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葉翠”留暖在人間!創辦社區食堂、建托老所,讓老人老有所依

當冬季的寒冷逐漸逼近, 沒有什麼比一頓熱騰騰的午飯更能溫暖老人們的心了。 每當臨近中午, 甸柳新村第一社區居委會北側社區食堂裡, 飄出陣陣飯菜香氣。 老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就餐, 低油、低鹽、低糖的飯菜對老年人來說再好不過。

製造這溫暖的人就是甸柳一居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 如今斯人已逝, 但溫暖依舊留存社區。

老人們到甸柳社區社區食堂吃午飯

八旬老人一天中最豐盛的一餐

王保英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走進社區食堂, 她已82歲了, 因為患有骨質增生, 腿腳不好, 進門就找個座位坐下來。 與鄰居聊天才知道, “陳主任竟然去世了”。 她渾濁的眼睛愣了片刻, 隨即老淚縱橫地說:“我都沒來得及送送她!”

平復心情後, 食堂工作人員攙扶著她去打飯, 一份青菜、一份豆腐, 一碗米飯。 看著眼前冒著熱氣的午飯, 王保英再次陷入悲痛。

原來, 她是這個社區食堂裡唯一免費就餐的人。 王保英獨居, 無兒無女, 平時自己也收集些廢品賣。 “陳主任見我孤苦伶仃, 生活不容易, 就跟食堂商量讓我免費就餐。 ”儘管眼前的飯菜飄香, 想起陳葉翠, 王保英碗筷不動, 埋怨鄰居們知道陳主任去世的消息也不告訴她。

午飯是王寶英一天當中最豐盛的一餐。 一人獨居, 茶飯無味。 早飯一般下個麵條對付對付。 每到10點40分她就早早來食堂。 這頓午飯, 王保英很少能全部吃完, 剩下的大半她倒進了自帶的餐盒裡, 帶回家熱熱, 就能當晚飯吃了。

社區食堂的負責人張志海說, 當年陳葉翠囑咐他, 辦食堂不能當一個糊口的工作, 而要當成一個有溫度的工作, 王保英孤苦, 免費午餐要供養她餘生。

400多名社區老人的安全午餐

早在2012年, 陳葉翠就注意到社區老齡化的狀況。 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一個人做飯嫌麻煩, 吃飯經常湊合;跟兒女同住的, 中午子女不回家, 老人用煤氣做飯經常忘關煤氣閥, 安全問題讓人擔憂。 為了讓老人吃得好,

陳葉翠想到了辦社區食堂。

甸柳新村街道社會事務科科長宮斌回憶, 陳葉翠篤定心思要辦社區食堂後, 就選定了社區居委會北側的區域。 當時, 那裡還是一小片門頭房, 業戶們都還在正常營業。 “自己經營得好好的, 突然要為建社區食堂讓道, 他們肯定不願意。 陳主任就帶著我們一家家做工作, 可以說是軟磨硬泡。 沒有現在拆違拆臨的大環境, 說服業戶搬遷談何容易!光動員這部分工作就做了一年。 ”

這要擱別人身上, 一看拆不動早就撂挑子了, 但陳葉翠堅持下來了, 這是她的性格, 認定的事情, 只要是對的堅決不放棄。 尤其是社區食堂, 轄區老人天天找, “陳主任, 食堂啥時候建起來?”居民需求, 就是陳葉翠四處奔走的動力。

其實建社區食堂費心又費力, 在那個時候, 建成了也不一定能有人來。 但陳葉翠斬釘截鐵地說, 她不願意看見老人沒地兒吃午飯, 只要有一個老人來, 她也要堅持把食堂建起來。

2015年, 房產完成回收, 社區食堂建了起來。 “你很難想像陳主任能為老人想得多周到。 ”宮斌說, 陳葉翠擔心將食堂交給商人經營會變味兒, 創造性地交付基愛社工這一非營利性機構來經營。 幾次三番要求食堂顧及老人三高問題, 飯食要低油低鹽低糖。 建成後, 發現入口處的坡道欄杆不利於老人行動, 不惜要求施工方返工重修。 “對自家老人細緻周到也不過如此了。 ”

