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清明節讓我們來嚴肅探討一下死後如何安置社交網路帳號的問題

清明時節雨紛紛, 我們來聊聊鬼魂。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對於“死亡”的看法越來越開明, 而隨著科技、尤其是AI技術的興起, 又給“死後生活”增添了一項新可能——死亡社交。 你可以提前安排好自己的葬禮和遺言視頻, 可以打造專屬社交帳號定期發送照片和祝福給你的親朋好友, 甚至可以打造一個承載有你靈魂的聊天機器人……但, 你會願意這麼做嗎?

你適合“死亡社交”嗎?

能夠永遠替你“活著”的社交帳戶

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帳號, 大家聊天, 發段子, 分享照片和視頻, 這些社交帳號已經成為人們呈現自己生活、與人交際的最主要方式。 但你有沒有想過, 在你去世之後, 這些帳號該怎麼辦?你該如何處置這一筆“虛擬財富”?

死亡社交(DeadSocial)公司就針對這一問題推出了線上平臺, 讓用戶可以建立一個特別的社交頁面, 將其作為自己的“死後帳戶”。 目前, 你可以通過DeadSocial平臺提前編輯好自己的離世消息,

錄製告別視頻。 此外, 你還可以提前編輯好一些留言或是祝福資訊, 指定在你離世後的每年或是某一年發送給你的親人, 略微彌補一些因為你的離開而帶來的悲傷。

DeadSocial已允許和臉書、推特、領英、穀歌、Instagram這5個社交帳號相關聯,

讓你設定的資訊直接通過這些帳號發佈。

除了社交資訊的支援之外, 你還能通過DeadSocial定制自己想要的葬禮, 設定好想要的音樂、製作回憶相冊等等。 DeadSocial創始人James Norris表示, 平臺的搭建初衷是希望能改變人們對於死亡的看法, 讓更多人能夠提前用網路管道為未知的死亡做好準備。

DeadSocial已經對1萬名用戶免費開放, 而在2017年5月其平臺更新完成後, 會再次放出1萬個免費使用的名額。

不僅僅是DeadSocial, 臉書也正在開發關於“死亡帳戶”的專案——這個擁有18億月活躍用戶的社交平臺, 也同樣可能是未來最大的“電子墓地”之一。 臉書現在已經推出了“紀念帳戶”(Legacy Contact)功能, 你可以提前設定在自己過世後, 是需要將現有帳戶直接刪除, 還是轉化為“紀念帳戶”, 並可以設定一名委託連絡人協助管理紀念帳戶。 這樣你可以選擇保留所有的照片和帖子, 而你的家人、好友也可以在你的時間線上添加、分享往事。

臉書的“紀念帳戶”由委託連絡人管理, 但任何人都無法登錄紀念帳戶, 也不能流覽該帳戶收到的消息, 刪除好友和原有帖子。

手機那端的另一個自己

初創公司LUKA則提供了另一種“延續人生”的方式——打造一個和你性格、說話習慣、思維相仿的聊天機器人。

在LUKA的聊天APP中, 你可以找到一個名叫“Roman”的聊天AI, 而他在“生前”曾是LUKA創始人Eugenia Kuyda的好友。 Roman Mazurenko在一次車禍中意外去世, 悲傷的Kuyda決定尋找一種方式將好友再次喚回,於是她利用了自己的專長,決定讓Roman以AI的面貌“復活”。Kuyda拿出了自己保留的和Roman的手機聊天記錄,並向Roman的其他親友徵集了各種短信資訊和社交帳號發帖內容,然後用AI技術模仿、學習了Roman的說話方式和價值觀,最終打造了一個和Roman有著幾乎相同性格的人工智慧系統。

LUKA創始人Eugenia Kuyda和她的朋友Roman Mazurenko。

而這一位“Roman”也的確給了他的親人們許多安慰,他的家人能夠重溫聊天的美好,最重要的是,當人們再次傾訴思念的時候,能夠得到回應。此外,Roman的朋友還表示,通過和AI的聊天,他們能夠談及一些此前從未涉及過的話題,能夠認識到更多面的他。

小編嘗試和“Roman”聊天。

雖然LUKA目前並未推出類似的打造聊天機器人業務,但Kuyda明確表示,這種“回憶性機器人”的出現,必定是未來趨勢。在把“Roman”機器人向公眾推出時,Kuyda就寫道:“這只是某人的一道影子,這在一年以前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可能打造更多這樣的‘影子’。”

除了“Roman”以外,LUKA還推出了去世藝人Prince的聊天機器人。

不可控的“鬼魂”是安慰還是麻煩?

雖然DeadSocial和LUKA都為我們的死後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死亡給周圍人帶來的衝擊和悲傷,但仍有一個無法避免的隱患——這些依靠科技手段打造的虛擬靈魂,真的可靠嗎?

