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奇藝上線剛 7 年,它差不多就趕上了中國互聯網生意的每個大變化【好奇心日報】

2010 年 3 月底, 視頻網站“奇藝”上線。 這是百度新組建的視頻業務子公司, 在幾周試運行後它打出了數萬小時免費、正版、高清視頻的口號。

在這個長期以盜版聞名, 正版被認為沒有出路的國家, 一場投入上百億的版權大戰開始了。 酷 6 網說拿出 3 億元、搜狐說出資 1000 萬美元、56 網說每個月營收的三分之一都花在了版權上……

一年後, 奇藝更名愛奇藝, 但競爭並未結束。 壟斷搜索業務的百度沒能幫它打敗所有競爭對手, 一些視頻網站被收購, 但剩下來的拿到了更多錢來競爭。

就在視頻網站版權大戰起步的同時, 美團從紅杉資本拿了 1200 萬美元, 和隨後而來的上千家公司開始了團購大戰。 很快, 它們中最大的 5 家就融資 5 億美元。

中國互聯網公司大多錯過了納斯達克 2000 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 從未見識過這樣幾千萬幾億砸向不賺錢的新公司。

但很快, 比拼資本就成了中國互聯網公司最習慣的成長方式。

打車、O2O、外賣一個接一個。 現在連自行車公司都能在一年裡調集數億美元的風險資本。

變化不只有燒錢。 愛奇藝成立的 2010 年, 中文互聯網是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那時候大多數人還不用手機上網。 諾基亞還是全世界賣得最好的手機公司, 在中國的銷量是 iPhone 的三倍多。 OPPO 還是一家 MP3 公司, 小米都還沒有成立, 雷軍混在論壇裡和網友討論測試版 MIUI 系統。

當時的互聯網公司依然追隨著矽谷的方向。 2010 年 3 月份, Google 發表聲明, 說因為駭客攻擊和過濾審查而決定撤離中國市場, 不滿和遺憾的用戶們在 Google 北京總部的門口擺放鮮花。

稍早一些, 曾經管著穀歌中國的李開複離職辦了孵化器“創新工廠”, 希望把矽谷最大孵化器 YC 的模式搬進中國。

創新是人人都想談幾句的東西。

那會兒成立新公司, 創業者常被問及的一個問題是“假如騰訊抄襲了你怎麼辦?”, 而現在, 當滴滴兼併優步中國時, 說的是“第一家拿到 BAT 三家投資的公司”。

7 年的時間並不長, 但中國的互聯網生意經曆了難以想像的巨大變化。 燒錢成為最基本的增長方式、資本驅動的合併與壟斷發生在每一個行業、創業公司從挑戰三巨頭變成爭著被它們投資、一度被認為可以解決互聯網公司出路的戰略新興板被扼殺……與此同時, 管制也變得越來越嚴格。

愛奇藝在這 7 年裡多多少少捲進了當中的每一個變化。 轉了一圈之後, 它依然虧損嚴重, 為盈利而掙扎——如同滴滴、美團、58 等幾乎每一個在這 7 年裡成長起來的中國大互聯網公司。

愛奇藝的經歷差不多是整個中文互聯網的縮影:它們帶著期望開始了一個新生意去顛覆傳統, 但競爭很快就從創新變成資本, 又被資本推著以合併結束戰爭。 但至今, 它們都沒能用利潤證明自己值得那紙面上的百億估值。

從視頻到音樂, 互聯網公司第一次關心起了版權

中國視頻行業是從盜版開始的。

優酷、土豆、酷 6……最早的視頻網站都在鼓勵使用者上傳分享的基礎上獲得了第一批視頻內容。 但隨之而來的是口水不斷的版權競爭, 視頻網站間常常互相訴訟。

衝突在 2009 年達到高峰。 搜狐視頻、激動網和優朋普樂 2009 年 9 月組了一個“中國網路視頻反盜版聯盟”, 起訴優酷和迅雷。

一個月後這個“反盜版聯盟”和迅雷同時出現在深圳某家酒店, 兩邊人馬在一牆之隔的會議室開發佈會互相駁斥。 迅雷在搜狐的門口拉出白底紅字“揭露搜狐、優朋普樂虛假聯盟”的橫幅, 雙方劍拔弩張, 一度發生肢體衝突, 最終不得不叫來員警解決糾紛。

鬧劇在 2010 年收場。 先是廣電總局發了檔, 說要更嚴格地對視頻網站中的影視內容進行控制。 據《紐約時報》, 北京的視頻網站已經進入“比較系統的監管狀態”。

視頻網站開始表忠心一樣拋棄盜版版權。 2010 年, 酷 6 網刪除沒有版權的歐美影視劇, 宣佈拿 3 億元用於購買正版影視劇, 和搜狐出自 1000 萬美元建立“版權採購基金”;優酷、土豆互相開放了片源庫, 刪掉了所有盜版內容;56 網說每個月營收的三分之一都花在了版權上。

愛奇藝處在這種語境下,從一開始就說要做正版生意。上線第一天的新聞稿中特別強調了自己和中影集團、華誼兄弟、浙江衛視、湖南衛視、北京衛視等等版權方達成了合作,“內容採購量達到數萬小時。”

這幾乎是一種賭博的狀態,為的是和當時 UGC(使用者生成內容)的主流形成差異。龔宇在一次採訪中說“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做什麼,永遠當不了老大”、“別的公司有 500 人,其中 200 人做長視頻,我們公司 300 多人全做長視頻,我們就有可能做得更好。”

不止是視頻,線上音樂也在這一年開始清理盜版,2010 年 10 月有 564 家音樂網站被政府審查,違禁和盜版內容被要求刪除,到 12 月,包括好聽網、qq163、騎士音樂網、聽歌網和可哥西音樂網在內的數十家音樂網站被關閉。

