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封面|冬天,您的手腳冷嗎?

醫學指導: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大科副主任 丁邦晗

冬天為什麼會手腳涼呢?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處理呢?諸如此類的問題, 我們請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大科副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丁邦晗教授幫您解解惑、支支招。

一、冬天手腳冷是什麼情況?

氣象學認為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低於10℃, 就算進入冬天了。 廣州真正進入冬天多是1月份, 且持續時間不長, 立冬時節的廣州氣溫仍然在20℃左右, 嚴格上意義來說, 雖然已經立冬, 廣州還沒有進入“冬天”。 但隨著氣溫的下降,

尤其伴隨著下雨、颳風等, 人們仍然感覺得涼意陣陣, 甚至有“手腳凍冰冰”的感覺。 這是怎麼回事呢?

眾所周知, 人類是恒溫動物, 體表溫度一般在36-37℃, 人類要想維持這個體溫, 需要體內的產熱與體表的散熱或保暖維持平衡。 外界的環境溫度影響人類的體溫, 當環境溫度在23-26℃時, 穿衣的人類會覺得比較舒適, 不需要太厚的衣物, 也不需要額外的產熱來維持體溫。 當環境溫度下降, 低於23℃時, 人類的體溫需要著穿更多的衣物來減少熱量的丟失。

環境溫度下降時, 如氣溫下降, 人體與環境的溫度差增大, 體內的熱量更容易丟失。 降溫會對人體會產生影響, 其主要表現為血管收縮, 毛細血管開放減少, 人體離心臟最遠的手足等末梢的血供減少, 感覺“手腳凍冰冰”。

二、氣溫下降對健康的影響

1.氣溫下降升高死亡率。

有關氣溫與健康的研究看, 全人群最適合日均氣溫為23.4℃, 男性最適氣溫為 23.6℃, 女性為 23.2℃(呵呵, 女生更耐寒噢)。 當日平均氣溫低於23.4℃時, 氣溫每下降1℃, 全人群日均死亡率增加 0.0062/10萬。 從年齡趨勢來看,

≥65歲人群是氣溫變化的敏感人群。

2.氣溫下降, 心腦血管疾病多發。

氣溫的急驟變化對與心臟與血管是個考驗。 當氣溫劇烈變化時, 為了維持體溫恒定, 體內產熱與散熱需要保持動態平衡。 環境溫度升高, 血管舒張, 出汗多, 容易出現低血壓或低血容量的狀態;與此相對, 氣溫下降, 血管收縮, 心率增快, 血壓升高, 心臟與血管的負荷增加, 容易誘發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也顯著增加。 氣溫每降低1℃,非意外死亡風險增加4%, 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4%。 氣溫劇烈變化前後, 急診科心腦血管疾病的就診患者會增加。

3.氣溫下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更容易發生。

氣溫低, 溫差小, 會降低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 容易患呼吸道疾病或者導致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加重, 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發作, 哮喘患者也會病情加重。 在溫度較低時, 鼻黏膜分泌黏液增加並降低纖毛運動的頻率, 黏膜纖毛的清理能力減弱, 人體的第一道物理保護屏障變差, 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更易進入呼吸道深部;引起呼吸道病毒的感染,

所以中國的大部分地方, 秋冬季是流感的高發季節。

研究也表明, 氣溫每降低1℃, 呼吸系統疾病死亡風險增加2%。

三、冬天手腳發涼怎麼辦?

