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悲”與“大悲”、“悲己”與“悲人”的異同—佛教悲心說什麼?

講述/沈家禎博士

什麼是悲及大悲?

在一般的中文字典中, 悲的定義是痛。 辭海、辭源中的注解都是“悲者, 痛也”。 這個“痛”可不是肉體的痛,

如背痛、牙痛等, 這個“痛”是心靈上、精神上的痛。 辭源的注解中接下去說:“有聲無淚曰悲。 ”這是一種傷心到很深刻的表現。 “悲”還有另一種意義是顧念或懷念。 辭海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遊子悲故鄉。 ”這都是中國文化中對“悲”字所下的定義。

及佛教傳入中國, 釋經的大德們, 選用了“慈悲”兩個字來表顯佛陀及菩薩們的重要心態, 所謂“慈以予樂, 悲以拔苦。 ”所以在佛法中“悲”的含義就擴大為“惻愴他人之苦而欲救濟之心”(佛學大辭典)。 換句話說, 悲己不單是這個人在心痛及顧念對方, 而是進一步要設法消除對方的苦。 單單心裡在想還不夠, 要有實際的辦法及行動以救濟、解除他人的苦痛。

各位, 通常我們所講的悲, 大都在這個解釋的範圍內。

以我的淺見, 這還不能算是佛菩薩的“大悲”。 這裡有能悲的主體, 如我;所悲的對象, 別人;苦的事實如病痛災難, 有時間性, 有生滅相, 所以還不是離相的大悲。

離相的大悲, 只能說是我們學佛者的目的地, 是彼岸的境界, 但也是我們努力划船的指標。 因為我們現在都是在划船的階段, 所以把握住這個指標非常重要。 為強調這一點, 我想舉兩個例子, 希望各位對悲能有更深入的體會。

今天有很多位母親在座, 所以我先舉一個母親與初生嬰兒的例子。 我得承認, 我沒有做過母親, 所講的話是否正確, 還得請各位母親指正。 不過, 我是四個孩子的父親, 所以也有些間接而實際的體驗, 可以體會出做母親的心態。 當和如生第一個孩子 – – 梅兒時,

我們住在昆明電工廠中, 那時日本的飛機常來轟炸。 在初生梅兒的幾天中, 和如心中只有這個嬰兒, 好像其他什麼都不存在了。 只要孩子一哭, 她就馬上餵奶;晚上只要孩子一動, 她就立即驚醒;一有警報, 抱著孩子就往防空洞跑。

那時我的印象, 在和如的心目中, 嬰兒和她是不分的。 並沒有我是母親, 你是我的嬰兒的觀念;這個初生的嬰兒, 還是和在胎胞中一樣是她的一部份, 嬰兒即是她。 所以嬰兒的饑餓, 即是她在饑餓;嬰兒有不舒服, 即是她在不舒服;嬰兒有危險, 即是她有危險。 在座的聽了我這幾句話, 有的也許只能意會, 有的也許回憶起她自己的經驗。 各位, 和如的這些行動, 是不是為了名?我一句話也沒有稱讚她,

她並不以為惱。 是不是為了利?根本無利可圖。 是不是她得到了什麼好處?好像也沒有。 這種的悲心是接近佛菩薩的大悲。

各位, 不僅是母親對初生的嬰兒如此, 在許多災荒急難的場面中, 往往可以見到許多奮不顧身救人的人, 這種在沒有時間轉第二個念頭的剎那, 大悲本性的顯現, 忘了人我之分, 而做出奮不顧身救人的可悲可泣的事蹟, 實在是有情人類的一種美德, 他們不是為名, 也不為利, 不顧自己生命的危險, 充份的發揮了佛菩薩的大悲精神。

所以金剛經中佛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所以大悲不但要無你我之分, 而且連悲的一種概念, 悲有功德的概念, 這種概念, 在佛法中都稱為“法”,

也都不存在心上, 才是大悲。

各位, 接著我將“悲”分為“悲己”及“悲人”加以引申, 那是一種方便的講法。 希望各位在想到“悲己”時, 記起這個“己”也即是“人”, 在想起“悲人”時, 記起這個“人”也即是“己”, 這樣漸漸的自能啟發您本具的般若正智。

什麼是 “悲己”呢?

