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春天的鹽井,簡直美出了人生意義的高度!

撰文、攝影:竇挺

我是從西藏芒康境內翻越紅拉山進入鹽井的。 當車子開上埡口的時候, 我被不遠處峰巒疊嶂閃著銀光的雪山驚呆了,

拉開車門, 朔風怒號, 極度的寒冷噎得人連氣都喘不上來。 所以當我聽說鹽井離這裡不遠時, 我是有點疑惑的, 搜集到的資料裡, 鹽井氣候溫暖宜人, 物產豐富, 甚至還有大片的葡萄園能釀造葡萄酒。

可是這裡?海拔接近五千, 千山鳥飛絕, 連只鷹都看不到啊!

鹽井的鹽, 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

一路下山, 呼嘯的風逐漸遠去, 陽光從車窗裡照進來, 暖洋洋的讓人忍不住想打瞌睡。 我無意中扭頭看向窗外, 幽深的峽谷裡, 一片小小的綠洲躍入我的眼簾。

這是我和小夥伴從川藏線長途奔襲到這裡的目的地——鹽井,

瀾滄江邊的古老村莊。 千百年來, 不管外界如何變幻流轉, 這裡的人們, 始終只遵循著一種古老單一的營生——曬鹽。 這一段的江邊, 出產鹵水, 村民們將鹵水從深井裡背上來, 倒在鹽田裡, 經過烈日的暴曬和江風的吹拂, 慢慢凝結成白色的鹽粒。 這是上蒼賜予的生存之道, 時至今日, 這裡仍保留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

順著簡易的砂土公路盤旋而下, 瀾滄江就在峽谷的底部湍急流過。 有木柱支撐的吊腳樓一樣的平臺出現在山壁上, 同伴裡有人問:那是什麼?寺廟嗎?我答:不, 那是鹽田。 峽谷少平地, 這裡的鹽田, 都是土木結構的架在空裡的大大小小形狀不等的平臺。

初到西岸, 你會有一種錯覺, 大片的一塊塊的鹽田, 都是建在平地上的。 可是仔細看, 就會發現端倪, 有逼仄的小巷通往田塊下麵。 小心翼翼地鑽進去, 如入迷宮。

山壁上的土木結構的架空鹽田

鹽田下,滲出的鹵水慢慢凝結成細細的鹽柱。

鹽田下的小道崎嶇狹窄,有的地方甚至連腰都直不起,一不注意,頭就狠狠撞在前面的架子上,生疼。粗礪的鹽田下,掛滿了細細的白色的鹽柱,這是鹵水長年累月滲透的結果。輕輕一碰,鹽柱就啪一聲清脆地斷裂了,冰一般清涼地躺在你手心裡,伸出舌頭舔一舔,是純正的鹹。

成百上千塊鹽田袒露在陽光下。

我們正趕上了一場曬鹽的開始,沒有看到背著圓柱形木水桶的婦女們——這裡的風俗自古約定:女人們負責曬鹽,男人們負責販鹽,沉重的勞作,都落在女人們身上。她們從早到晚,一趟趟來回于鹵水井和鹽田之間,從最底部的江邊的蓄水池裡,把鹵水裝滿木桶,再爬上曲折的小道,傾倒在鹽田裡,直至把整塊田都灌滿。

江邊的鹵水池。到雨季,江水上漲,會將水池和鹽水井都淹沒,耽擱生計,這是曬鹽人最憂愁的事。

我問一個坐在路邊抽旱煙的大叔:從灌滿水到曬出鹽,大概要多少天?大叔想了想告訴我:這個季節,大概十天左右吧!

村頭一棵幾人合抱粗的老桃樹正在盛開,巨大的傘形的花冠幾乎覆蓋了整片青稞地。

時值三月,桃花盛開, 這也是鹽井人采鹽的高峰期的開始,一直持續到雨季來臨。西岸地勢略低緩,所產的鹽呈淡淡的紅色,所以也叫桃花鹽——多麼浪漫的名字!從艱辛的勞作裡,開出最絢爛的花來。

向我兜售鹽塊的藏族大媽,她不會說普通話,但笑得溫和如春風。

曬好的鹽,用蛇皮袋裝好,存放在鹽田下。聚集到了一定的數量,就裝車拉走,去往左貢,去往更深遠的西藏腹地。

“信仰之地”

鹽井在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可就是在這樣一個堪稱世外桃源的地方,居然還有座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

西藏和平解放前,地方政府嚴格限制其它宗教進入西藏地區,一位元法國傳教士在1855年卻通過與當地政府的交易,機智地換來了修建教堂所需的地皮與水源,並興建了這幢天主教堂。1855至1959年間,先後有17名不同身份的外國傳教士來到這裡傳教。

教堂所在的上鹽井村,村民不到一千個,是這座教堂主要的信仰人群。一個白髮蒼蒼的土生土長的藏族老媽媽,她的名字可能叫安妮,伊莉莎——這是出生時,神父給取的教名,沿用終身,不再另取名字。

