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市場“保衛戰”

保險故事會

微課堂的朋友們, 大家好。 在以往每週二的保險故事會欄目中, 我們介紹了海上保險、火災保險以及人壽保險的起源。 在以後的欄目中, 我們著重介紹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保險業發展歷程, 從介紹歷史的角度為大家增添許多實用性知識。

本期主題

曉保

爸爸, 昨天老師帶我們看了《雞毛信》動畫片。 裡面的海娃好勇敢, 我長大後也要像他一樣勇敢, 做一名勇敢的解放軍戰士, 保衛祖國!

哈哈, 曉保勇氣可嘉。 但是並不是只有成為解放軍戰士才能保衛祖國哦, 在保險業一樣可以為祖國而戰。 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就有這麼一個“保衛戰”, 要不要給你講講?

曉保爸爸

曉保

好啊好啊, 曉保最愛聽歷史故事了。

曉保話歷史

格林伯格, 美國國際集團掌門人, 名震國際保險業, 也是我們今天故事會的主角。 那麼, 這位大名鼎鼎的美國商人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參與到這場中國保險市場保衛戰中呢?容曉保給您從頭道來。 。 。 。

一個打開中國保險市場的機會

1972年, 對於我們來說, 仿佛這一年比較遙遠。 大家只記得水門事件啊, 美蘇限制戰略核武器協定啊。 但對於格林伯格來說, 這一年可是意義非凡, 因為這一年他看到了打開中國保險市場的機會。

2月21日,尼克森首次訪華,中美外交破冰。這使得格林伯格興奮異常,迫不及待地飛向北京。當時的前國務卿基辛格是促成中美關係緩和的重要人物,而這位前國務卿又是格林伯格的多年好友和商業夥伴。

說到這,大家可能感覺出了一點貓膩。雖然格林伯格也許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推動中美關係破冰,但是很顯然,中美關係緩和讓他看到了賺大錢的希望。那麼,為什麼中國保險市場讓這位大資本家如此眼饞?

其實,像許多其他外國公司一樣,格林伯格已覬覦國內的保險市場很久。要知道,即使到了2003年,中國保險密度為297.44元,深度為3.33%,仍然低於世界平均水準。更不用說20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了,可以說,在整個世界,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潛力是無與倫比的。

要說這人比人氣死人,保險業巨鱷影響力確實不同,別人用30年才獲得保險牌照,格林伯格當下就拿到了。這就是新中國第一家合資保險公司——“中美保險”,由中國人保與美國國際集團對半出資。這家公司初始的設定為開拓美國以及海外業務,但是由於格林伯格暗懷“曲線進入中國市場”的鬼胎,一場捍衛中國保險市場的“保衛戰”不可避免地打響了。

一個搶佔中國保險市場的計畫

說是保衛戰,沒有你來我往的拳腳拆招。我方大多都在防禦,而美國則處心積慮意圖攻破我國保險市場不開放的鐵律!我們來看一看美方當時所耍出的伎倆。

第一式——降龍十八掌(多線出擊)

1984年起,美方借主場優勢,獨斷專行。在處理業務、人事和財務方面漠視我方權益。美方將大量品質差劣的業務合同轉入合營公司,導致中美保險業業務大量虧損。並以美國業務成本高、不賺錢為理由,美單方面決定縮小甚至做停美國業務,與此同時將注意力轉移至中國市場,並且派員在我國一些開放城市活動。

第二式——隔山打牛(重點進攻)

以美國、加拿大市場不佳為藉口,美方停止在美國的承保業務,甚至以增加保費三四倍的方式逼迫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領館的房屋、汽車的保險停保或者轉保,給大使館帶來巨大的困難。

一個空手而歸的結果

儘管美方機關算盡,但是中方早已識破格林伯格心裡的小九九。面對美方急於打開中國市場的組合拳,中方應對策略就是兩個字———不允!

合作兩方對壘,受傷害的總是兩方共有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中美保險公司已經形同雞肋。1994年,14歲的中美保險公司終於迎來了早應到來的解散。雙方投資的1000萬美金打了水漂,一開始就心存雜念的格林伯格沒有得逞。

曉保解讀

很多人要問,為什麼中方寧可放棄耗資百萬美元的合營公司,也要遵守保險業不開放的鐵律?

