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獅山群崗社區用村頭大喇叭宣講,將十九大精神送入百姓家!

獅山群崗社區創新形式, 用村頭大喇叭宣講黨的好聲音, 讓十九大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村民們在榕樹頭下學習十九大精神

初冬時節, 南國依然暖意融融。

11月10日下午5點, 群崗社區大塘村, 暮色尚未籠罩。 如往常一樣, 村民們聚在榕樹下, 聊天打牌聽廣播, 享受生活樂趣。 只不過, 這些天榕樹頭大喇叭播放的內容有些特別。

“各位群崗鄉里, 父老鄉親, 十九大的勝利召開, 舉世矚目, 彰顯了中華民族國富民強。 從今天開始, 我們開通榕樹頭十九大宣講頻道, 請我們的黨員、村長、經聯社社長等, 輪流給大家宣講, 請父老鄉親關注、點贊……”

村幹部用粵語播報十九大精神

熟悉的粵語從大喇叭裡傳出來, 村民們停下手中的事, 側耳傾聽。 十九大報告原文聲聲入耳, 為靜謐的鄉村添了一份熱鬧, 也讓村民對未來的生活多了一份期待。

這個地處佛高區核心區獅山鎮佛山一環邊上的小村莊, 曾在轄區內建成第一個榕樹頭廣播站。 快捷、全覆蓋、即時線上, 讓大喇叭這一古老宣傳模式煥發出新的活力。

榕樹頭旁的大喇叭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 大喇叭又有了新任務。 每天, 群崗社區的黨員、村幹部、經濟社(經聯社)長、駐點聯繫團隊成員, 都會來到廣播站接龍宣講“十九大”。 村民們則聚在榕樹下, 聽著用粵語播報的十九大報告, 談論著村中民生事。

榕樹頭大喇叭粵語播報十九大精神

10日下午4點45分, 69歲的鄒炳華散步來到村中大榕樹下。 這裡, 老人們已聚在一起, 等待收聽村中廣播。

村民收聽大喇叭播報, 學習十九大精神

4點50分, 群崗社區大塘村黨支部書記鄒銘華來到廣播室。 他拿起桌上的文稿, 戴上眼鏡, 又仔細看了一遍。 在與群崗社區黨委副書記丁焯全簡單交流後, 他清了下嗓子。

5分鐘後, 村民們熟悉的男聲從喇叭裡響起,

帶著鄉音的粵語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細聽, 播報的正是十九大報告原文。 有著24年黨齡的老黨員鄒炳華醒了神, 往大喇叭的地方又挪了挪。 “我最關注醫療, 希望以後村裡人看病能便宜點。 ”

為了準備這次宣講, 更好地傳達十九大精神, 作為大塘村榕樹頭廣播站第一任播音員, 鄒銘華第一個報名參加十九大接龍宣講。 “宣講前, 我一遍遍反復讀報告原文, 越讀越有滋味。 ”

村民嚴信覺也留意到大喇叭播出的聲音, 他是客家人、來大塘村5年了, “十九大報告裡, 寫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 這是我最關注的。 ”嚴信覺說, “我就希望外地人來南海, 子女讀書能更容易些, 這也是落實十九大精神嘛, 讓人民獲得感更充實。 ”

“十九大報告裡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在與群眾打交道時、解決群眾遇到的難題時,內心回蕩起這句話,就充滿力量。”群崗社區黨員鄒浩熙說,十九大報告內涵非常豐富,黨員應該把十九大精神傳播到群眾中去。

“十九大說要重視民生,這村裡,公交什麼時候通啊?”十分鐘後,宣講結束了,村民們圍繞十九大報告的熱議卻剛剛開始。“今天講的是大會概況,跟鄉親們說黨的十九大召開情況。接下來還有二十五講,我就開個頭,這一廣播,群崗社區4000多居民都聽得到。”鄒銘華笑著說。

打磨“千層糕” 講出百般味

實際上,榕樹頭大喇叭的“十九大時光”從十九大開幕當天就開始了。

群崗社區居委會四樓廣播室裡,十幾名黨員搬好椅子,正襟危坐,觀看十九大現場直播。

“每月初,我們都會開民主生活會或者學習會。十九大召開後,我們增加了開會頻次,就是為了讓黨員更深入地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群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文組說道。

學習會上,黨員們紛紛發言。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落到村裡也是這樣。”小江二經濟社黨支部書記謝國強頓了頓,“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多搞些文化活動,讓村民生活更豐富。”

