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視野看渝北」人民日報:生態宜居,誰不說俺家鄉美

【人民日報】生態宜居, 誰不說俺家鄉美

王清祥——

我是村莊“美容師”, 清運垃圾忙

人物感言: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讓我們吃了定心丸,

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 整治村莊環境, 我們越幹越有勁, 村子越來越美!

深秋的清晨, 村落剛剛從薄霧中露出輪廓, 王清祥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作為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草坪村垃圾清運隊隊長, 他換好工作服, 來到村民家門口, 熟練地拿起垃圾桶, 將桶內垃圾倒進大收集袋。 每個院壩都有垃圾桶, 村民把垃圾放進桶裡, 垃圾清運隊收集轉運到公路旁的垃圾收集箱, 再由垃圾清運車拉走。

“這幾年, 村子乾淨漂亮, 以前卻是髒、亂、差。 ”王清祥告訴記者, 那時候垃圾亂堆、污水亂倒, 還出現過小孩子掉進臭水溝的事情, “雖然救上來了, 但老百姓的意見卻更大了。 ”

2012年, 草坪村成立了垃圾清運隊, 管理全村600餘人的環境衛生,

王清祥成為第一批隊員。 上崗第一天, 王清祥和他的隊友遇到的第一個難題便是清理存量垃圾。 “房前屋後到處都有, 又趕上夏天, 成堆的垃圾引發惡臭, 蚊蟲成群。 ”王清祥說, 為了把這些陳年垃圾清理掉, 他們經常是從早晨幹到晚上, 有些村民小組不通公路, 隊員們便靠肩挑背扛, 把垃圾一點點運出去。

更讓王清祥為難的是村民的不理解。 有一位村民看到清運隊把他家院壩的垃圾清運走後, 提出要向清運隊收取“垃圾費”, 讓他哭笑不得。 第二次上門, 王清祥發現這個村民竟然開始“報復”, 故意把垃圾散倒在院壩和公路旁。 “別人家好整潔, 你家這樣看不得喲。 家裡要是有客人來, 會遭笑話。 ”王清祥和駐村幹部一遍遍做這個村民的思想工作。

當存量垃圾清理乾淨, 看著乾淨整潔的院壩, 這個村民改變了原來的看法, 主動配合清運隊工作。

現在, 草坪村的清運隊擴充到了10名隊員。 長效機制也建了起來, 清運隊把全村以各村民小組為單元劃分為10個網格, 明確每個隊員的責任區域。 村委會將清潔衛生標準通過上牆、組織學習等方式在村民中廣泛宣傳, 駐村幹部入戶講解文明禮儀知識和健康衛生習慣。

衛生環境好了, 村裡把道路進行了硬化, 又把村民的房子都換上了“新衣”, 還修建了人工濕地, 將村民的生活污水統一排放, 沉澱淨化後再用來灌溉。 “村子現在就像小公園, 村民生活舒心, 也自覺地愛護環境。 ”王清祥說, 現在村民都養成了垃圾分類和清掃院壩的習慣,

有些村民自家衛生沒做好被點名, 感覺臉上無光, 整改之後主動找村幹部銷號。

村子美了, 遊客來了, 村口建起了小型停車場, 紅楓林中修建了步道, 新建的公共廁所也將馬上投入使用。 腦子活絡的村民開起了農家樂, 就連村民家的土雞蛋也能賣個好價錢。 王清祥和隊友們更加不敢鬆懈:“城裡的客人看中的就是鄉村的美景, 保護好環境, 找准路子, 人氣上來了, 大家的錢袋子就鼓了。 ”

【直播重慶午新聞】生態文明建設 渝北:率先採用食藻蟲技術修復湖庫水生態

簡介:為打破傳統的環湖截汙、庫底清淤、定期換水、搭建生態浮床修復的治汙模式, 渝北區在全市率先使用“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對碧津湖實施水生態修復。

視頻連結:

http://news.cctv.com/2017/11/13/VIDEQ8ItlvM1pcXPakzcvMNy171113.shtml

【重慶晨報】鄉村學校來了“愛心媽媽” 給留守兒童帶來溫暖

鄉村學校很多是留守兒童,需要關心和愛護。昨日,“校際攜手”共譜慈孝樂章活動正式啟動,渝北區龍山小學“牽手”古路小學,讓城鄉學校的資源、師資共用。鄉村學校的孩子不僅收到了禮物,還有了“愛心媽媽”和校外輔導員。