2016年, 社區食堂正式開業。 社區居民只要拿著戶口本就能辦卡就餐。 目前, 社區食堂已有近555人辦卡。 60歲以上老人打九折,70歲以上老人打八折,80歲以上老人打七折。只要十塊八塊錢,老人就能吃上乾淨健康的午飯。

社區老人的醫養結合托老所

除了社區食堂以外,最讓人敬佩的還有陳葉翠超前的養老構想,“你永遠想不到她一個老太太對社區治理有那麼多新奇的、超前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她把這些想法全部實現了。”

居家養老是陳主任仿照香港的養老模式提出的。就是仿照“托兒所”辦托老所,實行老人“走讀制”。白天兒女把老人送到日間照料中心,晚上再接回家。中間的時間由專業社工照料,全程不出老人住的社區。甸柳一居是濟南社工專案的第一塊試驗田,陳葉翠則將社工服務和居家養老結合起來。

街道支援、居民贊同、社工組織的配合讓陳葉翠信心大增。“傢俱材質要輕便環保,色彩要清新淡雅,高低要合適,設計要圓滑,軟硬要適宜,靠背扶手一應俱全……一切都要讓老人在日間照料中心裡過得舒適自在,如在家中。

“當時陳主任的想法就是不讓老人離開自己的家,讓老人不再感到孤單,如今她做到了。”張志海說,他仍記得當時陳葉翠對“居家養老”模式信心滿滿的樣子。

老人有地可托了,能不能就近看病呢?這樣腿腳不方便的老人再也不會小病忍著、大病拖著了。日間照料中心成立後,陳葉翠就開始聯繫醫療資源,開創“醫養結合”的養老新模式。最終曆下區人民醫院表示可以進駐甸柳一居日間照料中心。公立醫院技術好,設施齊全,價格也便宜,正好符合“醫養結合”理念的精髓,出了日間照料中心的大門就是曆下區人民醫院。

同事眼中的陳葉翠

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娜

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漲五毛!

五毛啊!親人,點一下吧!

60歲以上老人打九折,70歲以上老人打八折,80歲以上老人打七折。只要十塊八塊錢,老人就能吃上乾淨健康的午飯。

社區老人的醫養結合托老所

除了社區食堂以外,最讓人敬佩的還有陳葉翠超前的養老構想,“你永遠想不到她一個老太太對社區治理有那麼多新奇的、超前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她把這些想法全部實現了。”

居家養老是陳主任仿照香港的養老模式提出的。就是仿照“托兒所”辦托老所,實行老人“走讀制”。白天兒女把老人送到日間照料中心,晚上再接回家。中間的時間由專業社工照料,全程不出老人住的社區。甸柳一居是濟南社工專案的第一塊試驗田,陳葉翠則將社工服務和居家養老結合起來。

街道支援、居民贊同、社工組織的配合讓陳葉翠信心大增。“傢俱材質要輕便環保,色彩要清新淡雅,高低要合適,設計要圓滑,軟硬要適宜,靠背扶手一應俱全……一切都要讓老人在日間照料中心裡過得舒適自在,如在家中。

“當時陳主任的想法就是不讓老人離開自己的家,讓老人不再感到孤單,如今她做到了。”張志海說,他仍記得當時陳葉翠對“居家養老”模式信心滿滿的樣子。

老人有地可托了,能不能就近看病呢?這樣腿腳不方便的老人再也不會小病忍著、大病拖著了。日間照料中心成立後,陳葉翠就開始聯繫醫療資源,開創“醫養結合”的養老新模式。最終曆下區人民醫院表示可以進駐甸柳一居日間照料中心。公立醫院技術好,設施齊全,價格也便宜,正好符合“醫養結合”理念的精髓,出了日間照料中心的大門就是曆下區人民醫院。

同事眼中的陳葉翠

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娜

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漲五毛!

五毛啊!親人,點一下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