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讓時光停在紅河

編輯 張安奇

本刊記者 淩雲

攝影 亞飛(署名除外)

這裡的梯田都用泥土壘築在山坡上, 15~75°的坡度變化讓梯田的線條看上去格外嫵媚。

在滇南一片被山嵐浸潤著的紅土地上, 一條紅色的大河川流而過, 兩岸廣袤的土地也因此有了美麗的名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巍巍哀牢山和悠悠紅河水孕育了紅河州的剛柔相濟與磅礴豐富, 32931平方公里的州土面積上, 如珍珠般散落著無數古村、古城和自然風景。 據說徐霞客一生曾兩次遊歷紅河, 為山水癡迷絕倒。 而在交通發達的今天, 現代旅行者們依然很難一次窮盡紅河的美妙, 於是紅河總有辦法勾著你一來再來。

秋季傍晚時分, 夕陽照在土坯牆上, 村子隱藏在家家戶戶升起的炊煙中。

遠望城子村, 就好似一座梯田式的城堡, 村民們的住房依山勢而建。

日落城子村

陳清華老人已經快80歲了, 是城子村裡為數不多的漢人。 他正在編輯整理關於飛鳳山的歷史傳說, 小小院子裡還擺滿了準備售賣的根雕拐杖。 他說我們來的正是時候, 城子村的傍晚最好看, 他還說了幾句什麼, 湮滅在他濃重的口音和漸起的炊煙裡。

這是一座位於紅河瀘西縣城南25公里的彝族古村落,

在民族村落多如牛毛的雲南, 讓它脫穎而出的是其罕見的建築制式。 城子村背山面水, 屹立於飛鳳山上, 山前碧水如弓、田野似畫。 村民們的住房依山勢而建, 層層而上的土庫房形成一級級臺階, 由下層層而上, 直到山頂, 有的竟達到了17級之多。 大多數房屋屋頂相接, 形成長達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臺, 全村1000多間土庫房首尾相連, 與山坡連為一體, 不可分割。

遠望城子村, 就好似一座梯田式的城堡, 錯落的房屋時高時低, 充滿生趣。 它又似哪個現代藝術家做的體形龐大的裝置藝術, 一瞬間讓人喪失真實感。 但它比任何藝術都要鮮活, 因為它是有著300多年歷史, 如今仍有近700戶人家居住其中的“活”的建築標本。

這樣的“標本”全國僅存兩件。

遠觀只是第一步, 只有親近城子村, 才能體會到它的特別之處。 村中一家的屋頂就是上面一戶人家的平臺和曬穀場, 或者說你走出了自己的屋子就站在了別人家的屋頂上。 這些建築大多為帶耳房的土平房, 無論是一層或兩層, 院落中間都留出一個5至6平方米的天窗, 一是為通風透光, 二是為上房頂行走方便, 天井中立一架木梯, 上房頂即可到其他人家。 由於上下有木梯相通, 戶戶有平臺相連, 只要進入一家, 就可從平臺進入另一戶人家, 直至走通全村人家, 因而整個村子曲徑通達, 宛若迷宮。

城子村的遊客不算多, 恰好保持了村子的原生態。 傍晚時分, 夕陽照在土坯牆上, 是橘子汽水的紅, 家家戶戶升起的炊煙穿紅而過,

又淡化成了檸檬汽水的黃。 暮歸的水牛悠閒地踱步, 輕易就擋住了村中的窄路, 村民和遊客都不喧囂, 唯一的聲響是寥廓暮色下的雞犬相聞。

遊客們和村民一起在土房之間沿著狹窄的木梯上上下下, 遊客體驗到的是新奇, 而對村民來說不過是又一天的日常。

其實城子村原本是一座城。 早在明代成化年間, 彝族先民就在這裡開荒種地、起房蓋屋。 清代改土歸流時, 當時統治丘北、彌勒、瀘西一帶的彝族土司知府從中樞鎮(今瀘西縣城)搬到城子村, 土司知府昂貴的衙門就建在山頂上, 威震四方。 如今, 遊客們到城子村也一定會吃一頓土司菜, 在煙薰肉的焦香和紅糯米酒的微醺裡踏上歸途, 也不忘回頭流連一望滿村的燈火,在黢黑的山色背景下宛如天上的宮殿。

