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劉鑫”這類偽弱者,請珍藏好你的“善良”

&閱讀說明&

作為新聞事件的相關報導和評論, 應該以事實為依據, 以理性為準繩。 對於“江歌被害案中的劉鑫”, 小編僅僅是一個新聞事件的旁觀者, 所以對當事人沒有評說的資格。 不過, 對於報導中, 所描述的“劉鑫偽弱者”的社會現象和背後的生活智慧邏輯, 有些感觸。 本文中, 僅僅將劉鑫作為一個社會角色來探討, 無關乎本人的真實情節。 所以, 這裡小編用引號給以區分。 借用“劉鑫”這類偽弱者社會現象, 來探討“善良”的處世方法和背後的生活智慧。

&正文&

(一)

善良在變遷

小編觀看了江歌媽媽和劉鑫對話的視頻, 也閱讀了許多“有關江歌被害與劉鑫的反應”的報導, 小編有幾點感觸:

第一個感觸是:像江歌這類人的善良品質, 值得所有人珍視。 無論何種社會和生活場景, 善良都是無價的。 只不過, 江歌為她的善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有些沉重。

第二個感觸是:像“劉鑫”之流的偽弱者,

確實是社會的毒瘤。 作為大多數善良的人, 必須要認清社會現實, 保持自己善良品性的同時, 也要提防被偽弱者利用。

一般社會的法律, 不會為偽弱者定罪, 也不會為善良者的被利用埋單, 這就導致了社會人人自危, 善良越來越被冷落甚至拋棄。

小編從小深受傳統文化教育, 深信“仁義禮智信, 溫良恭儉讓”, “老吾老以及天下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天下人之幼”。 所以, 在剛剛面對社會的時候, 還根本不會拒絕, 不會說“NO”。

在工廠上班的時候, 往往有這樣的同事, 說自己文化不高, 你是大學生, 懂得多, 這個機器毛病幫查查, 修修。 當然, 修好了, 功勞是他的;如果要修不好, 他會在背地裡向領導打你的小報告。

當然這些事情,

是在反復多次後才被發現的。 雖然如此, 一旦被請求幫助的時候, 雖然心裡不那麼舒暢, 卻還是沒有辦法說出“不”。 在自己的大腦裡, 總是有倫理道德教育“做人要樂於助人, 人應該相互幫助”。 而看到求幫助的同事, 也確實知識有限, 能力有限。 將心比心, 他確實做起來比自己要困難得多。

這是“偽弱者”與“強善者”社會。

(二)

偽弱者

就如同“江歌事件中的劉鑫”, 和小編經歷中的同事。 他們僅僅是在處理某些事情的時候, 能力有不及。 但不代表通過努力, 他完全無法勝任。 只是他們知道, 開口“請求一下”, 態度變得“弱弱一點”, 就能得到那些好心人的幫助。 他們只關注當下自己面前困難的解決, 不會關心對方的好心、善良, 也不會真心實意的充滿感恩。 他們把這種“弱弱的請求”當成了解決自己困難的策略而已, 不會有半分虧欠的心理。 被求助的人, 在他們的眼中, 就是完成任務的一個工具和一種手段。

所以, 從生存的技能上來說, 他們更容易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其實他們才是生活中解決問題的“強者”,

雖然手段有欠光明。 所以說, 他們是“偽弱者。 ”

另外一點, 他們往往只關心自己的利益, 想法和感受, 不會關心他人的利益情感。 他們擁有一副鐵石心腸, 天生情感不易受到動搖和傷害。 所以從情感的角度, 他們更牢固不動搖, 不易受到衝擊和傷害。 所以說他們是“偽弱者”。

從生存實際的角度, “臉厚心黑”, 往往會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 少受情感的傷害。

江歌如果是個“偽弱者”, 她自然不會出面幫助“劉鑫”, 後面的一切災難將不會發生。

“強善者”

這裡說的是,並不是心甘情願的,有充分能力擔當的“善良心態和行為”。也就是說,他付出了善意、善行,但是這個“善意”並非發自于本心,不論利益得失,都願意付出“善良”。這個“善意”往往是被社會理論道德規範教化的結果,在付出“善心、善行”的時候,要麼自己本心比較壓抑委屈,要麼根本不具備這個能力。

小編記得小時候受到的社會倫理教育,要向一個八歲的小孩學習,因為他為了保護隊裡的辣椒不被地主偷摘,被那個三十幾歲的小偷給殺害了。言外之意,就是要“為了集體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生命,不論你的年齡大小,有沒有擔當能力。”

這是根本沒有能力而強行“善舉”的“強善者”教育。

現在很多家長也在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看到走路不方便的老人,要幫忙扶一扶。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無法預料自己的善舉會不會被訛上。

這是不分社會場景下的“強善者”家教。

時代在變化,人性在變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很多內涵已經改變,很多社會場景已經不適用。作為人際交往規範的“社會倫理”,也需要和現實接軌。

(三)

