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刷臉”有什麼大不了,我馬上可以“刷腦”了咧

曾幾何時, 生物特徵識別還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在高度保密機構裡才能一睹真容的“高端技術”。 而技術進步是飛快的, 一眨眼的功夫, 智慧手機的普及就讓每個人對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習以為常。 那麼, 對於“準確地辨別誰在使用自己”這件事, 身份識別都經歷了哪些過程?未來又將往何方去?

第一批“玩家”:指紋、虹膜和語音

紋理和振動, 這是生物特徵領域不變的核心。 而最早被利用在身份識別當中的生物資訊——指紋和聲紋, 正是其中的代表。 “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的指紋是一樣的”, 一直以來,

指紋都是人類最有效的“身份證”。 然而, 隨著指紋和聲紋識別應用的深入, 大家漸漸發現:這些特徵雖然獨一無二, 卻並不“海枯石爛”——指紋特徵可能會因不慎劃傷或人為磨損而改變, 聲音更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於是, 虹膜紋路作為第一種被認為終身不變的生物特徵登上了舞臺。 唯一的問題是, 虹膜資訊是相當容易遭到竊取的——畢竟, 總不能在照相的時候不看鏡頭吧。

電影中以隱形眼鏡為載體的偽造虹膜特徵

“後來者”居上:面部和眼紋識別的興起

既然傳統生物特徵問題不少, 人們自然要著手研究新的生物識別方式。 於是, 面部結構和眼紋進入到了業界的視野當中。 兩種新型生物特徵的共同特點是:除了紋理以外,

更加關心“形狀構造”。 面部識別通過對臉部特徵點及其在影響中的透視深度進行建模, 可以以很高的準確率對比被識別人的頭骨模型是否正確。 近期備受矚目的iPhone X的Face ID就使用原深感攝像頭投射3萬個不可見點捕捉使用者面部資料, 創建具有透視效果的面部深度圖, 從而認出你的臉。 類似地, 眼紋識別在關注物件眼球的鞏膜血管分佈的同時, 實際上也可以讓眼睛輪廓參與到識別當中, 因而更加難以被偽造。 例如近期螞蟻金服發佈的眼紋識別技術, 可以在實驗室場景下精准識別長相極端相似的同卵多胞胎。 目前看來, “刷臉”和“刷眼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 都將是生物特徵作為身份憑據的主流。

蘋果Face ID有透視效果的人臉模型

深度學習加入:新“作料”, 新味道

乍看來, 生物特徵識別無非是影像處理和模式匹配的組合, 機器學習也許能夠讓匹配準確率增加一些, 但也不過如此。 隨著深度學習及其基礎——卷積神經網路(CNN)的大放異彩, 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人工智慧自己就可以對圖像進行處理,

甚至在得到特徵的時候還可能有“獨到”的見解!很快, 生物特徵識別領域就將CNN在可能的應用上用了個遍, 還得到了比過去更優秀的識別效果。

要知道, 對於今天能夠見到的每一種基於圖像的生物資訊, 識別的方式無非是揀選出其影像中的各種有特點的“細枝末節”, 形成範本, 進而由範本的獨特性來實現識別的唯一性。 由此, 生物特徵識別的性能,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範本中所選取的細節的有效程度。 CNN的優勢, 就在於所產生的範本更有“代表性”, 精確度更高。 可以說, 隨著深度學習的加入, 你的手機和電腦將會很快地從“認出你”的水準升級到“記住你”的新等級。

當然, 目前深度學習在生物特徵識別中還處於研究和初步應用階段,

業界不得不面對的是, 神經網路較大的存儲空間和計算資源佔用問題。 另一個問題在於, 深度學習“記得快”, 卻可能“忘得太慢”。 比如, 如果要從一個訓練好的網路中刪除掉有關某一眼紋的“知識”, 就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未來:從“刷臉”到“刷腦”

未來還會有什麼新的生物資訊加入到“識別大軍”中來?現階段來看, 最有潛力的或許就是腦電波(EEG)信號了。 目前, 許多研究已經表示, 人的腦電很可能和指紋一樣, 具有某些個體唯一性的特徵。 同時, 腦機介面(BCI)的發展也可謂是日新月異。 目前, 一家葡萄牙公司已經在其Brainflight項目中展示了以腦電信號操控無人機的技術。 如果現有有關腦電的各種技術能夠進一步成熟並加以融合的話, 相信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人們就將有望看到“刷腦”這種科幻般的景象成為現實了。

腦電已經被用來操控無人機了

γ:不過這件事可能對於一時衝動的人們來說並不是啥好消息,一旦你以為的“想想而已”,那邊已經刷腦消費了,實在是防不勝防啊!

*本文頭圖及正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相信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人們就將有望看到“刷腦”這種科幻般的景象成為現實了。

腦電已經被用來操控無人機了

γ:不過這件事可能對於一時衝動的人們來說並不是啥好消息,一旦你以為的“想想而已”,那邊已經刷腦消費了,實在是防不勝防啊!

*本文頭圖及正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