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6刀刺死班主任,優等生的心理問題更值得所有家長警惕

11月12日下午4點左右, 湖南高三班主任老師鮑方, 在辦公室身中20多刀, 永遠躺在一片血泊中, 辦公桌上的學生試卷被染得鮮紅……

而殺害鮑方的正是他關注有加的學生——羅某傑。 弑師後, 羅某傑甚至回到教室, 徑直對同一個班級, 鮑方的女兒扔下一句:“我把你爸爸殺了”, 隨即跑了出去。

最近兩天, 這一悲劇讓諸多家長、老師不寒而慄。 而在瘋狂刷屏的事件背後, 我們不得不追問:到底是什麼原因, 導致16歲的少年手刃自己的老師?我們是否真的察覺過孩子的心理問題?

1

16歲高三優等生,

20多刀刺向班主任

鮑方是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學高三2班的班主任。

據新華社報導, 12日下午, 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學校會放幾個小時假, 但鮑方將班裡同學留了下來, 觀看一部時長16分鐘的勵志視頻, 並要求每人寫一篇500字的觀後感才能離開。

這讓本來打算出校去買東西的羅某傑感到不滿, 於是羅某傑走出了教室, 告訴班主任不想寫這項作業。 鮑方隨之有些生氣地回到:“不想寫就轉班。 ”說完, 他轉身就回了辦公室。

隨後, 羅某傑被班主任叫進了辦公室, 悲劇就在只有他們兩人的辦公室發生了。

班主任批評的不僅是羅某傑當天的態度, 還有最近起伏較大的成績, 隨後準備給其家長打電話。 結果, 站在側後方的羅某傑突然掏出水果刀, 刺向了班主任……

之後, 右手拿著彈簧刀, 校服被大片血跡沾染的羅某傑回到教室裡, 徑直走向在同班就讀的鮑方女兒面前, 扔下一句:“我把你爸爸殺了”。

等到其他人趕到辦公室, 看到倒在血泊中的鮑方並叫來救護車後, 鮑方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

2

優等生弑師背後:

關愛被當成負擔,

只想過輕鬆的生活

事發之後, 幾乎所有人都非常震驚:“一個這麼優秀的學生, 為何會殺死對自己這麼好的老師?”

儘管案件的更多細節還在調查中, 但從新聞報導以及旁人的敘述中, 不難窺見一些基本的始末。

▋大家眼中的鮑方老師

在同學們的記憶裡, 鮑方“矮矮胖胖, 平時總是笑眯眯的, 很和藹”。 私下裡, 有學生叫鮑方“鮑子”, 更多的學生則親切地稱他為“鮑嗲”。

他的女兒上高一時, 鮑方從高二年級調到女兒所在的班上當班主任, 羅某傑也在這個班裡。 據鮑方教過的學生回憶, 鮑方被調走時, 班裡的同學都不想他走, 甚至向校長求情讓鮑方留下。 之後鮑方雖然不再教他們, 但遇到以前的學生, 鮑方還是會關切地詢問和鼓勵學生。

▋ 大家眼中的羅某傑

至於大家對羅某傑的評價, 基本上是“成績拔尖, 經常考班級第一名”“有些孤僻, 沉默寡言, 沒有什麼朋友”……

老師們都很喜歡羅某傑, 班主任鮑方對羅某傑也是關注有加, 還幫他申請了助學金。 但這份關愛在羅某傑眼裡的卻是負擔——小羅說,

“我不覺得班主任對我多好, 對他也不瞭解。 ”據同學小藝說, 羅某傑的成績足夠上一所重點大學, 但他自己卻只想考取本市一所普通二本學校, 因為“只想過輕輕鬆松的生活。 ”

在鄰居眼裡, 羅某傑成績好, 懂禮貌, 孝順。 與羅家僅一牆之隔的唐先生則認為, 羅某傑殺人可能與家中對他的要求太高有關,“對他學習成績要求高,尤其是媽媽,管理嚴格。”

但兒子殺人顯然是父母不敢相信的,因為他們從未見兒子有暴力傾向,也未反映過與老師之間有矛盾。得知消息後,父母兒子幾乎暈倒,並表示願意傾盡所有對死者家屬進行補償。

目前,已經被警方控制的羅某傑已經冷靜下來,很後悔自己的行為。談及自己做出極端舉行的原因,則說:“覺得老師太嚴厲了。自己既為出校時間被擠佔感到憋屈,更為通知家長的做法感到憤怒,以至於激動,已經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他說。

3

為何孩子的心理問題

呈幾何式增長?

學生因心理問題自殺、弑師……類似的極端事件,我們早已不是第一次聽聞明,甚至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幾乎呈幾何式增長。

我們忍不住要追問:到底是什麼導致孩子心理病態,極端事件頻發?

華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特聘督導陳默老師,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一直從事心理健康教學和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已經積累了8000個家庭的諮詢記錄。她在一次專訪中這樣提到:2000年以後來做諮詢的孩子,多是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帶來的問題。

孩子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度的競爭,承受很大的壓力,也背負了很多期望,由此引發了各種考試焦慮、學業焦慮,並使得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在這些孩子中,成績優秀的所謂“優等生”並不在少數,正是這些不願將內心情緒表露出來的孩子或許更值得引起警惕。

羅某傑也是這樣一類孩子。他渴望得到贊許,容不得否定與呵斥,敏感得隨時可能爆發。他們卻沒有合理的途徑疏導情緒,此次事發的學校,已經很多年沒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了。

在高三緊張的氛圍中,班主任老師佈置的作業,“你不寫就轉班”的呵斥,要給家長打電話的舉動……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羅某傑的自傲。

或許,我們都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鮮少注意他們的心理問題——

比如,孩子的睡眠、飲食、體重是否出現了明顯的改變;孩子是否突然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是否突然變得和周圍人際關係都非常糟糕……

16歲的,孤傲的羅某傑,便這樣在無處消解的心理問題中,最終將暴戾撒向了自己的老師。

4

怎樣的家庭和學校,

才能讓孩子避免出現各類心理問題?

