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兩聚一高 人才奔騰 物聯網從“盆景”變成“風景”

中國江蘇網4月6日訊 3月28日, 喜訊傳來:國際標準組織新設物聯網金融標準研究工作組, 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成為牽頭召集人。 這意味著我國物聯網金融的引領地位終獲國際認可!

何為物聯網金融?“舉個例子, 就是運用感測器、資料獲取等物聯網技術, 對鋼鐵等大宗動產的原料採購、運輸、倉庫管理等環節進行全過程無遺留監管, 從而建立更為客觀的信用體系, 銀行得以安心發放貸款。 ” 江蘇“雙創”人才第一批入選者, 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感知集團董事長劉海濤說, 金融的核心是信用評級體系。

此前發生的鋼貿等信貸危機正是因為銀行缺乏對動產質押物的監管、信用評級的主觀差錯而導致的。 物聯網金融的出現, 降低了虛擬經濟風險, 目前已在全國7家銀行開展, 到去年底共為實體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約30億元。

作為物聯網技術的“殺手級應用”, 物聯網金融將深刻地改變銀行、證券、保險、租賃、投資等金融領域的諸多原有模式。 劉海濤是中國物聯網的發起人和領軍者, 7年來已經為物聯網的發展貢獻了許多個“第一”:

率先在我國闡述了物聯網基本概念, 創立物聯網理論體系, 並開展標準化研究;

第一個提出 “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產業鏈架構方案, 為物聯網規模產業化奠定基礎;

創辦了第一個拿到金融牌照的物聯網電商交易平臺;

……

不斷創造“第一”的背後, 是劉海濤奉創新如圭臬、堅持把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運用到產業端的不懈努力, 也是江蘇的物聯網應用從“盆景”變成“風景”的嬗變歷程。

在全國第一座220千伏智慧變電站——無錫西涇變電站, 物聯網產業研究院佈設了385個感測器, 這些只有半個火柴盒大小的“精靈”, 捕捉煙感、溫濕度、防入侵等資訊。 變電站即使無人值守, 也能自我判別和決策, 自動完成控制。 如此“智慧”的樣本經驗被國家電網採用後, 應用于國內30余個智慧變電站的建設改造。

不到6年時間, 物聯網已在交通、環保、電力、家居、醫療、農業、安防等多個應用領域全面鋪開。 劉海濤領銜的感知集團業務拓展到近20個行業, 遍及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去年, 集團在無錫本地實現開票銷售21億元, 占全球業務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增幅達到50%。

由於物聯網在不同行業應用各不相同, 導致產品形態、技術要求、系統架構、服務需求都千差萬別, 造成了“碎片化應用和規模產業化之間的矛盾”。

針對這一難題, 劉海濤在業界首次提出了“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的產業架構解決方案。 他解釋, 物聯網在不同行業有一些共通的東西, 把這些相同的部分凝練出來就形成“共性平臺”, 而不一樣的部分稱之為“應用子集”。 “‘共性平臺’好比電腦中的windows作業系統, ‘應用子集’就如同各種軟體。 ”共性平臺會推動產生規模化的高端製造業、感知服務業, 應用子集會誕生很多中小微的製造業、系統集成產業和運營商,

兩者加起來形成整個物聯網產業鏈的架構。 該方案被國際標準、國家標準所採納, 物聯網產業研究院成為國際上唯一攻克了這一瓶頸問題的團隊。

因為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突出貢獻, 科技部批准“國家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立在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 國家發改委 “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物聯網示範專案立項, 劉海濤團隊成為牽頭單位。 “國家環保部物聯網工程中心”在感知集團掛牌, 國家環保部物聯網示範專案立項, 感知集團為負責單位。

商業模式拓展的同時, 劉海濤團隊在技術領域同樣步步爭先。 歷經四輪博弈, 去年國際物聯網標準工作組確認, 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專家繼續擔任該體系架構項目組唯一主編輯。

劉海濤把國際物聯網架構之爭比作“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他認為, “物聯網標準好比物聯網的‘憲法’, 是物聯網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最頂層設計。 中國掌握了制定標準的主導權, 也就掌握了第三次資訊化浪潮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 ”在劉海濤團隊牽頭下, 物聯網國際標準半數以上出自無錫, 夯實了中國在該領域的持續領先地位。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浦敏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