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濟南“小巷總理”陳葉翠去世 工作近30年以社區為家

2017年11月11日20時許, 陳葉翠因病不幸去世。 這位33歲就投身社區工作的“小巷總理”近30年來紮根社區, 將最美好的青春韶華全部奉獻給了社區居民。

濟南市甸柳新村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 是山東第一位公推直選產生的"小巷總理"。 從1988年到居委會工作, 陳葉翠一干就是近30年。 她在甸柳第一社區默默堅守, 靠自己的人格魅力, 把一個嘈雜混亂的社區, 帶成一個人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真正的把社區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做。 她把“上為政府分憂, 下為百姓解難”作為座右銘, 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 帶領社區黨員群眾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是黨員群眾心中信得過、靠得住、叫得響的優秀共產黨員和社區幹部。

不忘初心:工作近30年以社區為家

“不忘初心, 繼續前行”陳葉翠曾告訴齊魯網記者, 總書記說的這八個字深深地觸動了她, “既然選擇了黨, 就要跟黨走, 絕不後悔為了黨的事業做出畢生的努力, 我一定要做一個對老百姓負責的社區書記。 ”

憑藉著這種信念, 陳葉翠在社區工作的近30年中, 一直都是以社區為家, 視居民群眾為親人, 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 在社區的平凡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陳葉翠生前一直告訴身邊的人, 每個黨員在宣誓的時候都會說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不叛黨, 忠於黨。 作為黨員, 不能忘記入黨時候的話, 要繼續努力, 繼續前進, 繼續為老百姓做好服務。

不好惹的“軸”大媽

從家到辦公室, 走路不過5分鐘, 可騎電動車的陳葉翠, 幾乎每天都得走上40多分鐘。 社區裡的居民, 不管有啥大事小情, 只要碰上了, 總愛跟她聊上幾句。

好不容易忙完坐下了, 一聽要說社區的事兒, 陳葉翠一下子就亢奮起來, 聲音陡然高了八度, “我給自己的定位, 就是個‘樞紐站’, 黨委、政府的政策我要不折不扣地給群眾傳達下去, 群眾的需求我要一點不落地反映上來。 ”

曆下區甸柳第一社區始建於1984年, 是山東濟南市的城市拆遷集中安置區,

0.4平方公里的面積, 卻住著3000戶、1萬餘人, 其中離退休、下崗失業和困難群眾占到30%左右。 工作難度多大, 可想而知。

從1988年到居委會工作, 陳葉翠一干就是近30年, 大到社區環境建設, 小到下水道堵塞, 陳葉翠從早到晚, 就是圍著居民的家長里短打轉轉。

別看陳葉翠個頭不高, 只要涉及居民利益就敢豁出去, 是個不好惹的大媽。 2012年, 轄區內的第二汽車改裝廠重啟片區改造, 上級部門和開發商拿著拆遷安置方案找到陳葉翠, 請她幫著做群眾的工作。

“你們設計的是啥戶型?臥室這麼小, 安置房才比拆遷房大兩平方米, 就要多掏10多萬, 我這一關都通不過!”陳葉翠挑出一堆問題, 當面給頂了回去。 經過多次力爭,

利益得到保障的247戶居民, 3個月內就全簽了協議, “有人說我‘軸’, 但我覺得‘軸’得值。 ”

“居委會就是個群眾自治機構, 千好萬好, 不如讓群眾參與進來得好。 ”作為山東首位公推直選產生的“小巷總理”, 陳葉翠認准這個理, “群眾能把社區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來管, 這是最可貴的, 也是我們這最大的特色。 ”

讓群眾做主, 陳葉翠自個的腰板得先硬。 社區裡拆違章建築, 涉及哪個黨支部書記, 就第一個拆, 接著拆黨員的, 最後才拆群眾的。 不管對方是位高權重, 還是一介布衣, 陳葉翠一碗水端平, 誰有理就買誰的賬。

“上樑不正下樑歪, 我不正, 下麵也不會正。 ”這麼多年, 陳葉翠堅持在社區黨員群眾中抓思想政治工作, 每週四下午的黨員學習會, 雷打不動, “人窮可以救濟,可思想貧窮了就沒法救了,人還是要抓思想。”

陳葉翠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記下來,26年用了60多個、記下100多萬字。“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但你要不解決,在他心裡就是個大疙瘩。”凡是居民反映的問題,陳葉翠絕不當“老好人”,更不“捂蓋子”,非要折騰個“底朝天”。

