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出去玩,不帶點有意思的小物件回來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去旅行的!

看過山川湖海

跨過峭壁懸崖

在旅途中的你

除了發現美麗的風景

有木有發現旅途中有意思的工藝品呢?

它們不僅僅是當地的符號象徵

還有很多故事傳說

下面小編給您分享下

旅途中發現的有趣的旅物吧~

西安:塤

塤是我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 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 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

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

古時候, 人們常常用繩子系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 投出去擊打鳥獸。 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 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 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 就拿來吹, 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 並逐漸增加音孔, 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塤上端有吹口, 底部呈平面, 側壁開有音孔。 最早的塤只有一個音孔, 後來逐漸發展為多孔, 現在西安遍佈大街小巷都有賣塤的商家, 塤的孔數由一到十不等。

輕輕一吹, 發出低沉渾厚、空靈柔美, 在西安古城更顯幽暗, 曠古。

西藏:西藏面具

藏語中稱“巴”, 主要用於各種民間表演活動, 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係, 遍及西藏各地。

西藏面具是從宗教藝術派生出來的一種工藝品, 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即羌姆(跳神)面具、懸掛面具、藏戲面具三個類別。

羌姆面具是用於“酬神醮鬼、驅邪祛災”的宗教法會中所佩貼戴的神舞面具。 懸掛面具是懸掛於神殿經堂、讓百姓供養膜拜的偶像面具。

這二種面具從形式到內容都很接近, 屬於西藏“大五明”學中“內明學”佛教密宗文化範疇。 藏戲面具是以說唱、音樂、舞蹈來表現文學內容的戲劇面具。 屬於西藏“小五明學”中的“戲劇學”文化範疇。

西藏面具藝術, 是西藏歷史和文化的產物。 由於西藏的特殊生活環境、民族習俗的宗教信仰, 使得西藏面具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獨特的表現形式, 並在其歷史的衍變中, 呈現出光怪陸離, 斑斕多姿的面貌。

西藏:轉經筒

轉經筒又稱“嘛呢”經筒、轉經桶等, 與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關, 藏傳佛教認為, 持頌真言越多, 越表對佛的虔誠, 可得脫輪回之苦。

轉經筒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手搖式的, 另一種是固定在寺廟裡輪架上的。

無論是手搖式的、還是寺廟裡固定式的, 轉經筒的結構大同小異。 它的裡面有一張用藏文寫滿的經文, 因為在奴隸制時代, 藏民大多不識字, 所以把經文裝在轉經筒裡, 每轉一圈, 相當於誦經一遍。 轉經筒有一個能轉動的軸, 每當轉動到一定圈數時, 就要更新,這樣藏民就能知道自己念誦經文的遍數。

在盛大的宗教節日,藏民聚集在大昭寺廣場,手中不停轉動的瑪尼輪,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萬道光芒,場面十分壯觀。

多少個世紀以來,這瑪尼輪始終伴隨著神奇的六字真言,在那些虔誠信徒散發著酥油馨香的手指撥動下,不知疲倦地旋轉飛舞著,傳遞著他們與佛菩薩間美妙的溝通。

雲南:瓦貓

雲南瓦貓是指置於屋脊正中處的瓦制飾物,因其形象很像家貓而得名。

瓦貓雖被冠以貓名,但卻寓虎於貓,取虎兇猛無畏之意,以達到鎮宅的目的。傳說,這瓦制的貓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有鎮宅的作用。人們將它安置在房頂、飛簷或閘頭的瓦脊上,以吞食一切沖犯本宅的疾疫禍害和四野鬼怪。

瓦貓是用精泥手工製成,先將泥土捏塑為貓胚,再將貓坯入窯燒製成古樸典雅的青灰色瓦貓。製作時,取一片底座,在四個打好的圓孔裡,塞上窯泥,捏成圓柱形的四條泥腿,再將中空圓柱體的身子穩穩地安到四條腿上。再在身子上挖個小洞,捏出尾巴。最後用一大團窯泥,搓成圓形,捏出頭部,裝在身子上。然後用特製的工具刻畫出鬍鬚、眼睛等細節。

在昆明,往屋頂放瓦貓,用於“避邪消災”的習俗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製作瓦貓的工藝也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百年來,每一隻瓦貓都以獨一無二的形態為各家帶來吉祥

雲南保山:騰沖油紙傘

油紙傘是漢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製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固東鎮的滎陽村是個僅有100多戶人家的古老村落,這個小村莊因其有著上百年製作油紙傘的歷史而名揚滇西,有著“油紙傘之鄉”的美譽。滎陽村過去曾有一片沼澤地,長年生長著許多蘆葦和毛竹,當地村民因地制宜,用家門口的天然財富做起了紙傘、藤編、竹編的營生,大多以生活品為主,等在趕集的日子裡出售。