張立永的大宅院“皇恩府”始建於1900年,是“二進院”建築形式的典型代表

敘舊團山村

張老師叫張立永,團山村90%的人都姓張。他也在寫一本歷史資料,正寫到關於土改的回憶。張老師家一共7道門的大宅院“皇恩府”,在“文革”時竟然沒有被充公,他歸結為當時他的父親正在個舊挖錫礦,是根正苗紅的工人階級。

張立永是建水一中的退休教師、皇恩府建造者張樹元的第五代孫。他介紹,皇恩府始建於1900年,土木結構,整個院子有40多間房屋,2000平方米左右,是“二進院”建築形式的典型代表。之所以叫“皇恩府”,是因為建造者張樹元的母親在丈夫早亡後,矢志守節,遵循張家“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的祖訓,依靠自己的勤勞,把孩子撫養成人。後來,張母被封為“安人”,“皇恩旌表”匾額就置於大門正上方。

而如今張老師的宅院也可接待遊客居住,他總會驕傲地向人介紹院中精美無倫的木雕,人物形象、動物姿態、植物紋樣、幾何圖形,均採取不同的雕鑿方法,穿漏與浮雕相結合,面面俱到。有一扇窗子的雕花甚至從上下左右不同側面看過去會呈現出不同的圖案,讓人拍案叫絕。據說只有技藝最精湛的木匠才能鏤空雕刻到三層之多。木匠的工錢則是以雕刻下來的木屑稱重計算。木屑有多重,雇主就付給木匠同等重量的黃金。

皇恩府僅是團山村“八大院”之一。團山村歷史上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至今仍完整保存了19世紀滇南鄉村的特色風貌與人文環境,村中現存的古建築由傳統的漢族青磚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漢彝結合的瓦簷土掌房三類建築組成,早在2006年就入選了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名錄。

除了木雕、磚雕、石雕,彩繪書畫也是團山建築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宅院裡詩詞楹聯遍佈庭院板壁,吸引著遊客停住腳步反復誦讀流連。細心人總會發現,有些老的對聯已被較新的覆蓋,風蝕處偶爾露出一撇一捺,卻再也猜不透昔日的繁華。

在團山村不遠處,政府安置過剩村民的一座新村正在緊鑼密鼓地興建,不過當地負責人說,絕不會把村民都遷移出去,讓團山村變成一個純粹的旅遊地。

夏日的梯田掀起層層綠浪,比起倒映天光雲影的水梯田來另有一番風味。

梯田慢行走

很多人到紅河是專門為了看梯田的。遊客多的時候,哈尼族導遊咪哩瑪每天要往返景區的棧道10次。她說每年10月份到次年3月的梯田最美。

秋季時水稻成熟,梯田裡一層層耀眼的金黃,而冬季莊稼都收割完畢,梯田蓄滿水,就成了一層層的水梯田,波平如鏡倒映的都是天光雲影,風吹著雲朵倏忽變幻,早晚是色彩萬千的紅霞,人間天上也就模糊了界線。

咪哩瑪是哈尼語裡家中最小的妹妹的意思,在這個小妹妹的小時候,梯田還沒有什麼遊客,她也從來沒有到過所謂的最佳觀景點去俯瞰梯田的全貌,對和她一樣的哈尼人家來說,梯田是他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園。

在紅河州,143萬哈尼人中的19萬人就勞作在元陽的17萬畝壯美梯田之上。這裡的梯田都用泥土壘築在山坡上,15~75°的坡度變化讓梯田的線條看上去格外婉曲嫵媚。

咪哩瑪說:“我們的梯田本身就是一個迴圈再生的和諧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由北回歸線哀牢山、森林、溪水、村寨、梯田構成,自然而又科學地完成了整套水土的涵養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人們聽著這樣的話從一個身穿哈尼服裝的姑娘嘴裡說出來可能有點詫異,其實他們早就有一套古老的語言來表達這一切:“山有多高,樹有多高,水有多高,村有多高,田有多高。”

盛夏的梯田一色的青綠,沿觀景台一側的棧道而下,花香撲鼻,晴翠沾衣。這其實是觀賞梯田的淡季,遊人少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從容地走走停停,選取適宜的拍照角度。而在遊客爆滿的冬季,觀景臺上靠外的位置,難求一塊立足之地。

