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東高唐縣三十裡鋪鎮50個村建村史、姓氏、村名由來簡介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我們, 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高唐三十裡鋪鎮簡介:

百度地圖

三十裡鋪鄉位於縣境西部, 距縣城15公里,

鄉人民政府駐地設在三十裡鋪村, 地處北緯36°51′, 東經116°04′。 鄉境東接趙寨子鄉、趙莊鄉, 南鄰 清平鎮, 西與臨清市金郝莊鄉毗連, 北與夏津縣香趙莊鄉、朱廟鄉接壤。 轄6個管理區, 50 個自然村, 50個村民委員會, 總面積76.7平方公里。 全鄉有8340戶, 總人口30042人, 其中 農業人口29419人, 人口密度為319人/平方公里。 總耕地64892畝, 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21畝 。

三十裡鋪鄉地處黃河沖積平原, 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 土壤以褐土、化潮土、風沙土為主 , 農業資源豐富。 年平均氣溫14℃, 年平均降水量589.3毫米, 無霜期年平均為206天。

三十裡鋪鄉交通方便, 04線公路橫穿鄉境, 北臨國道308公路, 東臨沙河溝, 馬頰河自西部 縱貫全鄉, 水利資源豐富, 發展前景廣闊。

北 邱 本村邱氏先祖邱元明于明初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

立村 “邱莊”, 1971年建公社時為區別社內兩個邱莊故加方位詞 , 稱“北邱”。

北 孫 本村孫氏先祖于明初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 立村“孫莊”, 1971 年建公社時為區別社內三個孫莊, 故將本村加方位詞稱 “北孫”。

張 莊 張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由山西洪澗縣遷來, 立村張莊, 後劉、董二姓遷來, 1982年元月更名河涯張, 1988年3月複故。

辛興店 明初, 辛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不久楊、曹二姓遷此, 議名“三姓莊”, 後辛姓開店興旺起來, 逐改名“辛興廟”, 相繼遷來的有劉、田、陶、李、許、王、黃、韓、鄭、張、孫、于等姓。

閻 寺 此村原名“周老莊”, 在明朝村上有一姓閻的中了狀元, 任職後在此修了一座寺廟, 內有很多神像, 故改名為“閻寺”, 閻姓絕, 無可考。

臧 莊 臧氏先祖公善, 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臧莊,

1982 年元月更名為 , “臧家莊”, 1988年3月複故, 居民有藏、姜、李、董、靳、馬、丁、楊。

苗 莊 該村苗氏先祖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定居, 立村“苗莊”。

天齊廟 本村李氏先祖李萬祥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 立村“李莊”, 幾代後, 李忠寧籌資在村東建了一座廟宇, 廟內供奉 “天齊爺” 神像, 故以廟宇而得名“天齊廟” 為之所代。

桑 莊 本村桑氏先祖于明初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 立村“桑莊”。

梁 莊 始祖梁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 立村梁莊, 1982年元月更名西梁莊, 1988年複故, 居民有梁、李、劉三姓。

劉 莊 本村劉氏先祖劉登全家三口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 立村 “劉莊”, 1982 年元月更名為 “劉家莊”, 1988年3月 恢復原名。

田 莊 本村田氏先祖于明初由青州府益都縣遷來,

立村 “田莊”。

李 莊 本村李氏先祖李堯于明初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 “李莊”。

曹堤口 據曹氏祖譜載:始祖曹廷棟于明初從青州府益都縣四槐樹遷來, 居於馬頰河堤口, 立村名“曹堤口“。

杓子劉莊 本村劉氏始祖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大槐樹遷於此, 以姓氏命名為劉莊, 後因村內賣木杓子的頗多.故人稱杓子劉莊。

小辛莊 本村辛氏始祖辛明楊由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於此, 墾荒立村命名“辛莊”。 當時正是明朝成化年間, 因三十裡鋪還有一辛莊, 為了區別, 此村習慣稱“小辛莊”。