驅動這些公司開始談正版的,更多是直接的商業利益。

版權就像是一種武器,讓互聯網公司在競爭裡建立自己的護城河打壓對手。至於版權本身的“正義性”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畢竟 2000 年代的中國互聯網是在盜版大行其道的基礎上建立。2004 年微軟 Windows 作業系統在中國的盜版率是 90%,2006 年好了一些但也有 82%。

對視頻網站而言,長視頻有更高的廣告價格。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只做正版內容的美國影視服務商 Hulu,在運營第一年就開始盈利,並且用 1% 的視頻流量就奪取了 33% 的美國視頻廣告市場。而早于 Hulu 三年成立的 YouTube 還處於巨額虧損狀態。

“我經過測算,現在做正版模式能夠盈利,所以才來做。”龔宇在網站剛上線的時候說,YouTube 只有 4% 的流量可以換成廣告,而其他 96% 的頻寬成本並不直接帶來價值。

所以競爭的方式從互相侵權,變成了搶購版權。這種變化促使一批本身就捉襟見肘的盜版網站被清理出局,但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惡性競爭。

資本成為互聯網公司決定勝負的武器

愛奇藝的故事基於怎麼用正版內容吸引使用者、然後討好廣告主。它和競爭對手不得不面臨新的困擾,版權價格越來越高。

短短一兩年視頻版權價格“漲了 10 倍都不止”,一部熱門連續劇的網路版權價格也從一兩千元漲到 5 萬元。

這還只是開始。優酷和土豆相繼上市,視頻生意的門檻進一步被提高,版權價格在一個賣方市場中無節制增長。

2011 年,平均一集電視劇的價格就能達到 70-80 萬元,最高到了 100 萬。這一年優酷全年虧損 1.72 億元、土豆虧損 5.11 億元、愛奇藝虧損 5 億元。

類似的路徑下,線上音樂的版權競爭大約是在 2012 年和 2013 年開始,幾年間,音樂版權的價格可以從幾萬飆升到幾百萬。

資金沒有那麼充裕的網站直接受到衝擊。2007 年左右中國有 300 多家視頻網站,到 2011 年只剩下 20 多家。原本說要砸錢買版權的酷 6 網也在這一年宣佈不再做長視頻。

視頻行業燒掉的錢,和其他新興業態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麼。

最早也是最極端的例子是團購。美國團購鼻祖 Groupon 在 2011 年上市,國內的團購行業也達到最高潮。根據當時易觀智庫的統計,一年多的時間內團購網站數量達到了 5000 家。

圖片來自 BI

他們的模式類似:從餐飲行業入手,與商家談判制定折扣價格;用戶通過團購網站下單,網站從中收取傭金和提成,以及可觀的資金沉澱。

這生意看起來門檻不高,但高度依賴風險投資進行行銷和補貼戰。2011 年 4 月 - 7 月,美團網、大眾點評網、窩窩團、滿座網、F 團等五家團購網站的總融資額就接近 5 億美元。

這些錢用來瘋狂補貼給用戶和商家,一場“千團大戰”開始了。團購網站越來越多,商家資源飽和,要求更高的傭金比例。當時市場份額最大的團購網站“把手網”憑藉資本實力,甚至採取了零傭金模式來搶奪商家。

和視頻行業的生命週期一樣,沒有資本供血,砸錢支撐的商業模式無以為繼,小公司被清洗。把手網 2011 年赴美上市失敗後,公司的市場份額迅速滑落至行業第三位,與眾多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的團購網站一起逐漸消失。到 2013 年初,超過八成的團購公司倒閉。

燒錢從此變成了一種習慣。每一次資本發現了新行業,都要在一輪又一輪大張旗鼓的燒錢遊戲裡消耗資本換取用戶擴張。

大眾點評和美團在千團大戰之後活了下來,開始用同樣的方式競爭 O2O;2012 年滴滴和快的開始網約計程車的生意;2013 年餓了麼、美團、糯米又開始了外賣生意;2016 年摩拜單車和 ofo 帶來了共用單車……

團購網站主要是在補貼商家,用來吸引更多的餐廳提供優惠價格。外賣和各種到家服務公司同時補貼商家和用戶,每天你都能收到額度不同的折價券。最初網約車也是同樣拿錢吸引司機和乘客,每一單都會向司機提供獎勵、給乘客減價。

到了共用單車,已經基本免費了。

燒錢的一個結果是,提供服務的企業並不能獲得真正的主動權。比如視頻網站,在內容生意上獲益的是內容製作者,而不是視頻網站本身,理論上來說,生產內容的那一方可以完全不用依賴任何一個平臺。

2015 年 9 月,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馬東就離開了愛奇藝創業,新公司“米未傳媒”帶走了《奇葩說》的團隊,這檔節目也就從愛奇藝的“獨生子”變成了“合作夥伴”。

一樣的是,外賣、O2O 的競爭最激烈的時候,餐廳和手藝人也沒有必要只在一家平臺上做買賣,畢竟平臺之間的差異沒有那麼大。

燒錢燒死了拿不到錢的公司,但並不能終結競爭。

資本推動的合併成了競爭的最後一步,這背後是那三家公司的勝利

壟斷並沒有那麼容易發生,活下來的開始兼併競爭對手,爭取更大的壟斷概率,視頻網站很早就經歷了這個過程。

2012 年 3 月,土豆和優酷宣佈以 100% 換股的方式合併。第二年,百度用 3.7 億美元現金買下了 PPS,併入愛奇藝,會員和廣告業務打通。百度看上的是更多使用者規模、管道和廣告空間。愛奇藝說合併之後“建成了中國最大視頻廣告投放平臺”。

合併直接提升了市場份額。優酷土豆和愛奇藝分別佔據網路視頻廣告市場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第三名是搜狐視頻,三家加起來分掉了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

2015 年,阿裡巴巴出資約 45 億美元收購優酷土豆。到這裡,視頻生意徹底變成了騰訊、阿裡和百度三家的競爭,優酷土豆、騰訊和愛奇藝一共據了 60% 的市場份額。

