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教育專家:微信家校群全天候無縫交流沒必要

無窮無盡的消息帶來無窮無盡的焦慮

尹建莉:微信家校群全天候無縫交流沒必要

★盲目焦慮的家長,沒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個人走在叢林中,茫然不知所措,東西亂撞。 如果家長心中有培養和教育孩子的地圖和觀念,就不會被很多事情左右。

★微信群只是一個工具,工具是中性的,沒有對錯。 如果正確利用,能帶來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無障礙溝通;如果利用不當,則帶來負面作用。 但是,出問題的不是微信群,而是教師和家長雙方的素質。

★如果我是老師,我會希望家長在群裡少發言,不必說客套話,減輕彼此的工作量。

不然我一個人面對那麼多內容,每個家長都來說一聲謝謝,很累。

★家委會並非“實權”機構,家委會成員沒有或者說不應該有其他利益,家委會的主要功能就是家校溝通——把家長的要求反映給教師,教師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家長,維護學生的權益,促進學校的工作進一步改進。

★微信群是一個小社會。 一切當下社會存在的問題都會在微信群裡顯示。 微信群又是一個特殊的小社會,最終指向兒童,但這最核心的人群——兒童,卻沒有發言權。 所以,家長和教師更要慎重,談及學生問題,要注意方法,照顧雙方感受。

看到一則家長“憑實力”競選家委會的新聞引爆了輿論,焦女士一點兒也沒感到震驚,這不就是自己每天都在經歷的生活嗎!

每天下午3點,焦女士就開始盯著名為“××小學三年級二班”的微信群坐立難安,等待班主任在群裡彙報學生一天的表現。 表揚自家孩子一句,仿佛臉上有光,批評一句,又恨不能立刻回家收拾“小兔崽子”;發展到後來,沒被表揚都像被批評了一樣。

班主任說完,例行程式就是家長們排著隊道謝。 雖然不知道老師是否真的在乎這些虛禮,但焦女士的想法代表了大部分家長的心態,害怕少說一句會對孩子不利,那就不如多說一句。 逢年過節就更熱鬧了,家長大概個個都是中文系畢業的,吹捧起來清新不落俗套,甚至還有人用老師的名字作起了藏頭詩。

設立家校群的初衷是方便家長與學校(教師)之間的聯繫,也不知從何時起卻成了負擔,24小時消息帶來了24小時焦慮。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專訪時說,從當下社會層面來看,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焦慮。 “盲目焦慮的家長,沒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個人走在叢林中,茫然不知所措,東西亂撞。 如果家長心中有培養和教育孩子的地圖和觀念,就不會被很多事情左右”。

 有思考力的家長不會每天都被群裡的表揚和批評帶跑

有人總結家校群中的家長有這麼幾種類型:一是老師的絕對擁護者,老師一發話,馬上回應“您辛苦了”;二是曬娃求關注,每天把孩子完成的作業第一時間發到群裡;三是“打醬油的”,別人說謝謝我也跟一句;四是“潛水的”,沒有必要就不說話。

但無論哪一種,身為家長,都得時刻盯著微信群。 然而,全天候的無縫交流真的有必要嗎?尹建莉的答案十分確定:家長和學校(教師)之間根本不需要如此頻繁的交流,這對雙方而言都是負擔,彼此打擾,十分低效,“真正的高效交流是在雙方需要時再交流”。

在尹建莉看來,微信群只是一個工具,工具是中性的,沒有對錯。 如果正確利用,能帶來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無障礙溝通;如果利用不當,則帶來負面作用。 但是,出問題的不是微信群,而是教師和家長雙方的素質。

比如,很多家長成天盯著家校群,看到老師在群裡表揚這個批評那個,看到表揚開心,看到批評緊張,這是很正常的本能反應,但一個真正有思考力的家長,不會每天都被表揚和批評牽著鼻子走。

家長焦慮,其實老師也茫然不知所措:家長說了“謝謝”,該不該一一回復?回了這家漏了那家,家長會不會有想法?當微信群被鋪天蓋地的垃圾資訊刷屏,老師不得不時刻瞪大眼睛,生怕怠慢了什麼重要資訊。

尹建莉說:“如果我是老師,我會希望家長在群裡少發言,不必說客套話,減輕彼此的工作量。 不然我一個人面對那麼多內容,每個家長都來說一聲謝謝,很累。 當然這是我個人觀點,不排除有的老師享受來自家長的‘巴結’。 ”

 陪寫作業,上傳視頻……教師不能轉嫁職責

晚上回到家,焦女士也不能消停。 老師佈置了各種需要家長配合的作業,給孩子拍視頻、做PPT,並及時上傳。 焦女士感歎:“這比自己上學時還累。 ”

家長有沒有義務陪孩子做作業?尹建莉的答案也十分確定:“這肯定不對。教師的職責是給孩子佈置作業、檢查作業,家長能幫就幫,不能幫也不能強行分配,那是教師轉嫁工作和職責。”

那家長如果對學校(教師)有不滿,如何解決?這時候,才是當初忙著競選家委會的家長該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了。公立學校的家委會並非實權機構,家委會成員沒有或者說不應該有其他利益,家委會的主要功能就是家校溝通——把家長的要求反映給教師,教師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家長,維護學生的權益,促進學校工作進一步改進。