不同的季節,梯田以不同的美景饋贈給遠道而來的客人,箐口的雲海,多依樹的日出,老虎嘴的日落。梯田也以穩定而豐盛的收成回饋著勤勞的哈尼人。

如今咪哩瑪也經常會和遊客一起沉醉于梯田的山光雲影,只不過,揮別之後,遊客們順著公路回城,她卻沿著山間小路走入圖畫的更深處。

火車站正好處在北回歸線與滇越鐵路交會的地方

碧色寨雨中曲

從紅河州的州府所在地蒙自的新城,向東北方向穿過破舊又歷史悠久的老縣城,再穿過一片石榴園,走十幾公里,就來到了仿佛處於另一個時空的碧色寨。

碧色寨不能算一座已經荒廢了的老火車站,儘管它已有百多年歷史,儘管它站前筆直的鐵軌已不再通車。一個身穿黑色膠皮雨衣的中年男子是我們在碧色寨碰到的第一個人,他用一根扁擔只一頭挑著水桶,從月臺上不緊不慢地走過,回到站後綿延排開的碧色寨生活區裡。雨衣的帽子擋住了他的臉,看不清面目,甚至也不需要跟他交談。豆大的雨點幾乎無間隙地砸在鐵軌、枕木和碎石之間,月臺上一座巴黎老鐘竟然還走時準確。

1909年4月,滇越鐵路通車至碧色寨,法國人為了便於運輸個舊錫資源,在碧色寨設計建造了火車站。這座火車站正好處在北回歸線與滇越鐵路交會的地方,它也是“米軌”鐵路(滇越鐵路)和“寸軌”鐵路(個碧石鐵路)的“換裝”之處。20世紀初,這座火車站曾被稱為雲南的“小巴黎”,商賈雲集、車水馬龍。可以想像大約在100年前,也是這樣一個出著太陽還下著雨的下午,火車站上有著怎樣的繁忙,法國鐵道工程師和中國列車員從這趟雲南對外貿易的生命線上踱下,來分別向左走和向右走,回到碧色寨中兩國涇渭分明的生活區。法國區有酒吧、商店、有籃球場(如今還留著鐵軌搭成的籃球架),中國區還有妓院。如今這兩個分鋸鐵路兩旁的村寨散亂、清貧,還有老鐵路工人居住,已經都是中國人。亦有不少地方人去屋空,屋前雜草叢生,連絕美的雞蛋花都成了野樹。

天氣好時,這裡經常會聚集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發燒友,在穿越時空的奇妙感覺裡舉起鏡頭對準幾無來路也無盡頭的鐵軌,對準地平線盡頭曾有隆隆火車載著繁華奔赴的蒼茫。

Tips:

紅河州旅遊之不可錯過

休閒:彌勒湖泉生態園

紅河州的彌勒縣被稱為“山水園林城市”,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城西南一公里占地近3000畝的山水園林景觀—“湖泉生態園”。園內的湖泉酒店按五星級標準打造,ABCD座分別主打泰式、歐式及商務風格。更有新落成的七星級天邑酒店,東南亞風格的帶私家泳池獨棟別墅,讓人享受真正的休閒之樂。

訪聖: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是一座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文廟,始建於元朝22年(1285年),後經明、清兩代擴建,占地達114畝,總體佈局採用中軸對稱宮殿式,仿照曲阜孔廟的格局建造,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最值得一看的是大殿正面五個開間共有22扇雕花隔扇門上的木雕,其中明間六扇各雕雲龍一條,組成“六龍捧聖”,象徵孔子的地位至高無上;次間、梢間每扇為一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個個鏤空為立體狀,體現了古代木雕藝人的高超技藝。

採購:個舊錫與建水紫陶

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錫是一種無毒無味的“綠色環保金屬”,特別適合作為茶具、酒器等產品,個舊享有“錫都”美譽。推薦個舊錫文化創意園的各類生活器皿類錫製品,幾百元的茶葉罐、茶杯、酒壺,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賴慶國坐鎮設計,是傳統材料與現代思維的精妙結合。

