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世界智慧製造百人談|譚建榮:工業機器人引領“智造”

由工業和資訊化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江蘇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辦的2017世界智慧製造大會將於今年12月6日-8日在智慧製造名城中國南京舉辦。

世界智慧製造大會致力於打造全球智慧製造領域頂級峰會, 彙聚全世界最具創新精神的領先企業、權威機構、卓越領袖與前沿學者, 共同關注和探討世界智慧製造發展現狀、未來趨勢, 解讀智慧製造領域最新案例以及智慧製造對世界經濟模式的革命性驅動和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

延續上一次大會的頂級嘉賓陣容, 2017世界智慧製造大會將會迎來更多智慧製造領域的重磅專家。

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裡, 世界智慧製造大會官方公眾號將陸續推出嘉賓介紹。 今天帶來的是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獲得者——譚建榮。

出生於浙江湖州;在華中科技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

在浙江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現為浙江大學“求是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機械工程學系主任;是我國機械工程領域著名專家, 199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譚建榮院士主要從事機械設計與數位化製造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批量與定制相結合的大批量定制設計, 工程過渡狀態、模糊狀態、隨機狀態建模與數位樣機集成模擬, 數值與幾何相結合的複雜裝備多部件關聯、多層次配置與多參數匹配分析等技術方法,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 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將提出的技術固化在軟體中, 開發並獲得電腦軟體著作權12項,

在一批製造企業得到成功的應用;出版專著或編著8本, 142篇論文被SCI/EI檢索。

觀點一工業機器人引領“智造”

如今, 機器人產業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 在談到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的異同之處時, 譚建榮對表示, 德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主要是階段性、過程、技術三個方面存在不同。 但是, 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中國製造2025”, 核心都是智慧製造, 即以機器人應用與3D列印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在製造業中的應用。

在新一輪的工業變革中, 工業機器人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根據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 2016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9萬台, 約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 譚建榮認為, 工業機器人將在新一輪的工業變革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工業變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 工業機器人將在工業領域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尤其是在有規律操作的領域, 工業機器人將會在這些領域擁有巨大的市場。

觀點二人機共融將成為新一代機器人的發力點

近年來, “互聯網+”概念開始興起, 各行各業都在尋求和探索“行業+互聯網”的發展新思路, 製造業也不例外。 譚建榮認為, “互聯網+”對製造業的關鍵之處在於互聯網與製造業的實質性融合。

機器人與人交融是機器人領域的前沿發展方向, 並進行多學科的融合發展。 機器人技術發展有三大趨勢:軟硬結合、虛實結合、人機融合。 機器人研究要分別從配置選型、佈局設計、作業規劃、動力學分析、虛擬示教與模擬等方向解決機器人的應用問題。

人機共融將成為新一代機器人的發力點, 也是世界機器人領域研發創新的主要方向。 例如,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 通過人機共融, 機器人就能夠像人類一樣學習工作技能, 配合好人的工作需求。 人與機器人的關係, 也將從主僕關係變成合作關係。

觀點三 智慧產品/裝備要做到五個結合

作為智慧製造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慧產品/裝備的轉型包括:智慧手機轉向智慧終端機, 智慧家電轉向智慧家居, 智慧機床轉向智慧裝備, 無人駕駛轉向無人系統等等。

國家戰略大環境下, 譚建榮院士認為智慧產品/裝備要做到五個結合:要與創新設計結合, 中國企業要提高創新設計能力;要與大資料相結合, 以大資料掌握市場、客戶的需求;要與知識工程相集合,總結出加工人員、車間管理等經驗,並系統性地推廣;要與虛擬實境結合,將這一技術推廣到民用,實現軍民融合;要與精准生產相結合,在恰當時間生產恰當產品。

互聯網+不能替代產品設計、製造、加工以及管理技術,但是卻可以説明中國製造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加工效率、加工品質。

部分著作:

《從數位製造到智慧製造的關鍵技術途徑研究》,譚建榮、劉達新、劉振宇、程錦,中國工程科學,2017-06-15;

《智慧製造與機器人應用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譚建榮,機器人技術與應用,2017-06-15 ;

《迎接智慧製造互聯網時代》,譚建榮,中國資訊化週報,2016-10-17;

《智慧製造與轉型升級》,譚建榮,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2-15;

《機器人應用中若干問題及解決方案》,譚建榮,智慧型機器人,2016-06-15。

本文根據ofweek、中國機器人網等編輯整理

以大資料掌握市場、客戶的需求;要與知識工程相集合,總結出加工人員、車間管理等經驗,並系統性地推廣;要與虛擬實境結合,將這一技術推廣到民用,實現軍民融合;要與精准生產相結合,在恰當時間生產恰當產品。

互聯網+不能替代產品設計、製造、加工以及管理技術,但是卻可以説明中國製造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加工效率、加工品質。

部分著作:

《從數位製造到智慧製造的關鍵技術途徑研究》,譚建榮、劉達新、劉振宇、程錦,中國工程科學,2017-06-15;

《智慧製造與機器人應用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譚建榮,機器人技術與應用,2017-06-15 ;

《迎接智慧製造互聯網時代》,譚建榮,中國資訊化週報,2016-10-17;

《智慧製造與轉型升級》,譚建榮,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2-15;

《機器人應用中若干問題及解決方案》,譚建榮,智慧型機器人,2016-06-15。

本文根據ofweek、中國機器人網等編輯整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