這裡的居住人群主要是納西族和藏族,所以,納西族東巴教和藏傳佛教,以及天主教文化,和諧地共存在這個橫斷山脈深處的小村裡。一戶人家,可能媽媽信藏傳佛教,爸爸信天主教,孩子又改信了其他教——總之,若是青年男女戀愛,信仰有所不同,家人是不會干涉的,耶穌和釋迦牟尼像可以共處一室,多少年來,各教派之間從未發生過矛盾和衝突。

教堂是典型的藏式建築風格,只有巨大的十字架在提醒你,這是一座教堂。四處靜悄悄的,藏式木樓的走廊上,擺滿了花草,雛菊,蟹抓蘭,君子蘭,開得正鮮豔。這個季節,江南才柳條初綻,這裡已經繁花似錦。

爬上高處的平臺,雪山,峽谷,剛剛泛綠的青稞地,和整齊的葡萄園便展開在眼前。是的,這裡還種植葡萄,當年的傳教士,帶來了法國葡萄酒的釀制技術,從這裡開始,一直到下游的雲南茨中,都盛產葡萄酒。

朋友聽說我到了上鹽井教堂,問我:魯蒂仁神父還在嗎?他喜歡浪,經常到處跑,教堂裡就剩下個看門掃地的大媽。大殿的門緊閉著。留守的大媽有一搭沒一搭地掃著地上的落葉,對我說:自己開門進去看嘛!再一看,鎖果然是沒有扣上的,連忙謝過大媽,推門進去。

天主像前,敬獻的是潔白的哈達,所使用的《聖經》,當然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聖經》。

這裡的天主教徒仍然把藏曆新年當作一年的起始,碰到耶誕節這樣傳統的西方節日,教堂會邀請臨近省份的教友,甚至是當地佛教寺廟的主持和信徒一起前來歡聚。當然,在遇到藏傳佛教的盛大節日時,神父和教徒們也會得到邀請,這大概是互通有無最友好通達的詮釋了吧!讓人聽著,就心生歡喜。

這種面,你能一口氣吃下147碗嗎?

鹽井最正宗的佳加面

鹽井還有一種特色小吃,佳加面,曾經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重口味的客人可以添加其他佐料,辣到人嘴裡冒火的黃辣椒,中等程度的辣椒醬,清脆爽口的紅蘿蔔條等。

麵條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伴著肉糜煮熟,加以香蔥調料,味道清淡鮮香,當然重口味的客人,也可以添加其他佐料,奇就奇在,這個面,一筷子算一碗,吃一碗,就從桌上裝滿小石子的籃子裡拿一顆出來計數,吃得越多越好——此地的最高記錄是147碗,據說由一位騎行滇藏線的驢友創造,至今無人打破。

卓瑪。藏族姑娘都是天生的歌手,都有一把亮麗的嗓子,多高的音也能輕而易舉地唱上去。後面牌子上是吃面最高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漂亮的卓瑪們一邊大聲唱著歌,一邊手腳麻利地將面從鍋裡撈出來,分裝在小碗裡,流水樣穿梭在客人們中間,看到你吃完,就眼疾手快地倒進你碗裡,一邊還大聲地喊著:加油吃!誰要是超過148碗,終生免費,還獎勵500元現金!

一碗面就這麼一小口,可是累計起來,也是很實在的。

問題是,一碗面雖然只有一筷子,可是一碗碗累計起來,也是很實在的啊!

總之,那天我們中最能吃的小夥伴,也不過吃了55碗。至於我自己,才吃了8碗,真是沒用透了。

用來計數的小石子

鹽田下,滲出的鹵水慢慢凝結成細細的鹽柱。

鹽田下的小道崎嶇狹窄,有的地方甚至連腰都直不起,一不注意,頭就狠狠撞在前面的架子上,生疼。粗礪的鹽田下,掛滿了細細的白色的鹽柱,這是鹵水長年累月滲透的結果。輕輕一碰,鹽柱就啪一聲清脆地斷裂了,冰一般清涼地躺在你手心裡,伸出舌頭舔一舔,是純正的鹹。

成百上千塊鹽田袒露在陽光下。

我們正趕上了一場曬鹽的開始,沒有看到背著圓柱形木水桶的婦女們——這裡的風俗自古約定:女人們負責曬鹽,男人們負責販鹽,沉重的勞作,都落在女人們身上。她們從早到晚,一趟趟來回于鹵水井和鹽田之間,從最底部的江邊的蓄水池裡,把鹵水裝滿木桶,再爬上曲折的小道,傾倒在鹽田裡,直至把整塊田都灌滿。

江邊的鹵水池。到雨季,江水上漲,會將水池和鹽水井都淹沒,耽擱生計,這是曬鹽人最憂愁的事。

我問一個坐在路邊抽旱煙的大叔:從灌滿水到曬出鹽,大概要多少天?大叔想了想告訴我:這個季節,大概十天左右吧!

