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祭拜先祖湯斌,凝聚宗親向心力

在湯斌墓前的講話

各位來賓、各位宗親: 一年一度秋風勁, 遼闊中原萬里霜。 霜葉紅於二月花, 喜慶吉祥到湯家。 今天, 我們湯氏宗親聚集到我們這裡, 參加祭祖盛會, 在此, 我代表甯陵湯氏家族理事會和甯陵全體湯氏宗親, 向前來參加聚會的湯氏宗親表示熱烈地歡迎和親切地慰問!

己吾祭祖

此地古稱己吾城, 本是三國大將典韋的故鄉。 良田沃土, 阡陌交通, 物產富饒, 人傑地靈。 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拜祖盛會, 是血脈和親情的凝聚, 是實現復興之夢的壯舉。 湯氏這棵參天大樹, 根在豫東, 經歷幾百年滄桑, 如今枝葉繁茂, 成為中華大姓。

湯斌畫像

自文正公以降, 人才輩出, 群星燦爛, 可歌可頌。 現代和當代, 湯氏英才俊傑達到新的高峰, 不勝枚舉!忠烈之家風世代相傳數百年, 光芒四射。 我們的祖先湯文正公, 是中原名儒, 剛正不阿, 鐵骨錚錚, 官至高位, 清廉第一 。 康熙帝稱讚他:“湯斌在講筵時, 素行謹慎, 朕所稔知。 及簡任巡撫, 潔己率屬, 實心任事。 允宜拔擢, 以風有位。 ”大文學家方苞稱讚他“國朝語名臣, 必首推睢州湯公。 ”

今天我們祭拜他, 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們的責任是承前啟後, 繼往開來。

湯氏先輩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其中也包含復興優秀的傳統文化。 正因為如此, 我們湯氏家族理事會成立後辦的第一件大事, 就是組織、動員宗親, 搞好宗親聯誼, 修好我們自己的家譜, 提高我們家族的凝聚力。 許多宗親, 在理事會的號召下, 一呼百應, 齊心協力。 血緣一脈, 情系千秋。 希望族親們借祭祖活動這個機會和平臺, 緬懷祖先, 弘揚祖德, 籌謀未來, 著力發展。 多交流, 多瞭解, 達到增進親情、加強團結的目的。

眼觀世界風雲變幻, 中華民族要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必須加強團結和挺起堅強的脊樑。 我們不僅只注重小家, 更要注重祖國這個大家;不僅要提倡中華湯氏一家親, 更要提倡中華全民族一家親。 希望我們的家族興旺發達, 蒸蒸日上;更願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強大輝煌!

湯致德 2017.11.17日

“三湯”清官湯斌事蹟

康熙朝有位清官辭世時家中僅遺八兩銀子, 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 靠他人資助的二十兩才能成殯。 清廉至此,

讓人唏噓。 百姓稱這位清官謂“三湯”, 意豆腐湯、黃連湯、人參湯。 豆腐湯清, 黃連湯苦, 人參湯既清又苦。 這是對這位清官個人生活清苦、為官清廉如水的高度概括。

湯斌(1627-1687), 字孔伯, 別號荊峴, 晚又號潛庵, 祖籍河南睢州(今睢縣)人。 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甯巡撫、禮部尚書等。 湯斌為官清正, 生活清苦, 每餐有一味豆腐足矣, 因此人們稱之為“豆腐湯”。 後來又加上黃連、人參有了“三湯”官的雅號。 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十位清官之一, 著名的廉吏, 清官的典範。

順治十三年(1656)二月, 順治帝裁定湯斌等十八名“品行清端, 才猷瞻裕”者官升一級, 湯斌則補授陝西潼關道副使。 赴任時, 他用官俸買了三頭騾子, 主僕二人各騎一頭;另一頭馱著兩套舊被褥, 一個書箱,像個趕考的窮書生。進關時湯斌言明身份,潼關守衛見他主僕二人落魄模樣,搖頭說:“把你放到鍋裡煮,也煮不出個官味來。”就是這個“煮不出官味來”的四品道員,在其“求通民情,願聞己過”善政招引下,流民紛紛來歸,昔日的荒田成為糧倉,潼關各州縣的土豪惡霸紛紛收斂自己為非作歹的行徑,百姓始能安居樂業,僅三年時間,潼關成“天下第一堡壘戶”,“湯青天”不脛而走。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湯斌以繼母有疾,乞求歸省奉養。康熙帝特下詔曰:“卿何忍舍朕去,將賜第京師,命卿迎養耳。”同年九月,湯斌改任工部尚書。湯斌一生光明磊落,勤政廉潔,卻為官場權貴陷害。這一連串打擊,再加上長期的營養不良,他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嚴重摧殘。十月,往通州(今通縣)勘察貢木回來時,突患寒病,自言“腹不甯”,於十一日歸途中夜半落寞的病卒,卒年六十一歲。湯斌死時家裡僅剩下八兩俸銀,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

當湯斌去世的噩耗傳至京師,京城民眾士紳聞知無不悲嚎哭泣如喪考妣,涕泣郊迎者多達萬於人,都穿著孝服,情形古今所未見。湯斌去世的噩耗傳至姑蘇,紳民傾城而出,一齊湧至湯斌生祠祭拜,城巷為之而塞數日不散,哀號之聲鬼神皆驚。特別嫉恨湯斌的明珠、余國柱等不贊成厚葬湯斌。康熙還是遣學士兩人奠茶酒,命將靈柩馳驛歸裡,以尚書禮祭葬。並允地方之請,準將湯斌入陝西、江西、江南名宦祠。

一個書箱,像個趕考的窮書生。進關時湯斌言明身份,潼關守衛見他主僕二人落魄模樣,搖頭說:“把你放到鍋裡煮,也煮不出個官味來。”就是這個“煮不出官味來”的四品道員,在其“求通民情,願聞己過”善政招引下,流民紛紛來歸,昔日的荒田成為糧倉,潼關各州縣的土豪惡霸紛紛收斂自己為非作歹的行徑,百姓始能安居樂業,僅三年時間,潼關成“天下第一堡壘戶”,“湯青天”不脛而走。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湯斌以繼母有疾,乞求歸省奉養。康熙帝特下詔曰:“卿何忍舍朕去,將賜第京師,命卿迎養耳。”同年九月,湯斌改任工部尚書。湯斌一生光明磊落,勤政廉潔,卻為官場權貴陷害。這一連串打擊,再加上長期的營養不良,他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嚴重摧殘。十月,往通州(今通縣)勘察貢木回來時,突患寒病,自言“腹不甯”,於十一日歸途中夜半落寞的病卒,卒年六十一歲。湯斌死時家裡僅剩下八兩俸銀,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

當湯斌去世的噩耗傳至京師,京城民眾士紳聞知無不悲嚎哭泣如喪考妣,涕泣郊迎者多達萬於人,都穿著孝服,情形古今所未見。湯斌去世的噩耗傳至姑蘇,紳民傾城而出,一齊湧至湯斌生祠祭拜,城巷為之而塞數日不散,哀號之聲鬼神皆驚。特別嫉恨湯斌的明珠、余國柱等不贊成厚葬湯斌。康熙還是遣學士兩人奠茶酒,命將靈柩馳驛歸裡,以尚書禮祭葬。並允地方之請,準將湯斌入陝西、江西、江南名宦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