顯然,將這樣的悲劇僅僅歸咎于學校、家長任何一方都是偏頗的。或許我們該反過來思考,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家庭和學校,才能讓孩子避免這樣的悲劇。

1、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但好的家庭是有共性的。

孩子的問題都與家庭脫不了干係。健康的家庭結構,健康的夫妻關係,可以順暢溝通的親子關係是給塑造孩子良好性格與心理的基礎。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好的家庭關係中,家裡沒有一個人是控制欲很強的。每個人都相對獨立,不會相互強加期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才不至於被壓力壓垮。

2、好的學校應該有這樣幾個標準。

一所好的學校顯然不該是“唯分數論”。陳默老師還在專訪中談到這樣四個好學校的標準。

提供社交環境:相對於家庭,學校應該有更多的同伴,可以讓孩子在社交中國發展人格,學會遵守規則,是孩子進入社會的預演。

不是競爭比賽的場所:成績並不代表孩子能享受特殊待遇。有不少優等生正是因為被給予了太多的優待,而導致不能承受生活的任何一點點壓力。

評價以過程而不是結果為導向:許多孩子做事的動力,都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評價。如果得不到欣賞的評價,便會開始逃避,甚至爆發。

老師懂得和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教育本身出了問題,而是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這樣的悲劇或許是一次沉重的警鐘,但我們希望警鐘不要白鳴。

文 | 淡淡 默魚

羅某傑殺人可能與家中對他的要求太高有關,“對他學習成績要求高,尤其是媽媽,管理嚴格。”

但兒子殺人顯然是父母不敢相信的,因為他們從未見兒子有暴力傾向,也未反映過與老師之間有矛盾。得知消息後,父母兒子幾乎暈倒,並表示願意傾盡所有對死者家屬進行補償。

目前,已經被警方控制的羅某傑已經冷靜下來,很後悔自己的行為。談及自己做出極端舉行的原因,則說:“覺得老師太嚴厲了。自己既為出校時間被擠佔感到憋屈,更為通知家長的做法感到憤怒,以至於激動,已經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他說。

3

為何孩子的心理問題

呈幾何式增長?

學生因心理問題自殺、弑師……類似的極端事件,我們早已不是第一次聽聞明,甚至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幾乎呈幾何式增長。

我們忍不住要追問:到底是什麼導致孩子心理病態,極端事件頻發?

華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特聘督導陳默老師,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一直從事心理健康教學和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已經積累了8000個家庭的諮詢記錄。她在一次專訪中這樣提到:2000年以後來做諮詢的孩子,多是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帶來的問題。

孩子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度的競爭,承受很大的壓力,也背負了很多期望,由此引發了各種考試焦慮、學業焦慮,並使得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在這些孩子中,成績優秀的所謂“優等生”並不在少數,正是這些不願將內心情緒表露出來的孩子或許更值得引起警惕。

羅某傑也是這樣一類孩子。他渴望得到贊許,容不得否定與呵斥,敏感得隨時可能爆發。他們卻沒有合理的途徑疏導情緒,此次事發的學校,已經很多年沒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了。

在高三緊張的氛圍中,班主任老師佈置的作業,“你不寫就轉班”的呵斥,要給家長打電話的舉動……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羅某傑的自傲。

或許,我們都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鮮少注意他們的心理問題——

比如,孩子的睡眠、飲食、體重是否出現了明顯的改變;孩子是否突然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是否突然變得和周圍人際關係都非常糟糕……

16歲的,孤傲的羅某傑,便這樣在無處消解的心理問題中,最終將暴戾撒向了自己的老師。

4

怎樣的家庭和學校,

才能讓孩子避免出現各類心理問題?

顯然,將這樣的悲劇僅僅歸咎于學校、家長任何一方都是偏頗的。或許我們該反過來思考,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家庭和學校,才能讓孩子避免這樣的悲劇。

1、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但好的家庭是有共性的。

孩子的問題都與家庭脫不了干係。健康的家庭結構,健康的夫妻關係,可以順暢溝通的親子關係是給塑造孩子良好性格與心理的基礎。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好的家庭關係中,家裡沒有一個人是控制欲很強的。每個人都相對獨立,不會相互強加期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才不至於被壓力壓垮。

2、好的學校應該有這樣幾個標準。

一所好的學校顯然不該是“唯分數論”。陳默老師還在專訪中談到這樣四個好學校的標準。

提供社交環境:相對於家庭,學校應該有更多的同伴,可以讓孩子在社交中國發展人格,學會遵守規則,是孩子進入社會的預演。

不是競爭比賽的場所:成績並不代表孩子能享受特殊待遇。有不少優等生正是因為被給予了太多的優待,而導致不能承受生活的任何一點點壓力。

評價以過程而不是結果為導向:許多孩子做事的動力,都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評價。如果得不到欣賞的評價,便會開始逃避,甚至爆發。

老師懂得和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教育本身出了問題,而是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這樣的悲劇或許是一次沉重的警鐘,但我們希望警鐘不要白鳴。

文 | 淡淡 默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