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其實,你我都是城市裡的流亡者丨東京漂流

丨藤原新也的漂流

漂流, 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可它似乎又是我們人生中的必經之路。 但漂流過後, 我們卻又都渴望安穩, 選一地駐足。 不過, 也有人把“漂流”當作自己的生活常態。

藤原新也是日本知名的紀實攝影師、作家, 曾經獲得木村伊兵衛獎、每日藝術獎等殊榮。 在多年旅居國外後, 他回到了日本, 但終於結束漂流的他卻又選擇在故鄉開啟了新的漂流。

藤原新也

丨作家介紹

藤原新也1944年出生於福岡縣門司港。 日本知名攝影家、作家。 于東京藝術大學就讀時, 決定離開校園展開十餘年流浪各國的生活, 此亦成為其投入攝影報導之起點。 曾獲得被喻為“攝影界芥川獎”的木村伊兵衛獎、每日藝術獎等殊榮。

1944年, 藤原新也出生在日本福岡縣。 他家在當地經營一家舊式旅館, 父親在地方上也頗有聲望。 由於旅館價格低廉, 往來進出的客人大都出身中下層,

且不乏三教九流。 藤原新也卻沒有對這種混雜的環境感到厭惡, 反而很喜歡觀察這些客人。 那些穿梭於旅館走廊間的旅人, 總能為年幼的藤原新也帶來世間各種陌生而奇妙的氣味。 這讓他心中湧起了外出冒險的衝動——他想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終於, 在藤原新也八歲那年, 他一個人踏上了電車, 一路向西, 來到了陌生的市區, 獨自在街道上閒逛。 當然, 藤原新也第一次的“離家出走”很快便有驚無險地結束了, 他最終抵不過對家的思念, 如流浪兒一般跑回了家。 環遊世界的想法也被暫時掩埋在心底。

家對於我們的意義從來不只居所那麼簡單。 于年幼的藤原新也而言, 那所舊式旅館就像是孕育他的子宮。

彼時的他從沒想到過, 自己有一天會被迫同子宮分離。

在藤原新也16歲那年的春天, 由於城市規劃建設的需要, 他家的舊旅館被拆除。 藤原新也不得不親眼目睹像子宮一般的家在他面前發出如老象般哀號, 最後分崩離析。 機器碾碎了藤原新也的家,

也斬斷了他同舊日生活間的臍帶。 他們一家人在失去旅館後逐漸破產, 只能背井離鄉, 開始了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

所幸, 藤原新也憑藉自己的藝術天分來到東京藝術大學就讀於油畫系。 適逢日本學生運動頻繁, 學校停課。 藤原新也又不像其他人一樣拉幫結派地跑去參加這項運動, 於是乾脆辦理了休學手續。 於是, 在藤原老家被拆除的第十年, 他毅然放棄了大學學業與繪畫, 逃離了東京, 逃離了日本, 背上相機, 在亞洲展開了漫長的旅途。

藤原新也首先踏上了印度的土地。 看著眼前貧窮如螻蟻的人群, 灼熱的大地, 漫天的沙塵, 河邊的屍體, 食屍的野狗和烏鴉……在這些髒汙、失序, 甚至恐怖的真實中, 藤原新也感到了一種強烈的存在感:“我這個生命體是和自然同在,

並且在死生之間漂流的有機體。 ”

他把自己在印度的見聞如實用相機記錄下來, 作品在日本刊出後, 震懾了很多沉迷於經濟奇跡的青年人。

此後十三年間, 藤原新也輾轉于亞洲的各個角落。 當他再次回到日本時,卻有些不認識這個國家了。

雖然,每個人看起來都容光煥發,街道與綠地都清掃得更乾淨…然而在我看來,無拘無束的和平的陽光之下,街上熙來攘往的人群比我經過的任何一個國家的人群都缺乏朝氣……我們從人們臉上更難看出喜怒哀樂,人的魂魄乃至生死都難以辨識。