悲已就是悲憫自己, 說得通俗一點, 也就是愛恤您自己。 說來也許很難令人相信, 一般人很少是愛恤自己的。

我舉幾個常見的例子:明明知道飲酒要誤事, 可是自有人類以來, 不論東方西方, 天南地北, 喝酒的人多得不可計數, 而誤國誤人的記載, 也不勝枚舉。 又明明知道吸煙傷肺, 而且已經有明顯的科學證明, 可是吸煙的人還是這麼多, 好像來日方長, 吸了再說, 並不替自己的健康壽命著想。 貪口味,則更是普遍,而且美其名曰口福,殊不知此種福氣是造成日後各種病痛的主要原因。您說他知不知道呢?他明明知道,可是就是貪吃。毫無控制地讓自己生氣發火,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生氣不但會傷自已的身體,而且更易損傷與人的情感。各位也許遇到過這種人,常會因一件小事而自己控制不住,甚至有惡口傷人的,事後又自己懊悔怨恨不已,晚上失眠,您想他這樣對待自己,是不是太不夠悲憫了呢?進了佛門,受過五戒,或者已現出家相,則應該早已明白身業、口業、意業的因果嚴重。可是真有幾個人能完全不造身口意三業呢?其中尤以口業最易犯,瞋心最易起。

以上都是幾個常見的例子,各位請仔細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悲己”可真不容易啊!這也是所謂“我相難破”,各位如不信,不妨試一試,隨時留意,看您是不是能夠“悲己”,這是一個很好的修行辦法。

悲人

什麼叫“悲人”呢?悲人就是悲憫對方。各位,這裡我想強調一點:一般所謂的“人”,往往只指人類。不錯,人類的苦痛,已經是說不能盡,每天翻開報紙,看電視新聞,幾乎都是可令人痛哭流涕的報導,所以能對人類起悲心,已經是很不錯了。可是我們學佛的,應該明白“悲人”的“人”並不是狹義的人類,而是廣義的眾生。而且這裡所謂的眾生,不僅是指有情感、情欲的眾生,也包括了凡眾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無情的眾生,譬如房屋、用具,以及一花一草,一紙一筆都是眾生。講到此處,各位也許會問,對一紙一筆,又怎麼生悲呢?各位問得不錯,悲心有時候是難以常情理解的。不過到悲心純熱的階段,一個人自然而然的會生起對任何東西都有珍惜心,不浪費心,不隨意毀壞傷害的心,這才是悲心的充份表現。

在美國物質太豐富了,我常常看見小朋友們在一大張潔白的紙上畫上幾筆,就向地上一拋,又另外拿起一張潔白的紙在畫,好在紙多得很。這種不愛惜東西的習慣養成,會障礙悲心的生起!

根據一般的經驗,“悲人”要比“悲己”難。為什麼我這樣講呢?因為第一,您是以一個有限的力量來應付無限的要求;第二,您會遇到必須作一個權衡輕重的判斷選擇,有時會感覺到不容易。

關於第一點,我想比較容易明白,各位大概都有這種經驗,譬如以錢財佈施來說,就會覺得不能隨心所願各處都捐,為什麼呢?因為個人的財力總是有限的,而需要錢財説明的地方或眾生實在多得不可勝數。

那麼,怎麼辦呢?

了凡四訓中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個小女孩到她家附近的一個廟裡去,她看了廟中的莊嚴佛像,生起極大的歡喜心,很想捐錢給廟裡,可是一摸袋中只有二分小錢,她就將這僅有的二分錢捐給了廟裡,廟中的方丈得知了這件事,就特別跑出來為這個女孩祝福稱讚。

多年過去了,女孩長大,被選入皇宮為妃子。一天她想起家鄉的寺廟,就帶了幾千兩銀子到廟裡來,奉獻了大量銀子,這位方丈得知了,差一個小師父出來招待她。這位皇妃覺得很奇怪,就進去找方丈,說:“方丈呀!您應該還認識我就是某家的孩子呀!我小的時候,曾在此捐了二分錢,您就特地出來親自為我祈福。今天我奉獻了幾千兩銀子,您卻只差個小徒弟來迎接我,是什麼原因呀?”方丈說:“因為您捐二分錢的時候,您的心遠比今天捐幾千兩銀子要既真且切!”

各位請記住“既真且切”這四個字。

各位也請不要誤會,這個例子並不是說,當女孩捐了她僅有的兩分錢,她就得餓死,並不,她的父母照樣供給她生活所需的一切,她也沒有其它負擔,不過,這二分錢確是她那天可以自己作主的僅有資產,她可以去買糖果吃,可以去買玩具,可是她不這樣自己享受,而捐給了廟裡,所以說她捐了二分錢是“既真且切”。後來捐的幾千兩銀子為什麼反而不既真且不切呢?因為她那時拿出幾千兩銀子並不會傷害她的享受。

關於第二點,我想舉一個例子,也許更能清楚。

我有一個年輕的朋友,他認為人的生老病死四苦中,病的痛苦為最明顯,也最普遍,而且這種苦,往往持久多年,令人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實在可憐,所以他決心學醫救人,進了醫科大學,書念得很不錯,也常接觸佛法。