“作為黨員,應該要帶動身邊的群眾一起學習,讓十九大精神家喻戶曉。”群崗社區黨員志願者黃耀全說。

黨員熱議,讓李文組陷入沉思:“黨員幹部學了,群眾怎麼學?”他想起村級宣傳陣地——“榕樹頭”廣播站。

2010年,獅山鎮開始推進“榕樹頭”廣播站工程,群崗社區第一個建成。群崗社區有5個自然村,12個經濟社。當年,社區花了18萬元給每個經濟社都裝上“大喇叭”。有的裝在村頭的電線杆上,有的裝在榕樹旁的電線杆上……廣播站每天定時播放粵曲等村民喜聞樂見的內容,插播重要通知,並直播居委會重要會議。

7年了,每天聽“榕樹頭”廣播站播音,已經成了群崗社區居民的習慣。“這不有現成的宣傳管道麼?”李文組拍了下大腿,高興地說道。

“我們把十九大報告原文劃分成大會概況、十九大報告的主要精神等,共二十六講。為了讓村民聽的入耳入心,我們用粵語宣講。”李文組說,村幹部、經濟社長、黨員與駐點聯繫團隊成員報名參與,接龍式宣講,讓十九大精神通過大喇叭傳達到社區的每個角落,實現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在李文組看來,參與的人越多,大家就更用心,“村幹部要去講,就會再加深入學習自己宣講的內容;群眾聽了,就是再多學習幾次十九大,整個宣講就會層層深入、層層推進,就像一個精心製作的‘千層糕’,品出百般滋味。”

報名參加宣講的駐點聯繫團隊成員陳綺紅對此深有感觸,“下村居宣講十九大精神,是駐點聯繫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借助大喇叭,宣講就更直接更貼近群眾了。”陳綺紅說,她讀了好幾遍十九大報告原文,“特別是事關村民利益的民生內容,領會透了,才能更好地說給村民聽。”

把黨的好政策落實到居民心坎上

民生是群崗社區黨員、群眾熱議十九大報告繞不開的話題。李文組說,做農村工作就像解繩索上的結,村幹部要善於發現農村的問題,開動腦筋,不墨守成規。“要找到解開繩結的方法,一個結一個結去解。”

這位從事農村工作多年的村幹部,對此頗有心得。“社會形勢不斷更新,村民的思想轉變才是一個村的發展動力。”李文組說,要轉變思想,就得抓好農村宣傳陣地建設,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上。

結合十九大精神的宣講,提升社區黃少強公園就是最好的案例。

“上級給了一筆錢,用於完善黃少強公園的硬體設施。”李文組說,但現在正是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的關鍵期,他便向上級彙報,希望在公園掛上十九大精神宣傳牌,讓群眾更瞭解十九大。

群崗社區“兩委”幹部專門開會討論,大家一拍即合,在黃少強公園增設十九大精神宣傳牌。“目前,初稿已經出來,預計月中推出。”

在宣傳牌中,李文組最看重的是這句:“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美麗中國”。

“群崗總人口7000人左右,以農業為主,工業用地很少,以前村民眼紅別村發展,希望把地租出去,但就算全部出租,每個村民也分不到多少。”熟知群崗社區情況的李文組皺了皺眉,“但是,”他提高聲調,“我們的優勢就是綠水青山,鼓勵年輕人出外創業,我們守住綠水青山、守住鄉愁,等周圍環境好了,我們村就是無價之寶。”

第一講結束後,丁焯全到大塘村轉了下。一進村,68歲的村民王木蘭就反映情況,“公車什麼時候開通?我們老人家,出外真的不方便啊……”

“定了,定了。”丁焯全大聲回應:“從大塘開往官窯社會管理處的巴士,月內就開通,駐點聯繫團隊很關注的,還來村裡調研,設計線路,月內就能開通,放心啊!”

“就像十九大報告裡說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群崗社區就是要聚焦群眾關心的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讓大家更有獲得感、幸福感。”李文組信心滿滿地說。

統籌/珠江時報記者 劉永亮

撰文/珠江時報記者 程虹 劉嶒 通訊員/楊黛梅

攝影/珠江時報記者 劉貝娜

責編/Ling

牢記使命’,在與群眾打交道時、解決群眾遇到的難題時,內心回蕩起這句話,就充滿力量。”群崗社區黨員鄒浩熙說,十九大報告內涵非常豐富,黨員應該把十九大精神傳播到群眾中去。

“十九大說要重視民生,這村裡,公交什麼時候通啊?”十分鐘後,宣講結束了,村民們圍繞十九大報告的熱議卻剛剛開始。“今天講的是大會概況,跟鄉親們說黨的十九大召開情況。接下來還有二十五講,我就開個頭,這一廣播,群崗社區4000多居民都聽得到。”鄒銘華笑著說。