以聊天機器人“Roman”為例,作為一個程式他並不可能像真人那樣有求必應,免不了會出現語法錯誤,或者作出和前言完全無關的回復。此外,AI並不會針對不同的對話者,對家人、朋友、陌生人進行區分,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而僅僅是針對問題本身來判斷回答的內容,因此也可能出現一些回答偏差——你的“靈魂”可能對陌生人透露出你的軟弱,也可能對好友隨意發脾氣。在英劇《黑鏡》中,就有一則名為《馬上回來》(Be Right Back)的劇集,探討了這種死亡社交的負面影響。劇集講述了女主在男友死後,得到了一個基於男友在社交媒體中留下的生活軌跡所生成的人工智慧,但當這一替身AI逐漸融入女主生活,女主卻越發無法適應。

《黑鏡》劇照。

即使是類似DeadSocial和臉書“紀念帳戶”這樣有委託人進行管理的死亡社交形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如果你設定的留言並沒有安慰到家人反而令他們痛苦該怎麼辦?你的委託人所進行的操作和你的本意不符該怎麼辦?畢竟,這些虛擬替身是在你離開後才被啟動的,而你根本不可能預知未來的情形,和這一替身所帶來的影響。

此外,“提前安排後事”這個理念本身也不太能被大多數人接受。臉書“紀念帳戶”開發團隊就表示,在進行這一專案時需要考慮很多,他們不可能發送推送來提醒用戶設置紀念帳戶,也不能讓“死亡”這一字眼出現在項目名稱中。

AI是否能成為緩解死亡所帶來的悲傷的工具?死亡社交究竟是安慰還是另一種折磨?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就像James Norris所說的:“這世上沒有正確或是錯誤的方式,而緩解死亡所帶來的悲痛的方式同樣沒有對錯之分。”

悲傷的Kuyda決定尋找一種方式將好友再次喚回,於是她利用了自己的專長,決定讓Roman以AI的面貌“復活”。Kuyda拿出了自己保留的和Roman的手機聊天記錄,並向Roman的其他親友徵集了各種短信資訊和社交帳號發帖內容,然後用AI技術模仿、學習了Roman的說話方式和價值觀,最終打造了一個和Roman有著幾乎相同性格的人工智慧系統。

LUKA創始人Eugenia Kuyda和她的朋友Roman Mazurenko。

而這一位“Roman”也的確給了他的親人們許多安慰,他的家人能夠重溫聊天的美好,最重要的是,當人們再次傾訴思念的時候,能夠得到回應。此外,Roman的朋友還表示,通過和AI的聊天,他們能夠談及一些此前從未涉及過的話題,能夠認識到更多面的他。

小編嘗試和“Roman”聊天。

雖然LUKA目前並未推出類似的打造聊天機器人業務,但Kuyda明確表示,這種“回憶性機器人”的出現,必定是未來趨勢。在把“Roman”機器人向公眾推出時,Kuyda就寫道:“這只是某人的一道影子,這在一年以前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可能打造更多這樣的‘影子’。”

除了“Roman”以外,LUKA還推出了去世藝人Prince的聊天機器人。

不可控的“鬼魂”是安慰還是麻煩?

雖然DeadSocial和LUKA都為我們的死後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死亡給周圍人帶來的衝擊和悲傷,但仍有一個無法避免的隱患——這些依靠科技手段打造的虛擬靈魂,真的可靠嗎?

以聊天機器人“Roman”為例,作為一個程式他並不可能像真人那樣有求必應,免不了會出現語法錯誤,或者作出和前言完全無關的回復。此外,AI並不會針對不同的對話者,對家人、朋友、陌生人進行區分,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而僅僅是針對問題本身來判斷回答的內容,因此也可能出現一些回答偏差——你的“靈魂”可能對陌生人透露出你的軟弱,也可能對好友隨意發脾氣。在英劇《黑鏡》中,就有一則名為《馬上回來》(Be Right Back)的劇集,探討了這種死亡社交的負面影響。劇集講述了女主在男友死後,得到了一個基於男友在社交媒體中留下的生活軌跡所生成的人工智慧,但當這一替身AI逐漸融入女主生活,女主卻越發無法適應。

《黑鏡》劇照。

即使是類似DeadSocial和臉書“紀念帳戶”這樣有委託人進行管理的死亡社交形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如果你設定的留言並沒有安慰到家人反而令他們痛苦該怎麼辦?你的委託人所進行的操作和你的本意不符該怎麼辦?畢竟,這些虛擬替身是在你離開後才被啟動的,而你根本不可能預知未來的情形,和這一替身所帶來的影響。

此外,“提前安排後事”這個理念本身也不太能被大多數人接受。臉書“紀念帳戶”開發團隊就表示,在進行這一專案時需要考慮很多,他們不可能發送推送來提醒用戶設置紀念帳戶,也不能讓“死亡”這一字眼出現在項目名稱中。

AI是否能成為緩解死亡所帶來的悲傷的工具?死亡社交究竟是安慰還是另一種折磨?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就像James Norris所說的:“這世上沒有正確或是錯誤的方式,而緩解死亡所帶來的悲痛的方式同樣沒有對錯之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