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核魚雷

核魚雷是裝有核戰鬥部的魚雷。 由攜載平臺發射入水, 能自航、自控(自導), 是戰術反潛核武器的一種。 魚雷一般由雷頭、雷身和雷尾組成。 雷頭裝有炸藥;雷身裝有動力裝置、制導系統和控制系統;雷尾裝有發動機、推進器和操縱舵。 核魚雷一般採用火箭推進, 由潛艇魚雷發射管發射, 用一種對雜訊極不敏感的主動聲呐系統進行目標測距和定位, 通過有線制導指令控制起爆。 核魚雷威力通常為千噸級TNT當量。

MK-45“阿斯特”反潛魚雷是美國海軍為了打擊敵方高速、深水潛艇目標而開發的一種武器。 1955年, 美軍根據情報得知蘇聯正在建設一支龐大的潛艇部隊,

對北約的海上商船構成了嚴重威脅。 1956年, 美國海軍決定研製核魚雷“阿斯特”, 為開發中的MK-45魚雷裝上核彈藥, 承包商為西屋公司。 1960年夏, 配套的W-34核彈頭研製成功, 所有的研發工作全部完成。 MK-45核魚雷直徑480毫米, 長5.76米, 重1 100千克, 由電力驅動, 當量11 000噸TNT, 射程5~8海裡。 為了提高採用核戰鬥部的安全性, MK-45魚雷採用了線控引爆方式, 而且由於採用有線制導方式, 所以“阿斯特”魚雷本身沒有尋的能力, 制導和對目標的跟蹤任務都由發射潛艇來負責。 1961年MK-45核魚雷開始批量生產, 1963年服役, 裝備的有“洛杉磯”級核攻擊潛艇等, 到了1976年共生產了約600枚MK-45。 採用有線制導限制了“阿斯特”魚雷的射程(取決於線的長度),
也易暴露自身, 發射的魚雷爆炸後, 對手很容易探測到己方位置。 1972年起“阿斯特”核魚雷逐步被MK-48自導魚雷取代, 1977年後全部“阿斯特”核魚雷都替換為常規自導魚雷。

MK-45“阿斯特”魚雷

為了對抗美國航母編隊, 蘇聯在核魚雷上曾下過大工夫。 1951年, 蘇聯第11設計局開始研製533毫米的T-5型核魚雷。

1954年10月19日, 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靶場(位於今哈薩克境內)對代號為RDS-9的核裝藥進行了試驗。 在這次試驗中發生了一次故障。 後來對裝藥進行了修正, 在修正過程中又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進行了兩次地面試驗。 1955年9月21日在新地島又進行了一次試驗, 這次爆炸威力為3 500噸TNT, 爆心位於水下12米, 是蘇聯第一次水下核子試驗。 此次試驗中30餘艘效應艦艇布放在距離爆心投影點300~1 600米範圍內, 包括4艘驅逐艦、3艘潛艇、數艘掃雷艇以及水上飛機等, 一艘位於爆心投影點300米處的驅逐艦沉沒, 其它戰艦嚴重受損。 1957年10月10日, T-5型核魚雷在新地島核子試驗場進行了一次全當量試驗, 爆心位於海面下30米。 一艘潛艇從10千米外發射核魚雷,
3艘驅逐艦、3艘潛艇、2艘掃雷艇以及其它小型艦艇沉入海中, 此次爆炸當量為10 000噸TNT, 此後T-5型核魚雷正式列裝。 它是蘇聯海軍裝備的第一種核武器, 可承擔反艦和反潛任務, 並成為用於在海洋戰區執行戰役戰術任務(首先是與敵大型水面戰艦和潛艇作戰)的蘇俄多用途核潛艇上核魚雷的鼻祖。

19Y4NSiG8kkzwWjMD17euEaQ5PErpwxWkP

1962年10月27日, 古巴導彈危機期間, 在古巴附近海域, 蘇聯海軍“狐步”級常規潛艇B-59號被執行封鎖任務的美國驅逐艦發現。 美艦向B-59號投擲了十枚練習用深水炸彈, 試圖逼其上浮。 但美國人不知道, B-59號上攜帶了貨真價實的核魚雷, 威力達1萬噸TNT。蘇聯艇長瓦倫丁·薩維斯基上校以為已經開戰,準備發射核魚雷,但由於副艇長瓦西裡·阿爾希波夫的堅持,最後潛艇上浮請示莫斯科命令。全世界也因此逃過一場核大戰。

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的蘇聯B-59號常規潛艇,上方為美軍直升機

威力達1萬噸TNT。蘇聯艇長瓦倫丁·薩維斯基上校以為已經開戰,準備發射核魚雷,但由於副艇長瓦西裡·阿爾希波夫的堅持,最後潛艇上浮請示莫斯科命令。全世界也因此逃過一場核大戰。

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的蘇聯B-59號常規潛艇,上方為美軍直升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