2012年,陳葉翠被查出腹部腫瘤,化療時掉光了頭髮,她就買個假髮戴上,不到兩個月重新上崗。老伴今年也不幸染病,差點就被擊倒的陳葉翠,一緩過神來又出現在社區。她就像一團烈火,熊熊燃燒。

你幸福所以我幸福

由於熱源不足、道路管線密集等原因,類似甸柳一區這樣的老舊社區想加入集體供暖,困難重重。為了讓居民溫暖過冬,陳葉翠曾忍著病痛,在剛接受完治療後的第二天,清晨7點趕到供熱部門等候負責人反映情況,最終供熱問題得以解決。陳葉翠的另一件心頭大事,就是甸柳一小以東片區的舊城改造。改造工作開展的四年來,她本著“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的原則,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宣傳帶動作用、發揚民主,已記不清為此開過多少大會小會了。

網上搜索“甸柳陳葉翠”幾個關鍵字,關於她的報導不計其數,一位元居民這樣對記者說,在居委會工作的陳主任,為社區做過的好事兒三天都說不完。記者在社區裡隨便一轉,發現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起她的好。

作為山東直選的第一位“小巷總理”,陳葉翠令人稱道的,不僅是她的大愛,還有她的大視野。像下水道堵塞、夫妻鬧矛盾、考大學報志願,甚至年輕人找物件,孤寡老人的飲食喜好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她都當成大事來辦,大家也都願意找她辦,在兩千多戶居民心中,陳葉翠就是“主心骨”。同時,為了與時代同步,她先後聘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曾家達教授等專家當“高參”,在社區建立了社工專業實習基地,建起手工作坊優先雇用殘疾人,組建再就業促進會促成五百多名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她還帶領社區骨幹前往香港、澳門與社區服務組織交流學習。她的社區管理經驗甚至成為一些高校的典型案例。

陳葉翠,女,漢族, 1955 年 9 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濟南市曆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2016年7月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曾獲全國司法部模範調解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社區服務先進個人、山東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山東省優秀村級計劃生育專職主任、濟南市三五普法個人、濟南市殘聯先進個人三等功、濟南市優秀共產黨員、泉城巾幗十傑、濟南市志願服務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人窮可以救濟,可思想貧窮了就沒法救了,人還是要抓思想。”

陳葉翠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記下來,26年用了60多個、記下100多萬字。“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但你要不解決,在他心裡就是個大疙瘩。”凡是居民反映的問題,陳葉翠絕不當“老好人”,更不“捂蓋子”,非要折騰個“底朝天”。

2012年,陳葉翠被查出腹部腫瘤,化療時掉光了頭髮,她就買個假髮戴上,不到兩個月重新上崗。老伴今年也不幸染病,差點就被擊倒的陳葉翠,一緩過神來又出現在社區。她就像一團烈火,熊熊燃燒。

你幸福所以我幸福

由於熱源不足、道路管線密集等原因,類似甸柳一區這樣的老舊社區想加入集體供暖,困難重重。為了讓居民溫暖過冬,陳葉翠曾忍著病痛,在剛接受完治療後的第二天,清晨7點趕到供熱部門等候負責人反映情況,最終供熱問題得以解決。陳葉翠的另一件心頭大事,就是甸柳一小以東片區的舊城改造。改造工作開展的四年來,她本著“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的原則,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宣傳帶動作用、發揚民主,已記不清為此開過多少大會小會了。

網上搜索“甸柳陳葉翠”幾個關鍵字,關於她的報導不計其數,一位元居民這樣對記者說,在居委會工作的陳主任,為社區做過的好事兒三天都說不完。記者在社區裡隨便一轉,發現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起她的好。

作為山東直選的第一位“小巷總理”,陳葉翠令人稱道的,不僅是她的大愛,還有她的大視野。像下水道堵塞、夫妻鬧矛盾、考大學報志願,甚至年輕人找物件,孤寡老人的飲食喜好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她都當成大事來辦,大家也都願意找她辦,在兩千多戶居民心中,陳葉翠就是“主心骨”。同時,為了與時代同步,她先後聘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曾家達教授等專家當“高參”,在社區建立了社工專業實習基地,建起手工作坊優先雇用殘疾人,組建再就業促進會促成五百多名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她還帶領社區骨幹前往香港、澳門與社區服務組織交流學習。她的社區管理經驗甚至成為一些高校的典型案例。

陳葉翠,女,漢族, 1955 年 9 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濟南市曆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2016年7月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曾獲全國司法部模範調解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社區服務先進個人、山東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山東省優秀村級計劃生育專職主任、濟南市三五普法個人、濟南市殘聯先進個人三等功、濟南市優秀共產黨員、泉城巾幗十傑、濟南市志願服務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