這樣的日本都市或許是時代的必經之路,無法回避。但對此充滿“敵意”的藤原新也卻拒絕“融入”,充當起了旁觀者,進行自己的“東京漂流”。

與此前一樣,藤原新也沒有一直停留在東京,他不斷踏上前往異鄉的旅途。藤原新也終於實現了幼時的環球夢,不過這一切卻並不是為了逃離。

每一次踏上旅途,我總是更加清楚看見自己,以及多年來自己所熟習的世界之虛偽。我凝視這一切,並且讓這一切原原本本地映照在我身上。

所有的漂流經歷在藤原新也筆下流淌成河流,匯成了他的新作《東京漂流》。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視窗,讓我們瞥見:一幕幕光怪陸離的東京風景,一場場荒謬滑稽的生活片段,城市繁榮與光鮮背後的巨大空洞。

我們居住在這裡,卻像孤獨的流亡者……

或許你會在這其中找到自己。

丨精彩書摘

我於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出生,父母在福岡縣門司港經營一間舊式旅館,我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排行第二。

我對老家“藤乃屋”所知不多。父親是這間旅館的所有者,他出生於一八九一年(明治二十四年),是四國香川縣一間大旅館的少爺。他十七歲離家出走,在四國和廣島工作過一陣子,二十三歲那年前往朝鮮半島,後來還去過滿洲。

父親曾在滿洲經營旅館,卻因賭博輸掉。在我出生的八年前,他來到門司港,開設了藤乃屋旅館。

旅館所在的建築不是全新的,而是父親買下舊房子裝修而成。一共將近三十間房,在當時算是規模較大的了。建築面對門司港的主要幹道錦町,是古色古香的茶室風格,樓高三層,帶四面斜屋頂,內部結構複雜,光是樓梯就有五處之多。

家宅作為人的容器,就像環境風土,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與空間感。在某種層面上,就像母親的子宮。對小時候的我而言,名叫藤乃屋的子宮,是一件神奇又深不見底的巨大玩具。

建築物複雜的內部,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複雜光影。

不論怎麼走都出得來,卻像迷宮一樣複雜的走廊與樓梯。

穿梭於迷宮之中,有笑容可掬的女侍端著料理。

隨時從角落冒出的陌生面孔。

房客退房後,房間留下的各種氣味。

房間的每個角落會隨季節變化發出各種聲音,老舊的門窗與房屋外殼會迎風哢哢作響;這些聲音就像家屋裡的人聲一般,烙印在我的童年回憶之中。

白天就像森林一樣寂靜,夜晚就像怒海一般喧囂。

家屋像是親密溫柔的無形手掌,帶著一股神秘又古老的香氣撫摸著屋裡的孩子;讓孩子不由自主地屈服於它。這樣的空間對我來說,仿佛是兼具親密與恐怖的雙刃劍。

這座家屋,往來穿梭著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每兩個月就會無聲無息出沒在客房之間的竊賊。來自朝鮮半島或中國大陸的走私商人們。每星期必定出現在玄關口一次,一邊向人拋著媚眼,一邊唱著《森林的水車》向人討要小費的瘋婆子。房客與女侍在除夕夜私奔,那個胖乎乎的女侍消失幾年後又因為被男人始亂終棄而回來,瘦到皮包骨,仿佛換了一個人。單戀漂亮女侍的派出所巡警在旅館門口自殺。一個缺牙的女侍亂刀刺死在外偷情的壽司師傅。我的小學老師們在宴會上醜態百出。還有深夜的喘息以及數不清的鬼故事……

世間的故事,就像走馬燈一樣閃過孩子眼前。

活在這個子宮裡,我沒有絲毫的厭倦。

然後我漸漸戀上這子宮,乃至感受到子宮的愛;漸漸可以整天不出門,在這子宮中玩上一整天。玩累了便把小臉貼在黑亮的檜木地板上,像被家屋懷抱一樣沉沉睡去。

……(中略)……

又過了八年,十六歲那年春天,像子宮一般的家突然在我的眼前被拆了個片甲不留。

巨大的挖土機和推土機來了,還有一顆我從未見過的汙跡斑斑的巨大鐵球懸垂在一台螳螂似的金屬吊臂下。鐵球撞進子宮,巨大的鐵鉤從屋頂開始摧毀,推土機一邊把瓦礫運走,一邊從地上的殘骸輾過。