有一天,他忽然來找我,說他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大群的白老鼠來找他討命。他驚得大叫,醒來滿身冷汗。他說:這些白老鼠都是他在實驗室中做實驗時所殺死的。可是他說,他學醫,這種實驗又不得不做,問我是不是只好放棄學醫,或者我有什麼建議。

當時我問他:“您覺得救人重要呢,還是救自己重要?”他想了一想說:“救人重要。”我說:“既然肯定救人是更重要,那麼您就得好好的學醫,儘快的學成,做個好的醫生,全心全意的救人,而將您真心救人的功德回向給這批因助您救人而舍了生命的白鼠,願它們都超生淨土。在實驗室中,祇殺不得不殺的,同時不要隨意亂殺。而且不但自己應儘量少殺,也應勸同學們少殺。倘若有空的時候,因為您已學佛,能念經咒,則念念往生咒,地藏菩薩聖號等,將功德回向給所有為助您將來救人而犧牲了生命的眾生,這就叫處逆道而行悲心,您應以這種心來權量逆道中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

這位年輕的朋友,現在已學成行醫,是一位極得病人信心及好感的醫生。我為他隨喜。

如何培養悲心

培養悲心的理論和方法很多,各位知道的也許比我更多,今天我祇想貢獻各位一個個人近年來的經驗。這個方法是從讀誦受持金剛經下面一段經文而逐漸生起。

“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各位,“以今世人輕賤故”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這個人承受了別人的侮辱、冤枉、毀罵,以及肉體的摧殘等而能不起瞋恨心、仇怨心、報復心,所以說“輕賤故”是已成的事實,並不反擊,因為他能這樣,所以他先世應墮惡道的罪業,得以消滅,且得走上菩提正路。

各位,瞋心是悲心的反面,要培養悲心,就得致力於防止瞋心的生起。被人侮辱(如莫須有的冤枉)而能夠不起瞋恨心、仇怨心、報復心,或更能體會經義生起替您消罪的感恩心,則不但能消除您先世所造惡業,而且避免更造新的惡因。

各位,我們都還是在生死大海之中,今有幸上了船且在劃向彼岸,則悲心的培養,瞋心的避免,實在是一個極重要的划船方法,也即是修行法門。這是我今天誠心貢獻給各位的一個重要心得,各位不妨隨時自己留意體會,謹祝各位身心愉快輕鬆得益。謝謝各位。

敬請關注公眾號----> 無量菩薩

不一樣的精彩!

貪口味,則更是普遍,而且美其名曰口福,殊不知此種福氣是造成日後各種病痛的主要原因。您說他知不知道呢?他明明知道,可是就是貪吃。毫無控制地讓自己生氣發火,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生氣不但會傷自已的身體,而且更易損傷與人的情感。各位也許遇到過這種人,常會因一件小事而自己控制不住,甚至有惡口傷人的,事後又自己懊悔怨恨不已,晚上失眠,您想他這樣對待自己,是不是太不夠悲憫了呢?進了佛門,受過五戒,或者已現出家相,則應該早已明白身業、口業、意業的因果嚴重。可是真有幾個人能完全不造身口意三業呢?其中尤以口業最易犯,瞋心最易起。

以上都是幾個常見的例子,各位請仔細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悲己”可真不容易啊!這也是所謂“我相難破”,各位如不信,不妨試一試,隨時留意,看您是不是能夠“悲己”,這是一個很好的修行辦法。

悲人

什麼叫“悲人”呢?悲人就是悲憫對方。各位,這裡我想強調一點:一般所謂的“人”,往往只指人類。不錯,人類的苦痛,已經是說不能盡,每天翻開報紙,看電視新聞,幾乎都是可令人痛哭流涕的報導,所以能對人類起悲心,已經是很不錯了。可是我們學佛的,應該明白“悲人”的“人”並不是狹義的人類,而是廣義的眾生。而且這裡所謂的眾生,不僅是指有情感、情欲的眾生,也包括了凡眾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無情的眾生,譬如房屋、用具,以及一花一草,一紙一筆都是眾生。講到此處,各位也許會問,對一紙一筆,又怎麼生悲呢?各位問得不錯,悲心有時候是難以常情理解的。不過到悲心純熱的階段,一個人自然而然的會生起對任何東西都有珍惜心,不浪費心,不隨意毀壞傷害的心,這才是悲心的充份表現。

在美國物質太豐富了,我常常看見小朋友們在一大張潔白的紙上畫上幾筆,就向地上一拋,又另外拿起一張潔白的紙在畫,好在紙多得很。這種不愛惜東西的習慣養成,會障礙悲心的生起!