大李莊 相傳本村建於明前, 為李姓建村, 名大李莊。 明朝中期李姓絕。 孫楊二姓由楊老莊遷來, 但仍沿用原名。

王貴莊 本村孫氏始祖孫其厚于明初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

立村孫莊。 後王姓遷來, 成為富戶, 約在明末清初其院內夜間常有狐鼠打鬧, 誤為鬼神作祟, 多次求神拜佛無效, 後為一外地人將狐屬趕跑。 為騙取錢財, 危言把鬼捉住了, 從此孫莊被“王捉鬼莊”所代替, 後又演變成“王貴莊”, 1982年元月更名為“西王桂”。 1988年3月恢復原名。

大楊莊 明萬曆年間, 楊氏祖楊廣會從青州府益都縣矮槐樹遷來, 立村楊家新莊, 後因楊氏人煙興旺, 分枝多地, 故稱楊家老莊, 後又稱大楊莊, 1982年元月更名為楊老莊, 1988年3月複名大楊莊。 相繼遷來的有孫、祁、王、馬、藏、劉等姓。

沙窩劉 本村劉氏先祖劉剛於明洪武年間從青州府益都縣矮槐樹遷來, 立村劉家莊。 因村位於沙土崗子之間, 後稱“沙窩劉”。

李奇莊 本村始祖李奇(與李祥是兄弟)于明朝永樂年間,由青州府益都縣五裡野村遷於此地,以始祖之命名“李奇莊”。

小周集 該村同大周集同姓同宗,原是一個大村。因居住分散,漸成兩村,此村小,故稱小周集。

大周集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周氏始祖由山東萊州府即墨縣四槐樹遷來立村“周莊”,清末本村立集市,故漸改稱“周集”,本村分散居住,形成兩個自然村,大村稱大周集,小村稱小周集。同代同宗。

北王莊 王氏于明初成化年間由山東萊州府即墨縣前攤王莊遷此立村王莊,後為區別三十裡鋪南王莊,人們慣稱北王莊。

車 莊 車氏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以姓氏命名“車莊”。

張 莊 始祖張壽于明初由山西省大槐樹遷來,李村張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西張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

田 牌 本村王氏與王牌同宗,分居前後街,後來田氏族盛,王氏漸衰,解放前稱“田家圍子”,解放後改稱 田牌 。

闞 牌 此村闞氏是祖于明初由青州府益都縣四槐樹遷於此,已早有此村,名為 “謝裡長屯”,明前有謝氏為勢力大戶,今已無謝姓,謝家大墳尚存. 解放前夕,坩謝裡長屯已形成五個自然小村,解枚後闞氏小村命名 闞牌。

張 牌 本村張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間由青州府益都縣四槐樹遷於此地,比村在明前已建,稱“謝裡長屯”,謝氏立村,已無謝氏,猶有謝家墳. 解放前夕,謝裡長屯已形成五個自然村. 本村稱 “張家圍子”,解放後該稱 “張牌”。

王 牌 本村王氏始祖于明洪武年年間由青州府益都縣四槐樹遷來,此處早有村,稱“謝裡長屯”,今謝氏已絕,猶有謝家墳為證。解放前夕,謝裡長屯已形成五個自然村,王氏小村叫 “王家圍子”,解放後故名 “玉牌” 。

陳 牌 本村陳氏始祖于明洪式年間由青州府益都縣四槐樹遷此地,此村在明前已建,稱“謝裡長屯”或“陳家圍子”,解放後稱“陳牌”。

後 屯 本村建於明前,楊氏始祖明萬曆年間由山東青州府臨淄縣遷至楊老莊。約至明末楊氏分支,由楊老莊遷至本村。因本村處於前屯北面,故稱後屯。

前 屯 本村建於明前,現為多姓村,其中柳姓大戶是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至夏津石集村,明末又遷此,因本村處於後屯南面,故稱前屯。

莊 莊 莊氏始祖于明初由青州府臨淄縣遷居此地立村,以姓氏命名“莊莊”。

張 鋪 本村居高唐城西二十五華里,且居官道旁設驛站,先命名二十裡鋪,後村址北移,離官道較遠,驛站廢除,便以姓氏命名張鋪。本村張氏始祖是于明朝初年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此。

崔 莊 明洪武年間,崔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崔莊,1982年更名小崔莊,1988年3月複故。杜、劉氏相繼遷來。

