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李曉強:非血栓性髂靜脈狹窄的診治—觀念的轉變

非血栓性髂靜脈狹窄的診治—觀念的轉變

2017年3月11日,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李曉強教授在“第五屆山東(泰山)大血管外科論壇”上發表“非血栓性髂靜脈狹窄的診治—觀念的轉變”的演講。

李曉強教授指出, 關於非血栓性髂靜脈狹窄的診治, 近年來的觀念發生了轉變。 以前人們認為, 非血栓性髂靜脈狹窄沒有必要處理, 而近年來意識到其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VI)及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重要原因, 因此需要治療。 目前, 處理中重度狹窄已經成為共識。

然而, 關於非血栓性髂靜脈狹窄的診治存在諸多相關問題需要探討, 例如狹窄程度的評估;支架的選擇、定位;術後患者的獲益, 即支架的遠期通暢率。

狹窄程度的評估

狹窄程度的評估具有多種手段, 例如超聲、測壓、CT靜脈成像(CT venography, CTV)、磁共振靜脈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管內超聲(intravenous ultrasound, IVUS)及靜脈造影。

1.超聲

超聲是以往主要的篩查手段, 但因髂靜脈位置較深,

容易受腸道影響而導致漏診。

2. 血流動力學(測壓:狹窄遠近端壓力差)

以往研究認為, 平臥時狹窄遠近端壓力差>2mmHg, 活動時狹窄遠近端壓力差為3mmHg, 提示髂靜脈阻塞。 但測量時存在問題:壓力差不與阻塞程度、症狀成正比, 且測量的方法、使用的導管不一, 結果差異大。

3. 靜脈造影(包括順行和插管兩種)

順行造影較為可靠, 可作為初步的診斷手段, 但與腔內超聲相比, 漏診率>20%。 經股靜脈插管造影是診斷的金標準, 其優點是:(1)定性指標(如腔內粘連、狹窄、阻塞)觀察準確;(2)可多角度造影, 對可疑病例可利用造影導管通過病變段;(3)可以進行測壓及瓣膜功能的評估;(4)診斷與治療可同時進行;(5)血管外科醫生可以操作, 不受限於其他影像科室。

同時, 也具有以下缺點:(1)有創;(2)受壓原因無法確定;(3)腔內結構不直觀;(4)定量指標狹窄程度的計算不準確。 其原因可能是:與動脈不同, 靜脈管壁薄, 不能維持圓柱狀, 單一角度造影往往不能反映血管的真實形態;受壓段的橫斷面形態多樣, 有橢圓形、三角形、扁帶狀等等(腔內超聲時發現)。

4. CTV

其優點是無創;可明確血管形態學方面的資訊, 雙側對比可整體觀察盆腔血管全貌, 矢/冠狀面可明確靜脈腔內狀況;可明確血管比鄰關係(血管周圍結構或空間關係);可明確髂靜脈受壓情況及原因。

5. 腔內超聲

目前被認為是診斷髂靜脈受壓綜合征(IVCS)最準確的檢查手段。 優點是:(1)能區分不同類型的病變;(2)髂靜脈受壓處回聲增強;(3)可精確測量管腔及截面;(4)能夠指導球囊選擇,

支架放置及後擴。 缺點是:(1)不是所有的腔內結構都能發現, 嚴重受壓的反而不易見到;(2)必須結合靜脈造影定位, 單靠腔內超聲無法完成腔內診斷及治療;(3)只能觀察連續橫斷面;(4)無法進行血流動力學檢測;(5)導管花費較大、未能普及。

關於狹窄程度的評估, 李曉強教授進行了總結:單獨一種方法常不能準確評估IVCS;CTV可以較全面地反映靜脈病變情況;股靜脈插管造影、IVUS能夠更加準確地觀察病變;現實條件下, 下肢順行造影作為初步篩查IVCS的手段, 股靜脈插管仍是常用手段, CTV有替代靜脈造影成為診斷髂靜脈疾病首選方案的趨勢。

支架類型、置入的部位

1. 支架類型

(1)鎳鈦合金網狀支架:定位準確、支撐力較強、柔順性好。

(2)鉭絲編織支架:柔順性好、顯影清楚;但定位不準確、支撐力較弱。

(3)Z型支架, 網孔大、支撐力強、缺乏柔順性, 已棄用。

以往的觀念:Wallstent支架, 現在的觀念:靜脈專用支架。

2. 支架定位

(1)非髂下腔交界處病變:支架不進入下腔。

(2)髂下腔靜脈交界處病變:支架是否進入下腔, 爭議大。 進入下腔時, 以病變部位為中心, 進入下腔靜脈2-3cm, 控制進入下腔靜脈長度1cm以內, 不提倡交叉支架的使用。 然而以往主張支架進入下腔靜脈的幾位專家, 觀點也在變。 支架進入下腔靜脈會導致對側髂靜脈血栓!本中心:控制進入下腔靜脈長度5-10mm。 2015年:29例進入, 1年內發生對側血栓3例, 占11%。 2016年:21例進入, 目前2例對側血栓, 占9.8%。

支架近心端定位得到了國內多數專家的認可, 對於髂-下腔交接處:支架進入下腔的長度,多數專家認為應該根據支架的特性,保證支架對病變覆蓋的情況下,控制突入下腔的長度,盡可能做到越少越好。2014 CIRSE Guideline建議:使用定位性能更佳的鐳射雕刻支架,入下腔1cm,可以避免遮擋對側的血流。

非血栓性髂靜脈支架的中遠期通暢率

Raju從公共資料庫中檢索與回顧分析符合標準的經同行評議的文獻,文獻中共納入1500名患者,隨訪持續年數為4-7年。對於非血栓性髂靜脈病變,通暢率為90%-100%,對於血栓後遺症患者,通暢率為74%-89%,對於慢性完全閉塞患者,通暢率為66%-89%。

最後 ,李曉強教授進行總結,非血栓性髂靜脈狹窄是一種常見病,近年來其診斷、治療的理念發展迅速,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腔內治療,專用靜脈支架可引進或研製。

對於髂-下腔交接處:支架進入下腔的長度,多數專家認為應該根據支架的特性,保證支架對病變覆蓋的情況下,控制突入下腔的長度,盡可能做到越少越好。2014 CIRSE Guideline建議:使用定位性能更佳的鐳射雕刻支架,入下腔1cm,可以避免遮擋對側的血流。

非血栓性髂靜脈支架的中遠期通暢率

Raju從公共資料庫中檢索與回顧分析符合標準的經同行評議的文獻,文獻中共納入1500名患者,隨訪持續年數為4-7年。對於非血栓性髂靜脈病變,通暢率為90%-100%,對於血栓後遺症患者,通暢率為74%-89%,對於慢性完全閉塞患者,通暢率為66%-89%。

最後 ,李曉強教授進行總結,非血栓性髂靜脈狹窄是一種常見病,近年來其診斷、治療的理念發展迅速,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腔內治療,專用靜脈支架可引進或研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