根據一般的經驗,“悲人”要比“悲己”難。為什麼我這樣講呢?因為第一,您是以一個有限的力量來應付無限的要求;第二,您會遇到必須作一個權衡輕重的判斷選擇,有時會感覺到不容易。

關於第一點,我想比較容易明白,各位大概都有這種經驗,譬如以錢財佈施來說,就會覺得不能隨心所願各處都捐,為什麼呢?因為個人的財力總是有限的,而需要錢財説明的地方或眾生實在多得不可勝數。

那麼,怎麼辦呢?

了凡四訓中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個小女孩到她家附近的一個廟裡去,她看了廟中的莊嚴佛像,生起極大的歡喜心,很想捐錢給廟裡,可是一摸袋中只有二分小錢,她就將這僅有的二分錢捐給了廟裡,廟中的方丈得知了這件事,就特別跑出來為這個女孩祝福稱讚。

多年過去了,女孩長大,被選入皇宮為妃子。一天她想起家鄉的寺廟,就帶了幾千兩銀子到廟裡來,奉獻了大量銀子,這位方丈得知了,差一個小師父出來招待她。這位皇妃覺得很奇怪,就進去找方丈,說:“方丈呀!您應該還認識我就是某家的孩子呀!我小的時候,曾在此捐了二分錢,您就特地出來親自為我祈福。今天我奉獻了幾千兩銀子,您卻只差個小徒弟來迎接我,是什麼原因呀?”方丈說:“因為您捐二分錢的時候,您的心遠比今天捐幾千兩銀子要既真且切!”

各位請記住“既真且切”這四個字。

各位也請不要誤會,這個例子並不是說,當女孩捐了她僅有的兩分錢,她就得餓死,並不,她的父母照樣供給她生活所需的一切,她也沒有其它負擔,不過,這二分錢確是她那天可以自己作主的僅有資產,她可以去買糖果吃,可以去買玩具,可是她不這樣自己享受,而捐給了廟裡,所以說她捐了二分錢是“既真且切”。後來捐的幾千兩銀子為什麼反而不既真且不切呢?因為她那時拿出幾千兩銀子並不會傷害她的享受。

關於第二點,我想舉一個例子,也許更能清楚。

我有一個年輕的朋友,他認為人的生老病死四苦中,病的痛苦為最明顯,也最普遍,而且這種苦,往往持久多年,令人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實在可憐,所以他決心學醫救人,進了醫科大學,書念得很不錯,也常接觸佛法。

有一天,他忽然來找我,說他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大群的白老鼠來找他討命。他驚得大叫,醒來滿身冷汗。他說:這些白老鼠都是他在實驗室中做實驗時所殺死的。可是他說,他學醫,這種實驗又不得不做,問我是不是只好放棄學醫,或者我有什麼建議。

當時我問他:“您覺得救人重要呢,還是救自己重要?”他想了一想說:“救人重要。”我說:“既然肯定救人是更重要,那麼您就得好好的學醫,儘快的學成,做個好的醫生,全心全意的救人,而將您真心救人的功德回向給這批因助您救人而舍了生命的白鼠,願它們都超生淨土。在實驗室中,祇殺不得不殺的,同時不要隨意亂殺。而且不但自己應儘量少殺,也應勸同學們少殺。倘若有空的時候,因為您已學佛,能念經咒,則念念往生咒,地藏菩薩聖號等,將功德回向給所有為助您將來救人而犧牲了生命的眾生,這就叫處逆道而行悲心,您應以這種心來權量逆道中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

這位年輕的朋友,現在已學成行醫,是一位極得病人信心及好感的醫生。我為他隨喜。

如何培養悲心

培養悲心的理論和方法很多,各位知道的也許比我更多,今天我祇想貢獻各位一個個人近年來的經驗。這個方法是從讀誦受持金剛經下面一段經文而逐漸生起。

“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各位,“以今世人輕賤故”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這個人承受了別人的侮辱、冤枉、毀罵,以及肉體的摧殘等而能不起瞋恨心、仇怨心、報復心,所以說“輕賤故”是已成的事實,並不反擊,因為他能這樣,所以他先世應墮惡道的罪業,得以消滅,且得走上菩提正路。

各位,瞋心是悲心的反面,要培養悲心,就得致力於防止瞋心的生起。被人侮辱(如莫須有的冤枉)而能夠不起瞋恨心、仇怨心、報復心,或更能體會經義生起替您消罪的感恩心,則不但能消除您先世所造惡業,而且避免更造新的惡因。

各位,我們都還是在生死大海之中,今有幸上了船且在劃向彼岸,則悲心的培養,瞋心的避免,實在是一個極重要的划船方法,也即是修行法門。這是我今天誠心貢獻給各位的一個重要心得,各位不妨隨時自己留意體會,謹祝各位身心愉快輕鬆得益。謝謝各位。

敬請關注公眾號----> 無量菩薩

不一樣的精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