大辛莊 早在明初吳氏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已有此辛莊。由此肯定辛氏建村於明前,因二十裡鋪前有一“兩老婆辛莊”(解放前為避兵匪已搬遷),為區別兩村故稱後辛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大辛莊。

十五裡鋪 本村原處東西交通要道上,距高唐縣城十五裡,古設驛站,故名十五裡鋪,居民牛姓為主,其先祖于明萬曆年間由本縣南鎮鄉牛官屯遷居於此。1982年更名為西十五裡鋪,1988年3月復原名。居民有莊、齊、牛、劉、楊、李、郭、張等姓。

二十裡鋪 因本村離高唐縣城二十華里,設鋪(驛站),故名二十裡鋪。本村王氏始祖由山西省大槐樹遷來,以後劉姓遷來。

三十裡鋪 本村距縣城三十華里,為明清時驛站,故稱三十裡鋪。杜姓始祖杜顏明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於此,當時已有此村,說明此村建於明前。

囤 莊 囤氏始祖于明永樂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囤莊。

曲 莊 本村曲氏先祖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曲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西曲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

河涯孫 孫氏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村靠馬頰河西堤涯,故稱“河涯孫莊”,後稱“孫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河涯村”。

郭 莊 明永樂年間,郭姓由山東青州府益都益都縣矮槐樹遷來,立村郭莊,1982年元月更名西郭莊,1988年3月複故,居民有郭、孟、麻、高、王、宗、呂等姓。

宜豐鎮 本村王氏始祖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時已有此村。稱迷魂陣,可斷定此村建於明前,傳說有三:一是穆桂英掛帥大破天門陣的一陣;二是地形方向反常,稱“迷魂陣”;三是清代因高唐南有南鎮,北有北鎮,東有倫鎮,西將此村改為宜豐鎮,為高唐四大鎮。但無正史記載。

五 寨 明洪武年間,於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居“六裡長屯”。為防禦匪盜,倡議五村(六裡長屯即今五寨、郭莊、董集、宜豐鎮、李祥)合修一大寨,一旦有事,五村搬進大寨禦敵,故得名五寨。

董 集 本村明前稱“牛裡長屯”,有集市,後董氏漸盛為勢力大戶,董氏改名“董集”。明燕王朱棣掃北,董姓絕。張、李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仍稱董集。現有董家墓地為據。

焦 莊 焦姓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焦莊”。

馮 莊 馮氏始祖于明初由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矮槐樹遷來,命名“馮莊”。

長 屯 本村建於明前,名“五裡長屯”(東起五神廟,西至董集,有五裡之長)。後燕王朱棣掃北時,此村斷開,各修圍牆,以禦兵匪,本村仍取原名之意名“長屯”。

五神廟 本村原名“五裡長屯”,建於明前。燕王掃北時,此村斷開,各斷修圍牆以禦敵匪。因本村有一廟,院內有觀音、文殊、普賢、關公、楊二郎五神。故此因廟取名為“五神廟”。

王 莊 明崇禎年間,王姓由舊城西南小高莊遷此,當時村名為李梁莊,王姓興旺,李、梁絕後,改稱王莊,1984年建村委會改為南王莊,1988年3月複故。現村民為王、李二姓。

袁 莊 明洪武年間,袁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袁莊”。1982年更名袁家屯,1988年3月複故。居民今有袁、張、劉、周、介等姓。

王架子莊 王氏於明洪武年間有山西省(具體地方代考)遷至高唐城西南立村“王莊”。後因村內有一抬葬死人的架子社,故沿變為“王架子莊”。

大徐莊 徐氏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於此,命名“徐莊”。後又分支小馬莊西,立村“小徐莊”,故原名徐莊稱“大徐莊”。

楊 莊 楊氏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楊莊”至今。1982年元月更名為“楊周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

大馬莊 明洪武年間馬姓自山東省青州府馬頭山遷來,立村“馬莊”。後馬氏、楊氏等姓又由馬莊遷往村東,逐漸形成一個大自然村,稱“大馬莊”(原馬莊稱小馬莊)。

小馬莊 馬氏始祖于明初由山東省青州府馬頭山遷此立村,以姓命名為“馬莊”。後楊、李等姓遷來於村東定居,後又有他姓遷來,東村頗大稱“大馬莊”,此莊稱“小馬莊”。

感謝您的閱讀指正,本章(完)!

