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其實你,比你想像中的邪惡

你相信會有人因為在一場“假扮身份”的實驗中入戲太深, 而真的無所顧忌地傷害他人嗎?

就在1971年, 還真有一位心理學家用一場實驗將這樣的事情變成了事實。 這便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力浦·津巴多所領導的心理學實驗:震驚一時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菲力浦·津巴多

上世紀70年代的心理實驗, 幾乎每個都開始于一張徵集志願者的告示。 監獄實驗也一樣, 每日高達15美元的報酬頓時吸引70多名應徵者前來面試。

他們找到津巴多的研究團隊進行面試, 經過一系列嚴苛的心理測試後, 那些有心理問題、身體殘障、犯罪史或是吸毒史的候選人都被淘汰了。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面試畫面

最終, 24名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學生被選中, 他們被認為是健康、正常的。 他們被隨機分成了三組:9名獄卒、9名囚犯和6名替補人員, 將進行為期兩周的模擬實驗。

此時, 這些大學生都還以為自己只是參與一個普通的心理實驗。 意想不到的是, 在津巴多教授的操縱下, 他們都將成為“真正”的獄卒和囚犯。

在隨後的一個清晨, 警車的鳴笛聲打破了這座城市的寧靜。 員警陸續敲開了九名大學生的家門, 並以武裝搶劫的罪名逮捕了他們。

儘管被逮捕的人清楚這只是一場實驗, 但周圍驚愕的鄰居和不明所以的家人依然讓他們感到窘迫。 據當事人的回憶, 他們能夠感到平靜的生活被打破, 真正被當做一個罪犯對待。

他們被帶往警署, 記錄指紋、拍攝入案照, 再蒙上眼睛送往“地下監獄”。 隨後, 津巴多接過這一批囚犯, 交由另外9位新晉獄卒負責。

每一個囚犯都被系統地搜查和脫光衣服, 獄卒們用噴霧為他們清理細菌或蝨子, 這每一步都按照規範的收監流程進行著。 唯一不合時宜的是, 9名囚犯和9名獄卒仍是有說有笑、一片和睦的樣子。

當然這些情況也早在津巴多的預料之中, 他為這些仍未入戲的演員們設置了一系列心理暗示。

囚犯的制服是一件簡單的罩衫, 這看起來像條連衣裙。 這若是真正的男性囚犯必然會拒絕, 因為這會讓他們感到閹割般的羞辱。

除此以外,每個囚犯用女人的尼龍襪蓋在他們的頭髮上,再在右腳踝綁一條沉重的鏈條。沉重的腳鏈在移動時會發出碰撞聲音,始終提醒他們的囚犯身份。

這一切都為了營造壓迫性的氛圍,讓他們快速進入角色。

獄卒同樣設有心理暗示:他們有著足夠的自由,被賦有管理監獄的權利。

他們都要戴著太陽眼鏡,這樣他們就能將神情藏在太陽眼鏡後面,不被囚犯們看出不忍或是擔心之類的情緒來。

他們受到的警告僅有不能動用武力,而且不該忽視任務的危險性,這系列暗示讓他們下意識認為自己有能力管理好監獄。

為了方便監督和管理,津巴多自己擔任了典獄長,他的學生加入其中充當其中一位獄卒。

當晚,津巴多為囚犯們安排了一出好戲。囚犯們在淩晨2點半時被獄卒粗暴地叫醒,讓他們不斷重複報自己的身份號碼。

如果出現錯誤就按照二戰德軍虐俘的方法,罰做俯臥撐,這都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自己的角色。

雙方脆弱的關係自此破裂,但這也讓模擬監獄更加真實。

翌日,囚犯們團結了起來,拒絕服從命令,還大聲嘲笑獄卒。為了報酬,獄卒們不得不強行鎮壓了這場叛亂。

隨後獄卒們開始商討如何杜絕這些衝突,他們想到了一個卓爾有效的方法。與一些中學採取的策略相似,他們將囚犯分成了“好”與“壞”兩派,分別安排在不同的牢房裡,給予“好”牢房的囚犯們以優待。