打磨“千層糕” 講出百般味

實際上,榕樹頭大喇叭的“十九大時光”從十九大開幕當天就開始了。

群崗社區居委會四樓廣播室裡,十幾名黨員搬好椅子,正襟危坐,觀看十九大現場直播。

“每月初,我們都會開民主生活會或者學習會。十九大召開後,我們增加了開會頻次,就是為了讓黨員更深入地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群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文組說道。

學習會上,黨員們紛紛發言。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落到村裡也是這樣。”小江二經濟社黨支部書記謝國強頓了頓,“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多搞些文化活動,讓村民生活更豐富。”

“作為黨員,應該要帶動身邊的群眾一起學習,讓十九大精神家喻戶曉。”群崗社區黨員志願者黃耀全說。

黨員熱議,讓李文組陷入沉思:“黨員幹部學了,群眾怎麼學?”他想起村級宣傳陣地——“榕樹頭”廣播站。

2010年,獅山鎮開始推進“榕樹頭”廣播站工程,群崗社區第一個建成。群崗社區有5個自然村,12個經濟社。當年,社區花了18萬元給每個經濟社都裝上“大喇叭”。有的裝在村頭的電線杆上,有的裝在榕樹旁的電線杆上……廣播站每天定時播放粵曲等村民喜聞樂見的內容,插播重要通知,並直播居委會重要會議。

7年了,每天聽“榕樹頭”廣播站播音,已經成了群崗社區居民的習慣。“這不有現成的宣傳管道麼?”李文組拍了下大腿,高興地說道。

“我們把十九大報告原文劃分成大會概況、十九大報告的主要精神等,共二十六講。為了讓村民聽的入耳入心,我們用粵語宣講。”李文組說,村幹部、經濟社長、黨員與駐點聯繫團隊成員報名參與,接龍式宣講,讓十九大精神通過大喇叭傳達到社區的每個角落,實現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在李文組看來,參與的人越多,大家就更用心,“村幹部要去講,就會再加深入學習自己宣講的內容;群眾聽了,就是再多學習幾次十九大,整個宣講就會層層深入、層層推進,就像一個精心製作的‘千層糕’,品出百般滋味。”

報名參加宣講的駐點聯繫團隊成員陳綺紅對此深有感觸,“下村居宣講十九大精神,是駐點聯繫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借助大喇叭,宣講就更直接更貼近群眾了。”陳綺紅說,她讀了好幾遍十九大報告原文,“特別是事關村民利益的民生內容,領會透了,才能更好地說給村民聽。”

把黨的好政策落實到居民心坎上

民生是群崗社區黨員、群眾熱議十九大報告繞不開的話題。李文組說,做農村工作就像解繩索上的結,村幹部要善於發現農村的問題,開動腦筋,不墨守成規。“要找到解開繩結的方法,一個結一個結去解。”

這位從事農村工作多年的村幹部,對此頗有心得。“社會形勢不斷更新,村民的思想轉變才是一個村的發展動力。”李文組說,要轉變思想,就得抓好農村宣傳陣地建設,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上。

結合十九大精神的宣講,提升社區黃少強公園就是最好的案例。

“上級給了一筆錢,用於完善黃少強公園的硬體設施。”李文組說,但現在正是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的關鍵期,他便向上級彙報,希望在公園掛上十九大精神宣傳牌,讓群眾更瞭解十九大。

群崗社區“兩委”幹部專門開會討論,大家一拍即合,在黃少強公園增設十九大精神宣傳牌。“目前,初稿已經出來,預計月中推出。”

在宣傳牌中,李文組最看重的是這句:“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美麗中國”。

“群崗總人口7000人左右,以農業為主,工業用地很少,以前村民眼紅別村發展,希望把地租出去,但就算全部出租,每個村民也分不到多少。”熟知群崗社區情況的李文組皺了皺眉,“但是,”他提高聲調,“我們的優勢就是綠水青山,鼓勵年輕人出外創業,我們守住綠水青山、守住鄉愁,等周圍環境好了,我們村就是無價之寶。”

第一講結束後,丁焯全到大塘村轉了下。一進村,68歲的村民王木蘭就反映情況,“公車什麼時候開通?我們老人家,出外真的不方便啊……”

“定了,定了。”丁焯全大聲回應:“從大塘開往官窯社會管理處的巴士,月內就開通,駐點聯繫團隊很關注的,還來村裡調研,設計線路,月內就能開通,放心啊!”

“就像十九大報告裡說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群崗社區就是要聚焦群眾關心的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讓大家更有獲得感、幸福感。”李文組信心滿滿地說。

統籌/珠江時報記者 劉永亮

撰文/珠江時報記者 程虹 劉嶒 通訊員/楊黛梅

攝影/珠江時報記者 劉貝娜

責編/Li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