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蘇的這座城市,被著名作家張新科贊為“五色之城”

張新科, 留德博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徐州工程學院校長。 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 我國研究德國教育的知名學者, 江蘇省“333工程”傑出人才。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九五”、“十五” 規劃重點課題和省部級人文與社會科學科研課題12項, 先後用中英德三種語言發表論文110餘篇, 出版學術論著8部, 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獲評省部級科研獎勵9項。 著名作家, 首屆“海外文摘”文學獎、第五屆紫金山文學獎和江蘇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 在《當代》《十月》《鐘山》《中國作家》等文學刊物上發表長、中、短篇小說兩百余萬字, 作品多次被《小說月報》《中華文學選刊》《長篇小說選刊》選登。 代表作有《蒼茫大地》《遠東來信》《鰈魚計畫》《信人》《天長夜短》等。 多部作品並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五色之城

張新科

我不是邳州人, 也不是徐州人, 但從2006年開始, 每年都要到邳州幾趟。 去邳州的理由很多, 有時為文學創作采風, 有時為洽談校地合作, 有時去會友, 有時純粹來品嘗那裡的菜煎餅、鹵水熱豆腐、鹽豆炒雞蛋和辣椒炒小魚。 起初是自己去, 後面逐漸帶人去, 範小青、黃蓓佳、葉兆言、劉慶邦、薑俐敏等作家都一同去過。 眾友去過之後,

個個撰文稱道邳州是個好地方。

邳州之美用文字描繪潤色較為困難, 默想沉思, 決定借助自然界的五種顏色寫出自己的一點感受。

邳州是金色的。 每年十月之後, 邳州如約換了妝顏, 處處披上了黃澄澄的外衣。 此時抵邳, 可以看到你心目中的秋天。

遍地秋稻黃了, 田間地頭, 人們忙碌著收割脫粒, 沂河運河兩岸彌漫著稻米的清香和收穫的喜悅。 邳州名人郭子化曾引用一首民謠來描繪過去的邳州:“春天白茫茫, 秋來水汪汪, 兔子不拉屎, 十年九逃荒。 ”現在的邳州, 已躋身全國百強縣三十位之列, 如果先生仍然健在, 該是另一番感慨吧。

秋天, 邳州人民公園、沙溝湖水杉公園、桃花島公園裡的丹桂黃了, 在和煦的陽光裡, 在千棵萬珠菊花的簇擁下發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七百年前, 文天祥被元軍解送大都路過邳州時曾感慨:“中原行幾日, 今日才見山。 問山在何處?雲在徐邳間......”先生的凜然正氣, 邳州人未曾相忘, 只歎其生不逢時。 如果他再次過邳, 料必生性豪放的他一定會為桂花高歌一曲“不是人間種,

移從月中來。 廣寒香一點, 吹得滿山開”。

如今, 金色的邳州被時代賦予了嶄新的內涵。 深秋一到, 五十多萬畝銀杏熟了, 整齊挺拔的白果樹點面連體, 金色一片。 此時, 在溫暖秋陽的映照下, 漫步其間, 宛如進入了夢幻般的童話世界。 文人們說, 春賞梅花, 秋讀銀杏, 如果你此時有幸蒞臨邳州的銀杏時光隧道, 縱使萬般愁怨, 縱使鐵石心腸, 也一定為景所化, 心花怒放, 悠悠忘返。

邳州是綠色的。 不知道是氣候適宜還是水脈潤暢, 甚或是邳州人千百年來喜歡種植林木果蔬的原因, 地處蘇北的邳州一年四季綠色長青, 鬱鬱蔥蔥。 春夏的邳州, 穿天挺拔的楊樹鋪天蓋地, 縱橫阡陌, 既美化了環境, 又增加了收入。 據報導,邳州年產各類楊樹板材700萬立方米,出口量約占全國的40%,真可謂一棵樹種出了一片新天地。秋冬的邳州,取代楊樹的是植物活化石銀杏,人口接近兩百萬的邳州人均種植銀杏兩百多棵,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與之媲美。位列中國四大長壽觀賞樹種的銀杏不但扮美裝靚了邳州,種出了風景、種出了生態,更種出了產業和富民,邳州銀杏產業總值已經超過60億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除了楊樹和銀杏,同樣具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水杉在邳州也處處可見。邳州境內有條從市郊通往山東蘭陵(原蒼山)的邳蒼公路,長約80華里,兩旁有端莊齊截、亭亭玉立的水杉樹,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水杉帶,被譽為“天下水杉第一路”。我曾多次開車在這條道路上經過,次次宛如穿越進一幅巧奪天工的風景畫,神清氣爽,心悅神怡!

