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注|高考語文改革方向:對女生不利,讓15%的人做不完

□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閱讀文章具思辨性、複雜性、擴展性, 還專找讓考生想不到的領域, 對女生特別不利

□高中課程將有顛覆性的變化, 要學生模仿寫詩、寫小說、寫散文、寫戲劇

“高中語文特別是高中作文教學,

全線崩潰!”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的話乍一聽有些聳人聽聞。

自今年9月, 全國小學和初中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後,

溫儒敏就成了中小學語文老師追逐的對象——對新教材怎麼把握和吃透?新教材對學生母語素養提出了什麼要求?隱含的未來高考語文改革的方向是什麼?

“有等級考試之後,

高中孩子將不是在考場,

就是在去考場的路上”

出人意料的是, 溫儒敏的言論並沒有遭到眾多語文特級教師的反對。

因為, 年逾古稀的溫儒敏這兩年還在地方高中進行具有普遍意義的調研。 他發現, 號稱向985、211高校貢獻了很多學生的中學, 語文課是高一學點知識, 高二忙聯考, 高三基本不學, 全部刷題。 所以作文在高中可有可無,

很多學校不安排寫作課。

高中語文老師將精力用在總結應對高考作文的技巧上, 只講怎麼對付考試。 比如, 有老師總結出15種寫法:怎麼用愛因斯坦的名言, 怎麼套入自己的經歷和想法, 怎麼聯繫新聞, 諸如此類。

“原因非常複雜。 但有一個直接原因就是作文的閱卷存在很大問題。

”他詳細分析, 語文卷總分150分, 作文占60分。 分數分成四等, 二等分是42~45分, 他們調查了4個省, 75%~85%都是二等分, 根本拉不開距離。

“考得好也是42分, 考得不好差不多也是40多分, 所以老師就不教了, 頂多教點考場上的作文技巧。 ”他們調查的4個省, 考入一類校的作文成績, 比考入二類高校總體差距為“2分”!

“新高考也可能帶來一個問題:學生不是在考場, 就是走在去考場的路上”。 高一開始等級考試, 考考考, 造成現在的孩子對寫作沒興趣, 對讀書沒興趣。 語文要給其他出分的學科讓路, 學生精力自然不能放在這裡。

閱讀是弓

寫作是箭

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曹文軒演講後主持人問他:你的童話作品是怎麼寫出來的?

作為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的獲得者,曹文軒回答:因為我有15年的哲學閱讀史,“當這些哲學文獻沉入我的靈魂裡血液裡,文學創作的時候,自然就流淌出來了”。

曹文軒指出,中國作家輸給世界上其他一些作家,就輸在讀書上。他連續發問:“你不閱讀如何發現經驗?你不閱讀哪有生活的豔麗?你不閱讀哪來的申辯能力,你不閱讀哪來的想像能力?”

所以曹文軒總是送青少年一句話: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就是弓和箭的關係。然後還要強調,“你們把這句話記下來,用一輩子記住,寫作是一支箭,閱讀是把弓”。

來自石家莊的一位語文特級教師要來話筒,向兩位教材編寫者反映:“現在很多中學把閱讀的時間,甚至把語文的時間、語文早讀的時間給壓縮掉了。而且他們不允許孩子們在教室裡看類似于《讀者》、小說等跟學習無關的讀物,所以說孩子們寫作的時候想像力或者寫作的能力會比較差一點。”

“語文為什麼要給數學讓路?”溫儒敏自問自答,數學突擊一個月可能提10分,語文突擊一個月搞不好減5分。語文是一種綜合能力。所以現在語文高一是必修課,高二是選修課,高三就是“兵荒馬亂”的考試。

正在著手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曹文軒在會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新的語文教材要對教師學生有制約作用,比如文章後提供書目。“這個書目不是可看可不看,你必須看,因為要與教師的語文教學和學生的評估直接掛鉤,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未來的高考語文

恐怕會對女生不利

溫儒敏揭露現狀之後話鋒一轉,拋出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但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體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溫儒敏透露,“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他的講話讓參會的人屏氣凝神: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麼類型的內容都有。前年考的閱讀題是古代貨幣制度。之後他們做了一個調查,99%的學生從來沒有關心過,沒有看過這個題目,老師也沒有注意過。去年考的閱讀題跟文學有點關係,就是比較文學,裡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學生也看不懂。“這說明現在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中學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準”。

溫儒敏繼續拋出炸彈:高考閱讀題的變化趨勢,“那種思辨性,那麼複雜,那種擴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對女生特別不利!”