不過視頻網站不是兼併最激烈的地方。

過去 3 年中國互聯網發生了哪些並購案

2015.2

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合併

2015.4

58 同城與趕集網合併

2015.10

大眾點評和美團合併

2015.10

攜程與去哪兒合併

2016.6

美麗說與蘑菇街、淘世界合併

2016.8

滴滴與優步合併

合併是燒錢遊戲難以繼續的必然結果。對視頻公司來說,版權採購、流量價格和獲取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大公司的輸血是花錢的持續保障。

打車、O2O 的合併也是如此,最後剩下的兩三家公司對用戶來說實在沒有什麼區別,兼併對方是壟斷的唯一可能。

更糟糕的是,已經沒有什麼行業能跳出騰訊、阿裡和百度三家大公司的控制,每一起合併案的背後都有這三家公司的影子。滴滴、美團、大眾點評……他們共同的路徑都是在三家公司的長期輸血之下試圖壟斷市場,但最後也沒有什麼結果。

三家公司精於資本運作,並且能以不同的方式給被投公司輸送流量和用戶。

這是創新消失的結果。百度的搜索、騰訊的社交和阿裡巴巴的電商都在壯大之後建立起壁壘,產生穩定的盈利,沒有其他公司能夠挑戰他們。新興的行業卻沒能這樣,無論是打車、到家服務還是共用單車,即便兼併壟斷,到現在也沒能產生自己盈利的能力,依然要依靠大公司的供給。

在合併流行之前,創業公司間流行的話題是“如果騰訊抄你怎麼辦?”,現在,這個話題變成了“怎樣才能讓騰訊投資我?”

主營業務不賺錢的時候,每個公司都談起了“生態”

兼併和融合之後,主營的業務還是沒有掙錢,新故事就被冠上了另外的名字,比如“生態”。

為了讓內容到達更多的地方,這個詞也被愛奇藝提起了。

2014 年,小米用 3 億美元投資愛奇藝,這筆交易被描述成“打造一個更為完整、充滿生機的視頻生態。”愛奇藝拿出的是視頻內容,小米說能讓 8500 萬 MIUI 用戶提高愛奇藝在移動端的市場份額。小米電視和手機成為愛奇藝優先的內容分發管道,愛奇藝的影視劇出現在了小米電視、盒子和手機裡。

硬體作為入口,盈利來自這之後的互聯網服務,這是小米最早講出的故事——每一部智慧手機內置的應用商店都是盈利管道,遊戲和應用開發者會為了商店內一個更好的推廣位付錢。小米甚至一度在每一個使用者的手機系統裡植入廣告。

2014 年小米開始投資“生態鏈企業”。所謂生態鏈,其實是用“投資+孵化”旗下公司的方式做產品,把更多的硬體和小米的生態聯繫在一起。

愛奇藝也參與了這種方式的“生態建設”。2016 年 9 月,愛奇藝向創維旗下的酷開公司投資 1.5 億元,占股 5%,創維的電視預置愛奇藝的 VIP 會員服務。

然後更多的業務來了,2015 年 4月,已經成立 5 年的愛奇藝說要做視頻電商,愛奇藝商城正式上線。

再加上後來提到的 VR、直播、遊戲、動漫、教育……愛奇藝最近把自己的生態故事完整地描述出來,定位在以 IP 為核心的“泛娛樂生態”:“愛奇藝在商業模型裡面對應著迪士尼樂園或者環球影城。我們有視頻,有網遊,還有愛奇藝商店,雖然現在規模不大。它們形成了一個健康的生態。”

阿裡巴巴把影視、音樂、資訊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大文娛生態”。

而真正把“生態”這個詞發揮到極致的是樂視。在和富士康合作生產樂視超級電視和樂視盒子等產品之後,樂視就說要打造“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全產業鏈生態系統。

2014 年樂視又要造汽車,發佈了 “SEE計畫”,說要打造超級汽車以及汽車互聯網電動生態系統。

同一年的樂視手機,徹底讓樂視的生態變成一套沒人看得懂的話術,比如“生態化反”。樂視甚至把公司名改成了”樂視生態“,冠名在北京五棵松體育場外的高牆上。

生態就像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籃子,讓互聯網公司把不同業務聚合在一起產生聯繫,這個全新包裝的商業故事,本質上還是因為主營業務不賺錢。

小米麵臨的是手機銷量的下滑,已經跌出了中國出貨量的前五,原本“低價賣手機,再靠互聯網服務賺錢”的邏輯落空。

樂視去年的資金鏈危機引起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電商業務被放棄、裁員、賣樓和拖欠工資、在俄羅斯的投資專案也被迫終止……賈躍亭承認說,手機、汽車、電視等等原本是生態重要環節的業務,因為“蒙眼狂奔”導致資金需求大於融資能力。

原本談生態鏈的小米,最近也把話題轉移到“要做無印良品”上去,回到了賣硬體賺錢的生意。

從免費到收費,新故事展開了

盈利還是沒有到來,愛奇藝給自己找到了新的故事。

版權採購的開銷在擴大。2013-2015 年,百度財報中體現的“內容成本”每一季都以超過 90% 的幅度增長,虧損額 2015 年超過了 20 億元,是兩年前的三倍。

自製內容變成新的武器,無論是優酷土豆還是愛奇藝,都不止一次提過要做(或是超過)用自製內容直接向使用者收月費的 Netflix。

愛奇藝嘗到了點好處。2015 年付費可以看完一整部的《盜墓筆記》之後,愛奇藝最開始 4 年只獲得了 500 萬付費用戶,但 2015 年到現在一年時間就增長到了 2000 萬。