校長當上“愛心媽媽”

渝北區古路鎮是“慈孝之鄉”,這裡發生過很多動人的慈孝故事。古路小學將建設慈孝文化展覽室、慈孝浮雕、慈孝長廊等,用一個個古今慈孝故事,教育孩子們懂慈孝、知感恩。

古路小學是一個鄉村學校,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孩子跟著老人一起生活。

在“校際攜手”共譜慈孝樂章活動中,龍山小學校長楊乾敏當上了孩子們的“愛心媽媽”。楊乾敏介紹,城鄉學校“牽手”合作,辦學理念、師資力量都可以共建共用,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古路小學的慈孝教育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可以將好的教育資源分享給古路小學。”楊乾敏說,“當上孩子的‘愛心媽媽’,我會常來看看他們,希望用教育和關愛影響鄉村孩子,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校外輔導員來教藝術

昨日,古路小學的孩子們還收到了學習用品等禮物。“最美留守女童”李春玲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鼓勵大家自立自強。當天,古路小學的鄉村學校少年宮裡還來了校外輔導員,這些校外輔導員都是龍山小學的藝術老師,主要教孩子們音樂、美術,給他們帶來藝術啟蒙。龍山小學老師謝怡不僅是校外輔導員,還成為重慶市慈孝文化促進會的“愛心大使”。

據瞭解,受聘的校外輔導員每學期都會到鄉村學校少年宮,給古路小學的農村孩子上課。此外,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校外輔導員還會通過教他們製作賀卡、給父母寫信等活動,去理解父母、懂得感恩。

11歲的劉津余在古路小學上五年級,父母長年在外,他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老了,我在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她分擔生活的重擔,這也是一種孝心。”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我們還會舉辦尋孝源、講孝言、踐孝行、贊孝星、傳孝道活動,傳承慈孝文化。”古路小學校長塗慶樂說,孩子們有了“愛心媽媽”,有了“校外輔導員”,今後不再孤單。

【重慶商報】龍溪街道團工委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近日,渝北區龍溪街道團工委組織各社區及轄區非公企業團支部書記、團員青年,在街道會議室召開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主題團日活動。會上,街道團工委書記段成波對街道各級團組織下一步如何興起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作出部署。

段成波指出,黨的十九大是一次高舉旗幟、引領方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性盛會。各級團組織和廣大團幹部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頭等政治任務,採取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引領轄區廣大青年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重慶法制報】渝北區推行“三化融合” 服務提質升級

日前,渝北區綜治辦被中央綜治委表彰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這是繼2016年獲得“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城市”稱號後,該區取得的又一殊榮。據悉,近年來,渝北區綜治辦積極探索並推行網格化、資訊化、社會化“三化融合”的社會治理新方式,著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與水準,實現了社會治理從粗放到精細、從靜態到動態、從開環到閉環、從分散到集中的轉變。

以網格化為依託

有效提升社會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自2014年以來,我區依託網格化服務管理,累計採集資訊3315812條,處理群眾訴求384528個,辦結率超過80%,基本實現了基層問題有人反映、社情民意有人收集、安全隱患有人排查、矛盾糾紛有人調處、困難群眾有人幫扶、群體活動有人組織的‘六有’目標。”近日,據渝北區委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李代貴介紹,該區通過科學劃分網格、規範辦事流程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社會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為提升服務精細化水準,該區科學劃分網格,按照“地域相鄰、規模適度、全域覆蓋、方便管理”原則,劃分基礎網格3081個,配備專兼職網格員7724 名,與全區1700餘名專職巡防隊員、平安志願者、紅袖標義務巡邏員組成的351支義務巡邏隊一道,夯實了社會基層服務。同時,網格隊伍準確搜集錄入基礎資料,做到動態化管理,人性化服務,實現了網格之間的無縫銜接,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職能到位、責任到人”的全覆蓋服務網路。

在充實服務隊伍方面,渝北區級部門、鎮街幹部以“三人五事”活動為載體,擔任網格督導員,督促所屬網格開展工作,協調解決本網格的熱點、難點問題,目前已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服務格局。

