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做好這7點 早期胃癌檢出不再難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 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 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1.規範的術前準備:胃鏡檢查前應常規給予解痙藥(如丁溴東莨菪堿)、去泡劑(西甲基矽油)及粘液溶解劑(鏈酶蛋白酶+碳酸氫鈉)。 給予解痙藥後, 能有效減少胃十二指腸蠕動, 能使大彎側充分伸展, 能對病變進行細緻的觀察, 尤其是使用放大NBI觀察病灶獲取清晰的圖像, 大大減少漏診。

2.操作前詳細詢問病史、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採取縮頸抬頭位:採取縮頸抬頭位時, 能減少內鏡對咽喉部的刺激, 減少患者的噁心反應, 大大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同時能方便對咽喉部的細緻觀察, 甚至用NBI或者FICE能發現早期咽喉癌。

3.內鏡頭端常規使用先端帽:先端帽的作用是能幫助靠近病灶、避免病灶出血、從而細緻的觀察病灶。 尤其是使用放大NBI或者放大FICE時, 使用HOOD能獲取高清晰的圖像品質, 以鑒別病灶的良惡性。

4.使用water jet等, 及時沖洗:當內鏡下可見粘膜表面有粘液附著時, 有副送水功能的內鏡可以用water jet沖洗, 沒有副送水功能的內鏡同樣可以通過活檢孔道及時沖水沖洗, 避免遺漏病灶。

5.按照規範的進境流程, 規範而全面的觀察胃腔:胃鏡進入胃腔後, 應當吸乾淨粘液湖的分泌物, 儘量充氣至大彎皺襞完全展平, 觀察胃底、胃體、胃竇時儘量拍攝盡可能多的圖片, 而至少拍攝22張圖片。

尤其是胃底賁門部容易遺漏病變, 要從四個角度觀察拍攝圖像。

6.用放大NBI(或者放大FICE)觀察每一個細微病灶, 採用VS系統加DL(Demarcation line)鑒別每一個病灶的良惡性:所謂VS系統(VS classifiction system), 即放大NBI或者放大FICE觀察微小血管結構(V,microvascular pattern)和觀察表面微細結構(S,microsurface pattern)。

病灶可見明顯的邊界(DL), DL線內可見網路狀異常血管(irregular microvascular), 因此病灶是早期胃癌。 病灶同樣可見明顯的邊界(DL), DL線內可見規則的微小腺管(regular, microsurface), 而無異常的微小血管, 因此病灶是良性病變。

7.規範的活檢(取到粘膜肌層):當我們發現可疑病灶時, 規範的活檢非常重要, 一個早期胃癌活檢標本只有取到粘膜肌層時, 才能有助於判斷早期胃癌的侵潤深度, 有益於判斷是否能進行EMR或者ESD的治療。 而活檢取到粘膜肌層的要訣是:活檢鉗垂直病灶、施加一定壓力、輕輕吸引粘膜。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