@本文內容由高唐村村通據地方書籍、互聯網、民間綜合整理!由於信息量過大,難免有疏漏和不正之處,還望高唐老鄉們多多傳閱、指正補充!謝謝!

聊城村村通,掘民俗風情,記錄城鎮。老鄉們對我們的關注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有獎徵稿:聊城本地民俗、傳說故事均可,如果您有素材歡迎投稿!

李奇莊 本村始祖李奇(與李祥是兄弟)于明朝永樂年間,由青州府益都縣五裡野村遷於此地,以始祖之命名“李奇莊”。

小周集 該村同大周集同姓同宗,原是一個大村。因居住分散,漸成兩村,此村小,故稱小周集。

大周集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周氏始祖由山東萊州府即墨縣四槐樹遷來立村“周莊”,清末本村立集市,故漸改稱“周集”,本村分散居住,形成兩個自然村,大村稱大周集,小村稱小周集。同代同宗。

北王莊 王氏于明初成化年間由山東萊州府即墨縣前攤王莊遷此立村王莊,後為區別三十裡鋪南王莊,人們慣稱北王莊。

車 莊 車氏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以姓氏命名“車莊”。

張 莊 始祖張壽于明初由山西省大槐樹遷來,李村張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西張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

田 牌 本村王氏與王牌同宗,分居前後街,後來田氏族盛,王氏漸衰,解放前稱“田家圍子”,解放後改稱 田牌 。

闞 牌 此村闞氏是祖于明初由青州府益都縣四槐樹遷於此,已早有此村,名為 “謝裡長屯”,明前有謝氏為勢力大戶,今已無謝姓,謝家大墳尚存. 解放前夕,坩謝裡長屯已形成五個自然小村,解枚後闞氏小村命名 闞牌。

張 牌 本村張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間由青州府益都縣四槐樹遷於此地,比村在明前已建,稱“謝裡長屯”,謝氏立村,已無謝氏,猶有謝家墳. 解放前夕,謝裡長屯已形成五個自然村. 本村稱 “張家圍子”,解放後該稱 “張牌”。

王 牌 本村王氏始祖于明洪武年年間由青州府益都縣四槐樹遷來,此處早有村,稱“謝裡長屯”,今謝氏已絕,猶有謝家墳為證。解放前夕,謝裡長屯已形成五個自然村,王氏小村叫 “王家圍子”,解放後故名 “玉牌” 。

陳 牌 本村陳氏始祖于明洪式年間由青州府益都縣四槐樹遷此地,此村在明前已建,稱“謝裡長屯”或“陳家圍子”,解放後稱“陳牌”。

後 屯 本村建於明前,楊氏始祖明萬曆年間由山東青州府臨淄縣遷至楊老莊。約至明末楊氏分支,由楊老莊遷至本村。因本村處於前屯北面,故稱後屯。

前 屯 本村建於明前,現為多姓村,其中柳姓大戶是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至夏津石集村,明末又遷此,因本村處於後屯南面,故稱前屯。

莊 莊 莊氏始祖于明初由青州府臨淄縣遷居此地立村,以姓氏命名“莊莊”。

張 鋪 本村居高唐城西二十五華里,且居官道旁設驛站,先命名二十裡鋪,後村址北移,離官道較遠,驛站廢除,便以姓氏命名張鋪。本村張氏始祖是于明朝初年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此。

崔 莊 明洪武年間,崔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崔莊,1982年更名小崔莊,1988年3月複故。杜、劉氏相繼遷來。

大辛莊 早在明初吳氏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已有此辛莊。由此肯定辛氏建村於明前,因二十裡鋪前有一“兩老婆辛莊”(解放前為避兵匪已搬遷),為區別兩村故稱後辛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大辛莊。

十五裡鋪 本村原處東西交通要道上,距高唐縣城十五裡,古設驛站,故名十五裡鋪,居民牛姓為主,其先祖于明萬曆年間由本縣南鎮鄉牛官屯遷居於此。1982年更名為西十五裡鋪,1988年3月復原名。居民有莊、齊、牛、劉、楊、李、郭、張等姓。