尹建莉回憶,自己當家長時,當學校的要求越來越細,“有的我會配合,有的我會置之不理”。女兒小時候,老師要求孩子把沒背會的定理寫10遍,她就覺得這樣做不對。這時候,最差的態度是一邊抱怨一邊迎合,最好的方法應該是由家委會出面和老師溝通,“如果很多家長聯合起來表達,相信教師會做出改變的”。

而讓初中學生家長張女士最煩的還不是作業,而是老師在群裡發佈的各種活動資訊。老師經常在群裡問:出去春遊,哪個家長能幫忙安排交通?排練節目,哪個家長能幫忙租衣服?每次都有家長特別積極地承擔,甚至連錢都自己出。

張女士說:“我家經濟條件一般,養孩子已經壓力很大,無權無勢,沒法幫忙。每次看到老師發這樣的資訊,我就緊張。”

對此,尹建莉也有些無奈:微信群就是一個小社會。

 微信群是個小社會,主動權在家長

一年級學生家長張先生這兩天有點頭疼。開學不久,兒子還沒適應從幼稚園到小學的變化,上課總是不守紀律,被班主任讓淘氣孩子站到教室前邊拍照,併發在家校群裡公開批評,“就像被示眾一樣”。

尹建莉認為,在家校群這樣批評孩子,當然不對!不僅傷害孩子,還傷害了家長。“家長也是普通人,為什麼要把孩子的隱私暴露在微信群?這涉及教師的修養。”

尹建莉說:“其他家長也不要覺得於己無關,甚至還在群裡為老師幫腔。今天是別家的孩子被‘示眾’,明天也可能輪到你。當看到教師對某個家長不禮貌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聯合起來制止。這麼多人的智慧一定能找出優化的方案,這個主動權在家長。”

“微信群是一個小社會。”尹建莉反復強調這句話,一切當下社會存在的問題都會在微信群裡顯示。微信群又是一個特殊的小社會,最終指向兒童,但這最核心的人群——兒童,卻沒有發言權。所以,家長和教師更要慎重,談及學生問題,要注意方法,照顧雙方感受。

尹建莉覺得,在微信這個小社會,一切社會上的好壞,在這裡都不可避免,但具體到個人,如果雙方都能擺正位置,就能做好自己。尊重老師,尊重家長,尊重孩子,牢記這三個尊重,就能處理好家校群中的複雜關係。

家長有沒有義務陪孩子做作業?尹建莉的答案也十分確定:“這肯定不對。教師的職責是給孩子佈置作業、檢查作業,家長能幫就幫,不能幫也不能強行分配,那是教師轉嫁工作和職責。”

那家長如果對學校(教師)有不滿,如何解決?這時候,才是當初忙著競選家委會的家長該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了。公立學校的家委會並非實權機構,家委會成員沒有或者說不應該有其他利益,家委會的主要功能就是家校溝通——把家長的要求反映給教師,教師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家長,維護學生的權益,促進學校工作進一步改進。

尹建莉回憶,自己當家長時,當學校的要求越來越細,“有的我會配合,有的我會置之不理”。女兒小時候,老師要求孩子把沒背會的定理寫10遍,她就覺得這樣做不對。這時候,最差的態度是一邊抱怨一邊迎合,最好的方法應該是由家委會出面和老師溝通,“如果很多家長聯合起來表達,相信教師會做出改變的”。

而讓初中學生家長張女士最煩的還不是作業,而是老師在群裡發佈的各種活動資訊。老師經常在群裡問:出去春遊,哪個家長能幫忙安排交通?排練節目,哪個家長能幫忙租衣服?每次都有家長特別積極地承擔,甚至連錢都自己出。

張女士說:“我家經濟條件一般,養孩子已經壓力很大,無權無勢,沒法幫忙。每次看到老師發這樣的資訊,我就緊張。”

對此,尹建莉也有些無奈:微信群就是一個小社會。

 微信群是個小社會,主動權在家長

一年級學生家長張先生這兩天有點頭疼。開學不久,兒子還沒適應從幼稚園到小學的變化,上課總是不守紀律,被班主任讓淘氣孩子站到教室前邊拍照,併發在家校群裡公開批評,“就像被示眾一樣”。

尹建莉認為,在家校群這樣批評孩子,當然不對!不僅傷害孩子,還傷害了家長。“家長也是普通人,為什麼要把孩子的隱私暴露在微信群?這涉及教師的修養。”

尹建莉說:“其他家長也不要覺得於己無關,甚至還在群裡為老師幫腔。今天是別家的孩子被‘示眾’,明天也可能輪到你。當看到教師對某個家長不禮貌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聯合起來制止。這麼多人的智慧一定能找出優化的方案,這個主動權在家長。”

“微信群是一個小社會。”尹建莉反復強調這句話,一切當下社會存在的問題都會在微信群裡顯示。微信群又是一個特殊的小社會,最終指向兒童,但這最核心的人群——兒童,卻沒有發言權。所以,家長和教師更要慎重,談及學生問題,要注意方法,照顧雙方感受。

尹建莉覺得,在微信這個小社會,一切社會上的好壞,在這裡都不可避免,但具體到個人,如果雙方都能擺正位置,就能做好自己。尊重老師,尊重家長,尊重孩子,牢記這三個尊重,就能處理好家校群中的複雜關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