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南農業大學堅持13年開展“清明義工”志願服務

思園合照

中青線上廣州4月4日電今天, 華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華農”)350餘名志願者到廣州火葬場進行“清明義工”服務活動。 即日起到月底的每個週末, 他們將會定期到廣州火葬場進行志願服務活動。

躍動在清明綠裡的“黃”

約半小時後, 志願者們抵達銀河公墓。 根據今年墓園負責人的需求, 王鈺瑤帶領志願者, 從墓園門口的服務大廳一路走到最裡處的銘恩樓, 包括她在內的所有62名志願者全部工作到位, 各個骨灰樓都有華農的工作人員提供服務。

已是清明時節, 不少樹葉呈現鮮翠, 現場可見黃色的身影,

引人注目。

銀河園的義工正在進行登記

安排好志願者的分工工作, 王鈺瑤來到她負責的銘恩樓。 她所在的302室是新建的骨灰室, 因此很多格子都是空的, 她負責登記新入的或者調入的骨灰編號、死者姓名、家屬姓名、入存日期與骨灰的具體位置。

王鈺瑤是華農食品學院大二的學生, 去年她作為義工小組的一名組長首次進行服務, 回憶起第一次作清明義工時, 她透露:“沒去之前會胡思亂想, 很多同學也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擔心, 但是實際工作後心裡沒有什麼忌諱的, 也不會害怕。 ”

除了少數幾個大三大四的學生, 服務的大部分還是大一大二的學生。 作為清明義工, 其服務的內容包括大廳業務諮詢和拜祭引導、服務處登記、各骨灰樓引導和協助登記工作、心願牆管理工作等。

“有的時候會有家屬扔些一毛的錢幣在地上, 當錢幣多達一定數量後, 我們會進行清理並集中掃入一個桶內。 ”組員說。

高達6400小時的服務時間

每年清明, 廣州銀河園與思園都會迎來一批身穿黃色馬甲的華農清明義工, 為廣大前往拜祭的市民提供服務, 而在今年歷時9天的清明義工服務中, 義工人次將達800人次, 義工服務時數高達6400小時。

此次義工工作負責人潘志堅介紹, 今年銀河園比去年服務多兩天, “本身銀河園的人流量很多, 去年也有臨時增加服務天數的情況, 於是今年我們決定延長服務時間。 ”而另一個服務點思園則保持不變。

市民的感謝信

思園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一座小山上,

由於人流量較少, 清明期間每日到場服務的人員一般為20人左右。 與銀河園不同的是, 思園主要進行樹葬, 家屬無法取出或放入骨灰盒, 大多在公共祭祀台進行活動, 或者在埋葬骨灰的樹前進行祭祀。 “這時候我們就要進行勸說, 使家屬到指定的地方點香, 因為思園樹很多, 有可能會引起火災。 ”今年的思園負責人張丹霓說。

此外, 服務人員須按時巡邏山間, 確認是否有未熄滅的火苗, 並清理垃圾, 在人流高峰期間, 還要維持現場秩序。

華農生命科學學院的司治鑫從大一堅持到現在, 已經是服務四年的“老人家”了。 第一年在銀河園服務, 之後連續3年在思園。 “其實也沒有什麼, 等做完才發現已經堅持四年了。

清明義工對我來說挺特別的, 打開了我未知的領域, 而且在為市民服務的時候也可以親近大自然, 讓我的心態也積極樂觀起來。 ”他說。

13年服務贏得好口碑

據統計, 相比去年581.32萬人次的拜祭量, 今年清明期間參加拜祭的廣州市民人數將有所增長, 拜祭高峰將出現在清明法定假日及其後兩個週末, 這期間每天或有超過20萬的群眾前往銀河園地區祭掃。

而清明義工的出現, 很大程度上, 緩解了清明節時期園區的工作壓力, 為市民提供一個更好的祭拜環境。

據悉, 清明義工是華南農業大學義務工作者協會四大品牌活動之一, 由廣州市義務工作者聯合會與廣州市銀河園拜祭場聯合發起, 華南農業大學義務工作者協會承辦,

2005年至今三方已有13年的合作經歷, 服務品質得到一致好評。

一封來自廣州市民的感謝信裡這樣寫道:“她們有禮貌, 盡心盡力, 感謝貴校的給力培養!”

銀河園合照

“要想成為清明義工其實不是那麼容易, 首先競爭激烈, 其次還要經過審核、培訓, 才能正式成為一名清明義工。 不過在這過程中我們最看重的還是報名者的態度, 如果態度不認真, 後期培訓再好也沒有用。 ”潘志堅說, 培訓內容包括負責人講解注意事項、情景劇視頻播放、老義工服務經驗分享、答疑四個環節。

在華農義工協會會長袁穎君看來, 清明義工活動不同於一般的志願活動, 意義特殊, “清明義工向廣州市民表現了我們華農學子的良好形象, 還給他們帶去了大學生的正能量,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清明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感受與解讀。因此,清明義工是一個非常貼合我們大學生成長的義工體驗。”

服務結束後,義工們記下了自己的感想,不少義工感慨,在工作累的時候,市民回饋的一個微笑和一句“謝謝”,就是鼓勵他們繼續下去的最大動力。(共青團新聞中心編輯)

還給他們帶去了大學生的正能量,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清明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感受與解讀。因此,清明義工是一個非常貼合我們大學生成長的義工體驗。”

服務結束後,義工們記下了自己的感想,不少義工感慨,在工作累的時候,市民回饋的一個微笑和一句“謝謝”,就是鼓勵他們繼續下去的最大動力。(共青團新聞中心編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