邳州是白色的。白色代表著純潔、素雅和健康。邳州之白的代表首先是銀杏。銀杏的藥用和保健功能家喻戶曉,在此不願贅述。銀杏一旦成熟,脫掉黃色的肌泥,便顯露出了圓潤飽滿的白色果實,這也許就是銀杏俗稱白果的原因所在。在邳州的田間溝壟、農家院落,到處鋪滿白花花的銀杏,不禁讓人感慨宋朝詩人葛紹體對其描述的精妙——“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無獨有偶。邳州之白還有一物堪與銀杏相媲美,就是大蒜。大蒜是人們鍾愛的食物,既是調味品,也可作下飯菜。吃法可謂五花八門,可生吃,可醃制,可調湯,可入酒,可製劑,可剁成蒜蓉蒜泥作輔料拌菜,最多的則是切成薄片入油鍋當作鮮美的調味品。民間有句俗話,叫做“好莊稼離不開勤勞漢,好廚子離不開蔥姜蒜”。道出了大蒜廣受青睞的程度。德國人均壽命超出世界平均值十年,科研工作者總結的理由是德國人對大蒜情有所鐘。德國食品中絕大多數離不開大蒜,蒜蓉麵包、蒜蓉菜湯、蒜末香腸、蒜味乳酪更是每日必備。

邳州是紅色的。在兩千平方公里的邳州大地上,不但出現過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兼江西省保衛局長婁夢俠、中共徐州特委書記郭子化、紅岩最小的烈士小蘿蔔頭、捨身救人的王傑等一大批紅色英雄,也經歷過震驚中外的徐州會戰和淮海戰役。邳州與台兒莊毗鄰,在台兒莊血戰中,數以十萬計的邳州兒女捨生忘死支援前線,救治傷患,為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更令人不能忘懷的是,為狙擊日軍佔領徐州,滇軍官兵在邳州人民支援下,在邳北禹王山一帶激戰二十七天,取得了殲敵一萬兩千人的戰績。禹王山之戰我軍將士陣亡一萬三千餘人、受傷五千多人,至1938年5月18日滇軍完成掩護任務撤離,倡狂日軍沒能越過禹王山一步。

在波瀾壯闊的淮海戰役中,邳州西部的碾莊更是彪炳史冊。作為淮海戰役最為關鍵的一戰,國民黨黃伯韜第七兵團五萬餘人在此被圍殲,我軍為此也付出了傷亡兩萬七千餘人的代價。槍林彈雨中,偉大的邳州人民奮力支援前線,不畏流血犧牲,不懼千難萬險,和其他地區人民一道,用小車推出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邳州是藍色的。七彩之中,藍色代表永恆、博大、包容、理智和安祥,深邃的天空和遼闊的大海都是藍色。邳州生機蓬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很多,但我認為,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民眾千百年來形成的以勤勞、正直、進取和豁達為代表的地方文化特質是根本。邳州文化特質的主色調是藍色。不論是遍佈大江南北城鎮市場上的邳州炒貨,還是遠銷中外的邳州板材和銀杏產品,都是邳州人吃苦耐勞,勇於開拓創新這種藍色主色調文化的真實寫照。說的具體和通俗點,邳州人的藍色主色調文化特質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形容,這就是“小不棄、大不畏,念舊的、想新的”。

這種邳州地方文化特質的形成,得益于其悠久文化和傳統滋養。我曾多次帶隊赴蘇北各地采風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邳州給我留下了尤其突出的印象。我喜歡聽邳州梆子,因為戲中既有山東梆子的鏗鏘,又有河南梆子的婉轉。我也愛聽邳州的柳琴戲(邳州俗稱拉魂腔),因為其吸納融匯本地的花鼓、道情、俚曲、民歌和其他戲曲的表演、唱腔藝術於一體,不但在當地廣受歡迎,甚至傳播到了周邊的魯、豫、皖地區。

邳州人不但善思也愛動,或者說動靜相宜。邳州“非遺”項目中的跑竹馬、舞獅子、跑旱船、高蹺捕蝶等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以邳州跑竹馬為例,三十多年來,我個人曾看過河南、安徽、山東、山西和江蘇其他各地的跑竹馬,但無一超越邳州跑竹馬之精彩。邳州跑竹馬一般由十人裝扮歷史人物出場,鑼鼓和嗩呐伴奏。十名表演者(其中部分男扮女裝)頭騎跨馬“拉路勢”進場,依次跑出各種"陣勢",展現合力狩獵和圍攻殲敵的恢弘場景。邳州跑竹馬講究著裝、舞勢、內涵、氣勢和技術難度,短短一場跑竹馬將“三五步跑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彰顯得惟妙惟肖,酣暢淋漓。

(本期攝影:曹慶升等)

據報導,邳州年產各類楊樹板材700萬立方米,出口量約占全國的40%,真可謂一棵樹種出了一片新天地。秋冬的邳州,取代楊樹的是植物活化石銀杏,人口接近兩百萬的邳州人均種植銀杏兩百多棵,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與之媲美。位列中國四大長壽觀賞樹種的銀杏不但扮美裝靚了邳州,種出了風景、種出了生態,更種出了產業和富民,邳州銀杏產業總值已經超過60億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除了楊樹和銀杏,同樣具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水杉在邳州也處處可見。邳州境內有條從市郊通往山東蘭陵(原蒼山)的邳蒼公路,長約80華里,兩旁有端莊齊截、亭亭玉立的水杉樹,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水杉帶,被譽為“天下水杉第一路”。我曾多次開車在這條道路上經過,次次宛如穿越進一幅巧奪天工的風景畫,神清氣爽,心悅神怡!