市場份額也提升了,從移動端的月活躍度來看,2014 年愛奇藝還排名還在第三,因為自製劇,現在愛奇藝上升到了第一位。

龔宇的計畫是,未來三四年模式成熟之後”,廣告、會員和遊戲等其他內容將各占到營收的三分之一,共同填滿愛奇藝的錢包。

而過去的十多年,中國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免費互聯網實驗室,你已經習慣了免費的視頻、音樂和新聞內容,像是新聞付費牆在中國就從來沒有實踐過。互聯網公司不對使用者收費,而是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廣告來覆蓋成本、創造利潤。

但新業態看不到利潤,到了現在,在試了一圈不同的商業模式之後,互聯網公司最終回到了最簡單的向用戶收費。

艾瑞諮詢的一份資料說,人們也開始為線上音樂買單,2015 年中國線上音樂使用者付費市場規模是 10.5 億元,相比上一年增長了 121.8%。

另一個新詞是“知識經濟”,知乎、分答、得到都在 2016 年開始讓用戶為平臺上產生的內容付錢。

但新趨勢也只適合剛剛開始,付費用戶帶來的收入也還遠遠抵消不了燒掉的成本。愛奇藝的會員能帶來的收入還非常有限,龔宇的目標還是“讓 10% 的用戶變成付費用戶”。

從事“知識經濟”的公司也沒有一家公佈願意付費使用者的留存情況,加上各種促銷和補貼,真正能提供多少收入只有提供服務的一方自己清楚。

戰略新興板終結,讓互聯網公司走不到終點

做生態、又要做新業務,在解決錢的問題上,互聯網公司一般都傾向于上市籌錢。

讓百度看到新機會的是上交所 2015 年開始籌備的戰略新興板,它沒有對公司的盈利提出要求。

在這之前,國內 A 股上市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核准,上市程式複雜,還有盈利的門檻。A 股主機板要求提交申請的公司最近 3 個會計年淨利潤累計超過 3000 萬元;創業板也要求至少最近一年盈利,且淨利潤不少於 500 萬元,營業收入不少於 5000 萬元。

想上市的公司非常多,而上市的通道非常窄,供需嚴重矛盾,即便達到盈利水準,申請也要等待排隊數年。

這也導致了 A 股市場的問題,准入門檻高、監管嚴格,限制了規模後就很容易被投機者操控,造成更大的混亂。

所以虧損的互聯網公司沒有什麼選擇,10 多年前的百度和騰訊分別是在美股和港股上市。

戰略新興板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在國外的公司開始盤算著回來。截止到 2016 年 3 月,一共有 20 家公司宣佈私有化:360、當當、聚美優品、優酷土豆、陌陌……

其中也包括愛奇藝。2016 年 2 月,李彥宏和愛奇藝 CEO 龔宇代表財團向百度發起收購邀約,以 28 億美元的估值收購愛奇藝 80% 的股權。

愛奇藝一年的虧損在 20 億,但根據市值、淨利潤、現金流等指標,它是符合戰略新興板要求的。

對操控住了各個新興大公司的資本方來說,燒掉的錢最終還是要通過公開市場賺回來。

一切看起來順理成章,上海甚至已選定三家互聯網公司和一家國企——大眾點評、愛奇藝、中國商飛和一家互聯網金融企業,作為上交所戰略新興板首批掛牌企業。

但願景落空了。2016 年 3 月,“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修改 57 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被刪除,不再設立。這和震盪的股市有關, 2015 年 6 月開始中國股市開始了全面失控的暴跌。

愛奇藝的私有化在 2016 年 7 月宣告終止。上市計畫被拖延,融資要付出的代價就更大了。今年 2 月,愛奇藝完成了 15.3 億美元的債轉股認購,其中百度認購 3 億美元。一般來說認購方會提出苛刻條件比如盈利或 IPO,愛奇藝如果達不到承諾,需要退回這些錢,真正變成一筆債務。

最新的消息是,愛奇藝可能會在港股上市,螞蟻金服的高管去年也去了趟矽谷,開展一系列會面活動並評估潛在投資事宜,可能會在美國 IPO。

從去年開始,每個互聯網公司都開始做“內容”

在愛奇藝嘗試的新業務裡,還有一個不怎麼被人關注的“愛奇藝頭條”。如果不是有愛奇藝的名字和綠色的主色調,你根本不會聯想到它和視頻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也沒有關係,這是一個純資訊應用,像今日頭條那樣,抓取媒體的文章、根據點擊率、興趣等因素排序。唯一一點和愛奇藝有關的功能是,你能關注某個明星的新聞主頁。

這對應了一場新的流行,做內容變成了一個熱門生意。

起因和範本是 2012 年成立的今日頭條,沒有一個新聞編輯,今日頭條兩年後就拿了 1 億美元的融資,現在的用戶量超過 5 億。

傳統的新聞門戶開始“頭條化”,騰訊、網易、新浪、搜狐都在自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來自其他媒體源的內容,用人工智慧的興趣推薦展示新聞。

“頭條”化的不只是新聞網站和流覽器。淘寶首頁的“淘寶頭條”欄目,也是在聚合協力廠商合作夥伴的內容,做導購的生意。京東、大眾點評都有了自己的頭條,甚至招行的掌上生活,也加了一個“小招”頭條。

這同樣變成了一場大公司之間的資本互搏。

阿裡巴巴的 UC 流覽器去年 12 月宣佈投入 10 億元的基金鼓勵扶持創作者在他們平臺上生產內容,支付寶也增加了一個和今日頭條相差無幾的資訊欄目。

騰訊也說將加大對內容創業者的資金扶持力度,拿 10 億現金補貼,集中在原創和短視頻內容創作者上;百度百家號說 2017 年將累計向內容生產者分成 100 億。

內容生意的本質在於,聳人聽聞的標題可以有效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引來更多的流量,即便它和營收沒有什麼關係。