善良之道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都在為自己的生存艱辛的努力。善良不是法律強制的,也不是生活必須的。善良是好的品質,但並不表示對人人都要善良,對事事都要善良,時時處處都要善良。善良應該在自己心甘情願下發生,應該在有能力擔當下發生,而不是因為“被社會倫理道德說教了”,所以要善良。

最符合生命實際情況的善良是“不要妨礙、更不要傷害他人”。

小編以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可以算是當下比較符合社會實際的“善良”基礎邊界了。

對於“偽弱者劉鑫”的批判,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這樣的人,從古到今都是大量存在的。人性為私、為我,這是有這個獨立肉體以來,不得不遵從的基本生命規則。聖人的教化,也僅僅是為了緩和“一群自私者和平相處的矛盾”。在“為私為我”的基礎上,“適度地考慮他人”,這就是最基本的“社會善良”。

當然“善良、善心、善行”,不僅僅是社會的一種倫理道德教育,也是人類的一種天性。我們要做的,不是因為“劉鑫之流的偽弱者”而忽視這份“善良的本性”,而是要盡可能的符合社會實際情況,保護好這份“善良”,不要被“偽弱者”欺騙和利用。

“強善者”場景一:

在同事之間,其朋友之間,可能也有家人之間,是不是常常會有如下情景:

大熱天,朋友約你相見。見面了,你喝著礦泉水,朋友手裡空空。他可能說:“你怎麼這麼自私,都不給我買一瓶。”這個時候你是什麼心情?你可能覺得確實不好意思,居然沒有考慮到給朋友帶一瓶。特別是那個“自私”的評語,很是刺耳難聽。

你之所以難受,是因為你被“人不能自私”的社會道德規範綁架了。每一個人都基本上追求個人的舒適安逸,這是人體“趨吉避凶”的本性使然。你渴了買瓶水解渴,這僅僅是一種基本的生活行為。你沒有考慮朋友,那最多是你的“情商不夠高”,考慮不夠周到。和否定性人品評語“自私”,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當你聽到朋友的這個評語,大可不必介懷,也不用覺得刺耳難聽。一笑了之,記得下次問一問就行了。除非你買水的時候,確實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卻又捨不得那幾塊錢,那就是你真的有問題了。

“偽弱者”場景二:

在人流如織的街邊、廣場,你是不是經常看見有兩個落難者,一個躺在地上捂著被子,一個磕頭作揖,請求捐錢幫助治病的。人家一天下來,可以賺上幾百上千元。等明天又換個地方繼續捂著被子、磕頭作揖求幫助。

另一個場景就是,一個小姑娘,穿的乾乾淨淨,背個書包,地上放著學生證。地面寫的字說,錢包被偷了,求好心人給點錢做路費,只要一兩百就行。再留下你的電話,以後她還給你。如果細心,你會發現她天天在哪裡,錢包 被偷了,求幫助借錢回家。回了十幾二十天,都還沒有走。

遇到這樣的場景,你該如何處置呢?很多時候,確實不容易分辨是真的落難需要幫助,還是“偽弱者”騙人伎倆。

“善心、善行”是人類珍貴的品質,不要因為眾多的“偽弱者”的欺騙,而完全忽視這些落難者的場景。如果你願意,而且也不在乎是不是被騙了,僅僅就是一種純粹的善心而已,你大可以隨便捐捐,不在乎多少,也不在乎是不是幫到了他,或者是被騙了。你僅僅是在保護你的善良、在培養你的善良而已。

如果你將生活必須的費用都捐了,那是“強善者”,它的背後可能已經對自己、對家人造成了間接的損失或者傷害。比如你是學生,你的錢本來就是父母的血汗錢,眼下不分輕重真假,在單純的“善心”作用下,你捐了幾十幾百,意味著你的父母要多給你幾十幾百。

(四)

小結

這個社會現實,因為人性的原因,自私自利的人永遠很多。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無意的利用他人的善心、善行,這樣的“劉鑫式的偽弱者”永遠存在。對於這樣的“偽弱者”,社會需要批判,以引領大眾的倫理道德走向。但是作為個人,批判沒有多大意義。我們要做的是,珍視好自己的“善心、善行”,擺脫“大眾善良倫理”的綁架,從生活場景實際出發,發乎本心的善良,同時要避免被傷害。

“善良的基礎邊界”就是: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發乎本心的“善心善行”就是:

“為善不望報,望報不為善”。

“為善不被挾,被挾不為善”。

“強善者”

這裡說的是,並不是心甘情願的,有充分能力擔當的“善良心態和行為”。也就是說,他付出了善意、善行,但是這個“善意”並非發自于本心,不論利益得失,都願意付出“善良”。這個“善意”往往是被社會理論道德規範教化的結果,在付出“善心、善行”的時候,要麼自己本心比較壓抑委屈,要麼根本不具備這個能力。

小編記得小時候受到的社會倫理教育,要向一個八歲的小孩學習,因為他為了保護隊裡的辣椒不被地主偷摘,被那個三十幾歲的小偷給殺害了。言外之意,就是要“為了集體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生命,不論你的年齡大小,有沒有擔當能力。”