因為在溫儒敏看來,女孩子中學喜歡讀小清新、小文藝、小立志,喜歡詞很美的文章。這些符合那個年齡段的審美趣味。可她們馬上讀大學了,就要開始更多地考慮思辨,面對很複雜的邏輯。所以教改必須在中學階段用高考來撬動,來推動閱讀,推動寫作的教學。

溫儒敏談到:高考以前愛考實用文,一個文學類,一個應用類,二選一,“有一年考了劉震雲的一篇小說,結果選他的文學類題目答題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選了應用類的。我們發現之後,第二年就調整了。現在文學類也要考,應用類也要考。否則,語文課堂不講詩,不講散文,不講小說,最終中國的文學教育也崩潰了”。

高中課堂

還是要靠高考指揮棒來指揮

溫儒敏透露,高中課程將有顛覆性的變化。對高一,有一個基本的設想,每個學期應安排6~8次的寫作。其次要有文學寫作,比如寫詩,要學生模仿寫詩、寫小說、寫散文、寫戲劇。

為什麼要宣導文學創造?並不是要學生寫得多麼好,以後變成一個詩人。而是通過“模仿寫詩,來感覺那種語言的超越,語言的變型。語言有時候不能窮盡,情詩就要說出變型的話,這就是詩。讓孩子們懂得語言的這個特點,最終是一種情感訓練、思維訓練,也是對語言的一種感覺。改革還要讓孩子們寫劇本、改編劇本,寫散文,寫小小說。”他解釋,這是審美的教育。

這樣教學就對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指出,現在的很多語文老師基本不讀書,也沒有時間讀書,溫儒敏只能儘量去影響准老師。在北師大,他苦口婆心勸學生們“少看微信多讀書“,語文教學要儘量往閱讀和寫作方向轉一轉,以此來啟動我們的寫作教學。

創意寫作能否啟動

應試環境下的中學寫作教學

按照“北大培文杯”的總負責高秀芹博士的話來說,他們是希望用自由的、有個性的、有想像力的、獨特的表達,來打破捆綁青少年的寫作套路,帶動他們的閱讀,進而推動圍牆內的中學語文改革和作文教學。

正是這片初心引來了一批作家、教授、長江學者,以及不少大學文學院院長來給中學生判作文。

“寫作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謝冕指出,創意才是寫作的常態,創意寫作就是我們主張的常態。“人云亦云、陳陳相因是非常態,甚至是失態。”謝冕的話贏得了一陣掌聲。

很多文學青年熱衷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而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說,“世界上很多事之所以不盡如人意,有一個原因大家很少提起,就是我們審美能力太差,心靈的感受能力太差;我們的眼睛耳朵和心都過於粗糙。”他對人才的判斷有兩點:一是你能不能判斷好作品?第二是你能不能寫一手好文章?這兩個能力是現在的青年最缺乏的,他們學了記了背了很多知識,但拿一部作品來讓他們判斷這是好還是不好,高還是低,孩子會說,我說不明白。而“北大培文杯這個平臺可以是一個讓孩子心靈起飛的地方”。

“為什麼中小學要教孩子去寫一棵樹,寫一個人?以後,他畢業了離開校園了,99%的公民一輩子也不會寫一棵樹、寫一個人。”溫儒敏指出,寫作的背後是它重要的功能。

“因為,寫作是一個過程,學生通過寫作,讓自己的頭腦、感覺得到一種鍛煉。”但,現在寫作教學普遍忽略了這一點,就看不到寫作背後最重要的其實是思維。

考公務員為什麼考寫作?

真正當了公務員有很多人是不用靠著寫作立身的。“我們這個民族是最強調寫作的,通過寫作判斷你是不是人才是哪種人才。我們過去選拔官員考狀元,是考一篇文章。你能用一篇文章來闡明一個道理,闡明你對文化、對典籍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展現出了你的才華,你就可以治理一方,領袖一方。”陳曉明說。

【互動】

對於高考語文改革內容

你怎麼看

綜合整理:中國青年報、新華社、視覺中國

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曹文軒演講後主持人問他:你的童話作品是怎麼寫出來的?

作為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的獲得者,曹文軒回答:因為我有15年的哲學閱讀史,“當這些哲學文獻沉入我的靈魂裡血液裡,文學創作的時候,自然就流淌出來了”。

曹文軒指出,中國作家輸給世界上其他一些作家,就輸在讀書上。他連續發問:“你不閱讀如何發現經驗?你不閱讀哪有生活的豔麗?你不閱讀哪來的申辯能力,你不閱讀哪來的想像能力?”

所以曹文軒總是送青少年一句話: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就是弓和箭的關係。然後還要強調,“你們把這句話記下來,用一輩子記住,寫作是一支箭,閱讀是把弓”。

來自石家莊的一位語文特級教師要來話筒,向兩位教材編寫者反映:“現在很多中學把閱讀的時間,甚至把語文的時間、語文早讀的時間給壓縮掉了。而且他們不允許孩子們在教室裡看類似于《讀者》、小說等跟學習無關的讀物,所以說孩子們寫作的時候想像力或者寫作的能力會比較差一點。”

“語文為什麼要給數學讓路?”溫儒敏自問自答,數學突擊一個月可能提10分,語文突擊一個月搞不好減5分。語文是一種綜合能力。所以現在語文高一是必修課,高二是選修課,高三就是“兵荒馬亂”的考試。

