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爬的早代表聰明?走的晚就是發育不好?

寶寶的大動作發展是媽媽們特別關心的, 也最容易形成和其他寶寶的橫向對比。 我家寶寶10個月才開始會爬, 到了14個月才會走, 這個節奏其實挺晚的, 好在沒那麼焦慮, 反正總是會發展起來的。

但一些人特別容易焦慮, 尤其是聽到別人的評價時, 這種焦慮就會給寶寶形成一種氣壓氛圍, 反而不利於其發育。

相對來說, 寶寶的動作發育越早, 可以探索的空間就越多, 探索範圍變多有利於他們的心智發育, 因為接受到了更多的新鮮刺激。 但這些寶寶們都會經歷, 早與晚的差別而已。

【爬的越早越聰明?】

爬行中, 寶寶的左右手與左右腳相互協調配合前進, 視覺則在“由坐姿轉到爬行, 由爬行轉到站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整作用。

但到目前為止, 並沒有可靠的研究結果證明, 專門的爬行訓練會對大腦發育有特別的作用。 會爬的寶寶並不一定更聰明,

不會爬的寶寶也未必就更笨。

爬行對寶寶確實很有益, 寶寶的視野變得不同, 大運動發展也會比較好, 同時爬行可以促進後面的站立以及行走。

但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爬行階段, 這個既有爸爸媽媽的引導, 還有寶寶自己的意願, 不可強求。

提醒爸爸媽媽要順應寶寶自身的發育規律。 與其強迫練習, 我們更應該順應寶寶的發育規律, 快樂、自由地發展就是最好的。

【早站早走發育好?】

同齡寶寶間經常會比較, 誰家的寶寶很早就會走了, 自己家的卻站都站不好!是寶寶發育太晚?還是訓練不夠呢?

要糾正一個觀念:無論站還是走, 都不是教出來的。 除了少數有發育異常的寶寶外, 絕大多數寶寶都不需要爸爸媽媽過分干預,

既不用刻意訓練, 更不能過分保護。

如果過早讓寶寶行走, 使寶寶較軟的骨骼過早地承擔身體重量, 會影響骨盆及肢骨正常形狀的形成, 不利於寶寶脊柱正常生理彎曲的發育, 也不利於正常步態的養成。

只要不是過分限制寶寶的行為, 也沒有長期使用學步車,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會走路的節奏, 這是自然發展規律, 不用強求。

早兩個月晚兩個月都很正常, 橫向對比意義很小, 多進行縱向對比, 有些寶寶動作發展快, 所有動作發展都快一拍, 有些則是都慢一點, 只要寶寶跟自己比較就可以啦!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 時候不到, 你怎麼催也沒用, 怎麼幫助也不起作用, 屬於他的節奏到了, 擋也擋不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