龐大的家屋像一匹老象一樣哀號著。

伴隨巨象發出瀕死的悲鳴,我聽到鳥的啼鳴,狗或豬的慘叫,還有獼猴的叫喊和狐狸孤寂的呼喚,又有鹿鳴傳遍四野。老鼠、壁虎與各種蟲類也叫聲不絕。當時我想,這一定是過去住在家屋裡的各種精靈的聲音。

鐵鉤毫不留情地一搗再搗,摧毀了這棟精靈之屋。

聲音終於停歇,巨大的老象粉身碎骨,被燒成灰燼後分車運走,現場只剩一片荒地。之後水泥攪拌車來了,車內吐出鐵灰色的液體,把這塊土地密封起來。

關門海峽海底隧道開通後,市政府開始依照都市計畫重新規劃各個地區。在強硬的行政措施下,我的父母什麼也不清楚就把我們逐漸老朽倒塌的子宮送進歷史,拿著市政府的一點補償金,又去借了一些錢,在一個偏僻的角落另開了一家旅館。新旅館只開了一年,就拖著無法付清的貸款倒閉了。

我們一家人帶著只夠支付旅費的現金與幾塊坐墊,從此離開了門司港,在九州四處流浪。離開那塊土地的時候,我只保住了一條不應該陪葬在子宮中的小生命。

一隻貓。

貓不認人,認房子。我當時硬生生地把它塞進一只有蓋的菜籃裡,準備通過門司港車站的驗票口,結果被票務員看到了。那個中年票務員神經質地把手上的剪票夾扣得哢哢作響,威嚇我們:“動物怎麼能上車?”而我仗著自己年輕力壯,硬是要闖過去,就這樣推搡起來。站務人員一擁而上,母親開口求大家不要衝動。當年七十一歲的父親和趕來瞭解狀況的站長交頭接耳,不知說了什麼。

父親過去在地方上很有聲望,認識這裡的站長;僅從當地亂麻般的幫派關係來看,父親的地位遠在站長之上。但這一次我終於看清,那所謂的人際關係與地位,也不過是地方錢權結構中的一個假像。

臉色紅潤但一臉贅肉的站長把頭整個扭了過去,父親不發一語地看著我與籃子裡的貓。他已經明白,自己不再是這片土地上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而是一個被放逐的多餘的人。

火車就快發車了,我們不得不做出決定。

父親看看我,那眼神像是在下令:

“乾脆一點,放它走吧!”

父親看著我的眼睛,慢慢從我手中拿過菜籃,打開蓋子。

一道白色蹤影,像風一樣躥出去。

我在這裡啊!

我心中默默地喊著。

但貓什麼都不知道,只是發了狂似的逃走。

一隻老貓,在盛夏陽光照耀的車站廣場上,像飛鳥般消逝無蹤。老貓離去後的廣場不同於我的落寞,呈現出一派尋常小鎮街道的悠閒。

站在背後的母親,用一種空虛的輕快語氣叫我:“快走吧!”

我與子宮間的最後一條臍帶,終於也應聲而斷。

這就是一個失去家園的過程。

只不過恰巧發生在我家。

我無意借此抒發個人的懷舊或是鄉愁。子宮的毀滅對我的意義,就是讓我從此告別自己的鄉愁。

這小小的家屋事件不僅發生在我的周遭,它是時代潮流中必然發生的情景片段。我家的房子,被時代的風吹到了一個少不更事的我不瞭解的地方。

丨新書速遞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失去傳統的家宅、失去賴以生存的自然,躋身於冰冷的城市,漂流在一棟棟狹小的公寓間,將人生的究極目標詮釋為一個擁有MyHome的夢想。

