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成立 14 個月便推出新品,邁步要如何撬動外骨骼機器人這個千億級市場?

2016 年 9 月 12 日, 在深圳南山的一家咖啡廳裡, 三位年輕人敲定了一份創業計畫。 11 天后, 他們成為合夥人成立了一家公司, 取名為邁步機器人。

如今一年零兩個月過去了, 在雙 11 當天, 邁步機器人發佈其首款面向偏癱患者的外骨骼機器人——BEAR H1。 這款機器人的使命也非常明確:幫助每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重新站立行走。

海歸博士創業做外骨骼機器人, 獲得聯想創投天使投資

一年前剛成立時, 邁步的成員只有三個人 , 即陳功(CEO) 、葉晶(CTO)以及胡峰(COO)。 辦公區域是一間僅能容納六個格子間的辦公室, 位於南山軟體產業基地的一個孵化器裡。

陳功本科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 之後赴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研究的課題就是康復外骨骼機器人及柔性驅動器交互技術。 讀博期間陳功結識了同研究室的博士後葉晶, 葉晶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 師從日本仿人機器人之父加藤一郎,

研究方向也一直與外骨骼機器人相關。

陳功回憶道, 在成立邁步之前, 創業的想法就已經經過了兩年的醞釀與籌備, 在完成博士論文後便與葉晶合作立項投入外骨骼機器人產品的研發。

這期間他們回國相繼考察了幾個城市,

最終選擇了深圳,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看中了珠三角強大的的產業鏈配套和製造能力。

博士畢業後, 陳功又找到了在自動化設備及機器人行業打拼多年, 具有豐富的運營及管理經驗的胡峰, 三個人的創業想法一拍即合, 隨即註冊成立了公司。 今年 4 月, 邁步機器人獲得聯想創投集團領投的天使輪融資, 公司也進入發展快軌。

過去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 團隊從最初的 3 個人發展到近 30 人, 辦公區域從六人格子間搬到 1000 平米的大辦公室, 又經過三代產品原型的反覆運算, 邁步團隊最終打磨出成熟可規模化應用機器人 BEAR H1, 並已經順利進入醫院實現臨床測試。

全球首款採用柔性驅動器, 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 1/3

陳功表示, BEAR H1 外骨骼機器人最大的特點在於採用了柔性驅動器作為輸出,

並且是全球首款。 目前市面上現存的包括美國、日本的外骨骼機器人, 都是採用的剛性驅動器。

柔性驅動器的優勢在於, 在人機交互的場景中, 不需要力和力矩感測器的情況下實現力回饋, 不僅提高了力控制時候的穩定性和精度, 同時提升了安全性, 也能節省能量消耗。

據瞭解, BEAR H1 擁有帶動力的 6 關節(雙側髖、膝、踝), 和髖部旋轉輔助關節, 可實現自然步態, 適合身高 150- 190 cm 之間, 體重小於 85Kg 的患者使用。 並且其外骨骼尺寸可調, 配備步態監測評估系統, 理療師或家人可通過觸控式螢幕即時監察病人的運動資料。

「這款機器人上還裝了很多的感測器, 可以即時檢測人體的運動狀態。

並且可以通過特定的 AI 演算法預測人體的意圖, 例如運動的快慢、啟動與停止、左腿還是右腿等等, 這些資訊都會被採集並用於控制機器人。 」陳功進一步介紹到。

高昂的售價, 一直是讓絕大多數偏癱患者家庭對外骨骼機器人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

據瞭解,目前已量產的以色列 Rewalk 和日本的 Cyberdyne 兩款外骨骼機器人,平均售價均在 60— 100 萬元每台,甚至有同類產品價格高達 250 萬元人民幣,因而往往只能通過租賃的方式供需求者使用。

相較之下,邁步外骨骼機器人價格優勢十分明顯。據陳功透露,邁步的外骨骼機器人產品投入市場後,價格將是國外同類產品一半甚至 1/3 ,而在功能上完全不輸於這些國際品牌。

外骨骼機器人市場未來預計可達千億,但卻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根據協力廠商諮詢機構 GrandView Research 的預測顯示,未來 5 年廣義康復機器人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 37%,其中外骨骼機器人年複合增長率為 47%,遠高於其他類別的醫療機器人的平均增速,預計未來的市場容量可達千億級別。