一直以來,保險行業一直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國外獲取非貿易外匯的主要管道,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採取限制外國保險公司進入境內營業的措施。當時的中國保險業剛剛破冰,無論在業務經驗、人員素質、技術上都處於絕對劣勢。

在這種情況下,貿然開放我國保險業,不但對於引進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無益處,而且必然會引起大量保費的外流,對我國外匯資金的積聚毫無益處。正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版權聲明

本文系【保監微課堂】獨家整理編寫,版權所有,如需定期或不定期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後在對話方塊裡直接輸入“轉載”二字,即會出現“內容轉載授權說明”,按照相關轉載注意事項,出具加蓋單位公章的書面函掃描件發送至:2900807702@qq.com電子郵箱,獲得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文字和圖片,違者必究!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打開新頁面

2月21日,尼克森首次訪華,中美外交破冰。這使得格林伯格興奮異常,迫不及待地飛向北京。當時的前國務卿基辛格是促成中美關係緩和的重要人物,而這位前國務卿又是格林伯格的多年好友和商業夥伴。

說到這,大家可能感覺出了一點貓膩。雖然格林伯格也許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推動中美關係破冰,但是很顯然,中美關係緩和讓他看到了賺大錢的希望。那麼,為什麼中國保險市場讓這位大資本家如此眼饞?

其實,像許多其他外國公司一樣,格林伯格已覬覦國內的保險市場很久。要知道,即使到了2003年,中國保險密度為297.44元,深度為3.33%,仍然低於世界平均水準。更不用說20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了,可以說,在整個世界,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潛力是無與倫比的。

要說這人比人氣死人,保險業巨鱷影響力確實不同,別人用30年才獲得保險牌照,格林伯格當下就拿到了。這就是新中國第一家合資保險公司——“中美保險”,由中國人保與美國國際集團對半出資。這家公司初始的設定為開拓美國以及海外業務,但是由於格林伯格暗懷“曲線進入中國市場”的鬼胎,一場捍衛中國保險市場的“保衛戰”不可避免地打響了。

一個搶佔中國保險市場的計畫

說是保衛戰,沒有你來我往的拳腳拆招。我方大多都在防禦,而美國則處心積慮意圖攻破我國保險市場不開放的鐵律!我們來看一看美方當時所耍出的伎倆。

第一式——降龍十八掌(多線出擊)

1984年起,美方借主場優勢,獨斷專行。在處理業務、人事和財務方面漠視我方權益。美方將大量品質差劣的業務合同轉入合營公司,導致中美保險業業務大量虧損。並以美國業務成本高、不賺錢為理由,美單方面決定縮小甚至做停美國業務,與此同時將注意力轉移至中國市場,並且派員在我國一些開放城市活動。

第二式——隔山打牛(重點進攻)

以美國、加拿大市場不佳為藉口,美方停止在美國的承保業務,甚至以增加保費三四倍的方式逼迫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領館的房屋、汽車的保險停保或者轉保,給大使館帶來巨大的困難。

一個空手而歸的結果

儘管美方機關算盡,但是中方早已識破格林伯格心裡的小九九。面對美方急於打開中國市場的組合拳,中方應對策略就是兩個字———不允!

合作兩方對壘,受傷害的總是兩方共有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中美保險公司已經形同雞肋。1994年,14歲的中美保險公司終於迎來了早應到來的解散。雙方投資的1000萬美金打了水漂,一開始就心存雜念的格林伯格沒有得逞。

曉保解讀

很多人要問,為什麼中方寧可放棄耗資百萬美元的合營公司,也要遵守保險業不開放的鐵律?

一直以來,保險行業一直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國外獲取非貿易外匯的主要管道,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採取限制外國保險公司進入境內營業的措施。當時的中國保險業剛剛破冰,無論在業務經驗、人員素質、技術上都處於絕對劣勢。

在這種情況下,貿然開放我國保險業,不但對於引進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無益處,而且必然會引起大量保費的外流,對我國外匯資金的積聚毫無益處。正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版權聲明

本文系【保監微課堂】獨家整理編寫,版權所有,如需定期或不定期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後在對話方塊裡直接輸入“轉載”二字,即會出現“內容轉載授權說明”,按照相關轉載注意事項,出具加蓋單位公章的書面函掃描件發送至:2900807702@qq.com電子郵箱,獲得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文字和圖片,違者必究!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打開新頁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