監管越來越緊,但它們最關心的居然不是公平

每一個新產業誕生的時候,大概都會談過“顛覆傳統產業”。

愛奇藝也曾經說過要“顛覆電視”。但更多的時候,最終的話語權在政策手裡,即便新行業取代了舊的業態。

視頻網站是政府的監管對象,被勒令下架節目的事並不罕見。

2016 年 7 月禁韓令發佈後,網路平臺上所有的韓國影視節目被拿掉。愛奇藝 11 月份開播的綜藝節目《姐姐好餓》,被廣電總局指責涉及了不良內容,最終下架,經過二次剪輯才重新播放。

12 月,愛奇藝平臺所有的網路大電影、網劇、網綜等網生內容都需填寫重點網路原創節目資訊登記表,實行備案登記制度,並由愛奇藝統一蓋章報送省局備案。

但是視頻受到的監管,和網約車相比實在是不算什麼了。

滴滴出行靠資本撐到了吞併所有競爭對手,短短三年時間,計程車行業已經被滴滴摧毀,所有的私家車都可以變成計程車,滴滴可以調動比計程車司機數量更龐大的資源。

而計程車本身也被改造,在街上巡遊載客的車可以優化接載的效率,不用在某個地方“趴窩”等著客人上門。現在,有超過 80% 的計程車司機都在巡遊時打開滴滴用戶端,收聽滴滴平臺派來的訂單。

但直接的監管完全能推倒這一切的努力。

去年年末,各地充滿創意地通過對車輛價格、排量、軸距、車長的規定提高了網約車門檻。多數城市將門檻抬高到高價高油耗的 B 級車,確保了網約車的行駛成本高於計程車。

大部分城市還對每天拼車的次數做出了限制,2-8 次不等。這個無助於環保和緩解擁堵的限制確保了網約車不能通過技術手段降低每單的車輛行駛成本。

被監管扼殺創造力的行業還有很多。

互聯網電視 2015 年被禁止聚合多個視頻網站的內容。這是一個損害消費者體驗、對阻止行業壟斷毫無幫助的規定,但它可以幫助傳統電視臺。

跨境電商經歷了跨境電商新稅制和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的相繼出臺,受到新政影響較大的是母嬰和日用品,在新政後都需要加稅 11.9%。儘管新政緩衝一年執行,但是經過大半年的波折,這個領域基本消失了。

現在,政策的反應也更快了,用手機打車這事已經存在了 3 年,政策去年才開始進入。

而現在管制又懸在了共用單車這個新行業的頭上,從摩拜單車開始運營算起,到各地政府開始研究怎麼管理共用單車、出臺相關草案,也只不過是 10 個月的時間。

互聯網公司在找出路上一直沒什麼進展,但管它們的人是越來越熟練了。

題圖來自 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愛奇藝處在這種語境下,從一開始就說要做正版生意。上線第一天的新聞稿中特別強調了自己和中影集團、華誼兄弟、浙江衛視、湖南衛視、北京衛視等等版權方達成了合作,“內容採購量達到數萬小時。”

這幾乎是一種賭博的狀態,為的是和當時 UGC(使用者生成內容)的主流形成差異。龔宇在一次採訪中說“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做什麼,永遠當不了老大”、“別的公司有 500 人,其中 200 人做長視頻,我們公司 300 多人全做長視頻,我們就有可能做得更好。”

不止是視頻,線上音樂也在這一年開始清理盜版,2010 年 10 月有 564 家音樂網站被政府審查,違禁和盜版內容被要求刪除,到 12 月,包括好聽網、qq163、騎士音樂網、聽歌網和可哥西音樂網在內的數十家音樂網站被關閉。

驅動這些公司開始談正版的,更多是直接的商業利益。

版權就像是一種武器,讓互聯網公司在競爭裡建立自己的護城河打壓對手。至於版權本身的“正義性”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畢竟 2000 年代的中國互聯網是在盜版大行其道的基礎上建立。2004 年微軟 Windows 作業系統在中國的盜版率是 90%,2006 年好了一些但也有 82%。

對視頻網站而言,長視頻有更高的廣告價格。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只做正版內容的美國影視服務商 Hulu,在運營第一年就開始盈利,並且用 1% 的視頻流量就奪取了 33% 的美國視頻廣告市場。而早于 Hulu 三年成立的 YouTube 還處於巨額虧損狀態。

“我經過測算,現在做正版模式能夠盈利,所以才來做。”龔宇在網站剛上線的時候說,YouTube 只有 4% 的流量可以換成廣告,而其他 96% 的頻寬成本並不直接帶來價值。

所以競爭的方式從互相侵權,變成了搶購版權。這種變化促使一批本身就捉襟見肘的盜版網站被清理出局,但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惡性競爭。

資本成為互聯網公司決定勝負的武器

愛奇藝的故事基於怎麼用正版內容吸引使用者、然後討好廣告主。它和競爭對手不得不面臨新的困擾,版權價格越來越高。

短短一兩年視頻版權價格“漲了 10 倍都不止”,一部熱門連續劇的網路版權價格也從一兩千元漲到 5 萬元。

這還只是開始。優酷和土豆相繼上市,視頻生意的門檻進一步被提高,版權價格在一個賣方市場中無節制增長。

2011 年,平均一集電視劇的價格就能達到 70-80 萬元,最高到了 100 萬。這一年優酷全年虧損 1.72 億元、土豆虧損 5.11 億元、愛奇藝虧損 5 億元。

類似的路徑下,線上音樂的版權競爭大約是在 2012 年和 2013 年開始,幾年間,音樂版權的價格可以從幾萬飆升到幾百萬。

資金沒有那麼充裕的網站直接受到衝擊。2007 年左右中國有 300 多家視頻網站,到 2011 年只剩下 20 多家。原本說要砸錢買版權的酷 6 網也在這一年宣佈不再做長視頻。

視頻行業燒掉的錢,和其他新興業態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麼。

最早也是最極端的例子是團購。美國團購鼻祖 Groupon 在 2011 年上市,國內的團購行業也達到最高潮。根據當時易觀智庫的統計,一年多的時間內團購網站數量達到了 5000 家。