1.首先要保暖。

氣溫下降時, 保暖是第一位的, 多穿衣物, 減少手腳的裸露, 戴上手套, 穿著較厚的襪子。

2.預防慢性病的急發或新發感染性疾病。

預防呼吸道感染,建議佩戴口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在於基礎疾病的治療,尤其控制好血壓、心率等,血壓、心率的穩定有助於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急驟加重。

3.運動改善體質,提高肌肉含量。

手足涼者一般體質偏“寒”,改善體質才能永久解決“手腳涼”的問題。

如何改善體質呢?運動是第一位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更可鍛煉肌肉。人體在安靜時,主要的產熱部位是軀幹肌肉、內臟器官和大腦等,而運動時90%的產熱來自於肌肉組織。通過鍛煉,增加肌肉組織,可以讓機體產生更多的能量,也就可以提高手足的溫度。

4.辨證中醫藥改善“寒”性體質。

中醫理論認為,“脾主四肢”,手足涼,中醫多認為原因脾陽不足或脾腎陽氣不足,治療時多重視溫補脾陽,或脾腎雙補。使用藥物以《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篇的“黃芪桂枝五物湯”為基本方,該方中使用藥物有黃芪、芍藥、桂枝、生薑、大棗等藥,屬於中醫方藥的“溫裡劑”,具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痹之功效。該方可久服,或製成膏方在整個冬季服用。

“冬病夏治”也適合於冬季手足涼者。可在三伏天使用“天灸”方法改善“寒性體質”。

平素居家可使用灸法,也可用神燈治療儀照射穴位。常用的穴位包括關元、氣海、神闕、足三裡等,每週2-3次,每次30分鐘左右。

5.中藥沐足。

沐足是非常傳統但也十分有效的方法。沐足可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還可消除疲勞和改善睡眠。手足涼建議的泡腳方:生薑50克、花椒30克、艾葉50克,當歸20克。

健康人生需要我們每天對自己的“關照”(關心和照料),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醫生。祝大家健康喜樂!

丁邦晗

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大科副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名中醫,《慢性病養生指導》系列著作主編。

擅長:內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心悸、胸悶(痛)、頭暈、失眠、汗症、喘症、水腫、咳嗽、中風、消渴等病症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對慢性病的預防和中醫藥養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出診時間:週一上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西區3樓心臟中心;週四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內科門診;週四下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西區5樓特需門診。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預防呼吸道感染,建議佩戴口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在於基礎疾病的治療,尤其控制好血壓、心率等,血壓、心率的穩定有助於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急驟加重。

3.運動改善體質,提高肌肉含量。

手足涼者一般體質偏“寒”,改善體質才能永久解決“手腳涼”的問題。

如何改善體質呢?運動是第一位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更可鍛煉肌肉。人體在安靜時,主要的產熱部位是軀幹肌肉、內臟器官和大腦等,而運動時90%的產熱來自於肌肉組織。通過鍛煉,增加肌肉組織,可以讓機體產生更多的能量,也就可以提高手足的溫度。

4.辨證中醫藥改善“寒”性體質。

中醫理論認為,“脾主四肢”,手足涼,中醫多認為原因脾陽不足或脾腎陽氣不足,治療時多重視溫補脾陽,或脾腎雙補。使用藥物以《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篇的“黃芪桂枝五物湯”為基本方,該方中使用藥物有黃芪、芍藥、桂枝、生薑、大棗等藥,屬於中醫方藥的“溫裡劑”,具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痹之功效。該方可久服,或製成膏方在整個冬季服用。

“冬病夏治”也適合於冬季手足涼者。可在三伏天使用“天灸”方法改善“寒性體質”。

平素居家可使用灸法,也可用神燈治療儀照射穴位。常用的穴位包括關元、氣海、神闕、足三裡等,每週2-3次,每次30分鐘左右。

5.中藥沐足。

沐足是非常傳統但也十分有效的方法。沐足可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還可消除疲勞和改善睡眠。手足涼建議的泡腳方:生薑50克、花椒30克、艾葉50克,當歸20克。

健康人生需要我們每天對自己的“關照”(關心和照料),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醫生。祝大家健康喜樂!

丁邦晗

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大科副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名中醫,《慢性病養生指導》系列著作主編。

擅長:內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心悸、胸悶(痛)、頭暈、失眠、汗症、喘症、水腫、咳嗽、中風、消渴等病症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對慢性病的預防和中醫藥養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出診時間:週一上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西區3樓心臟中心;週四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內科門診;週四下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西區5樓特需門診。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