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油紙傘除了遮雨功能外,也因為繁體字“傘”的字形內有四個人字而被賦予“多子多孫”的含義。在滎陽村當地土語中,“紙”與“子”同音,舊時女子結婚嫁妝中必有兩把油紙傘,寓意“早生貴子”。在結婚典禮中,新娘下轎時避邪所用的器物,也少不了油紙傘。此外,油紙傘的“油”諧音“有”,所以當地人在女兒出嫁後一個月內,娘家還會帶油紙傘、竹凳、雞籠到女婿家拜訪,祝福小倆口有子有孫。

隨著社會的發展,油紙傘作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悄然隱退,但它的藝術欣賞價值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山東淄博:博山琉璃

琉璃,亦作“瑠璃”,是指用各種顏色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鉛)為原料,採用古代青銅脫蠟鑄造法高溫脫蠟而成的水晶作品。

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首(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佛家七寶之一。琉璃生產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元代,博山琉璃生產已形成一定規模。

《史記》載,陶朱公(範蠡)晚年隱居,潛心燒制琉璃,以此為樂,他的真金琉璃盆,在民間被奉為聚寶盆,他為官時手執的牙笏,演變成財神手中的如意,其歲末返利給客戶的做法,到今天成為“利市”習俗。

琉璃擁有非常豐富飽滿的色澤,這也是與普通水晶的不同之處。各種顏色的流動、交融,訴說著不同的故事。綠色琉璃——代表和平、生命和幸福;琥珀色琉璃——代表明亮、溫和與創新;紫色琉璃——代表高貴、典雅和進步;藍色琉璃——代表清新、寧靜與舒適;透明(白)色琉璃——代表純潔、清爽與輕快。

天津:泥人

泥人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它創始于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

“泥人”創始人叫張明山,被稱為“泥人張”,他生於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糊口。

張明山心靈手巧,富於想像,在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張明山的泥人,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說戲曲中的角色,有表現勞動人民現實生活中瞬間的形象,有正面人物,還有反面人物。

“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準,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是我國又一個泥塑藝術的高峰。

浙江海寧:硤石燈彩

硤石燈彩主要流傳于浙江省海甯市硤石鎮,是中國浙江著名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它的起源甚早,“相傳源于秦,始于漢,盛於南宋,綿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相傳南宋朝時,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偏安於半壁江山,為了粉飾太平,元宵放燈已發展到新的高峰,紮燈、賽燈、賞燈蔚然成風,據《武林舊事》和《乾淳歲時記》等記載,當時,進京朝貢的燈品,有福州的白玉燈、安徽新安琉璃燈、江蘇南京夾紗燈、常州料絲燈、蘇州羅錦燈、杭州羊皮燈和硤石萬眼羅燈等。正是各具特色,爭奇鬥妍。燈品中尤以針工細密的“萬眼羅”最奇,南宋詩人范成大《燈市行》中有“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詩句,點出了它比用輕羅、織錦剪裁結紮的羅錦燈更加精細、美觀,當年硤石燈彩進京朝貢,被選為“燈彩精品”而懸掛在臨安(杭州)東華門外鳳樓前,故許葆翰(1866—1942)《硤川燈市》詩有“東華門外鳳樓前,博得虛名非一年”句。

硤石燈彩工藝獨特,其製作主要以拗、紮、結、裱、刻、畫、針、糊“八字技法”見長,針刺工藝獨樹一幟,堪稱“江南一絕”,譽滿海內外。

未完待續~~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傳統博大精深,各地還有很多寓意豐富具有特色的工藝品值得我們去發現,後期小編會根據“魔方視界”團隊旅行的地方給大家分享更有有意思的旅物,帶你開啟探索之旅!

行走在路上你,是不是也看到或者收集過很多有趣的旅物呢,歡迎您和小編分享哦!

就要更新,這樣藏民就能知道自己念誦經文的遍數。

在盛大的宗教節日,藏民聚集在大昭寺廣場,手中不停轉動的瑪尼輪,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萬道光芒,場面十分壯觀。

多少個世紀以來,這瑪尼輪始終伴隨著神奇的六字真言,在那些虔誠信徒散發著酥油馨香的手指撥動下,不知疲倦地旋轉飛舞著,傳遞著他們與佛菩薩間美妙的溝通。

雲南:瓦貓

雲南瓦貓是指置於屋脊正中處的瓦制飾物,因其形象很像家貓而得名。

瓦貓雖被冠以貓名,但卻寓虎於貓,取虎兇猛無畏之意,以達到鎮宅的目的。傳說,這瓦制的貓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有鎮宅的作用。人們將它安置在房頂、飛簷或閘頭的瓦脊上,以吞食一切沖犯本宅的疾疫禍害和四野鬼怪。