三十年前飄在東京,飄在大阪的年輕人,和如今飄在北上廣的人們一樣,迷失了心靈的歸處。

日本當代作家、攝影家、旅行家藤原新也敏銳地觀察、捕捉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以溫柔而不失激烈的筆觸發問並討論,為讀者的心靈帶去一份警示或啟迪。

東京漂流

丨內容介紹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社會,經濟泡沫龐大,各類社會案件頻發,人心的空洞日益增大。日本攝影家、隨筆家藤原新也正在此時結束長達十三年的漫長亞洲之旅,回到故土,將他的所見、所感付諸筆端。隨筆創作《東京漂流》除收錄作者的精彩文字,還穿插部分作者拍攝的新聞類攝影,視角獨特。

飛速發展的經濟與傳統文化的相互制約導致無數人失去了祖輩相傳的家屋,漂流在繁華卻虛浮的都市。過快的城市化步伐則拉大了人與人的心靈區隔,令人們的相處變得冷漠。人與城市、人與自然、人與人的聯結變得愈發脆弱。作者以文學家的筆觸深刻批判大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引人深思與自省。

《東京漂流》編輯推薦語

《東京漂流》裡出現的年輕人群像,不止存在于東京,也存在于各個繁華喧囂、卻缺少歸屬感的大都市。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高速成長給日本的傳統文化帶來巨大衝擊,作者藤原新也恰巧在此時結束十餘年的亞洲旅居生活,闊別經年,他眼中的東京高度繁榮,每個人卻變得冷漠,人心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流離失所。

他一邊在這個城市漂流,一邊從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感覺去掌握現象,把它們寫成文字。他的文字衝撞激烈又不失溫柔,書中談論的城市變化讓人感到痛心的同時,又有一種無奈的熟悉。——燁伊

當他再次回到日本時,卻有些不認識這個國家了。

雖然,每個人看起來都容光煥發,街道與綠地都清掃得更乾淨…然而在我看來,無拘無束的和平的陽光之下,街上熙來攘往的人群比我經過的任何一個國家的人群都缺乏朝氣……我們從人們臉上更難看出喜怒哀樂,人的魂魄乃至生死都難以辨識。

這樣的日本都市或許是時代的必經之路,無法回避。但對此充滿“敵意”的藤原新也卻拒絕“融入”,充當起了旁觀者,進行自己的“東京漂流”。

與此前一樣,藤原新也沒有一直停留在東京,他不斷踏上前往異鄉的旅途。藤原新也終於實現了幼時的環球夢,不過這一切卻並不是為了逃離。

每一次踏上旅途,我總是更加清楚看見自己,以及多年來自己所熟習的世界之虛偽。我凝視這一切,並且讓這一切原原本本地映照在我身上。

所有的漂流經歷在藤原新也筆下流淌成河流,匯成了他的新作《東京漂流》。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視窗,讓我們瞥見:一幕幕光怪陸離的東京風景,一場場荒謬滑稽的生活片段,城市繁榮與光鮮背後的巨大空洞。

我們居住在這裡,卻像孤獨的流亡者……

或許你會在這其中找到自己。

丨精彩書摘

我於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出生,父母在福岡縣門司港經營一間舊式旅館,我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排行第二。

我對老家“藤乃屋”所知不多。父親是這間旅館的所有者,他出生於一八九一年(明治二十四年),是四國香川縣一間大旅館的少爺。他十七歲離家出走,在四國和廣島工作過一陣子,二十三歲那年前往朝鮮半島,後來還去過滿洲。

父親曾在滿洲經營旅館,卻因賭博輸掉。在我出生的八年前,他來到門司港,開設了藤乃屋旅館。

旅館所在的建築不是全新的,而是父親買下舊房子裝修而成。一共將近三十間房,在當時算是規模較大的了。建築面對門司港的主要幹道錦町,是古色古香的茶室風格,樓高三層,帶四面斜屋頂,內部結構複雜,光是樓梯就有五處之多。