圖片來自 BI

他們的模式類似:從餐飲行業入手,與商家談判制定折扣價格;用戶通過團購網站下單,網站從中收取傭金和提成,以及可觀的資金沉澱。

這生意看起來門檻不高,但高度依賴風險投資進行行銷和補貼戰。2011 年 4 月 - 7 月,美團網、大眾點評網、窩窩團、滿座網、F 團等五家團購網站的總融資額就接近 5 億美元。

這些錢用來瘋狂補貼給用戶和商家,一場“千團大戰”開始了。團購網站越來越多,商家資源飽和,要求更高的傭金比例。當時市場份額最大的團購網站“把手網”憑藉資本實力,甚至採取了零傭金模式來搶奪商家。

和視頻行業的生命週期一樣,沒有資本供血,砸錢支撐的商業模式無以為繼,小公司被清洗。把手網 2011 年赴美上市失敗後,公司的市場份額迅速滑落至行業第三位,與眾多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的團購網站一起逐漸消失。到 2013 年初,超過八成的團購公司倒閉。

燒錢從此變成了一種習慣。每一次資本發現了新行業,都要在一輪又一輪大張旗鼓的燒錢遊戲裡消耗資本換取用戶擴張。

大眾點評和美團在千團大戰之後活了下來,開始用同樣的方式競爭 O2O;2012 年滴滴和快的開始網約計程車的生意;2013 年餓了麼、美團、糯米又開始了外賣生意;2016 年摩拜單車和 ofo 帶來了共用單車……

團購網站主要是在補貼商家,用來吸引更多的餐廳提供優惠價格。外賣和各種到家服務公司同時補貼商家和用戶,每天你都能收到額度不同的折價券。最初網約車也是同樣拿錢吸引司機和乘客,每一單都會向司機提供獎勵、給乘客減價。

到了共用單車,已經基本免費了。

燒錢的一個結果是,提供服務的企業並不能獲得真正的主動權。比如視頻網站,在內容生意上獲益的是內容製作者,而不是視頻網站本身,理論上來說,生產內容的那一方可以完全不用依賴任何一個平臺。

2015 年 9 月,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馬東就離開了愛奇藝創業,新公司“米未傳媒”帶走了《奇葩說》的團隊,這檔節目也就從愛奇藝的“獨生子”變成了“合作夥伴”。

一樣的是,外賣、O2O 的競爭最激烈的時候,餐廳和手藝人也沒有必要只在一家平臺上做買賣,畢竟平臺之間的差異沒有那麼大。

燒錢燒死了拿不到錢的公司,但並不能終結競爭。

資本推動的合併成了競爭的最後一步,這背後是那三家公司的勝利

壟斷並沒有那麼容易發生,活下來的開始兼併競爭對手,爭取更大的壟斷概率,視頻網站很早就經歷了這個過程。

2012 年 3 月,土豆和優酷宣佈以 100% 換股的方式合併。第二年,百度用 3.7 億美元現金買下了 PPS,併入愛奇藝,會員和廣告業務打通。百度看上的是更多使用者規模、管道和廣告空間。愛奇藝說合併之後“建成了中國最大視頻廣告投放平臺”。

合併直接提升了市場份額。優酷土豆和愛奇藝分別佔據網路視頻廣告市場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第三名是搜狐視頻,三家加起來分掉了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

2015 年,阿裡巴巴出資約 45 億美元收購優酷土豆。到這裡,視頻生意徹底變成了騰訊、阿裡和百度三家的競爭,優酷土豆、騰訊和愛奇藝一共據了 60% 的市場份額。

不過視頻網站不是兼併最激烈的地方。

過去 3 年中國互聯網發生了哪些並購案

2015.2

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合併

2015.4

58 同城與趕集網合併

2015.10

大眾點評和美團合併

2015.10

攜程與去哪兒合併

2016.6

美麗說與蘑菇街、淘世界合併

2016.8

滴滴與優步合併

合併是燒錢遊戲難以繼續的必然結果。對視頻公司來說,版權採購、流量價格和獲取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大公司的輸血是花錢的持續保障。

打車、O2O 的合併也是如此,最後剩下的兩三家公司對用戶來說實在沒有什麼區別,兼併對方是壟斷的唯一可能。

更糟糕的是,已經沒有什麼行業能跳出騰訊、阿裡和百度三家大公司的控制,每一起合併案的背後都有這三家公司的影子。滴滴、美團、大眾點評……他們共同的路徑都是在三家公司的長期輸血之下試圖壟斷市場,但最後也沒有什麼結果。

三家公司精於資本運作,並且能以不同的方式給被投公司輸送流量和用戶。

這是創新消失的結果。百度的搜索、騰訊的社交和阿裡巴巴的電商都在壯大之後建立起壁壘,產生穩定的盈利,沒有其他公司能夠挑戰他們。新興的行業卻沒能這樣,無論是打車、到家服務還是共用單車,即便兼併壟斷,到現在也沒能產生自己盈利的能力,依然要依靠大公司的供給。

在合併流行之前,創業公司間流行的話題是“如果騰訊抄你怎麼辦?”,現在,這個話題變成了“怎樣才能讓騰訊投資我?”