二十裡鋪 因本村離高唐縣城二十華里,設鋪(驛站),故名二十裡鋪。本村王氏始祖由山西省大槐樹遷來,以後劉姓遷來。

三十裡鋪 本村距縣城三十華里,為明清時驛站,故稱三十裡鋪。杜姓始祖杜顏明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於此,當時已有此村,說明此村建於明前。

囤 莊 囤氏始祖于明永樂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囤莊。

曲 莊 本村曲氏先祖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曲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西曲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

河涯孫 孫氏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村靠馬頰河西堤涯,故稱“河涯孫莊”,後稱“孫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河涯村”。

郭 莊 明永樂年間,郭姓由山東青州府益都益都縣矮槐樹遷來,立村郭莊,1982年元月更名西郭莊,1988年3月複故,居民有郭、孟、麻、高、王、宗、呂等姓。

宜豐鎮 本村王氏始祖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時已有此村。稱迷魂陣,可斷定此村建於明前,傳說有三:一是穆桂英掛帥大破天門陣的一陣;二是地形方向反常,稱“迷魂陣”;三是清代因高唐南有南鎮,北有北鎮,東有倫鎮,西將此村改為宜豐鎮,為高唐四大鎮。但無正史記載。

五 寨 明洪武年間,於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居“六裡長屯”。為防禦匪盜,倡議五村(六裡長屯即今五寨、郭莊、董集、宜豐鎮、李祥)合修一大寨,一旦有事,五村搬進大寨禦敵,故得名五寨。

董 集 本村明前稱“牛裡長屯”,有集市,後董氏漸盛為勢力大戶,董氏改名“董集”。明燕王朱棣掃北,董姓絕。張、李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仍稱董集。現有董家墓地為據。

焦 莊 焦姓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焦莊”。

馮 莊 馮氏始祖于明初由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矮槐樹遷來,命名“馮莊”。

長 屯 本村建於明前,名“五裡長屯”(東起五神廟,西至董集,有五裡之長)。後燕王朱棣掃北時,此村斷開,各修圍牆,以禦兵匪,本村仍取原名之意名“長屯”。

五神廟 本村原名“五裡長屯”,建於明前。燕王掃北時,此村斷開,各斷修圍牆以禦敵匪。因本村有一廟,院內有觀音、文殊、普賢、關公、楊二郎五神。故此因廟取名為“五神廟”。

王 莊 明崇禎年間,王姓由舊城西南小高莊遷此,當時村名為李梁莊,王姓興旺,李、梁絕後,改稱王莊,1984年建村委會改為南王莊,1988年3月複故。現村民為王、李二姓。

袁 莊 明洪武年間,袁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袁莊”。1982年更名袁家屯,1988年3月複故。居民今有袁、張、劉、周、介等姓。

王架子莊 王氏於明洪武年間有山西省(具體地方代考)遷至高唐城西南立村“王莊”。後因村內有一抬葬死人的架子社,故沿變為“王架子莊”。

大徐莊 徐氏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於此,命名“徐莊”。後又分支小馬莊西,立村“小徐莊”,故原名徐莊稱“大徐莊”。

楊 莊 楊氏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立村“楊莊”至今。1982年元月更名為“楊周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

大馬莊 明洪武年間馬姓自山東省青州府馬頭山遷來,立村“馬莊”。後馬氏、楊氏等姓又由馬莊遷往村東,逐漸形成一個大自然村,稱“大馬莊”(原馬莊稱小馬莊)。

小馬莊 馬氏始祖于明初由山東省青州府馬頭山遷此立村,以姓命名為“馬莊”。後楊、李等姓遷來於村東定居,後又有他姓遷來,東村頗大稱“大馬莊”,此莊稱“小馬莊”。

感謝您的閱讀指正,本章(完)!

@本文內容由高唐村村通據地方書籍、互聯網、民間綜合整理!由於信息量過大,難免有疏漏和不正之處,還望高唐老鄉們多多傳閱、指正補充!謝謝!

聊城村村通,掘民俗風情,記錄城鎮。老鄉們對我們的關注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有獎徵稿:聊城本地民俗、傳說故事均可,如果您有素材歡迎投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