該區不斷規範辦事流程,以“問題導向、結果倒逼”為原則,健全並完善了網格工作流程。據介紹,該區對網格收集到的問題實行三色分類、清單管理、限時辦理,對工作懈怠、辦理不及時的網格採取預警提示;推行“領導成格員,幹部當義工,群眾做主力”工作法,探索建立了“黨支部(小組)建在網格上”等制度;實行網格事務“定格、定人、定崗、定責”,開創了社會治理工作“管理到網格,服務到家庭”的新局面。

以資訊化為平臺

有效提升政府服務管理效能

據悉,該區通過多樣化資訊管理手段的運用,加強資訊整合與共用,構建了“統一受理、部門分辦、結果公開、群眾評議”的運行機制。

為有效整合群眾需求資訊平臺,該區整合了全區90餘個非緊急性公共服務號碼,建立為民服務“96007”回應群眾需求;高標準打造前沿城市綜合服務雲系統,其中,“智慧社區資訊管理系統”及“渝北通APP”暢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同時,該區建立完善了資訊採集機制、資訊動態報告、“三清三進”問題處置制度等工作制度和機制,並探索建立了群眾反映問題的收集、分類、交辦、督辦、回饋“閉環”資訊回饋機制,形成了區——部門——鎮街——社區——網格——區的閉環辦事鏈條,拓寬了上下溝通、資訊交流的管道,完善了監督網路。

此外,該區牽頭在城區所有背街小巷及農村治安複雜部位,建成了26296個視頻監控攝像頭和6574個多媒體終端設備的“智慧天網”工程,向社會提供報警服務等公共安全服務。同時,還通過資料採擷、人像比對、北斗導航等現代技術集成運用,著力實現全新資訊化社會治理。

以社會化為橋樑

有效提升公眾參與服務水準

渝北區在全市率先使用“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對碧津湖實施水生態修復。

視頻連結:

http://news.cctv.com/2017/11/13/VIDEQ8ItlvM1pcXPakzcvMNy171113.shtml

【重慶晨報】鄉村學校來了“愛心媽媽” 給留守兒童帶來溫暖

鄉村學校很多是留守兒童,需要關心和愛護。昨日,“校際攜手”共譜慈孝樂章活動正式啟動,渝北區龍山小學“牽手”古路小學,讓城鄉學校的資源、師資共用。鄉村學校的孩子不僅收到了禮物,還有了“愛心媽媽”和校外輔導員。

校長當上“愛心媽媽”

渝北區古路鎮是“慈孝之鄉”,這裡發生過很多動人的慈孝故事。古路小學將建設慈孝文化展覽室、慈孝浮雕、慈孝長廊等,用一個個古今慈孝故事,教育孩子們懂慈孝、知感恩。

古路小學是一個鄉村學校,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孩子跟著老人一起生活。

在“校際攜手”共譜慈孝樂章活動中,龍山小學校長楊乾敏當上了孩子們的“愛心媽媽”。楊乾敏介紹,城鄉學校“牽手”合作,辦學理念、師資力量都可以共建共用,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古路小學的慈孝教育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可以將好的教育資源分享給古路小學。”楊乾敏說,“當上孩子的‘愛心媽媽’,我會常來看看他們,希望用教育和關愛影響鄉村孩子,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校外輔導員來教藝術

昨日,古路小學的孩子們還收到了學習用品等禮物。“最美留守女童”李春玲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鼓勵大家自立自強。當天,古路小學的鄉村學校少年宮裡還來了校外輔導員,這些校外輔導員都是龍山小學的藝術老師,主要教孩子們音樂、美術,給他們帶來藝術啟蒙。龍山小學老師謝怡不僅是校外輔導員,還成為重慶市慈孝文化促進會的“愛心大使”。

據瞭解,受聘的校外輔導員每學期都會到鄉村學校少年宮,給古路小學的農村孩子上課。此外,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校外輔導員還會通過教他們製作賀卡、給父母寫信等活動,去理解父母、懂得感恩。