主營業務不賺錢的時候,每個公司都談起了“生態”

兼併和融合之後,主營的業務還是沒有掙錢,新故事就被冠上了另外的名字,比如“生態”。

為了讓內容到達更多的地方,這個詞也被愛奇藝提起了。

2014 年,小米用 3 億美元投資愛奇藝,這筆交易被描述成“打造一個更為完整、充滿生機的視頻生態。”愛奇藝拿出的是視頻內容,小米說能讓 8500 萬 MIUI 用戶提高愛奇藝在移動端的市場份額。小米電視和手機成為愛奇藝優先的內容分發管道,愛奇藝的影視劇出現在了小米電視、盒子和手機裡。

硬體作為入口,盈利來自這之後的互聯網服務,這是小米最早講出的故事——每一部智慧手機內置的應用商店都是盈利管道,遊戲和應用開發者會為了商店內一個更好的推廣位付錢。小米甚至一度在每一個使用者的手機系統裡植入廣告。

2014 年小米開始投資“生態鏈企業”。所謂生態鏈,其實是用“投資+孵化”旗下公司的方式做產品,把更多的硬體和小米的生態聯繫在一起。

愛奇藝也參與了這種方式的“生態建設”。2016 年 9 月,愛奇藝向創維旗下的酷開公司投資 1.5 億元,占股 5%,創維的電視預置愛奇藝的 VIP 會員服務。

然後更多的業務來了,2015 年 4月,已經成立 5 年的愛奇藝說要做視頻電商,愛奇藝商城正式上線。

再加上後來提到的 VR、直播、遊戲、動漫、教育……愛奇藝最近把自己的生態故事完整地描述出來,定位在以 IP 為核心的“泛娛樂生態”:“愛奇藝在商業模型裡面對應著迪士尼樂園或者環球影城。我們有視頻,有網遊,還有愛奇藝商店,雖然現在規模不大。它們形成了一個健康的生態。”

阿裡巴巴把影視、音樂、資訊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大文娛生態”。

而真正把“生態”這個詞發揮到極致的是樂視。在和富士康合作生產樂視超級電視和樂視盒子等產品之後,樂視就說要打造“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全產業鏈生態系統。

2014 年樂視又要造汽車,發佈了 “SEE計畫”,說要打造超級汽車以及汽車互聯網電動生態系統。

同一年的樂視手機,徹底讓樂視的生態變成一套沒人看得懂的話術,比如“生態化反”。樂視甚至把公司名改成了”樂視生態“,冠名在北京五棵松體育場外的高牆上。

生態就像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籃子,讓互聯網公司把不同業務聚合在一起產生聯繫,這個全新包裝的商業故事,本質上還是因為主營業務不賺錢。

小米麵臨的是手機銷量的下滑,已經跌出了中國出貨量的前五,原本“低價賣手機,再靠互聯網服務賺錢”的邏輯落空。

樂視去年的資金鏈危機引起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電商業務被放棄、裁員、賣樓和拖欠工資、在俄羅斯的投資專案也被迫終止……賈躍亭承認說,手機、汽車、電視等等原本是生態重要環節的業務,因為“蒙眼狂奔”導致資金需求大於融資能力。

原本談生態鏈的小米,最近也把話題轉移到“要做無印良品”上去,回到了賣硬體賺錢的生意。

從免費到收費,新故事展開了

盈利還是沒有到來,愛奇藝給自己找到了新的故事。

版權採購的開銷在擴大。2013-2015 年,百度財報中體現的“內容成本”每一季都以超過 90% 的幅度增長,虧損額 2015 年超過了 20 億元,是兩年前的三倍。

自製內容變成新的武器,無論是優酷土豆還是愛奇藝,都不止一次提過要做(或是超過)用自製內容直接向使用者收月費的 Netflix。

愛奇藝嘗到了點好處。2015 年付費可以看完一整部的《盜墓筆記》之後,愛奇藝最開始 4 年只獲得了 500 萬付費用戶,但 2015 年到現在一年時間就增長到了 2000 萬。

市場份額也提升了,從移動端的月活躍度來看,2014 年愛奇藝還排名還在第三,因為自製劇,現在愛奇藝上升到了第一位。

龔宇的計畫是,未來三四年模式成熟之後”,廣告、會員和遊戲等其他內容將各占到營收的三分之一,共同填滿愛奇藝的錢包。

而過去的十多年,中國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免費互聯網實驗室,你已經習慣了免費的視頻、音樂和新聞內容,像是新聞付費牆在中國就從來沒有實踐過。互聯網公司不對使用者收費,而是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廣告來覆蓋成本、創造利潤。

但新業態看不到利潤,到了現在,在試了一圈不同的商業模式之後,互聯網公司最終回到了最簡單的向用戶收費。

艾瑞諮詢的一份資料說,人們也開始為線上音樂買單,2015 年中國線上音樂使用者付費市場規模是 10.5 億元,相比上一年增長了 121.8%。

另一個新詞是“知識經濟”,知乎、分答、得到都在 2016 年開始讓用戶為平臺上產生的內容付錢。

但新趨勢也只適合剛剛開始,付費用戶帶來的收入也還遠遠抵消不了燒掉的成本。愛奇藝的會員能帶來的收入還非常有限,龔宇的目標還是“讓 10% 的用戶變成付費用戶”。

從事“知識經濟”的公司也沒有一家公佈願意付費使用者的留存情況,加上各種促銷和補貼,真正能提供多少收入只有提供服務的一方自己清楚。

戰略新興板終結,讓互聯網公司走不到終點

做生態、又要做新業務,在解決錢的問題上,互聯網公司一般都傾向于上市籌錢。

讓百度看到新機會的是上交所 2015 年開始籌備的戰略新興板,它沒有對公司的盈利提出要求。

在這之前,國內 A 股上市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核准,上市程式複雜,還有盈利的門檻。A 股主機板要求提交申請的公司最近 3 個會計年淨利潤累計超過 3000 萬元;創業板也要求至少最近一年盈利,且淨利潤不少於 500 萬元,營業收入不少於 5000 萬元。

想上市的公司非常多,而上市的通道非常窄,供需嚴重矛盾,即便達到盈利水準,申請也要等待排隊數年。

這也導致了 A 股市場的問題,准入門檻高、監管嚴格,限制了規模後就很容易被投機者操控,造成更大的混亂。

所以虧損的互聯網公司沒有什麼選擇,10 多年前的百度和騰訊分別是在美股和港股上市。

戰略新興板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在國外的公司開始盤算著回來。截止到 2016 年 3 月,一共有 20 家公司宣佈私有化:360、當當、聚美優品、優酷土豆、陌陌……