囚犯之間逐漸生出隔閡,本就不牢固的聯盟關係頓時土崩瓦解。

暴亂發生時,獄卒們緊張的神情

隨後就是獄卒們極力施展自己淫威的時刻,他們開始“教育”看起來不像囚犯的人,逼迫他們做俯臥撐、脫光他們的衣服、拿走他們的飯菜、讓他們空著手清洗馬桶。

除了體罰外,獄卒們還禁止他們上廁所,要他們在牢房裡的水桶大小便,不斷積蓄的排泄物很快將房間熏得惡臭。

在這過程中,津巴多研究團隊一直都在觀察,卻始終沒有制止,後來獄卒的虐待已經升級成單純為了取樂:他們逼迫囚犯們模擬交配的過程;或是將他們手腳捆綁起來,大喊自己是罪犯。

入戲太深的遠不止這些權利者們,囚犯也有讓人吃驚的變化。當時,一位負責聽禱告的監獄牧師為所有囚犯做心理疏導。

有一位編號819拒絕了溝通,他一直歇斯底里地在哭。就在這時候,一名獄卒將其他囚犯拉在一起,整齊一劃地大喊十幾遍:“819號是個壞囚犯!”

819聽到聲音後哭得更凶,但還是堅持回到牢房裡,因為不想被當做壞囚犯。

編號819囚犯

不僅是819,另一名編號416的候選囚犯同樣被迫入戲。他與其他囚犯不同,來得晚的他還不明白這個監獄的情況,一開始便表現得很糟。

無疑,新來的“囚犯”生力軍理應被大家視作能夠帶領反叛的英雄,但其他人卻只當他是個大麻煩。

這當然是獄卒們喜聞樂見的,他們想到一個主意,給了囚犯們一個選擇:要不所有人不要毛毯,那麼416可以留在牢房裡過夜;否則416將被趕出牢房,在冰冷的走廊裡過夜。

你認為大家會怎麼選?多數人都選擇了保留毛毯。

牢房環境

直至此時,實驗不過進行到了第五天。參與實驗的人都已經被實驗徹底馴服,成了“自己”以外的另一個人。

更糟糕的是,前來參觀實驗的人前前後後50多人,竟也沒有什麼人感到不妥。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剛剛在伯克利大學開始教授生涯的克裡斯汀娜·瑪斯蘭前來參觀實驗。

瑪斯蘭與津巴多結婚後的照片

透過監控器,瑪斯蘭已經感到強烈的不適,當她看著獄卒粗魯地押送囚犯去上廁所時終於發現了問題:此時,她的男友卻只是在每日觀察記錄上做了個記錄而已。

瑪斯蘭的心情想必很複雜,她哭著跑出了實驗室。當津巴多再度抓住她時,她和津巴多說了許多話,大意是:你變了。這些人不是囚犯,他們是我們的學生;他們正在受苦,而你要為此負責。

瑪斯蘭的話讓津巴多瞬間驚醒,再回想起實驗中的種種、獄卒們的瘋狂、囚犯們的絕望,他突然感到恐懼。

監獄外的辦公室

第二天一早,實驗宣佈終止。為了保證實驗不會影響到參與者的生活,津巴多研究團隊對所有人進行大力度的心理干預。

他們先是讓所有參與者一起參加結束後的討論中,觀看錄影,當場揭開所有傷疤。

他們還跟蹤調查了所有參與者回歸生活的情況,值得慶倖的是,無論是施虐者還是受虐者最終都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這個原定兩周的實驗,第六天便提前結束了。但對於津巴多而言,實驗其實是成功的,他在實驗後整理了十幾條有關於監獄環境改革的方案,一併被採納了。

*注:《死亡實驗》是基於斯坦福大學監獄實驗的,2010年被改編為《叛獄風雲》。2015年同名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詳實重現當時實驗的過程,但兩部電影對於衝突的刻畫還是為了戲劇性做了一些改動。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也是文中多處動圖的出處

受到這個試驗的啟發,2002年心理學家保盧斯從人群中區分出了三種人格體質,稱之為“黑暗三角”。他們分別是:

自戀者:自私、虛榮、自我為中心

馬基雅維利主義:喜歡冷酷無情的操縱他人

心理變態:易衝動、冷漠無情、情感封閉,缺乏共情、羞恥、內疚等感情

保盧斯發現,這三種人格在相互獨立的同時又高度的重合。

這三種人格不僅僅是犯罪人員的特質,我們身邊很多的人:在學校或辦公室中喜歡欺淩別人的人、好爭辯的人、甚至一些員警、政治家,人格中都有這樣的黑暗三角。

但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中,我們會更好的壓抑住自己邪惡的這部分,能夠更好的控制自己,不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儘管偽裝的再好,這些黑暗的人格還是會露出馬腳。