建水紫陶被列為我國四大名陶之一,特點是手工拉坯,不上釉,工藝上講究“陰刻陽填”,經典器型為深紫色底,嵌填白泥花紋。建水紫陶的產品也種類繁多。

也不忘回頭流連一望滿村的燈火,在黢黑的山色背景下宛如天上的宮殿。

張立永的大宅院“皇恩府”始建於1900年,是“二進院”建築形式的典型代表

敘舊團山村

張老師叫張立永,團山村90%的人都姓張。他也在寫一本歷史資料,正寫到關於土改的回憶。張老師家一共7道門的大宅院“皇恩府”,在“文革”時竟然沒有被充公,他歸結為當時他的父親正在個舊挖錫礦,是根正苗紅的工人階級。

張立永是建水一中的退休教師、皇恩府建造者張樹元的第五代孫。他介紹,皇恩府始建於1900年,土木結構,整個院子有40多間房屋,2000平方米左右,是“二進院”建築形式的典型代表。之所以叫“皇恩府”,是因為建造者張樹元的母親在丈夫早亡後,矢志守節,遵循張家“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的祖訓,依靠自己的勤勞,把孩子撫養成人。後來,張母被封為“安人”,“皇恩旌表”匾額就置於大門正上方。

而如今張老師的宅院也可接待遊客居住,他總會驕傲地向人介紹院中精美無倫的木雕,人物形象、動物姿態、植物紋樣、幾何圖形,均採取不同的雕鑿方法,穿漏與浮雕相結合,面面俱到。有一扇窗子的雕花甚至從上下左右不同側面看過去會呈現出不同的圖案,讓人拍案叫絕。據說只有技藝最精湛的木匠才能鏤空雕刻到三層之多。木匠的工錢則是以雕刻下來的木屑稱重計算。木屑有多重,雇主就付給木匠同等重量的黃金。

皇恩府僅是團山村“八大院”之一。團山村歷史上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至今仍完整保存了19世紀滇南鄉村的特色風貌與人文環境,村中現存的古建築由傳統的漢族青磚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漢彝結合的瓦簷土掌房三類建築組成,早在2006年就入選了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名錄。

除了木雕、磚雕、石雕,彩繪書畫也是團山建築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宅院裡詩詞楹聯遍佈庭院板壁,吸引著遊客停住腳步反復誦讀流連。細心人總會發現,有些老的對聯已被較新的覆蓋,風蝕處偶爾露出一撇一捺,卻再也猜不透昔日的繁華。

在團山村不遠處,政府安置過剩村民的一座新村正在緊鑼密鼓地興建,不過當地負責人說,絕不會把村民都遷移出去,讓團山村變成一個純粹的旅遊地。

夏日的梯田掀起層層綠浪,比起倒映天光雲影的水梯田來另有一番風味。

梯田慢行走

很多人到紅河是專門為了看梯田的。遊客多的時候,哈尼族導遊咪哩瑪每天要往返景區的棧道10次。她說每年10月份到次年3月的梯田最美。

秋季時水稻成熟,梯田裡一層層耀眼的金黃,而冬季莊稼都收割完畢,梯田蓄滿水,就成了一層層的水梯田,波平如鏡倒映的都是天光雲影,風吹著雲朵倏忽變幻,早晚是色彩萬千的紅霞,人間天上也就模糊了界線。

咪哩瑪是哈尼語裡家中最小的妹妹的意思,在這個小妹妹的小時候,梯田還沒有什麼遊客,她也從來沒有到過所謂的最佳觀景點去俯瞰梯田的全貌,對和她一樣的哈尼人家來說,梯田是他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園。

在紅河州,143萬哈尼人中的19萬人就勞作在元陽的17萬畝壯美梯田之上。這裡的梯田都用泥土壘築在山坡上,15~75°的坡度變化讓梯田的線條看上去格外婉曲嫵媚。

咪哩瑪說:“我們的梯田本身就是一個迴圈再生的和諧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由北回歸線哀牢山、森林、溪水、村寨、梯田構成,自然而又科學地完成了整套水土的涵養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人們聽著這樣的話從一個身穿哈尼服裝的姑娘嘴裡說出來可能有點詫異,其實他們早就有一套古老的語言來表達這一切:“山有多高,樹有多高,水有多高,村有多高,田有多高。”

盛夏的梯田一色的青綠,沿觀景台一側的棧道而下,花香撲鼻,晴翠沾衣。這其實是觀賞梯田的淡季,遊人少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從容地走走停停,選取適宜的拍照角度。而在遊客爆滿的冬季,觀景臺上靠外的位置,難求一塊立足之地。