其中也包括愛奇藝。2016 年 2 月,李彥宏和愛奇藝 CEO 龔宇代表財團向百度發起收購邀約,以 28 億美元的估值收購愛奇藝 80% 的股權。

愛奇藝一年的虧損在 20 億,但根據市值、淨利潤、現金流等指標,它是符合戰略新興板要求的。

對操控住了各個新興大公司的資本方來說,燒掉的錢最終還是要通過公開市場賺回來。

一切看起來順理成章,上海甚至已選定三家互聯網公司和一家國企——大眾點評、愛奇藝、中國商飛和一家互聯網金融企業,作為上交所戰略新興板首批掛牌企業。

但願景落空了。2016 年 3 月,“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修改 57 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被刪除,不再設立。這和震盪的股市有關, 2015 年 6 月開始中國股市開始了全面失控的暴跌。

愛奇藝的私有化在 2016 年 7 月宣告終止。上市計畫被拖延,融資要付出的代價就更大了。今年 2 月,愛奇藝完成了 15.3 億美元的債轉股認購,其中百度認購 3 億美元。一般來說認購方會提出苛刻條件比如盈利或 IPO,愛奇藝如果達不到承諾,需要退回這些錢,真正變成一筆債務。

最新的消息是,愛奇藝可能會在港股上市,螞蟻金服的高管去年也去了趟矽谷,開展一系列會面活動並評估潛在投資事宜,可能會在美國 IPO。

從去年開始,每個互聯網公司都開始做“內容”

在愛奇藝嘗試的新業務裡,還有一個不怎麼被人關注的“愛奇藝頭條”。如果不是有愛奇藝的名字和綠色的主色調,你根本不會聯想到它和視頻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也沒有關係,這是一個純資訊應用,像今日頭條那樣,抓取媒體的文章、根據點擊率、興趣等因素排序。唯一一點和愛奇藝有關的功能是,你能關注某個明星的新聞主頁。

這對應了一場新的流行,做內容變成了一個熱門生意。

起因和範本是 2012 年成立的今日頭條,沒有一個新聞編輯,今日頭條兩年後就拿了 1 億美元的融資,現在的用戶量超過 5 億。

傳統的新聞門戶開始“頭條化”,騰訊、網易、新浪、搜狐都在自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來自其他媒體源的內容,用人工智慧的興趣推薦展示新聞。

“頭條”化的不只是新聞網站和流覽器。淘寶首頁的“淘寶頭條”欄目,也是在聚合協力廠商合作夥伴的內容,做導購的生意。京東、大眾點評都有了自己的頭條,甚至招行的掌上生活,也加了一個“小招”頭條。

這同樣變成了一場大公司之間的資本互搏。

阿裡巴巴的 UC 流覽器去年 12 月宣佈投入 10 億元的基金鼓勵扶持創作者在他們平臺上生產內容,支付寶也增加了一個和今日頭條相差無幾的資訊欄目。

騰訊也說將加大對內容創業者的資金扶持力度,拿 10 億現金補貼,集中在原創和短視頻內容創作者上;百度百家號說 2017 年將累計向內容生產者分成 100 億。

內容生意的本質在於,聳人聽聞的標題可以有效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引來更多的流量,即便它和營收沒有什麼關係。

監管越來越緊,但它們最關心的居然不是公平

每一個新產業誕生的時候,大概都會談過“顛覆傳統產業”。

愛奇藝也曾經說過要“顛覆電視”。但更多的時候,最終的話語權在政策手裡,即便新行業取代了舊的業態。

視頻網站是政府的監管對象,被勒令下架節目的事並不罕見。

2016 年 7 月禁韓令發佈後,網路平臺上所有的韓國影視節目被拿掉。愛奇藝 11 月份開播的綜藝節目《姐姐好餓》,被廣電總局指責涉及了不良內容,最終下架,經過二次剪輯才重新播放。

12 月,愛奇藝平臺所有的網路大電影、網劇、網綜等網生內容都需填寫重點網路原創節目資訊登記表,實行備案登記制度,並由愛奇藝統一蓋章報送省局備案。

但是視頻受到的監管,和網約車相比實在是不算什麼了。

滴滴出行靠資本撐到了吞併所有競爭對手,短短三年時間,計程車行業已經被滴滴摧毀,所有的私家車都可以變成計程車,滴滴可以調動比計程車司機數量更龐大的資源。

而計程車本身也被改造,在街上巡遊載客的車可以優化接載的效率,不用在某個地方“趴窩”等著客人上門。現在,有超過 80% 的計程車司機都在巡遊時打開滴滴用戶端,收聽滴滴平臺派來的訂單。

但直接的監管完全能推倒這一切的努力。

去年年末,各地充滿創意地通過對車輛價格、排量、軸距、車長的規定提高了網約車門檻。多數城市將門檻抬高到高價高油耗的 B 級車,確保了網約車的行駛成本高於計程車。

大部分城市還對每天拼車的次數做出了限制,2-8 次不等。這個無助於環保和緩解擁堵的限制確保了網約車不能通過技術手段降低每單的車輛行駛成本。

被監管扼殺創造力的行業還有很多。

互聯網電視 2015 年被禁止聚合多個視頻網站的內容。這是一個損害消費者體驗、對阻止行業壟斷毫無幫助的規定,但它可以幫助傳統電視臺。

跨境電商經歷了跨境電商新稅制和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的相繼出臺,受到新政影響較大的是母嬰和日用品,在新政後都需要加稅 11.9%。儘管新政緩衝一年執行,但是經過大半年的波折,這個領域基本消失了。

現在,政策的反應也更快了,用手機打車這事已經存在了 3 年,政策去年才開始進入。

而現在管制又懸在了共用單車這個新行業的頭上,從摩拜單車開始運營算起,到各地政府開始研究怎麼管理共用單車、出臺相關草案,也只不過是 10 個月的時間。

互聯網公司在找出路上一直沒什麼進展,但管它們的人是越來越熟練了。

題圖來自 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