這是根本沒有能力而強行“善舉”的“強善者”教育。

現在很多家長也在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看到走路不方便的老人,要幫忙扶一扶。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無法預料自己的善舉會不會被訛上。

這是不分社會場景下的“強善者”家教。

時代在變化,人性在變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很多內涵已經改變,很多社會場景已經不適用。作為人際交往規範的“社會倫理”,也需要和現實接軌。

(三)

善良之道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都在為自己的生存艱辛的努力。善良不是法律強制的,也不是生活必須的。善良是好的品質,但並不表示對人人都要善良,對事事都要善良,時時處處都要善良。善良應該在自己心甘情願下發生,應該在有能力擔當下發生,而不是因為“被社會倫理道德說教了”,所以要善良。

最符合生命實際情況的善良是“不要妨礙、更不要傷害他人”。

小編以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可以算是當下比較符合社會實際的“善良”基礎邊界了。

對於“偽弱者劉鑫”的批判,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這樣的人,從古到今都是大量存在的。人性為私、為我,這是有這個獨立肉體以來,不得不遵從的基本生命規則。聖人的教化,也僅僅是為了緩和“一群自私者和平相處的矛盾”。在“為私為我”的基礎上,“適度地考慮他人”,這就是最基本的“社會善良”。

當然“善良、善心、善行”,不僅僅是社會的一種倫理道德教育,也是人類的一種天性。我們要做的,不是因為“劉鑫之流的偽弱者”而忽視這份“善良的本性”,而是要盡可能的符合社會實際情況,保護好這份“善良”,不要被“偽弱者”欺騙和利用。

“強善者”場景一:

在同事之間,其朋友之間,可能也有家人之間,是不是常常會有如下情景:

大熱天,朋友約你相見。見面了,你喝著礦泉水,朋友手裡空空。他可能說:“你怎麼這麼自私,都不給我買一瓶。”這個時候你是什麼心情?你可能覺得確實不好意思,居然沒有考慮到給朋友帶一瓶。特別是那個“自私”的評語,很是刺耳難聽。

你之所以難受,是因為你被“人不能自私”的社會道德規範綁架了。每一個人都基本上追求個人的舒適安逸,這是人體“趨吉避凶”的本性使然。你渴了買瓶水解渴,這僅僅是一種基本的生活行為。你沒有考慮朋友,那最多是你的“情商不夠高”,考慮不夠周到。和否定性人品評語“自私”,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當你聽到朋友的這個評語,大可不必介懷,也不用覺得刺耳難聽。一笑了之,記得下次問一問就行了。除非你買水的時候,確實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卻又捨不得那幾塊錢,那就是你真的有問題了。

“偽弱者”場景二:

在人流如織的街邊、廣場,你是不是經常看見有兩個落難者,一個躺在地上捂著被子,一個磕頭作揖,請求捐錢幫助治病的。人家一天下來,可以賺上幾百上千元。等明天又換個地方繼續捂著被子、磕頭作揖求幫助。

另一個場景就是,一個小姑娘,穿的乾乾淨淨,背個書包,地上放著學生證。地面寫的字說,錢包被偷了,求好心人給點錢做路費,只要一兩百就行。再留下你的電話,以後她還給你。如果細心,你會發現她天天在哪裡,錢包 被偷了,求幫助借錢回家。回了十幾二十天,都還沒有走。

遇到這樣的場景,你該如何處置呢?很多時候,確實不容易分辨是真的落難需要幫助,還是“偽弱者”騙人伎倆。

“善心、善行”是人類珍貴的品質,不要因為眾多的“偽弱者”的欺騙,而完全忽視這些落難者的場景。如果你願意,而且也不在乎是不是被騙了,僅僅就是一種純粹的善心而已,你大可以隨便捐捐,不在乎多少,也不在乎是不是幫到了他,或者是被騙了。你僅僅是在保護你的善良、在培養你的善良而已。

如果你將生活必須的費用都捐了,那是“強善者”,它的背後可能已經對自己、對家人造成了間接的損失或者傷害。比如你是學生,你的錢本來就是父母的血汗錢,眼下不分輕重真假,在單純的“善心”作用下,你捐了幾十幾百,意味著你的父母要多給你幾十幾百。

(四)

小結

這個社會現實,因為人性的原因,自私自利的人永遠很多。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無意的利用他人的善心、善行,這樣的“劉鑫式的偽弱者”永遠存在。對於這樣的“偽弱者”,社會需要批判,以引領大眾的倫理道德走向。但是作為個人,批判沒有多大意義。我們要做的是,珍視好自己的“善心、善行”,擺脫“大眾善良倫理”的綁架,從生活場景實際出發,發乎本心的善良,同時要避免被傷害。

“善良的基礎邊界”就是: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發乎本心的“善心善行”就是:

“為善不望報,望報不為善”。

“為善不被挾,被挾不為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