村頭一棵幾人合抱粗的老桃樹正在盛開,巨大的傘形的花冠幾乎覆蓋了整片青稞地。

時值三月,桃花盛開, 這也是鹽井人采鹽的高峰期的開始,一直持續到雨季來臨。西岸地勢略低緩,所產的鹽呈淡淡的紅色,所以也叫桃花鹽——多麼浪漫的名字!從艱辛的勞作裡,開出最絢爛的花來。

向我兜售鹽塊的藏族大媽,她不會說普通話,但笑得溫和如春風。

曬好的鹽,用蛇皮袋裝好,存放在鹽田下。聚集到了一定的數量,就裝車拉走,去往左貢,去往更深遠的西藏腹地。

“信仰之地”

鹽井在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可就是在這樣一個堪稱世外桃源的地方,居然還有座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

西藏和平解放前,地方政府嚴格限制其它宗教進入西藏地區,一位元法國傳教士在1855年卻通過與當地政府的交易,機智地換來了修建教堂所需的地皮與水源,並興建了這幢天主教堂。1855至1959年間,先後有17名不同身份的外國傳教士來到這裡傳教。

教堂所在的上鹽井村,村民不到一千個,是這座教堂主要的信仰人群。一個白髮蒼蒼的土生土長的藏族老媽媽,她的名字可能叫安妮,伊莉莎——這是出生時,神父給取的教名,沿用終身,不再另取名字。

這裡的居住人群主要是納西族和藏族,所以,納西族東巴教和藏傳佛教,以及天主教文化,和諧地共存在這個橫斷山脈深處的小村裡。一戶人家,可能媽媽信藏傳佛教,爸爸信天主教,孩子又改信了其他教——總之,若是青年男女戀愛,信仰有所不同,家人是不會干涉的,耶穌和釋迦牟尼像可以共處一室,多少年來,各教派之間從未發生過矛盾和衝突。

教堂是典型的藏式建築風格,只有巨大的十字架在提醒你,這是一座教堂。四處靜悄悄的,藏式木樓的走廊上,擺滿了花草,雛菊,蟹抓蘭,君子蘭,開得正鮮豔。這個季節,江南才柳條初綻,這裡已經繁花似錦。

爬上高處的平臺,雪山,峽谷,剛剛泛綠的青稞地,和整齊的葡萄園便展開在眼前。是的,這裡還種植葡萄,當年的傳教士,帶來了法國葡萄酒的釀制技術,從這裡開始,一直到下游的雲南茨中,都盛產葡萄酒。

朋友聽說我到了上鹽井教堂,問我:魯蒂仁神父還在嗎?他喜歡浪,經常到處跑,教堂裡就剩下個看門掃地的大媽。大殿的門緊閉著。留守的大媽有一搭沒一搭地掃著地上的落葉,對我說:自己開門進去看嘛!再一看,鎖果然是沒有扣上的,連忙謝過大媽,推門進去。

天主像前,敬獻的是潔白的哈達,所使用的《聖經》,當然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聖經》。

這裡的天主教徒仍然把藏曆新年當作一年的起始,碰到耶誕節這樣傳統的西方節日,教堂會邀請臨近省份的教友,甚至是當地佛教寺廟的主持和信徒一起前來歡聚。當然,在遇到藏傳佛教的盛大節日時,神父和教徒們也會得到邀請,這大概是互通有無最友好通達的詮釋了吧!讓人聽著,就心生歡喜。

這種面,你能一口氣吃下147碗嗎?

鹽井最正宗的佳加面

鹽井還有一種特色小吃,佳加面,曾經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重口味的客人可以添加其他佐料,辣到人嘴裡冒火的黃辣椒,中等程度的辣椒醬,清脆爽口的紅蘿蔔條等。

麵條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伴著肉糜煮熟,加以香蔥調料,味道清淡鮮香,當然重口味的客人,也可以添加其他佐料,奇就奇在,這個面,一筷子算一碗,吃一碗,就從桌上裝滿小石子的籃子裡拿一顆出來計數,吃得越多越好——此地的最高記錄是147碗,據說由一位騎行滇藏線的驢友創造,至今無人打破。

卓瑪。藏族姑娘都是天生的歌手,都有一把亮麗的嗓子,多高的音也能輕而易舉地唱上去。後面牌子上是吃面最高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漂亮的卓瑪們一邊大聲唱著歌,一邊手腳麻利地將面從鍋裡撈出來,分裝在小碗裡,流水樣穿梭在客人們中間,看到你吃完,就眼疾手快地倒進你碗裡,一邊還大聲地喊著:加油吃!誰要是超過148碗,終生免費,還獎勵500元現金!

一碗面就這麼一小口,可是累計起來,也是很實在的。

問題是,一碗面雖然只有一筷子,可是一碗碗累計起來,也是很實在的啊!

總之,那天我們中最能吃的小夥伴,也不過吃了55碗。至於我自己,才吃了8碗,真是沒用透了。

用來計數的小石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