家宅作為人的容器,就像環境風土,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與空間感。在某種層面上,就像母親的子宮。對小時候的我而言,名叫藤乃屋的子宮,是一件神奇又深不見底的巨大玩具。

建築物複雜的內部,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複雜光影。

不論怎麼走都出得來,卻像迷宮一樣複雜的走廊與樓梯。

穿梭於迷宮之中,有笑容可掬的女侍端著料理。

隨時從角落冒出的陌生面孔。

房客退房後,房間留下的各種氣味。

房間的每個角落會隨季節變化發出各種聲音,老舊的門窗與房屋外殼會迎風哢哢作響;這些聲音就像家屋裡的人聲一般,烙印在我的童年回憶之中。

白天就像森林一樣寂靜,夜晚就像怒海一般喧囂。

家屋像是親密溫柔的無形手掌,帶著一股神秘又古老的香氣撫摸著屋裡的孩子;讓孩子不由自主地屈服於它。這樣的空間對我來說,仿佛是兼具親密與恐怖的雙刃劍。

這座家屋,往來穿梭著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每兩個月就會無聲無息出沒在客房之間的竊賊。來自朝鮮半島或中國大陸的走私商人們。每星期必定出現在玄關口一次,一邊向人拋著媚眼,一邊唱著《森林的水車》向人討要小費的瘋婆子。房客與女侍在除夕夜私奔,那個胖乎乎的女侍消失幾年後又因為被男人始亂終棄而回來,瘦到皮包骨,仿佛換了一個人。單戀漂亮女侍的派出所巡警在旅館門口自殺。一個缺牙的女侍亂刀刺死在外偷情的壽司師傅。我的小學老師們在宴會上醜態百出。還有深夜的喘息以及數不清的鬼故事……

世間的故事,就像走馬燈一樣閃過孩子眼前。

活在這個子宮裡,我沒有絲毫的厭倦。

然後我漸漸戀上這子宮,乃至感受到子宮的愛;漸漸可以整天不出門,在這子宮中玩上一整天。玩累了便把小臉貼在黑亮的檜木地板上,像被家屋懷抱一樣沉沉睡去。

……(中略)……

又過了八年,十六歲那年春天,像子宮一般的家突然在我的眼前被拆了個片甲不留。

巨大的挖土機和推土機來了,還有一顆我從未見過的汙跡斑斑的巨大鐵球懸垂在一台螳螂似的金屬吊臂下。鐵球撞進子宮,巨大的鐵鉤從屋頂開始摧毀,推土機一邊把瓦礫運走,一邊從地上的殘骸輾過。

龐大的家屋像一匹老象一樣哀號著。

伴隨巨象發出瀕死的悲鳴,我聽到鳥的啼鳴,狗或豬的慘叫,還有獼猴的叫喊和狐狸孤寂的呼喚,又有鹿鳴傳遍四野。老鼠、壁虎與各種蟲類也叫聲不絕。當時我想,這一定是過去住在家屋裡的各種精靈的聲音。

鐵鉤毫不留情地一搗再搗,摧毀了這棟精靈之屋。

聲音終於停歇,巨大的老象粉身碎骨,被燒成灰燼後分車運走,現場只剩一片荒地。之後水泥攪拌車來了,車內吐出鐵灰色的液體,把這塊土地密封起來。

關門海峽海底隧道開通後,市政府開始依照都市計畫重新規劃各個地區。在強硬的行政措施下,我的父母什麼也不清楚就把我們逐漸老朽倒塌的子宮送進歷史,拿著市政府的一點補償金,又去借了一些錢,在一個偏僻的角落另開了一家旅館。新旅館只開了一年,就拖著無法付清的貸款倒閉了。