正在著手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曹文軒在會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新的語文教材要對教師學生有制約作用,比如文章後提供書目。“這個書目不是可看可不看,你必須看,因為要與教師的語文教學和學生的評估直接掛鉤,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未來的高考語文

恐怕會對女生不利

溫儒敏揭露現狀之後話鋒一轉,拋出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但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體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溫儒敏透露,“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他的講話讓參會的人屏氣凝神: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麼類型的內容都有。前年考的閱讀題是古代貨幣制度。之後他們做了一個調查,99%的學生從來沒有關心過,沒有看過這個題目,老師也沒有注意過。去年考的閱讀題跟文學有點關係,就是比較文學,裡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學生也看不懂。“這說明現在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中學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準”。

溫儒敏繼續拋出炸彈:高考閱讀題的變化趨勢,“那種思辨性,那麼複雜,那種擴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對女生特別不利!”

因為在溫儒敏看來,女孩子中學喜歡讀小清新、小文藝、小立志,喜歡詞很美的文章。這些符合那個年齡段的審美趣味。可她們馬上讀大學了,就要開始更多地考慮思辨,面對很複雜的邏輯。所以教改必須在中學階段用高考來撬動,來推動閱讀,推動寫作的教學。

溫儒敏談到:高考以前愛考實用文,一個文學類,一個應用類,二選一,“有一年考了劉震雲的一篇小說,結果選他的文學類題目答題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選了應用類的。我們發現之後,第二年就調整了。現在文學類也要考,應用類也要考。否則,語文課堂不講詩,不講散文,不講小說,最終中國的文學教育也崩潰了”。

高中課堂

還是要靠高考指揮棒來指揮

溫儒敏透露,高中課程將有顛覆性的變化。對高一,有一個基本的設想,每個學期應安排6~8次的寫作。其次要有文學寫作,比如寫詩,要學生模仿寫詩、寫小說、寫散文、寫戲劇。

為什麼要宣導文學創造?並不是要學生寫得多麼好,以後變成一個詩人。而是通過“模仿寫詩,來感覺那種語言的超越,語言的變型。語言有時候不能窮盡,情詩就要說出變型的話,這就是詩。讓孩子們懂得語言的這個特點,最終是一種情感訓練、思維訓練,也是對語言的一種感覺。改革還要讓孩子們寫劇本、改編劇本,寫散文,寫小小說。”他解釋,這是審美的教育。

這樣教學就對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指出,現在的很多語文老師基本不讀書,也沒有時間讀書,溫儒敏只能儘量去影響准老師。在北師大,他苦口婆心勸學生們“少看微信多讀書“,語文教學要儘量往閱讀和寫作方向轉一轉,以此來啟動我們的寫作教學。

創意寫作能否啟動

應試環境下的中學寫作教學

按照“北大培文杯”的總負責高秀芹博士的話來說,他們是希望用自由的、有個性的、有想像力的、獨特的表達,來打破捆綁青少年的寫作套路,帶動他們的閱讀,進而推動圍牆內的中學語文改革和作文教學。

正是這片初心引來了一批作家、教授、長江學者,以及不少大學文學院院長來給中學生判作文。

“寫作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謝冕指出,創意才是寫作的常態,創意寫作就是我們主張的常態。“人云亦云、陳陳相因是非常態,甚至是失態。”謝冕的話贏得了一陣掌聲。

很多文學青年熱衷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而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說,“世界上很多事之所以不盡如人意,有一個原因大家很少提起,就是我們審美能力太差,心靈的感受能力太差;我們的眼睛耳朵和心都過於粗糙。”他對人才的判斷有兩點:一是你能不能判斷好作品?第二是你能不能寫一手好文章?這兩個能力是現在的青年最缺乏的,他們學了記了背了很多知識,但拿一部作品來讓他們判斷這是好還是不好,高還是低,孩子會說,我說不明白。而“北大培文杯這個平臺可以是一個讓孩子心靈起飛的地方”。

“為什麼中小學要教孩子去寫一棵樹,寫一個人?以後,他畢業了離開校園了,99%的公民一輩子也不會寫一棵樹、寫一個人。”溫儒敏指出,寫作的背後是它重要的功能。

“因為,寫作是一個過程,學生通過寫作,讓自己的頭腦、感覺得到一種鍛煉。”但,現在寫作教學普遍忽略了這一點,就看不到寫作背後最重要的其實是思維。

考公務員為什麼考寫作?

真正當了公務員有很多人是不用靠著寫作立身的。“我們這個民族是最強調寫作的,通過寫作判斷你是不是人才是哪種人才。我們過去選拔官員考狀元,是考一篇文章。你能用一篇文章來闡明一個道理,闡明你對文化、對典籍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展現出了你的才華,你就可以治理一方,領袖一方。”陳曉明說。

【互動】

對於高考語文改革內容

你怎麼看

綜合整理:中國青年報、新華社、視覺中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