而人口數量龐大的中國,無疑也將成為外骨骼產品消費大國。市場高速發展的背後,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伴隨著我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腦中風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目前我國中風病人數量已經超過了 1000 萬,並且每年還在以 10% 的速度增長。在歐洲、美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的情況更加嚴重。

二是醫療資源的不足。我國專業的中風病人康復理療師資源嚴重不足,根據國內中風病人的數量,大約需要 40 多萬康復理療師,然而專業的從業者只有兩萬左右,缺口巨大。

雖然前景可觀,但外骨骼機器人卻依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一方面是因為行業技術門檻高,研發成本高,產品體驗不完善;另一方面也因為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外骨骼機器人尚未納入我們的醫保體系,普通人根本消費不起。

從產品商業化的角度來看,以色列的 Rewalk、美國的 EKSO 都已經拿到了美國 FDA 的認證,進入了上市銷售階段。中國雖然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和創業公司涉足這一領域,但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家企業獲得 CFDA 認證,也並未真正有產品進入到商用。

不過,邁步就是願意啃這塊骨頭。

陳功說,很多人都對他們成立一年便順利推出了外骨骼機器人產品驚詫不已,但實際上技術及產品的原型積累早在大學實驗室裡就已經完成。

目前邁步團隊同時在進行包括個人助行、智慧神經康復系統、智慧下肢運動康復系統以上肢助力系統等四個產線的研發,未來將推出涵蓋醫療、工業、軍用等領域在內的多樣化產品體系。

版權聲明:本文系深圳灣編輯創作發佈,轉載請注明來自深圳灣,並標明網站地址 shenzhenware.com

轉載、約稿、投稿、團隊報導請聯繫微信公眾號:shenzhenware(回復關鍵字)

據瞭解,目前已量產的以色列 Rewalk 和日本的 Cyberdyne 兩款外骨骼機器人,平均售價均在 60— 100 萬元每台,甚至有同類產品價格高達 250 萬元人民幣,因而往往只能通過租賃的方式供需求者使用。

相較之下,邁步外骨骼機器人價格優勢十分明顯。據陳功透露,邁步的外骨骼機器人產品投入市場後,價格將是國外同類產品一半甚至 1/3 ,而在功能上完全不輸於這些國際品牌。

外骨骼機器人市場未來預計可達千億,但卻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根據協力廠商諮詢機構 GrandView Research 的預測顯示,未來 5 年廣義康復機器人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 37%,其中外骨骼機器人年複合增長率為 47%,遠高於其他類別的醫療機器人的平均增速,預計未來的市場容量可達千億級別。

而人口數量龐大的中國,無疑也將成為外骨骼產品消費大國。市場高速發展的背後,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伴隨著我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腦中風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目前我國中風病人數量已經超過了 1000 萬,並且每年還在以 10% 的速度增長。在歐洲、美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的情況更加嚴重。

二是醫療資源的不足。我國專業的中風病人康復理療師資源嚴重不足,根據國內中風病人的數量,大約需要 40 多萬康復理療師,然而專業的從業者只有兩萬左右,缺口巨大。

雖然前景可觀,但外骨骼機器人卻依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一方面是因為行業技術門檻高,研發成本高,產品體驗不完善;另一方面也因為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外骨骼機器人尚未納入我們的醫保體系,普通人根本消費不起。

從產品商業化的角度來看,以色列的 Rewalk、美國的 EKSO 都已經拿到了美國 FDA 的認證,進入了上市銷售階段。中國雖然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和創業公司涉足這一領域,但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家企業獲得 CFDA 認證,也並未真正有產品進入到商用。

不過,邁步就是願意啃這塊骨頭。

陳功說,很多人都對他們成立一年便順利推出了外骨骼機器人產品驚詫不已,但實際上技術及產品的原型積累早在大學實驗室裡就已經完成。

目前邁步團隊同時在進行包括個人助行、智慧神經康復系統、智慧下肢運動康復系統以上肢助力系統等四個產線的研發,未來將推出涵蓋醫療、工業、軍用等領域在內的多樣化產品體系。

版權聲明:本文系深圳灣編輯創作發佈,轉載請注明來自深圳灣,並標明網站地址 shenzhenware.com

轉載、約稿、投稿、團隊報導請聯繫微信公眾號:shenzhenware(回復關鍵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