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方,不再是農機“窪地”!農業,因機械化更美!

南方晚稻的秋收, 進入尾聲了。 前一段遭遇的連綿陰雨, 並沒有打亂湖南省寧鄉縣種糧大戶黃勇的收穫節奏。 十多台收割機只用了幾天時間就把2500畝晚稻全部收割完畢。

8台日處理量達到1000噸的烘乾機, 把稻穀裡的水分很快處理完畢。

生產工具的革新, 帶來生產力的飛躍。 在水稻生產大省湖南, 被農民譽為“田間神器”的現代化農業機械大規模投入使用, 正在為鄉村振興帶來充沛動力。

南方, 不再是農機“窪地”

相比北方遼闊的平原, 丘陵起伏、田塊分割為南方推廣機械化製造了天然障礙。 正因如此, 南方曾在歷史上被認為是農業機械化的“窪地”。 水稻是南方主要農作物, 如今, 從育秧、耕種、施肥到收割、烘乾等全流程的各個環節, 農業機械“大顯神通”。

在湖南省衡陽市, 一款履帶自走式旋耕機, 被當地農民稱為“全能戰士”, 在水田、旱地、山地, 都能開展除草、開溝等作業, 可以滿足水稻、水果和蔬菜等不同作物需求。

南方農區的秧苗, 最怕“倒春寒”。 但最近一兩年, 不少地方的農民用上了“自動人造溫室”。 記者今春採訪時在田間地頭看到, 多層鋼架上的傳送帶不斷將一盤盤秧苗迴圈移動, 以便讓噴嘴均勻施灑經過控溫的水霧。

這套系統能隨搭隨拆、可大可小, 不僅將過去露天育秧的效率提高了十倍, 還把育秧時間也縮短了一半。

“不管多複雜的地形, 我們都能在實現仿地自主飛行的同時進行精准施肥打藥。 ”湖南雲雁航空公司總經理王國初說起農用無人機技術如數家珍。

短短3年時間, 作為首個出臺地方標準的省份, 湖南的農用無人機已經更新到第四代, 全省相關製造廠家占到全國四分之一。

“現在我們正在研究後臺雲管理和電子柵欄, 今後無人機操控會更安全省心。 ”王國初說。

種糧大戶黃勇所在的合作社, 8台正在工作的烘乾機呼呼作響, 邊上卻見不到一個工人。 原來, 通過手機資料傳輸, 黃勇坐在辦公室就完成了操作和監控:“以前一車稻穀要七八個人花一個星期才能晾乾, 現在一個人幾個小時就能搞定!”

農民, 玩農機一個比一個溜

這些“田間神器”的出現, 讓農機裝備有了質的飛躍。 但更值得點贊的是, 農民們不僅會玩, 而且還玩得很溜。

APP、移動基站、雲端, 當記者採訪汨羅市科龍水稻合作社理事長向鐵清時, 完全沒想到這些“高大上”的術語竟是從這個皮膚黝黑、頭髮蓬亂, 普通話有濃重口音的莊稼漢嘴裡蹦出來的。

“我們有90台農機, 其中10架無人機, 持證上崗的專業的機手有40多人。 ”向鐵清說, 機手的平均年齡才30來歲, 年平均收入達到8萬元以上。

4項專利,全國首個行業標準——這是婁底市雙峰縣50多歲農民兄弟彭洪巽和彭韓非取得的成績。記者見到他們時,兄弟倆正開著自己發明的“水稻有序拋秧機”在田裡做對比試驗。這款機器在保留機械插秧均勻迅速等優點的同時,還大幅提高秧苗存活率。

“三年來我們已在全省舉辦17屆無人機培訓班,培養持證機手超過1500名。”湖南高壟航空公司總經理李遺介紹。而通過將協會、政府、高校和企業的資源平臺有機整合,湖南省還對全省所有縣市區的農機推廣站站長進行了專業培訓。

農業,因機械化更美

“過去,除草劑用得連我們自己都怕,家禽都不敢散養。”衡陽縣種糧大戶王水斌說。他告訴記者,過去,由於施藥不准,總是出現“禾草爭肥”的情況,“搶食”後的野草怎麼除都除不盡。後來,他使用了湖南一家企業研發的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機,對比試驗表明,能少用30%的藥肥。

“今年我們通過推廣植保無人機和同步施肥機,減少藥肥施用量超過2500噸,還推廣生物質制肥機,減少畜禽糞便污染量30萬噸。”湖南省農機局局長王羅方說。

油菜生產無法實現機械化,每畝超過千元的成本曾一度讓南方油菜面積萎縮明顯,也直接導致我國菜籽油進口依賴度增加。

今年初,湖南農大官春雲院士團隊與長沙一家公司合作研發的“油菜旋耕施肥聯合播種機”,成為“一條龍”解決油菜生產所有環節的“神器”,每畝種植成本降低到不足500元。

在湘鄉市金石鎮,村民黃炎春嘗到油菜機械化帶來的甜頭,大規模種植油菜,推廣“油菜旅遊”,今年一共有5萬多名遊客到他的基地“賞花看畫”。

年平均收入達到8萬元以上。

4項專利,全國首個行業標準——這是婁底市雙峰縣50多歲農民兄弟彭洪巽和彭韓非取得的成績。記者見到他們時,兄弟倆正開著自己發明的“水稻有序拋秧機”在田裡做對比試驗。這款機器在保留機械插秧均勻迅速等優點的同時,還大幅提高秧苗存活率。

“三年來我們已在全省舉辦17屆無人機培訓班,培養持證機手超過1500名。”湖南高壟航空公司總經理李遺介紹。而通過將協會、政府、高校和企業的資源平臺有機整合,湖南省還對全省所有縣市區的農機推廣站站長進行了專業培訓。

農業,因機械化更美

“過去,除草劑用得連我們自己都怕,家禽都不敢散養。”衡陽縣種糧大戶王水斌說。他告訴記者,過去,由於施藥不准,總是出現“禾草爭肥”的情況,“搶食”後的野草怎麼除都除不盡。後來,他使用了湖南一家企業研發的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機,對比試驗表明,能少用30%的藥肥。

“今年我們通過推廣植保無人機和同步施肥機,減少藥肥施用量超過2500噸,還推廣生物質制肥機,減少畜禽糞便污染量30萬噸。”湖南省農機局局長王羅方說。

油菜生產無法實現機械化,每畝超過千元的成本曾一度讓南方油菜面積萎縮明顯,也直接導致我國菜籽油進口依賴度增加。

今年初,湖南農大官春雲院士團隊與長沙一家公司合作研發的“油菜旋耕施肥聯合播種機”,成為“一條龍”解決油菜生產所有環節的“神器”,每畝種植成本降低到不足500元。

在湘鄉市金石鎮,村民黃炎春嘗到油菜機械化帶來的甜頭,大規模種植油菜,推廣“油菜旅遊”,今年一共有5萬多名遊客到他的基地“賞花看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