11歲的劉津余在古路小學上五年級,父母長年在外,他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老了,我在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她分擔生活的重擔,這也是一種孝心。”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我們還會舉辦尋孝源、講孝言、踐孝行、贊孝星、傳孝道活動,傳承慈孝文化。”古路小學校長塗慶樂說,孩子們有了“愛心媽媽”,有了“校外輔導員”,今後不再孤單。

【重慶商報】龍溪街道團工委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近日,渝北區龍溪街道團工委組織各社區及轄區非公企業團支部書記、團員青年,在街道會議室召開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主題團日活動。會上,街道團工委書記段成波對街道各級團組織下一步如何興起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作出部署。

段成波指出,黨的十九大是一次高舉旗幟、引領方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性盛會。各級團組織和廣大團幹部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頭等政治任務,採取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引領轄區廣大青年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重慶法制報】渝北區推行“三化融合” 服務提質升級

日前,渝北區綜治辦被中央綜治委表彰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這是繼2016年獲得“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城市”稱號後,該區取得的又一殊榮。據悉,近年來,渝北區綜治辦積極探索並推行網格化、資訊化、社會化“三化融合”的社會治理新方式,著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與水準,實現了社會治理從粗放到精細、從靜態到動態、從開環到閉環、從分散到集中的轉變。

以網格化為依託

有效提升社會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自2014年以來,我區依託網格化服務管理,累計採集資訊3315812條,處理群眾訴求384528個,辦結率超過80%,基本實現了基層問題有人反映、社情民意有人收集、安全隱患有人排查、矛盾糾紛有人調處、困難群眾有人幫扶、群體活動有人組織的‘六有’目標。”近日,據渝北區委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李代貴介紹,該區通過科學劃分網格、規範辦事流程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社會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為提升服務精細化水準,該區科學劃分網格,按照“地域相鄰、規模適度、全域覆蓋、方便管理”原則,劃分基礎網格3081個,配備專兼職網格員7724 名,與全區1700餘名專職巡防隊員、平安志願者、紅袖標義務巡邏員組成的351支義務巡邏隊一道,夯實了社會基層服務。同時,網格隊伍準確搜集錄入基礎資料,做到動態化管理,人性化服務,實現了網格之間的無縫銜接,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職能到位、責任到人”的全覆蓋服務網路。

在充實服務隊伍方面,渝北區級部門、鎮街幹部以“三人五事”活動為載體,擔任網格督導員,督促所屬網格開展工作,協調解決本網格的熱點、難點問題,目前已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服務格局。

該區不斷規範辦事流程,以“問題導向、結果倒逼”為原則,健全並完善了網格工作流程。據介紹,該區對網格收集到的問題實行三色分類、清單管理、限時辦理,對工作懈怠、辦理不及時的網格採取預警提示;推行“領導成格員,幹部當義工,群眾做主力”工作法,探索建立了“黨支部(小組)建在網格上”等制度;實行網格事務“定格、定人、定崗、定責”,開創了社會治理工作“管理到網格,服務到家庭”的新局面。

以資訊化為平臺

有效提升政府服務管理效能

據悉,該區通過多樣化資訊管理手段的運用,加強資訊整合與共用,構建了“統一受理、部門分辦、結果公開、群眾評議”的運行機制。

為有效整合群眾需求資訊平臺,該區整合了全區90餘個非緊急性公共服務號碼,建立為民服務“96007”回應群眾需求;高標準打造前沿城市綜合服務雲系統,其中,“智慧社區資訊管理系統”及“渝北通APP”暢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同時,該區建立完善了資訊採集機制、資訊動態報告、“三清三進”問題處置制度等工作制度和機制,並探索建立了群眾反映問題的收集、分類、交辦、督辦、回饋“閉環”資訊回饋機制,形成了區——部門——鎮街——社區——網格——區的閉環辦事鏈條,拓寬了上下溝通、資訊交流的管道,完善了監督網路。

此外,該區牽頭在城區所有背街小巷及農村治安複雜部位,建成了26296個視頻監控攝像頭和6574個多媒體終端設備的“智慧天網”工程,向社會提供報警服務等公共安全服務。同時,還通過資料採擷、人像比對、北斗導航等現代技術集成運用,著力實現全新資訊化社會治理。

以社會化為橋樑

有效提升公眾參與服務水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