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便民廣場」“區區小蟲水中游,一湖池水清如許”不是天方夜譚 我區引入食藻蟲新技術 讓“生病”的碧津湖重返“健康”

靠一種小蟲子就能改變一個湖的水生態系統?在渝北, 這並非天方夜譚。 近日, 記者從區環保局獲悉, 為打破傳統的環湖截汙、庫底清淤、定期換水、搭建生態浮床修復的治汙模式, 我區決定, 在全市率先使用“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以下稱“食藻蟲技術”), 對碧津湖實施水生態修復。

碧津湖底平整工作正有序進行

11月8日, 記者站在碧津湖畔的橋上眺望, 湖裡已經沒有水, 一輛挖掘機正在對湖底進行平整和清淤的作業。 “我們正在對碧津湖實施水生態修復工作, 預計今年底前就可以見效。 ”區環保局污染防治科工作人員許力予告訴記者, 近年來, 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 城市規模日益擴大, 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 而作為城市重要資源和污水載體的河流、湖庫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些河流、湖庫黑臭問題嚴重, 不但影響文明城區形象,

而且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為進一步改善碧津湖水生態系統, 我區決定使用“食藻蟲技術”, 對碧津湖實施水生態修復。

“這種‘食藻蟲技術’為中國原創、世界首創, 既是行業內唯一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高新技術, 也是唯一獲得美國發明專利的高新技術, 在全國黑臭河道、湖泊水體生態修復500多例中無一失敗。 ”許力予告訴記者, 食藻蟲是一種低等甲殼浮游動物, 在全世界都有分佈。 通俗地說, 它是蝦、蟹等甲殼動物的祖先。 經過馴化, 它可以專吃藍綠藻。 碧津湖投入了食藻蟲後, 就可以用它來消除富營養化水體的藍綠藻;然後再種植水草等多類型沉水植物, 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富營養物質;最後, 往河裡放入各種魚類, 從而使湖底成為一個“食藻蟲——水下森林”共生系統。

待碧津湖蓄水後, 這些食藻蟲就將被投放到水裡, 對碧津湖水進行生態修復

許力予表示, 採用這種“食藻蟲技術”不需清淤, 見效快, 集中治理期滿60天, 沉水植物逐漸生長, 水體透明度達1米以上;集中治理期滿90天,

生態系統基本穩定, 水體透明度達到1.5-2米;集中治理期滿12個月, 水下森林形成, 3米以內清澈見底。 “形成水下生態系統以後, 就不需再定期換水, 水質穩定不反彈, 後期維護簡單, 時間越長, 水質穩中向好, 維護成本逐年降低。 ”許力予說。

“聽說碧津湖在治理, 以後這裡肯定會更漂亮。 ”家住碧津公園附近的陳海平告訴記者, 他退休後, 沒事就喜歡沿著碧津湖轉圈。 前段時間, 陳海平發現碧津湖的湖水突然沒了, 一打聽才知道要對這個湖進行治理。 據瞭解, 目前, 施工方正在對湖底進行平整, 下一步將蓄水、種植水草、投放食藻蟲。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 市民再游碧津湖, 就可以隔著湖面看到水下搖曳的水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