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學家: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苦難|你可以靠這2點度過它

看到這個標題, 瞭解心理學史的小夥伴肯定知道我要講弗蘭克爾的故事了。

確實, 我們提出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難, 比如90後、00後也有屬於他們的苦難, 有一些讀者在爭議。 總的說, 大致是80後覺得80後是最悲慘的一代;70後覺得自己比80後更慘;60後覺得70後、80後那樣苦根本不是事。

所以今天我們倒回去80年, 回顧一個被現代世界公認的苦難世界:納粹集中營。

(1)現在的苦難確實夠多了, 但其實再加重100倍你也得受著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集中營就是世界最有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這裡誕生了《沉默的羔羊》中的食人狂魔“漢尼拔”, 和《X戰警》中反人類的變種人“萬磁王”(當然都是虛構的)。 依據它真實的故事改編了經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這裡真的有巨大的晝夜不熄的焚屍爐, 有偽裝成淋浴間的毒氣室, 有隨時會槍斃人的蓋世太保。

我們的主角弗蘭克爾, 作為一個職業剛剛起步的心理學家, 1942年, 與家人、妻子一起被捕, 關入了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從此, 他每天都想, 今天已經糟糕成這樣了, 肯定不會更糟糕了吧, 第二天就發現錯了, 生活還可以再糟糕100倍。

沒飯吃已經糟糕了, 還要做重體力勞動, 要被打甚至槍斃, 然後冬天又來了, 又沒有禦寒衣物, 然後集中營又出現瘟疫了, 即使沒有感染瘟疫, 看守也會隨機挑選一部分看起來瘦弱的人投入毒氣室, 以便騰空間給新送來的人……

(2)毒氣室、焚屍爐確實恐怖, 但比這更恐怖的是信念的崩潰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裡遭受著折磨與拷打, 但依然不忘記探索心理學。

他觀察發現, 每過幾個月就會關進來一批新的囚犯把集中營裝滿, 但不斷有人進來, 集中營卻從來沒有真正滿過, 新來的人會在進來1個月內就大量死去, 第2個月死去的更多, 幾個月後,

這一批囚犯中90%以上的都會死去。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是死於毒氣室或蓋世太保的槍擊, 而是自己信念的崩潰, 他們不再相信自己能或者走出集中營。

即使那些身體看起來很健壯的年輕人, 也會很快變得虛弱不堪。

那些失去了“生”的信念的人, 他們的神情已經如同死灰,動作緩慢,眼睛無神。很快,他們就在某一次勞動或者排隊行走的過程中,毫無徵兆的倒下,然後再也不會起來。

(3)支撐自己度過苦難的不是強健的體魄,而是對生命意義的體悟

我們的主人公弗蘭克爾先生,在經歷足夠的苦難後,他也生病了,全身水腫,不能勞動。擺在他眼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一是自我放棄,用一條腰帶自盡;二是再苟活兩天,讓看守把自己送到毒氣室處理掉。

他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刻似乎從未如此深刻的體悟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他還有當年自己的學術理想,有對心理學探索的渴望。

於是他強行支撐自己,憑自己瞭解的醫學知識自救,強行參加勞動,獲得生存的食物。他在可以獲得任何紙片上寫下一些自己認為重要的心理關鍵字,在心裡構建自己學術理論體系。他甚至在某個夜裡偷偷的組織過一次集中的心理治療活動。

總之,他活了下來,活到了勝利,他的妻子和其他的家人都死在了集中營裡。戰後他又活到了1997年。

他總結到,能支撐自己度過苦難的,一是自己豐富的內在生命體驗,可以讓自己構建一個獨立于地獄般現實的理想世界;二是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認識,他支援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然後帶著生命責任去生存。

最後,當他面對後來的50後,60後,70後,80後時,他的態度也與我們一致:每一代人都有屬於他們自己時代的集中營,都有屬於他們這一代人的苦難需要承受。

如果對他的故事感興趣,推薦他的自傳體著作《追尋生命的意義》。如果需要電子版,可以私信小編哦!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賽老爺子研究所,我們不僅是心理學的搬運工,還是心理學的研究者。

他們的神情已經如同死灰,動作緩慢,眼睛無神。很快,他們就在某一次勞動或者排隊行走的過程中,毫無徵兆的倒下,然後再也不會起來。

(3)支撐自己度過苦難的不是強健的體魄,而是對生命意義的體悟

我們的主人公弗蘭克爾先生,在經歷足夠的苦難後,他也生病了,全身水腫,不能勞動。擺在他眼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一是自我放棄,用一條腰帶自盡;二是再苟活兩天,讓看守把自己送到毒氣室處理掉。

他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刻似乎從未如此深刻的體悟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他還有當年自己的學術理想,有對心理學探索的渴望。

於是他強行支撐自己,憑自己瞭解的醫學知識自救,強行參加勞動,獲得生存的食物。他在可以獲得任何紙片上寫下一些自己認為重要的心理關鍵字,在心裡構建自己學術理論體系。他甚至在某個夜裡偷偷的組織過一次集中的心理治療活動。

總之,他活了下來,活到了勝利,他的妻子和其他的家人都死在了集中營裡。戰後他又活到了1997年。

他總結到,能支撐自己度過苦難的,一是自己豐富的內在生命體驗,可以讓自己構建一個獨立于地獄般現實的理想世界;二是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認識,他支援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然後帶著生命責任去生存。

最後,當他面對後來的50後,60後,70後,80後時,他的態度也與我們一致:每一代人都有屬於他們自己時代的集中營,都有屬於他們這一代人的苦難需要承受。

如果對他的故事感興趣,推薦他的自傳體著作《追尋生命的意義》。如果需要電子版,可以私信小編哦!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賽老爺子研究所,我們不僅是心理學的搬運工,還是心理學的研究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