瓦貓是用精泥手工製成,先將泥土捏塑為貓胚,再將貓坯入窯燒製成古樸典雅的青灰色瓦貓。製作時,取一片底座,在四個打好的圓孔裡,塞上窯泥,捏成圓柱形的四條泥腿,再將中空圓柱體的身子穩穩地安到四條腿上。再在身子上挖個小洞,捏出尾巴。最後用一大團窯泥,搓成圓形,捏出頭部,裝在身子上。然後用特製的工具刻畫出鬍鬚、眼睛等細節。

在昆明,往屋頂放瓦貓,用於“避邪消災”的習俗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製作瓦貓的工藝也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百年來,每一隻瓦貓都以獨一無二的形態為各家帶來吉祥

雲南保山:騰沖油紙傘

油紙傘是漢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製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固東鎮的滎陽村是個僅有100多戶人家的古老村落,這個小村莊因其有著上百年製作油紙傘的歷史而名揚滇西,有著“油紙傘之鄉”的美譽。滎陽村過去曾有一片沼澤地,長年生長著許多蘆葦和毛竹,當地村民因地制宜,用家門口的天然財富做起了紙傘、藤編、竹編的營生,大多以生活品為主,等在趕集的日子裡出售。

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油紙傘除了遮雨功能外,也因為繁體字“傘”的字形內有四個人字而被賦予“多子多孫”的含義。在滎陽村當地土語中,“紙”與“子”同音,舊時女子結婚嫁妝中必有兩把油紙傘,寓意“早生貴子”。在結婚典禮中,新娘下轎時避邪所用的器物,也少不了油紙傘。此外,油紙傘的“油”諧音“有”,所以當地人在女兒出嫁後一個月內,娘家還會帶油紙傘、竹凳、雞籠到女婿家拜訪,祝福小倆口有子有孫。

隨著社會的發展,油紙傘作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悄然隱退,但它的藝術欣賞價值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山東淄博:博山琉璃

琉璃,亦作“瑠璃”,是指用各種顏色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鉛)為原料,採用古代青銅脫蠟鑄造法高溫脫蠟而成的水晶作品。

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首(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佛家七寶之一。琉璃生產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元代,博山琉璃生產已形成一定規模。

《史記》載,陶朱公(範蠡)晚年隱居,潛心燒制琉璃,以此為樂,他的真金琉璃盆,在民間被奉為聚寶盆,他為官時手執的牙笏,演變成財神手中的如意,其歲末返利給客戶的做法,到今天成為“利市”習俗。

琉璃擁有非常豐富飽滿的色澤,這也是與普通水晶的不同之處。各種顏色的流動、交融,訴說著不同的故事。綠色琉璃——代表和平、生命和幸福;琥珀色琉璃——代表明亮、溫和與創新;紫色琉璃——代表高貴、典雅和進步;藍色琉璃——代表清新、寧靜與舒適;透明(白)色琉璃——代表純潔、清爽與輕快。

天津:泥人

泥人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它創始于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

“泥人”創始人叫張明山,被稱為“泥人張”,他生於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糊口。

張明山心靈手巧,富於想像,在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張明山的泥人,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說戲曲中的角色,有表現勞動人民現實生活中瞬間的形象,有正面人物,還有反面人物。

“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準,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是我國又一個泥塑藝術的高峰。

浙江海寧:硤石燈彩

硤石燈彩主要流傳于浙江省海甯市硤石鎮,是中國浙江著名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它的起源甚早,“相傳源于秦,始于漢,盛於南宋,綿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相傳南宋朝時,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偏安於半壁江山,為了粉飾太平,元宵放燈已發展到新的高峰,紮燈、賽燈、賞燈蔚然成風,據《武林舊事》和《乾淳歲時記》等記載,當時,進京朝貢的燈品,有福州的白玉燈、安徽新安琉璃燈、江蘇南京夾紗燈、常州料絲燈、蘇州羅錦燈、杭州羊皮燈和硤石萬眼羅燈等。正是各具特色,爭奇鬥妍。燈品中尤以針工細密的“萬眼羅”最奇,南宋詩人范成大《燈市行》中有“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詩句,點出了它比用輕羅、織錦剪裁結紮的羅錦燈更加精細、美觀,當年硤石燈彩進京朝貢,被選為“燈彩精品”而懸掛在臨安(杭州)東華門外鳳樓前,故許葆翰(1866—1942)《硤川燈市》詩有“東華門外鳳樓前,博得虛名非一年”句。

硤石燈彩工藝獨特,其製作主要以拗、紮、結、裱、刻、畫、針、糊“八字技法”見長,針刺工藝獨樹一幟,堪稱“江南一絕”,譽滿海內外。

未完待續~~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傳統博大精深,各地還有很多寓意豐富具有特色的工藝品值得我們去發現,後期小編會根據“魔方視界”團隊旅行的地方給大家分享更有有意思的旅物,帶你開啟探索之旅!

行走在路上你,是不是也看到或者收集過很多有趣的旅物呢,歡迎您和小編分享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