不同的季節,梯田以不同的美景饋贈給遠道而來的客人,箐口的雲海,多依樹的日出,老虎嘴的日落。梯田也以穩定而豐盛的收成回饋著勤勞的哈尼人。

如今咪哩瑪也經常會和遊客一起沉醉于梯田的山光雲影,只不過,揮別之後,遊客們順著公路回城,她卻沿著山間小路走入圖畫的更深處。

火車站正好處在北回歸線與滇越鐵路交會的地方

碧色寨雨中曲

從紅河州的州府所在地蒙自的新城,向東北方向穿過破舊又歷史悠久的老縣城,再穿過一片石榴園,走十幾公里,就來到了仿佛處於另一個時空的碧色寨。

碧色寨不能算一座已經荒廢了的老火車站,儘管它已有百多年歷史,儘管它站前筆直的鐵軌已不再通車。一個身穿黑色膠皮雨衣的中年男子是我們在碧色寨碰到的第一個人,他用一根扁擔只一頭挑著水桶,從月臺上不緊不慢地走過,回到站後綿延排開的碧色寨生活區裡。雨衣的帽子擋住了他的臉,看不清面目,甚至也不需要跟他交談。豆大的雨點幾乎無間隙地砸在鐵軌、枕木和碎石之間,月臺上一座巴黎老鐘竟然還走時準確。

1909年4月,滇越鐵路通車至碧色寨,法國人為了便於運輸個舊錫資源,在碧色寨設計建造了火車站。這座火車站正好處在北回歸線與滇越鐵路交會的地方,它也是“米軌”鐵路(滇越鐵路)和“寸軌”鐵路(個碧石鐵路)的“換裝”之處。20世紀初,這座火車站曾被稱為雲南的“小巴黎”,商賈雲集、車水馬龍。可以想像大約在100年前,也是這樣一個出著太陽還下著雨的下午,火車站上有著怎樣的繁忙,法國鐵道工程師和中國列車員從這趟雲南對外貿易的生命線上踱下,來分別向左走和向右走,回到碧色寨中兩國涇渭分明的生活區。法國區有酒吧、商店、有籃球場(如今還留著鐵軌搭成的籃球架),中國區還有妓院。如今這兩個分鋸鐵路兩旁的村寨散亂、清貧,還有老鐵路工人居住,已經都是中國人。亦有不少地方人去屋空,屋前雜草叢生,連絕美的雞蛋花都成了野樹。

天氣好時,這裡經常會聚集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發燒友,在穿越時空的奇妙感覺裡舉起鏡頭對準幾無來路也無盡頭的鐵軌,對準地平線盡頭曾有隆隆火車載著繁華奔赴的蒼茫。

Tips:

紅河州旅遊之不可錯過

休閒:彌勒湖泉生態園

紅河州的彌勒縣被稱為“山水園林城市”,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城西南一公里占地近3000畝的山水園林景觀—“湖泉生態園”。園內的湖泉酒店按五星級標準打造,ABCD座分別主打泰式、歐式及商務風格。更有新落成的七星級天邑酒店,東南亞風格的帶私家泳池獨棟別墅,讓人享受真正的休閒之樂。

訪聖: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是一座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文廟,始建於元朝22年(1285年),後經明、清兩代擴建,占地達114畝,總體佈局採用中軸對稱宮殿式,仿照曲阜孔廟的格局建造,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最值得一看的是大殿正面五個開間共有22扇雕花隔扇門上的木雕,其中明間六扇各雕雲龍一條,組成“六龍捧聖”,象徵孔子的地位至高無上;次間、梢間每扇為一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個個鏤空為立體狀,體現了古代木雕藝人的高超技藝。

採購:個舊錫與建水紫陶

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錫是一種無毒無味的“綠色環保金屬”,特別適合作為茶具、酒器等產品,個舊享有“錫都”美譽。推薦個舊錫文化創意園的各類生活器皿類錫製品,幾百元的茶葉罐、茶杯、酒壺,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賴慶國坐鎮設計,是傳統材料與現代思維的精妙結合。

建水紫陶被列為我國四大名陶之一,特點是手工拉坯,不上釉,工藝上講究“陰刻陽填”,經典器型為深紫色底,嵌填白泥花紋。建水紫陶的產品也種類繁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