保盧斯為此特地設置了一個電腦遊戲,參與者在與對手競爭的同時能夠懲罰對手——在對方耳機中放超大聲的噪音。

事實上,懲罰這個環節不是必須要執行的,還要經過一大堆繁瑣的程式後才能實行。但是在試驗結束後,保盧斯的團隊們還是被實驗資料吃了一驚。

“80%的人不僅願意實行懲罰,甚至將懲罰機制作為快樂的動力。他們甘願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例如繁瑣的程式,無聊的進程,然而做完這些,僅僅是為了能夠傷害他人。”

他們對他人的行為並不能為自己帶來任何收益,只是從中得到了快感。

所以假如你非常困擾,你身邊的某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你,真的有可能,“能夠傷害你”這件事本身就讓ta覺得快樂。這不是說Ta就是一個壞人,而是 Ta即便作為一個好人,也可能存在這樣邪惡和黑暗的一面。

點擊閱讀原文,測測你的人格有多黑暗

除此以外,每個囚犯用女人的尼龍襪蓋在他們的頭髮上,再在右腳踝綁一條沉重的鏈條。沉重的腳鏈在移動時會發出碰撞聲音,始終提醒他們的囚犯身份。

這一切都為了營造壓迫性的氛圍,讓他們快速進入角色。

獄卒同樣設有心理暗示:他們有著足夠的自由,被賦有管理監獄的權利。

他們都要戴著太陽眼鏡,這樣他們就能將神情藏在太陽眼鏡後面,不被囚犯們看出不忍或是擔心之類的情緒來。

他們受到的警告僅有不能動用武力,而且不該忽視任務的危險性,這系列暗示讓他們下意識認為自己有能力管理好監獄。

為了方便監督和管理,津巴多自己擔任了典獄長,他的學生加入其中充當其中一位獄卒。

當晚,津巴多為囚犯們安排了一出好戲。囚犯們在淩晨2點半時被獄卒粗暴地叫醒,讓他們不斷重複報自己的身份號碼。

如果出現錯誤就按照二戰德軍虐俘的方法,罰做俯臥撐,這都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自己的角色。

雙方脆弱的關係自此破裂,但這也讓模擬監獄更加真實。

翌日,囚犯們團結了起來,拒絕服從命令,還大聲嘲笑獄卒。為了報酬,獄卒們不得不強行鎮壓了這場叛亂。

隨後獄卒們開始商討如何杜絕這些衝突,他們想到了一個卓爾有效的方法。與一些中學採取的策略相似,他們將囚犯分成了“好”與“壞”兩派,分別安排在不同的牢房裡,給予“好”牢房的囚犯們以優待。

囚犯之間逐漸生出隔閡,本就不牢固的聯盟關係頓時土崩瓦解。

暴亂發生時,獄卒們緊張的神情

隨後就是獄卒們極力施展自己淫威的時刻,他們開始“教育”看起來不像囚犯的人,逼迫他們做俯臥撐、脫光他們的衣服、拿走他們的飯菜、讓他們空著手清洗馬桶。

除了體罰外,獄卒們還禁止他們上廁所,要他們在牢房裡的水桶大小便,不斷積蓄的排泄物很快將房間熏得惡臭。

在這過程中,津巴多研究團隊一直都在觀察,卻始終沒有制止,後來獄卒的虐待已經升級成單純為了取樂:他們逼迫囚犯們模擬交配的過程;或是將他們手腳捆綁起來,大喊自己是罪犯。

入戲太深的遠不止這些權利者們,囚犯也有讓人吃驚的變化。當時,一位負責聽禱告的監獄牧師為所有囚犯做心理疏導。

有一位編號819拒絕了溝通,他一直歇斯底里地在哭。就在這時候,一名獄卒將其他囚犯拉在一起,整齊一劃地大喊十幾遍:“819號是個壞囚犯!”

