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詮釋中華文化智慧精華,解讀人生格言(3)——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一語出自《佛祖歷代通載》, 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用以說明一切事物相互之間的因緣關係。 佛教認為, 世界上沒有造物主, 萬事萬物都是互相依存而生, 彼此之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處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路之中。

因果報應的佛理, 同樣也適用于人生。 按照因果報應學說, 由意志力造成的善惡言行, 就像種子一樣, 遇緣即可結果, 而且果報分明——善因得善果, 惡因得惡果, 正如《楞嚴經》所說:“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莫言不報, 時刻未到。 ”多行善事, 不唯有善報, 還能增加善緣, 使以前的善行速報,

並減輕以前的惡行所招致的惡報。

許多人看到有的好人受苦一生, 有的惡人卻享樂終世, 便對因果報應持懷疑態度。 其實, 這並非是因果報應不公平, 而是人生的時間有限, 機緣無常, 難以立竿見影地一事一報;另外, 有些報應是間接、隱性的,

往往覺察不到它的存在。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那就是得到報應的概率, 要比得不到報應的概率大得多。 “好人一生平安”這句廣為流傳的俗諺, 不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祝願, 也是對因果報應的認同。

一個人可以不信佛教, 卻不可不信因果報應, 因為它符合客觀規律, 並為其他宗教和後世各家學說所認同。 白居易曾向一位高僧請教佛教最重要的道理, 得到的回答是:“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我們只要堅持“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 而不急功近利、斤斤計較於何時報應、如何報應, 自然會心態平和, 積善成福。

事在人為 境由心造

這幅對聯出自四川青城山上清宮天師洞靈祖殿的一幅對聯:“事在人為休言萬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

“事在人為”, 是指世上沒有做不成的事, 只有做不成事的人。 正如俗語所說:“天下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 ”所謂“命運”, 並非完全與生俱來, 無法改變。 正如有人所說:那無法改變的是“命”, 是個定數;可以改變的是“運”, 是個變數。

人們往往以“有志者, 事竟成”這句古話自勉勉人,

豈不知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有志者並沒有獲得成功;其原因不是志向不當, 就是行為有失。 所以, 僅靠立志還不夠, 還要具備相應的素質與能力。 而“事在人為”這句話, 既包括了“有志”, 也包括了正確確立志向, 以及具備實現指向的素質與能力。

“境由心造”, 是指應當主動營造心境。 環境難以改變, 心境卻容易改變。 心境猶如電視機, 遙控器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固定在悲劇頻道, 就會沉侵在憂傷裡;如果毅然更換頻道, 就會尋找到喜劇。 正如一首通俗歌曲所唱的:“只要用心輕輕一想, 幸福就充滿你的心房。

人, 最終生活在感覺之中;幸福生活, 其實就是幸福感覺。 不能僅憑一個人外在遭遇判斷他是否幸福, 如不轉化為本人的內心體驗便不成其為幸福, 這就是佛家所說“福由心造”的道理。 認為自己幸福的人, 一定是幸福的;而世界上最苦命的人, 其實就是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苦命的人”的那個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