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村老話,“長木匠,短鐵匠,不長不短是石匠”,是什麼意思?

生活在農村, 經常會聽到老人說到各種各樣的俗語, 老話, 這些俗語老話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 經過不斷提煉, 經過不斷的歸納, 總結出來的語言, 不僅通俗易懂, 而且朗朗上口, 其中一些還不乏科學道理, 有的俗語意味深刻, 值得反思, 有的俗語風趣詼諧, 讓人回味, 有的俗語簡單明瞭, 給人警醒, 現在農村的生活水準越來越高, 很多老話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 但是有些老話, 還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

過去在農村, 木匠是很讓人尊敬的職業, 他們從事的行業是很廣泛, 不僅可以製作各種傢俱, 在建築行業、裝飾行業等等, 都離不開木匠, 他們常用的工具很簡單, 基本上都會用到, 劈開木材, 砍削平直木料的斧頭, 能更細緻的刨平修飾木料表面的鉋子, 用以鑿孔與開槽的鑿子, 用來開料和切斷木料的鋸子, 用來彈線與較直屋柱的墨斗等等, 木匠一般下料的時候,

因為害怕浪費材料, 所以一般都會把原材料下的很長, 寧願浪費一點, 也不願浪費整根木材, 所以才有了“長木匠”的說法。

說到鐵匠, 相信很多人記憶深刻, 總的來說, 鐵匠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 以前主要是師徒傳承的, 也有父子傳承,

每一個鐵匠師傅都有自己擅長的定位, 有專門打農具的, 也有專門打剪刀的, 分門別類, 五花八門, 打鐵的時候, 進火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說, 冶煉鋼材時, 要掌握好火候, 不同的鋼材, 採用的火候是不一樣的, 打不同形狀的鐵器, 用的錘的重量和打鐵的力度都不一樣, 打錘時的力度和角度都是有講究的。 一般技藝高超的鐵匠, 都會考慮到把鐵燒紅後, 鐵的延展性延展長度的問題, 如果材料下多了也是浪費, “短鐵匠”就是這麼來的。

說到農村最辛苦的職業, 石匠應該算是其中的一類了, 簡單來說, 石匠有粗匠, 細匠之分, 粗匠是把山上的石頭, 采切成大小長短不一的原料石, 細匠一般是在山下, 細細打磨, 仔細雕刻, 雕刻時用的材料比木匠短, 但用料卻比鐵匠大, 才有了“不長不短是石匠”的說法, 石匠這種職業很艱苦, 很費勁, 所以對於石匠, 農村還有句老話說:打石又打鐵, 一天是天二, 他們白天在山上採石, 傍晚收工回家後, 還要鍛打採石的鐵件工具, 很累很苦, 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樣的活了。

留有餘地, 具體分析, 物盡其用, 細節成功, 從“長木匠, 短鐵匠, 不長不短是石匠”的俗語中體現的十分充分。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來講, 它的蘊含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 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 原有意義上的鐵匠, 木匠, 還有石匠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職業曾經在我們的生活生產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農村,有很多這樣經典的老話,俗語,這些都是農民們智慧的結晶,因為經典實用,所以也被大多數農民所接受,雖然這些老話雖然來自民間,但也是農村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經驗的總結,經歷了歲月的洗禮,這些老話也就漸漸傳下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職業曾經在我們的生活生產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農村,有很多這樣經典的老話,俗語,這些都是農民們智慧的結晶,因為經典實用,所以也被大多數農民所接受,雖然這些老話雖然來自民間,但也是農村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經驗的總結,經歷了歲月的洗禮,這些老話也就漸漸傳下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