819聽到聲音後哭得更凶,但還是堅持回到牢房裡,因為不想被當做壞囚犯。

編號819囚犯

不僅是819,另一名編號416的候選囚犯同樣被迫入戲。他與其他囚犯不同,來得晚的他還不明白這個監獄的情況,一開始便表現得很糟。

無疑,新來的“囚犯”生力軍理應被大家視作能夠帶領反叛的英雄,但其他人卻只當他是個大麻煩。

這當然是獄卒們喜聞樂見的,他們想到一個主意,給了囚犯們一個選擇:要不所有人不要毛毯,那麼416可以留在牢房裡過夜;否則416將被趕出牢房,在冰冷的走廊裡過夜。

你認為大家會怎麼選?多數人都選擇了保留毛毯。

牢房環境

直至此時,實驗不過進行到了第五天。參與實驗的人都已經被實驗徹底馴服,成了“自己”以外的另一個人。

更糟糕的是,前來參觀實驗的人前前後後50多人,竟也沒有什麼人感到不妥。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剛剛在伯克利大學開始教授生涯的克裡斯汀娜·瑪斯蘭前來參觀實驗。

瑪斯蘭與津巴多結婚後的照片

透過監控器,瑪斯蘭已經感到強烈的不適,當她看著獄卒粗魯地押送囚犯去上廁所時終於發現了問題:此時,她的男友卻只是在每日觀察記錄上做了個記錄而已。

瑪斯蘭的心情想必很複雜,她哭著跑出了實驗室。當津巴多再度抓住她時,她和津巴多說了許多話,大意是:你變了。這些人不是囚犯,他們是我們的學生;他們正在受苦,而你要為此負責。

瑪斯蘭的話讓津巴多瞬間驚醒,再回想起實驗中的種種、獄卒們的瘋狂、囚犯們的絕望,他突然感到恐懼。

監獄外的辦公室

第二天一早,實驗宣佈終止。為了保證實驗不會影響到參與者的生活,津巴多研究團隊對所有人進行大力度的心理干預。

他們先是讓所有參與者一起參加結束後的討論中,觀看錄影,當場揭開所有傷疤。

他們還跟蹤調查了所有參與者回歸生活的情況,值得慶倖的是,無論是施虐者還是受虐者最終都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這個原定兩周的實驗,第六天便提前結束了。但對於津巴多而言,實驗其實是成功的,他在實驗後整理了十幾條有關於監獄環境改革的方案,一併被採納了。

*注:《死亡實驗》是基於斯坦福大學監獄實驗的,2010年被改編為《叛獄風雲》。2015年同名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詳實重現當時實驗的過程,但兩部電影對於衝突的刻畫還是為了戲劇性做了一些改動。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也是文中多處動圖的出處

受到這個試驗的啟發,2002年心理學家保盧斯從人群中區分出了三種人格體質,稱之為“黑暗三角”。他們分別是:

自戀者:自私、虛榮、自我為中心

馬基雅維利主義:喜歡冷酷無情的操縱他人

心理變態:易衝動、冷漠無情、情感封閉,缺乏共情、羞恥、內疚等感情

保盧斯發現,這三種人格在相互獨立的同時又高度的重合。

這三種人格不僅僅是犯罪人員的特質,我們身邊很多的人:在學校或辦公室中喜歡欺淩別人的人、好爭辯的人、甚至一些員警、政治家,人格中都有這樣的黑暗三角。

但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中,我們會更好的壓抑住自己邪惡的這部分,能夠更好的控制自己,不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儘管偽裝的再好,這些黑暗的人格還是會露出馬腳。

保盧斯為此特地設置了一個電腦遊戲,參與者在與對手競爭的同時能夠懲罰對手——在對方耳機中放超大聲的噪音。

事實上,懲罰這個環節不是必須要執行的,還要經過一大堆繁瑣的程式後才能實行。但是在試驗結束後,保盧斯的團隊們還是被實驗資料吃了一驚。

“80%的人不僅願意實行懲罰,甚至將懲罰機制作為快樂的動力。他們甘願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例如繁瑣的程式,無聊的進程,然而做完這些,僅僅是為了能夠傷害他人。”

他們對他人的行為並不能為自己帶來任何收益,只是從中得到了快感。

所以假如你非常困擾,你身邊的某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你,真的有可能,“能夠傷害你”這件事本身就讓ta覺得快樂。這不是說Ta就是一個壞人,而是 Ta即便作為一個好人,也可能存在這樣邪惡和黑暗的一面。

點擊閱讀原文,測測你的人格有多黑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