有2500萬工人在20世紀40-60年代中期受聘,“這些工人對企業利潤造成拖累”。

“如果太晚作出決定,公司就會崩潰,越快變革就越能找到機會,我們必須這樣警醒自己。”2015年的一次演講中,神戶制鋼的社長曾告誡年輕的企業家。

而“神戶制鋼”們的變革,又會走向何方?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經歷過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日本的工人失業率要比美國和歐盟小得多。

但,這是有代價的。

“消費者減少支出,公司不得不削減工資。企業越來越不願接受新人,把年輕人關在勞動力市場門外。生產率直線下降,直接損害日本在日益激進的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紐約時報》的文章指出。

由於終身雇傭制的歷史遺留,企業無法輕易裁掉“正式”員工,只能日益依賴“非正式”員工,即臨時工、兼職及短期合同工。

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早期日本企業用工領域使用非正式員工的比例為20%,而這一數字到去年已經升至創紀錄的37.5%。

正式工和合同工薪資差距非常明顯。日本正式工去年平均月薪321700日元(約合人民幣18648元),而合同工只有2118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277元)。

關西大學名譽教授及職場問題專家森岡孝二(Koji Morioka)稱,雇傭非正式員工,企業得以削減成本並調整用工。不過這導致工廠技術水準降低,標準下降,誤操作和事故的概率也上升了。

“短期工正在大幅增加,” 森岡孝二表示,“熟練工人在流失,帶來越來越大的風險。”

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指出,在一個實行終身雇傭制的老齡化社會中,日企高管們已經共事了很長時間,董事會往往弱勢。“就算增加外部董事,他們也不可能發現工廠的生產車間造假。”一名要求匿名的日本鋁業高管稱。

安倍力推公司治理改革

分析人士認為,由於日本2006年通過保護舉報人的法案,預計未來還會發現更多日本企業欺詐和不當行為的醜聞。

日本製造業正在發生的問題是複雜的。除了制度和經營模式帶來的問題,日本企業還面臨“失去的20年”後經濟環境愈加困難、老齡化加劇嚴重導致技術後繼無人、國際競爭激烈、過於鑽研技術而缺乏創新和開拓等問題。

有專家表示,日企如今為了增加市場份額和利潤,過於樂意犧牲標準。這是日本面臨的特殊挑戰—經濟幾十年來徘徊不前,通貨緊縮,商品價格下滑。

德勤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發佈的《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指出,2016年中國再次被列為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國家,美國有望在2020年之前拔得頭籌。而日本作為傳統製造業強國,雖然重回前十,但無法躋身前三,得分也存在明顯差距。

儘管如此,日本製造業品質還是令人矚目的,唱衰日企言之尚早。而且事情已經開始改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大力推行公司治理改革,在諸如增加外部董事等改革舉措中,加強企業透明度是一大重點。

此外,儘管進展緩慢,日企也在進一步改革越來越為經濟學家詬病的終身雇傭制。

傳統的資歷工資制度仍然有效—該制度下的工資並不取決於職員的成就甚至晉升,而是待在組織的時間長短,這意味著相當一部分傳統日企工資單上仍保留很多hatarakanai ojisan(不工作的中年男性)。據日本內務部估算,目前日本有2500萬工人在20世紀40-60年代中期受聘,“這些工人對企業利潤造成拖累”。

“如果太晚作出決定,公司就會崩潰,越快變革就越能找到機會,我們必須這樣警醒自己。”2015年的一次演講中,神戶制鋼的社長曾告誡年輕的企業家。

而“神戶制鋼”們的變革,又會走向何方?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