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科普|中藥“毒”性不等於有毒

中藥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 即以毒攻毒。 中藥有毒無毒, 關鍵是能否對證治療。 只要對證治療, 有毒的藥也安全;不對證治療,

無毒的藥也有害。

最近, “馬兜鈴致癌”事件沸沸揚揚。 此事源起發表在《轉化醫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 文章提示馬兜鈴酸或為肝癌發生的風險因素, 但並沒有提供馬兜鈴酸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 對此, 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稱, 根據流行病學大樣本、大資料分析, 我國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 是否與馬兜鈴酸有直接關係, 尚無有力的資料支撐。

上述那篇論文研究結果指出, 中國臺灣98例肝癌中的78%、大陸89例肝癌中的47%, 顯示馬兜鈴酸相關突變特徵。 其實, 基因突變不等於癌, 含馬兜鈴酸中藥與肝癌的內在聯繫尚不清楚。 但是, 在媒體的反復傳播下, 標題變得越來越聳人聽聞。 例如, 《“害人不淺”馬兜鈴酸是個什麼東西?臺灣八成肝癌及大陸近五成肝癌兇手竟是它!》《傷肝傷腎還強致癌!“馬兜鈴酸”這個名字一定要記牢》《這個研究火了,

馬兜鈴酸致肝癌?!》……這些標題讓不明真相的公眾心驚肉跳, 不少人只看標題不看原文, 也不去探究馬兜鈴酸和肝癌之間的因果聯繫, 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一篇沒有確定結論的論文變得言之鑿鑿, 搞得人心惶惶。

近年來, 中藥有毒的說法一直在廣為流傳。 中藥傷肝傷腎, 大多停留在講不清、道不明的傳說層面。 但是, 一些媒體和網站從中推波助瀾, 不只是質疑中藥毒性, 而且進一步推論“有毒的中草藥千萬別亂吃”, 以“莫須有”的罪名抹黑整個中藥行業。

在中醫裡, “毒”性指藥物的偏性, 根據藥性的峻猛程度,

有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 中藥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 即以毒攻毒。 例如, 馬錢子的番木鼈堿、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 也是有效成分。 有毒中藥的毒副作用, 通過炮製或配伍可以減輕或消除。 中藥有毒無毒, 關鍵是能否對證治療。 古人說:“藥之害在醫不在藥”。 只要對證治療, 有毒的藥也安全;不對證治療, 無毒的藥也有害。 誠如清代醫家徐靈胎所言:“雖甘草、人參, 誤用致害, 皆毒藥之類也。 ”離開中醫的指導, 亂用或濫用中藥, 就容易出問題。 如果在醫生指導下, 按照安全劑量、用藥時間服用, 就不會引發毒性反應。

不少人擔心馬兜鈴將殃及整個中藥行業。 中醫開方時, 按照原則, 如果某種藥物被禁止, 連替代的藥物都找不到,

處方都組不全, 只能望藥興歎, 中醫還怎麼看病?反觀國外, 馬兜鈴卻是另外一番光景。 馬兜鈴科植物中有一種名為漢防己的藥材, 它的提取物漢防己堿, 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選藥物, 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相關論文。 中國人用科學性來較真中藥的毒性, 而國外科學家更關注毒性中藥的有效性。 結果, 老祖宗的寶貝成了外國人的搖錢樹。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 中醫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要把它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離不開良好的輿論氛圍。 在眾聲喧嘩時, 社會各界特別是各類媒體要摘掉有色眼鏡, 少些汙名化臆想, 多些責任擔當,

正本清源, 還原岐黃術的本來面貌, 不要讓“莫須有”毀了中醫藥。

【新朋友】點擊上方藍色字“廣東殘聯”加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給好友

【助殘諮詢熱線】12385

【今日頭條】打開APP關注搜索“廣東殘聯”

廣東電視臺新聞頻道“手語新聞”

播出時間:每日17:00——17:30

1.電視收看:廣東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即時收看;

2.網路收看:登錄“荔枝網”, 選擇“直播”欄目的“新聞頻道”, 再點擊“正點報導”欄目即可;

3.手機等移動終端收看:下載“荔枝台”App,選擇“直播”一欄、“廣東新聞”頻道即可即時觀看。

廣東新聞廣播《自強之聲》播出頻率:FM91.4

播出時間:每週二上午11:00-11:30

我們向您徵稿啦!

親們:

歡迎您關注“廣東殘聯”公眾微信號!為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 為廣大朋友及時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廣東殘聯特向您徵集稿件, 歡迎您將相關內容發送至郵箱:gddpf@126.com

歡迎您將相關內容發送至郵箱:gddpf@126.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