我們一家人帶著只夠支付旅費的現金與幾塊坐墊,從此離開了門司港,在九州四處流浪。離開那塊土地的時候,我只保住了一條不應該陪葬在子宮中的小生命。

一隻貓。

貓不認人,認房子。我當時硬生生地把它塞進一只有蓋的菜籃裡,準備通過門司港車站的驗票口,結果被票務員看到了。那個中年票務員神經質地把手上的剪票夾扣得哢哢作響,威嚇我們:“動物怎麼能上車?”而我仗著自己年輕力壯,硬是要闖過去,就這樣推搡起來。站務人員一擁而上,母親開口求大家不要衝動。當年七十一歲的父親和趕來瞭解狀況的站長交頭接耳,不知說了什麼。

父親過去在地方上很有聲望,認識這裡的站長;僅從當地亂麻般的幫派關係來看,父親的地位遠在站長之上。但這一次我終於看清,那所謂的人際關係與地位,也不過是地方錢權結構中的一個假像。

臉色紅潤但一臉贅肉的站長把頭整個扭了過去,父親不發一語地看著我與籃子裡的貓。他已經明白,自己不再是這片土地上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而是一個被放逐的多餘的人。

火車就快發車了,我們不得不做出決定。

父親看看我,那眼神像是在下令:

“乾脆一點,放它走吧!”

父親看著我的眼睛,慢慢從我手中拿過菜籃,打開蓋子。

一道白色蹤影,像風一樣躥出去。

我在這裡啊!

我心中默默地喊著。

但貓什麼都不知道,只是發了狂似的逃走。

一隻老貓,在盛夏陽光照耀的車站廣場上,像飛鳥般消逝無蹤。老貓離去後的廣場不同於我的落寞,呈現出一派尋常小鎮街道的悠閒。

站在背後的母親,用一種空虛的輕快語氣叫我:“快走吧!”

我與子宮間的最後一條臍帶,終於也應聲而斷。

這就是一個失去家園的過程。

只不過恰巧發生在我家。

我無意借此抒發個人的懷舊或是鄉愁。子宮的毀滅對我的意義,就是讓我從此告別自己的鄉愁。

這小小的家屋事件不僅發生在我的周遭,它是時代潮流中必然發生的情景片段。我家的房子,被時代的風吹到了一個少不更事的我不瞭解的地方。

丨新書速遞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失去傳統的家宅、失去賴以生存的自然,躋身於冰冷的城市,漂流在一棟棟狹小的公寓間,將人生的究極目標詮釋為一個擁有MyHome的夢想。

三十年前飄在東京,飄在大阪的年輕人,和如今飄在北上廣的人們一樣,迷失了心靈的歸處。

日本當代作家、攝影家、旅行家藤原新也敏銳地觀察、捕捉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以溫柔而不失激烈的筆觸發問並討論,為讀者的心靈帶去一份警示或啟迪。

東京漂流

丨內容介紹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社會,經濟泡沫龐大,各類社會案件頻發,人心的空洞日益增大。日本攝影家、隨筆家藤原新也正在此時結束長達十三年的漫長亞洲之旅,回到故土,將他的所見、所感付諸筆端。隨筆創作《東京漂流》除收錄作者的精彩文字,還穿插部分作者拍攝的新聞類攝影,視角獨特。

飛速發展的經濟與傳統文化的相互制約導致無數人失去了祖輩相傳的家屋,漂流在繁華卻虛浮的都市。過快的城市化步伐則拉大了人與人的心靈區隔,令人們的相處變得冷漠。人與城市、人與自然、人與人的聯結變得愈發脆弱。作者以文學家的筆觸深刻批判大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引人深思與自省。

《東京漂流》編輯推薦語

《東京漂流》裡出現的年輕人群像,不止存在于東京,也存在于各個繁華喧囂、卻缺少歸屬感的大都市。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高速成長給日本的傳統文化帶來巨大衝擊,作者藤原新也恰巧在此時結束十餘年的亞洲旅居生活,闊別經年,他眼中的東京高度繁榮,每個人卻變得冷漠,人心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流離失所。

他一邊在這個城市漂流,一邊從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感覺去掌握現象,把它們寫成文字。他的文字衝撞激烈又不失溫柔,書中談論的城市變化讓人感到痛心的同時,又有一種無奈的熟悉。——燁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