邳州是白色的。白色代表著純潔、素雅和健康。邳州之白的代表首先是銀杏。銀杏的藥用和保健功能家喻戶曉,在此不願贅述。銀杏一旦成熟,脫掉黃色的肌泥,便顯露出了圓潤飽滿的白色果實,這也許就是銀杏俗稱白果的原因所在。在邳州的田間溝壟、農家院落,到處鋪滿白花花的銀杏,不禁讓人感慨宋朝詩人葛紹體對其描述的精妙——“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無獨有偶。邳州之白還有一物堪與銀杏相媲美,就是大蒜。大蒜是人們鍾愛的食物,既是調味品,也可作下飯菜。吃法可謂五花八門,可生吃,可醃制,可調湯,可入酒,可製劑,可剁成蒜蓉蒜泥作輔料拌菜,最多的則是切成薄片入油鍋當作鮮美的調味品。民間有句俗話,叫做“好莊稼離不開勤勞漢,好廚子離不開蔥姜蒜”。道出了大蒜廣受青睞的程度。德國人均壽命超出世界平均值十年,科研工作者總結的理由是德國人對大蒜情有所鐘。德國食品中絕大多數離不開大蒜,蒜蓉麵包、蒜蓉菜湯、蒜末香腸、蒜味乳酪更是每日必備。

邳州是紅色的。在兩千平方公里的邳州大地上,不但出現過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兼江西省保衛局長婁夢俠、中共徐州特委書記郭子化、紅岩最小的烈士小蘿蔔頭、捨身救人的王傑等一大批紅色英雄,也經歷過震驚中外的徐州會戰和淮海戰役。邳州與台兒莊毗鄰,在台兒莊血戰中,數以十萬計的邳州兒女捨生忘死支援前線,救治傷患,為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更令人不能忘懷的是,為狙擊日軍佔領徐州,滇軍官兵在邳州人民支援下,在邳北禹王山一帶激戰二十七天,取得了殲敵一萬兩千人的戰績。禹王山之戰我軍將士陣亡一萬三千餘人、受傷五千多人,至1938年5月18日滇軍完成掩護任務撤離,倡狂日軍沒能越過禹王山一步。

在波瀾壯闊的淮海戰役中,邳州西部的碾莊更是彪炳史冊。作為淮海戰役最為關鍵的一戰,國民黨黃伯韜第七兵團五萬餘人在此被圍殲,我軍為此也付出了傷亡兩萬七千餘人的代價。槍林彈雨中,偉大的邳州人民奮力支援前線,不畏流血犧牲,不懼千難萬險,和其他地區人民一道,用小車推出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邳州是藍色的。七彩之中,藍色代表永恆、博大、包容、理智和安祥,深邃的天空和遼闊的大海都是藍色。邳州生機蓬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很多,但我認為,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民眾千百年來形成的以勤勞、正直、進取和豁達為代表的地方文化特質是根本。邳州文化特質的主色調是藍色。不論是遍佈大江南北城鎮市場上的邳州炒貨,還是遠銷中外的邳州板材和銀杏產品,都是邳州人吃苦耐勞,勇於開拓創新這種藍色主色調文化的真實寫照。說的具體和通俗點,邳州人的藍色主色調文化特質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形容,這就是“小不棄、大不畏,念舊的、想新的”。

這種邳州地方文化特質的形成,得益于其悠久文化和傳統滋養。我曾多次帶隊赴蘇北各地采風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邳州給我留下了尤其突出的印象。我喜歡聽邳州梆子,因為戲中既有山東梆子的鏗鏘,又有河南梆子的婉轉。我也愛聽邳州的柳琴戲(邳州俗稱拉魂腔),因為其吸納融匯本地的花鼓、道情、俚曲、民歌和其他戲曲的表演、唱腔藝術於一體,不但在當地廣受歡迎,甚至傳播到了周邊的魯、豫、皖地區。

邳州人不但善思也愛動,或者說動靜相宜。邳州“非遺”項目中的跑竹馬、舞獅子、跑旱船、高蹺捕蝶等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以邳州跑竹馬為例,三十多年來,我個人曾看過河南、安徽、山東、山西和江蘇其他各地的跑竹馬,但無一超越邳州跑竹馬之精彩。邳州跑竹馬一般由十人裝扮歷史人物出場,鑼鼓和嗩呐伴奏。十名表演者(其中部分男扮女裝)頭騎跨馬“拉路勢”進場,依次跑出各種"陣勢",展現合力狩獵和圍攻殲敵的恢弘場景。邳州跑竹馬講究著裝、舞勢、內涵、氣勢和技術難度,短短一場跑竹馬將“三五步跑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彰顯得惟妙惟肖,酣暢淋漓。

(本期攝影:曹慶升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